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一 從單要素生產率到全要素生產率

(一)早期生產率概念的提出與生產率理論的萌芽

生產率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臘時代柏拉圖的勞動分工理論、亞里士多德的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理論,以及迪加爾赫斯關于經濟發展四階段(游牧階段、畜牧階段、農業階段和城市活動階段)的理論。

歐洲文藝復興時期,法國重商主義者蒙克來田,以及后來以配第和布阿吉爾貝爾等為代表的重農主義思想家,也都曾涉及了生產率問題。據美國邁阿密大學產業工程系生產率研究室主任Sumanth(1984)博士考證,魁奈首次較規范地提出了生產率概念,論述了生產率對國民收入的重要作用。但作為重農學派的主要奠基人,他僅將勞動生產率的概念運用于農業生產領域,認為只有農業勞動才是生產勞動,而工業勞動和智力勞動都不是生產勞動,進而形成了囿于農業領域的狹隘生產率概念。盡管后來重商主義擴展了這一概念的外延,但并未消除對生產率概念的片面理解。

英國資產階級古典政治經濟學集大成者斯密(2009)擯棄了以往的勞動生產觀,將生產率概念的外延擴展到了整個生產活動或生產領域,指出由社會分工帶來的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是國民收入增長的主要源泉“勞動生產率上的最大的增進,以及運用勞動時所表現的最大熟練、技巧和判斷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結果。”。古典學派的另一位大師李嘉圖(1817)在《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一書中,建立起了以邊沁功利主義為出發點、以勞動價值論為基礎、以分配論為中心的理論體系,在這一理論體系中,生產率增長與國民財富增長的問題總體上沿襲了斯密的觀點。

總的來說,這一時期的生產率概念及其理論,尚處于孕育和萌芽階段,所講的生產率基本上是指勞動生產率。其理論探索的軌跡基本上是以使用價值為線索,并在農業和工業生產領域內,從分工協作和國民財富源泉及增長兩個方面展開。

(二)近代生產率理論發展與邊際生產率繁衍

18世紀末19世紀初,資產階級庸俗政治經濟學逐漸產生,并在19世紀30年代后,開始取代古典經濟學,成為資產階級經濟學的主流。作為資產階級庸俗政治經濟學創始人的薩伊(2014)認為,勞動、資本和土地是一切社會生產所不可缺少的“三個要素”,這便是“生產三要素論”。在他看來,生產三要素在創造效用的過程中,各自提供了“生產性服務”,分別創造并獲得相應的收入,工資、利息和地租就是分別取得勞動、資本和土地的生產性服務所付出的代價。這三項收入構成了創造效用的生產費用,確定了商品的價值,也形成了以“生產費用論”為基礎的資產階級庸俗的價值論。從這一價值論出發,勞動相對產出的大小便是勞動生產率,資本相對產出的大小便是資本生產率。

從19世紀70年代起,資產階級庸俗經濟學理論逐漸形成了以奧地利經濟學家門格爾、龐巴維克和維塞爾的思想觀點為代表(亦稱奧地利學派)的邊際效用價值論。龐巴維克提出,資本的物質生產率源于“迂回生產”。他假定迂回生產是生產性的,并服從收益遞減規律。迂回可以延伸,直到來自生產過程的最后容許延長的邊際生產率,等于為獲得工人延長生產過程提供工資所需要資本必須支付的利率。但他的“迂回生產”概念及對資本的物質生產率沒有明確的度量的做法,一度引起了人們的爭議。

德國經濟學家杜能(1986)在《孤立國同農業和國民經濟的關系》一書中,首次提出邊際生產率概念,并把它應用于生產和分配領域,但他并沒有明確這一概念的含義。19世紀末,美國著名經濟學家克拉克(2014)在其成名作《財富的分配》中宣稱,在市場完全競爭環境下,生產要素的邊際生產率決定其邊際收入,生產要素的邊際生產率不僅賦予了生產要素所有者獲得收入的權利,也決定了收入的高低。英國著名經濟學家馬歇爾(1964)在其代表作《經濟學原理》中,將供求論、生產費用論、邊際效用論和邊際生產率論等融合在一起,構成了一個折中主義的完整的庸俗經濟學體系。從均衡價格論出發,他認為生產要素所有者所獲得的報酬,不僅受生產要素邊際生產率之類的需求方面的影響,供給成本之類的供給方面的因素也會影響生產要素的收入水平。

總之,近代生產率理論的發展脈絡,基本上是以生產費用論、邊際效用論等庸俗價值論為基礎和前提,以邊際生產率論為內容和特征,以收入分配論為核心,以維護資本主義制度為目的。邊際生產率論不僅構成了這一時期生產率理論的主流,而且也對后來的生產率理論的研究產生了根深蒂固的影響。

主站蜘蛛池模板: 孙吴县| 十堰市| 资中县| 泰和县| 平南县| 昭通市| 河东区| 秭归县| 雷州市| 井研县| 临江市| 通河县| 澜沧| 宁晋县| 永昌县| 武陟县| 宁化县| 永康市| 武清区| 梧州市| 鱼台县| 乌拉特中旗| 大田县| 习水县| 济源市| 长子县| 景泰县| 南阳市| 富民县| 浙江省| 达日县| 郯城县| 武隆县| 镇沅| 隆尧县| 霍山县| 乌兰县| 榆社县| 五河县| 当阳市| 汉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