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生產率研究:現狀、問題與對策
- 張長春 徐文舸 杜月等
- 5658字
- 2019-07-08 17:05:52
六 通過提升全要素生產率提高勞動生產率
全要素生產率對勞動生產率的重要性趨于提高,以及增長來源及其交互機制發生變化,都要求提高勞動生產率必須在不同時期采取更具針對性的對策。勞均資本既是勞動生產率增長的來源,也是縮小我國與發達經濟體勞動生產率巨大差距的重要手段。要不斷提高勞動生產率,需要在提升全要素生產率增長的同時增加勞均資本占有量。
(一)為提高生產率構建制度和治理基礎
制度和治理在推動技術創新、促進資本形成中居于基礎性地位。要盡快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不斷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完善生產率增長的制度和治理環境。
完善產權制度,實現產權有效激勵。依法平等全面保護公私產權,實現有恒產者有恒心,激勵創新創造,促進擴大再生產。強化知識產權創造、保護、運用,穩定創新收益預期。落實以公平為核心原則的產權保護制度,將國家有關“公有制經濟財產權不可侵犯,非公有制經濟財產權同樣不可侵犯”的產權保護原則,體現為更高層次的法律規定,將合法私人財產與公共財產置于同等法律意義的保護地位,從制度層面防止公權力和內部人對產權的侵犯。堅持全面保護,更加重視保護知識產權和其他各種無形財產權。通過平等、全面、依法保護個人、家庭、企業的財產權,穩定長期發展預期,激勵創新投入和資本積累,促進技術進步和資本存量的持續快速增長。
重點推進政府治理、市場治理和社會治理現代化,促進企業生產效率的提高。政治治理中的政府治理、經濟治理中的市場治理以及社會治理直接影響企業生產效率,改革推進難度大,深化改革需要久久為功。建設法治政府,推進依法行政,嚴格規范公正文明執法。轉變政府職能,深化簡政放權,創新監管方式。繼續推進“放、管、服”改革,可放可不放的堅決下放,不該政府管的事務堅決清理。凡是需要事中、事后監管的事項,明確監管主體、內容、責任,做到監管有權、有據、有責、有效、公開,避免監管過度和監管真空。全面實施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打破行政壟斷,防止市場壟斷,維護公平競爭秩序,有效發揮市場機制協調各類經濟主體行為的功能。推動政府治理和社會自我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促進社會自治和多元共治,實現社會秩序、社會活力和社會效率,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以有效治理降低交易成本,通過外部效率內部化提高企業生產效率。
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以開放促創新促競爭。按照加快建設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的要求,形成面向全球的貿易、投融資、生產、服務網絡,構建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開放格局。實行高水平的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政策,全面實行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加快放開育幼養老、建筑設計、會計審計、商貿物流、電子商務、一般制造業和服務業對外資準入限制和股比限制。擴大開放有利于保護消費者權益、有利于增強金融有序競爭、有利于防范金融風險的金融領域。有序推進資本項目開放,穩步推進人民幣國際化。創新對外投資方式,促進國際產能合作。不斷完善統一開放、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通過擴大開放促進產品和服務的市場份額向創新能力和生產率更高的企業轉移,提高潛在進入者的生產率壁壘,提高行業整體生產率。
(二)不斷提高研發效率
改變長期以來重資金輕人才、重單兵輕協同、重研發輕轉化、重創新輕環境的狀況,在調動研發人員的積極性、抓好協同創新、促進成果轉化、完善創新環境上下功夫,不斷提高研發投入產出效率。
優化研發投入結構,從重視資金投入向重視資金投入和人員激勵并重轉變。在資金投入上,避免多頭管理、相互競爭造成地區和部門間低水平重復研發現狀,國家科研管理機構要積極做好頂層設計、指導協調等工作,減少低層次重復浪費,從宏觀上提高研發經費的使用效益。尊重科研活動特點和規律,改進科研項目資金管理。在人員激勵上,改革和創新科研經費使用管理,促進形成充滿活力、能有效調動科研人員積極性的激勵機制。提高間接費用比重,加大績效激勵力度。適度放寬勞務費開支范圍,放松比例限制。
加強不同創新主體間的聯合研發,從單兵突進向協同創新轉變。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業化為目標,產學研深度融合的研發體系,鼓勵企業與高校、科研機構聯合研發,充分發揮各自的創新優勢,提升研發效率。擴大開放,打破封閉,健全軍民深度融合、國防技術聯合研發轉移機制,把目前只能由獨立專業科研機構承擔的軍品研發活動,與民品研發機構、產業鏈和產業協作結合起來,以海洋、太空、網絡空間、生物、新能源等軍民共用性強的領域為重點,推進軍民融合創新。
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從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變。積極營造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良好環境,落實《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健全科技成果市場化定價機制,推動創新成果轉移轉化。保護創新者的創新收益,給予社會創新致富、創新成名成家的預期。進一步完善科技成果處置、收益和分配政策,允許政府所屬科研機構自主轉讓或作價投資等。
營造良好的科研創新環境,從主導向服務轉變。圍繞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顛覆性技術創新,搭建科學技術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平臺,提供必要的公共科學技術支持,幫助企業及時了解科技發展動態。推動創新要素向市場和企業集聚,優化創新資源配置,提升整體研發效率。在應對市場沖擊、增加政府支出時,進一步加大創新扶持、成果轉化和市場吸收的資金支持。
(三)持續積累人力資本
優先發展教育事業,實施健康中國戰略,全面促進人力資本積累,充分發揮勞動者潛能,將人力資源優勢轉化為人力資本優勢。
不斷提高教育和健康水平,加快教育現代化。普及高中階段教育,有條件的地區將義務教育向學前教育和高中教育延伸。高等教育要適應創新發展對更高人力資本質量的要求,加強中高端人才培養。完善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職業教育既要培養應用型、技能型的熟練勞動者,也要注重培育學生的認知和學習能力,更好地幫助勞動者具備技術創新、產品創新、工藝創新、模式創新等方面的綜合素質。醫療衛生領域要完善國民健康政策,為國民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務。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增加公共財政對全民醫療保障體系的投入,增強健康服務供給適應需求變化的能力。支持社會辦醫,發展健康產業。
推進教育醫療資源均等化配置。明確義務教育、基本醫療的地方事權和地方政府財政支出責任,基層財政困難較大省份要明確和落實省、(地級)市、縣三級地方政府財政分擔責任,特殊困難地區中央財政給予必要的經費支持。制定并限期實現省內義務教育、基本醫療資源配置均等化標準。優先改善中西部和農村邊遠貧困地區學校及醫療機構的工作和生活條件,搞好教育信息化“三通兩平臺”建設和應用,推進全民醫療保障體系建設。推動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發展。加強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和全科醫生隊伍建設。持續推進教育醫療資源向農村、基層以及弱勢人群傾斜,打破低收入群體人力資本的代際傳遞,提高人力資本投入的總體回報,利用人力資本規模收益遞增特點,減慢物質資本規模收益遞減節奏,促進生產率持續提升。
(四)全方位提高資本配置效率
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發揮投資對優化供給側結構的關鍵性作用,促進儲蓄資源高效利用,提高國民財富積累效率,為勞動生產率增長提供有力支撐。
投資主體上,政府、國企和民企各歸其位。一是政府投資向公益性和外部性領域集中,履行政府提供公共產品和矯正外部性的職能。二是國企投資向準公益性領域集中,體現國有資本全民所有屬性,維護和增進公眾利益。三是民間投資非禁即許,增強產業競爭力和國家競爭力。實現三類投資主體向各自優勢領域集中,提高資本配置整體效率。
資金來源上,加強融資約束。嚴格約束企業過度包裝上市、圈錢套現等不規范行為,改善長期存在的機構和企業合謀坑害中小投資者的股市債市環境,增強資本市場的投資吸引力,為提高企業直接融資比重創造良好的市場環境。加強國有商業銀行和國企信貸約束,境內投資和對外投資都要嚴守商業、審慎原則。強化融資責任約束,減少低成本甚至無成本融資導致資本低效配置問題。
投資方式上,注重傳統和新興方式的適配性。公益性和準公益性領域,在用好直接投資、資本金注入、投資補助、貸款貼息等傳統投資方式的基礎上,總結近年來推動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的成功經驗,盡快統一政策和規則,規范PPP管理。競爭性領域,用好投資補助、貸款貼息等傳統投資方式的同時,積極探索并嚴格規范地方各類政府投資引導基金,通過政府與市場化機制的有機結合,提高運用公共資金實現公共目標的效果與能力。
過程監管上,嚴格依法管理投資和生產經營活動中的負外部性。從制度上約束企業在空間占用、能源資源消耗、污染物排放等方面的內部成本轉化為社會成本的行為,減少因標準、產業政策執行不到位而頻現嚴重產能過剩對資本配置效率的損害。加大自上而下的執法力度,控制區域性資源環境破壞的外溢效應。鼓勵社會公眾監督,嚴控以損害公眾生活質量為代價的投資活動。通過完善體制、嚴格執法、加強監督,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投資活動方式。
(五)引導儲蓄順利轉化為資本
增強政策的前瞻性和穩定性,穩定市場預期,激發市場活力,為民間資本提供更多的投資機會,引導儲蓄順利地轉化為資本。
增強政策的前瞻性和穩定性,引導企業獲取長期收益。調整產業進入或退出標準要兼顧企業的投資回報周期,保持產能、技術等標準的相對穩定性,避免轉型升級政策頻繁變動使企業進退失據甚至無所適從。對因政策變動給企業帶來的損失應給予相應補償,在考慮地方財力狀況下合理劃分中央地方政府補償資金分擔責任,確保補償資金到位,解決好職工安置、資產債務處置等相關問題。以穩定、透明、可預期的政策環境引導企業獲取長期收益,減少政策頻繁變動導致企業難以安排長期投資,被迫在市場上博取短期收益、掙快錢的行為。
激發民間投資活力,發揮民間資本投融資約束相對健全的優勢。一是繼續將市場化程度較高且長期由國有資本壟斷的石油、電力生產、電信、互聯網、鐵路和航空運輸、金融、出版等競爭性領域,作為擴大民間投資的重點。二是通過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在公益性、準公益性領域(包括增量和存量)廣泛引進民間資本,拓寬民間資本發展空間。三是保持政策穩定性,穩定各種所有制經濟平等競爭、共同發展的預期。四是發展中小金融機構、擔保機構,擴大直接融資,緩解中小企業融資難題。
(六)發揮轉型升級對提升生產率的綜合效應
暢通中西部向境內中心市場、境外市場的交通運輸通道,提高中西部地區交通運輸的便捷性,吸引在東部地區失去比較優勢的部分制造業向中西部地區轉移,為農民就近進城務工提供就業崗位,推動中西部欠發達地區勞動力從農業轉移到第二、第三產業,實現農業向非農產業的轉型升級。同時,鼓勵東部地區將失去比較優勢的產業轉移到發展水平較低的中西部地區,推動東部發達地區產業向產業價值鏈高端轉型升級。通過并行地推動東部與內陸地區產業的轉型升級,發揮欠發達地區較低成本優勢,參與發展中國家的全球化競爭;在發達地區培育新優勢,參與發達國家的全球化競爭。以產業轉型升級推動全要素生產率和勞均資本增長,促進勞動生產率、勞均收入和人均收入不斷提高。
參考文獻
白重恩、張瓊,2015,《中國生產率估計及其波動分解》,《世界經濟》第12期。
白重恩、張瓊,2014,《中國資本回報率及其影響因素分析》,《世界經濟》第10期。
蔡禾,2015,《中國勞動力動態調查:2015年報告》,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戴維·W.皮爾斯,1988,《現代經濟學詞典》,宋承先等譯,上海譯文出版社。
丁伯根,1988,《經濟政策:原理與設計》,商務印書館。
樊瀟彥、袁志剛,2006,《我國宏觀投資效率的定義與衡量:一個文獻綜述》,《南開經濟研究》第1期。
高帆,2007,《中國勞動生產率的增長及其因素分解》,《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第4期。
郭慶旺、賈俊雪,2005,《中國全要素生產率的估算:1979—2004》,《經濟研究》第6期。
馬克思,2004,《資本論》(第一卷),人民出版社。
克拉克,2014,《財富的分配:關于工資、利息與利潤的理論》,經濟科學出版社。
克里斯·多爾蒂、戴爾·喬根森、吳偉等,1998,《經濟增長源泉的國際比較》,《經濟資料譯叢》第1期。
李京文、D.喬根森、鄭友敬、黑田昌裕等,1993,《生產率與中美日經濟增長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李延凱、韓廷春,2013,《金融環境演化下的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一個國際經驗》,《世界經濟》第8期。
林毅夫、劉明興,2004,《經濟發展戰略與中國的工業化》,《經濟研究》第7期。
劉明康、陳永偉,2016,《中國的全要素生產率現狀、問題和對策》,《比較》第3期。
馬歇爾,1964,《經濟學原理》,商務印書館。
潘士遠、金戈,2008,《發展戰略、產業政策與產業結構變遷——中國的經驗》,《世界經濟文匯》第1期。
喬根森,2001,《生產率(第2卷):經濟增長的國際比較》,中國發展出版社。
喬根森,1989,《生產率與美國經濟增長》,經濟科學出版社。
曲玥,2016,《中國工業企業的生產率差異和配置效率損失》,《世界經濟》第12期。
邵挺,2010,《金融錯配、所有制結構與資本回報率:來自1999~2007年我國工業企業的研究》,《金融研究》第9期。
盛明泉、張敏、馬黎珺、李昊,2012,《國有產權、預算軟約束與資本結構動態調整》,《管理世界》第3期。
索洛,1987,《技術進步與總量生產函數》,《經濟與統計評論》第3期。
投資研究所,2016,《促進經濟中高速增長研究》,宏觀院重點課題報告。
王志剛,2016,《跨國收入差異及全要素生產率增長的影響因素分析》,《財政研究》第3期。
伍曉鷹,2013,《測算和解讀中國工業的全要素生產率》,《比較》第6期。
亞當·斯密,2009,《國富論》,上海三聯書店。
張德霖,1993,《生產率理論分析與實證研究》,人民出版社。
張軍、章元,2003,《資本存量K的再估計》,《經濟研究》第7期。
張軍,2010,《改革、轉型與增長:觀察與解釋》,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Barro, R. J. 2000.“Inequality and Growth in a Panel of Countries. ”Journal of Economic Growth 5(1):5-32.
Barro, R. J. 1996.“Determinants of Economic Growth: A Cross-Country Empirical Study.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Chow, Gregory, C. 1993.“A Model of Chinese National Income Determination.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pp.782-792.
Fagerberg, J. 2000.“Technological Progress, Structural Change and Productivity Growth: A Comparative Study. ”Structural Change and Economic Dynamics11.
Mankiw, N. G. , Romer, D. and Weil, D. N. 1992.“A Contribution to the Empirics of Economic Growth.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07(2):407-437.
Syverson, Chad.2011.“What Determines Productivity?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49(2), 326-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