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結
金源女真人先世所稱的靺鞨,實際上是“韎羯”的誤寫,“韎羯”與“勿吉”存在音轉關系,這樣的認識就比較客觀地把勿吉在隋唐時期轉稱韎羯,又誤寫成靺鞨的歷史解釋得比較清楚。靺鞨七部地域分散,各有酋長,多部依附高句麗,隨著高句麗滅亡而奔散無聞。粟末部因與高句麗對抗,被迫遷往營州地帶,高句麗滅亡后,以粟末部為核心形成粟末靺鞨聯盟,在粟末靺鞨聯盟的基礎上,大氏建立渤海國,渤海國是大氏與靺鞨人、高句麗“余燼”建立的部落聯盟,大氏為盟主。渤海國存在二百余年(698~926),社會性質徘徊在野蠻時代的高級階段、英雄時代的初級階段。渤海國被契丹滅亡后,曾經依附于渤海國的靺鞨人又回到部落分立的狀態,但渤海國的英雄時代畢竟為金源女真人的崛起奠定了基礎。
[1] 羅福頤輯校《滿洲金石志》卷1《唐·井欄題名》,羅振玉:《羅雪堂先生全集·續編》九,臺北:大通書局,1989,第3595頁。有載:“敕持節宣勞韎(wa)羯使鴻臚卿崔忻井兩口,永為紀驗。開元二年五月十八日。”
[2] (北齊)魏收撰《魏書》卷100《勿吉傳》,中華書局,1974,第2220頁。
[3] (北齊)魏收撰《魏書》卷100《勿吉傳》,中華書局,1974,第2220頁。
[4] (北齊)魏收撰《魏書》卷100《高句麗傳》,中華書局,1974,第2216頁。
[5] (北齊)魏收撰《魏書》卷100《高句麗傳》,中華書局,1974,第2216頁。有關“高麗”與“高句麗”,史學界一般將公元1~7世紀位于朝鮮半島的政權稱為“高句麗”,而公元10~14世紀于同一位置存在的政權稱為“高麗”。但史書中往往混用兩種稱呼,本書正文以當今史學界的劃分為準,而引文維持原狀。
[6] 本書所涉大量名詞,在史書中所用之稱呼也各不相同,故正文中擇其最常見者,引文中則保留其原狀,下不贅述。
[7] (唐)李延壽撰《北史》卷94《勿吉傳》,中華書局,1974,第3123~3124頁。
[8] (唐)魏征等撰《隋書》卷81《靺鞨傳》,中華書局,1973,第1821頁。
[9] 力提甫·托乎提主編《阿爾泰語言學導論》,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第108頁。
[10] (宋)徐夢莘撰《三朝北盟會編》卷3《政宣上帙三》,第2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第16頁。另見(唐)魏征等撰《隋書》卷81《靺鞨傳》,中華書局,1973,第1822頁,記載:“開皇初,相率遣使貢獻……高祖因厚勞之,令宴飲于前。使者與其徒皆起舞,其曲折多戰斗之容。上顧謂侍臣曰:‘天地間乃有此物,常作用兵意,何其甚也!’”
[11] (宋)樂史撰《太平寰宇記》卷71河北道·燕州條引隋《北蕃風俗記》,第11頁,中華書局,2007,第1436~1437頁。
[12] (明)顧炎武:《日知錄校釋》下,張京華校釋,岳麓書社,2011,第1244頁。按《唐書》“營州柳城郡”下云:“城西四百八十里,有渝關守捉城。”又云:“西北接奚,北接契丹。”《通典》“營州柳城郡”下云:“東至遼河四百八十里,南至海二百六十里,西至北平郡七百里,北至契丹界五十里,東南到安東府二百七十里,西南北平郡七百里,西北到契丹界七十里,東北到契丹界九十里。”
[13] (唐)魏征等撰《隋書》卷81《靺鞨傳》,中華書局,1973,第1822頁。
[14] (唐)魏征等撰《隋書》卷81《高麗傳》,中華書局,1973,第1814頁。
[15] (唐)魏征等撰《隋書》卷81《高麗傳》,中華書局,1973,第1815頁。
[16] (唐)魏征等撰《隋書》卷81《高麗傳》,中華書局,1973,第1816頁。
[17] (唐)魏征等撰《隋書》卷81《高麗傳》,中華書局,1973,第1816頁。
[18] (唐)魏征等撰《隋書》卷81《靺鞨傳》,中華書局,1973,第1822頁。
[19] (宋)歐陽修、宋祁撰《新唐書》卷2《太宗本紀》,中華書局,1975,第43頁。
[20] (宋)歐陽修、宋祁撰《新唐書》卷220《高麗傳》,中華書局,1975,第6189頁。
[21] (宋)歐陽修、宋祁撰《新唐書》卷110《李瑾行傳》,中華書局,1975,第4123頁。
[22] (宋)歐陽修、宋祁撰《新唐書》卷220《高麗傳》,中華書局,1975,第6196頁。
[23] (宋)歐陽修、宋祁撰《新唐書》卷219《黑水靺鞨傳》,中華書局,1975,第6178頁。
[24] (宋)歐陽修、宋祁撰《新唐書》卷220《高麗傳》,中華書局,1975,第6191頁。
[25] 周紹良主編《唐文新編》第1部 第1冊《授高延壽、高惠真官爵詔》,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第77頁。
[26] (宋)歐陽修、宋祁撰《新唐書》卷219《黑水靺鞨傳》,中華書局,1975,第6178頁。
[27] (后晉)劉昫等撰《舊唐書》卷109《契苾何力傳》,中華書局,1975,第3293頁。
[28] (宋)歐陽修、宋祁撰《新唐書》卷220《高麗傳》,中華書局,1975,第6195頁。
[29] (宋)歐陽修、宋祁撰《新唐書》卷220《高麗傳》,中華書局,1975,第6198頁。
[30] (宋)歐陽修、宋祁撰《新唐書》卷219《黑水靺鞨轉》,第6178頁;(后晉)劉昫等撰《舊唐書》卷199《靺鞨傳》中華書局,1975,第5359頁,載:“其白山部,素附于高麗,因收平壤之后,部眾多入中國。汩咄、安居骨、號室等部,亦因高麗破后奔散微弱,后無聞焉,縱有遺人,并為渤海編戶。”
[31] 賈敬顏:《記游牧民族的文化傳承》,《中央民族學院學報》1990年第1期。
[32] 〔高麗〕金富軾:《三國史記(校勘本)》卷37《地理志四》,吉林文史出版社,2003,第450頁。
[33] 〔高麗〕金富軾:《三國史記(校勘本)》卷37《地理志四》,吉林文史出版社,2003,第450頁。
[34] 金毓黻:《東北通史》上編,《社會科學戰線》雜志社翻印,第233頁。
[35] 劉統:《唐代羈縻府州研究》,西北大學出版社,1998,第95頁。
[36] 楊軍:《渤海國民族構成與分布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第92頁。
[37] 姜維東:《唐麗戰爭史》,吉林文史出版社,2001,第236頁。
[38] 姜維公:《〈三國史記〉李勣奏報的真偽問題》,《長春師范學院學報》2002年第1期。
[39] 〔芬蘭〕G·J·蘭司鐵:《阿爾泰語言學導論 形態學》,陳偉、沈成明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1,第178頁。
[40] 孟達來:《北方民族的歷史接觸與阿爾泰諸語言共同性的形成》,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第7頁。“自從紹特發現楚瓦什語的r和l對應于其它突厥語的z和?以后,蘭司鐵又把這一對應擴展到蒙古語中。他第一次注意到蒙古語的r與突厥語的z、蒙古語的l與突厥語的?之間的對應關系,并認為蒙古語和楚瓦什語的r和l比突厥語的z和?年代上更早,也就是說z和?分別來源于早期的r和l。”
[41] 〔高麗〕金富軾:《三國史記(校勘本)》卷37《地理志四》,吉林文史出版社,2003,第450頁。據載:“北扶余城州,本助利非西;節城,本蕪子忽;豐夫城,本肖巴忽;新城州,本仇次忽或云敦城;桃[正本、史本、校本均作城,科本作
(桃)]城,本波尸忽;大豆山城,本非達忽;遼東城州,本烏列忽;屋城州;白石城;多伐岳州;安市城;舊安寸(科本作十,李本作寸)忽或云丸都城。”
[42] (后晉)劉昫等撰《舊唐書》卷39《地理二》,中華書局,1975,第1526頁。
[43] (宋)歐陽修、宋祁撰《新唐書》卷39《地理志三》,中華書局,1975,第1023頁,有載:“上都護府。總章元年,李勣平高麗國,得城百七十六,分其地為都督府九,州四十二,縣一百,置安東都護府于平壤城以統之,用其酋渠為都督、刺史、縣令。上元三年徙遼東郡故城,儀鳳二年又徙新城。圣歷元年更名安東都督府,神龍元年復故名。開元二年徙于平州,天寶二年又徙于遼西故郡城。至德后廢。”
[44] 李大龍:《〈三國史記·高句麗本紀〉研究》,黑龍江教育出版社,2013,第348頁。
[45] 呂思勉:《隋唐五代史》上,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4,第137頁。
[46] (后晉)劉昫等撰《舊唐書》卷199下《靺鞨傳》,中華書局,1975,第5360頁。
[47] (宋)歐陽修、宋祁撰《新唐書》卷219《渤海靺鞨傳》,中華書局,1975,第6180頁。
[48] (清)丁謙:《新唐書北狄列傳地理考證》,民國《浙江圖書館叢書》第一集,上海古籍書店,1915,第8頁下(108頁)。
[49] 譚其驤主編《中國歷史地圖集釋文匯編·東北卷》,中央民族學院出版社,1988,第85頁。
[50] (清)阿桂等撰《滿洲源流考》卷13《山川一》,孫文范、陸玉華點校,遼寧民族出版社,1988,第263 頁。
[51] 〔日〕箭內亙等撰《滿洲歷史地理》第1卷,丸善株式會社,1940,第411頁。
[52] 金毓黻:《渤海國志長編》卷14《地理考》第37頁。趙鐵寒主編《宋遼金元四史資料叢刊 1》,臺北:文海出版社,1977,第264頁。
[53] 張昌熙:《天門嶺地理位置之我見》,《延邊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3年第3期。
[54] (宋)歐陽修、宋祁撰《新唐書》卷225《安祿山傳》,中華書局,1975,第6415頁。
[55] 《中國歷史地圖集》中央民族學院編輯組編《〈中國歷史地圖集〉東北地區資料匯篇》,《中國歷史地圖集》中央民族學院編輯組,1979,第118頁。
[56] (清)董誥等編《全唐文》卷422《云麾將軍李府君神道碑》,第10頁,中華書局,1983,第4309 頁。
[57] (清)董誥等編《全唐文》卷422《唐贈范陽大都督忠烈公李公神道碑銘并序》,第14頁。中華書局,1983,第4311頁。
[58] 李德潤主編《吉林省行政區劃概覽》,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第255頁。
[59] (清)徐世昌等編纂《東三省政略》卷5《官制·吉林省》,李澍田等點校,吉林文史出版社,1989,第25頁,總第3549頁。
[60] 吉林省文物志編委會編《長嶺縣文物志》,內部資料,1987,目錄第2~12頁。
[61] (元)脫脫等撰《遼史》卷2《太祖本紀》,中華書局,1974,第21頁。
[62] (宋)歐陽修、宋祁撰《新唐書》卷219《渤海傳》,中華書局,1975,第6182頁。
[63] (元)脫脫等撰《金史》卷81《蕭王家奴傳》,中華書局,1975,第1828頁。
[64] (宋)葉隆禮撰《契丹國志校證》卷5《穆宗天順皇帝本紀》,上海古籍出版社,賈敬顏、林榮貴點校,1985,第54頁。
[65] (后晉)劉昫等撰《舊唐書》卷199下《渤海靺鞨傳》,中華書局,1975,第5360頁。
[66] (北宋)王欽若等編《冊府元龜》卷967《外臣部·繼襲》,第17頁,中華書局,1960,總11374頁。
[67] (北宋)王欽若等編《冊府元龜》卷1000《外臣部·怨仇》,第16頁,中華書局,1960,總11736頁。
[68] 崔志遠:《謝不許北國居上表》,孫玉良編著《渤海史料全編》,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第400頁。
[69] (宋)歐陽修、宋祁撰《新唐書》卷219《渤海傳》,中華書局,1975,第6180頁。
[70] (宋)歐陽修撰《新五代史》卷74《四夷附錄第三渤海》,徐無黨注,中華書局,1974,第919~920頁。
[71] 〔高麗〕一然:《三國遺事》卷1《靺鞨渤海》,孫文范等校勘,吉林文史出版社,2003,第34頁。
[72] 羅福頤輯校《滿洲金石志》卷1《唐·井欄題名》,《羅雪堂先生全集·續編》九,大通書局,1989,第3595頁。
[73] (宋)歐陽修、宋祁撰《新唐書》卷219《渤海傳》,中華書局,1975,第6180頁。
[74] 馬一虹:《靺鞨、渤海與周邊國家、部族關系史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第191頁。
[75] (清)董誥等編《全唐文》卷14《高宗·冊贈渤海王文》,第15頁,中華書局,1983,第171頁。
[76] (宋)歐陽修、宋祁撰《新唐書》卷170《高崇文傳》,中華書局,1975,第5161頁。
[77] (漢)班固撰《漢書》卷54《蘇武傳》,中華書局,1964,第2463頁。
[78] 參見李秀蓮《勿吉源流問題研究》,遼寧省遼金契丹女真史研究會編《遼金歷史與考古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遼寧教育出版社,2012。
[79] 邢捷、于英:《劉奎齡書畫鑒定》,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2010,第54頁。
[80] 李彥新、孫泓主編《東北古史資料叢編》第3卷,遼寧古籍出版社,1990,第571頁。
[81] (宋)歐陽修、宋祁撰《新唐書》卷219《渤海傳》,中華書局,1975,第6179頁。
[82] (后晉)劉昫等撰《舊唐書》卷199下《渤海靺鞨傳》,中華書局,1975,第5360頁。
[83] 景愛:《遼代的鷹路與五國部》,《延邊大學學報》1983年第1期。“五國部是以五個以城市為中心的大部落,其具體位置分別是,盆奴里即五國頭城,在松花江中游,其中心地區在今依蘭縣。奧里米,故地在今綏濱縣境內。在綏濱縣有兩座很大的古城,稱作中興古城和粵來密古城。剖阿里,現在稱作伯力,蘇聯稱作哈巴羅夫斯克,就是烏蘇里江匯入黑龍江的一帶地方。越里篤和越里吉分別在晴朗湖和奴兒干。”
[84] (元)脫脫等撰《遼史》卷38《地理志》,中華書局,1974,第468頁。
[85] (元)脫脫等撰《遼史》卷38《地理志》,中華書局,1974,第469頁。
[86] (元)脫脫等撰《遼史》卷38《地理志》,中華書局,1974,第470頁。
[87] (元)脫脫等撰《金史》卷24《地理志上》,中華書局,1975,第554頁。
[88] 金毓黻輯《大元大一統志·輯本》卷2《遼陽行省》(叢書集成續編第47冊史部),上海書店出版社,1994,第341頁。
[89] (清)阿桂等撰《滿洲源流考》卷9《疆域二》,孫文范、陸玉華點校,遼寧民族出版社,1988,第124頁。
[90] (元)脫脫等撰《遼史》卷1《太祖本紀》,中華書局,1974,第2頁。
[91] (元)脫脫等撰《遼史》卷1《太祖本紀》,中華書局,1974,第2頁。
[92] (宋)歐陽修、宋祁撰《新唐書》卷219《黑水靺鞨傳》,中華書局,1975,第6178頁。
[93] (后晉)劉昫等撰《舊唐書》卷199下《靺鞨傳》,中華書局,1975,第5359頁。
[94] 王禹浪:《靺鞨黑水部地理分布初探》,《北方文物》1997年第1期。
[95] 楊保隆:《肅慎挹婁合考》,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第239頁。
[96] 楊保隆:《肅慎挹婁合考》,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第238頁。
[97] 馬一虹:《靺鞨、渤海與周邊國家、部族關系史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第90頁注①。
[98] 張博泉:《東北地方史稿》,吉林大學出版社,1985,第202頁。
[99] 張博泉:《東北地方史稿》,吉林大學出版社,1985,第204頁。
[100] 張博泉:《東北地方史稿》,吉林大學出版社,1985,第209頁。
[101] 叢佩遠、趙鳴岐編《曹廷杰集》上,中華書局,1985,第171頁。
[102] (后晉)劉昫等撰《舊唐書》卷199下《渤海靺鞨傳》,中華書局,1975,第5361頁。
[103] (宋)歐陽修、宋祁撰《新唐書》卷219《渤海傳》,中華書局,1975,第6180頁。
[104] (宋)歐陽修、宋祁撰《新唐書》卷219《渤海傳》,中華書局,1975,第6181頁。
[105] (宋)歐陽修、宋祁撰《新唐書》卷219《黑水靺鞨傳》,中華書局,1975,第6179頁。
[106] 〔高麗〕金富軾:《三國史記(校勘本)》卷11《新羅本紀》,吉林文史出版社,2003,第158頁。
[107] (后晉)劉昫等撰《舊唐書》卷199下《渤海靺鞨傳》,中華書局,1975,第5358~5359頁。
[108] (宋)歐陽修、宋祁撰《新唐書》卷219《黑水靺鞨傳》,中華書局,1975,第6178~6179頁。
[109] 王鍾翰主編《中國民族史》上冊,武漢大學出版社,2012,第678頁。
[110] 馬一虹:《靺鞨、渤海與周邊國家、部族關系史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第76頁。
[111] 馬一虹:《靺鞨、渤海與周邊國家、部族關系史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第76~79頁。據載,思慕部或在結雅河(中國稱精奇里江)、布列亞河與黑龍江匯合處之間(孫秀仁、干志耿:《黑龍江古代民族史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7,第233頁;孫進己等:《勿吉和靺鞨的物質文化》,《博物館研究》1985年第1期),馬一虹先生認同此觀點;或在黑龍江下游波林一阿吉爾湖至今俄羅斯共青城一帶(和田清:《唐代的東北亞諸國》,《東方學》8,1954年)。郡利部在今黑龍江下游沿江一帶。窟說部(屈設),在庫頁島(今俄羅斯薩哈林島)北部。莫曳皆部,白鳥庫吉將它比定在濱海地區“東岸”的土姆寧河流域(白鳥庫吉:《唐代庫頁島研究》,《塞外民族史研究》下,第85頁;另見前引《中國歷史地圖集釋文匯編·東北卷》,1988,第77~78頁);和田清將莫曳皆比定在日本的北海道,“……從黑龍江口沿韃靼海峽南下到北海道的稚內的航程”(和田清:《唐代的東北亞諸國》,《東方學》8,1954年);馬一虹認為莫曳皆似應與窟說部同在庫頁島上,并且是在島的南部。
[112] (宋)王溥撰《唐會要》卷96《靺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第2041頁。
[113] (北齊)魏收撰《魏書》卷100《烏洛侯傳》,中華書局,1974,第2224頁。
[114] 傅朗云、楊旸:《東北民族史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3,第95頁。
[115] 周維衍:《烏洛侯民族試探——兼談鄂溫克、鄂倫春族源》,復旦大學中國歷史地理研究所編《歷史地理研究》,復旦大學出版社,1986,第247頁。
[116] (宋)樂史撰《太平寰宇記》卷199《四夷·室韋》,中華書局,2007,第3814頁,有載:“次東又有烏羅護部落,一名烏羅渾,元魏謂之烏落,居磨蓋獨山北,啜河之側,此部落自魏太武真君四年,歷北齊、周、隋及唐武德、貞觀,洎乎天寶九載,朝貢不絕。”
[117] 〔日〕白鳥庫吉:《東胡民族考分》,方壯酞譯,商務印書館,1934,第52頁。
[118] 丁謙:《漢書·烏桓鮮卑傳地理考證》,載張舜徽主編《二十五史三編》第四分冊,岳麓書社,1994,第603頁。丁氏認為“烏爾渾亦烏丸轉音”,“烏桓者烏蘭之轉音也,蒙古語紅曰烏蘭”。烏羅渾為蒙古語“紅”的意思。
[119] 干志耿、孫秀仁:《黑龍江古代民族史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7,第203頁。
[120] 〔俄〕史祿國:《北方通古斯的社會組織》,吳有剛等譯,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85,第79頁。史祿國認為:“在通古斯人自己所采用,并時常被他們使用的名稱中,最常聽到的是奧羅瓊(oro?on)、奧羅千(oro?en)、鄂倫春(oron?en)、俄倫喬(oron?o)、奧羅奇(oro?i),可能還有奧羅基(oroki)等等。這些名稱是通古斯人自身、滿、漢、蒙古和俄羅斯人對居住在不同地區的北方通古斯人,即鄂溫克人的稱呼。”
[121] 任國英:《滿-通古斯語族諸民族物質文化研究》,遼寧民族出版社,2001,第173頁。文中寫道:“中國有關鄂倫春的研究著作中,對鄂倫春族有兩種解釋:一是‘住在山上的人’的意思,一是‘使用馴鹿的人’的意思。大多研究者從鄂倫春的現狀出發,傾向于第一種解釋。其實,鄂倫春的真正含義應是‘使用馴鹿的人’。”
[122] 孫伯君、聶鴻音:《契丹語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第155頁。
[123] 楊圣敏:《突厥回紇史中的幾個問題》,《西域研究》1993年第3期。
[124] 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所《中國歷史地名辭典》編委會編《中國歷史地名辭典》,江西教育出版社,1986,第352頁。
[125] 周連寬:《蘇聯南西伯利亞所發現的中國式宮殿遺址》,林斡《匈奴史論文選集(1919~1979)》,中華書局,1983,第438頁。“據魏人魚豢《魏略》說,丁零國去匈奴單于庭安習水七千里。安習水,《史記·索隱》所引《魏略》作接習水。和林之南有翁金河,也作翁吉,又作甕金,《一統志》引《朔漠圖》則作旺吉,其音與安習最近,或即指此水而言。《魏志》所引遠在唐代司馬貞撰《索隱》之前,應以安習水為正。”
[126] 〔俄〕史祿國:《北方通古斯的社會組織》,吳有剛等譯,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85,第616頁。
[127] 烏拉熙春:《從語言論證女真、滿洲之族稱》,恒煦(金光平)等:《愛新覺羅氏三代滿學論集》,遠方出版社,1996,第385頁。金光平等提出“東人”說,其研究方法是先認定女真屬于肅慎族系,在語言論證中得出“從肅慎到女真的一系列名稱同有一個本義,即:?ul—(東)+-??n(人)‘東人’”。
[128] 薛虹:《肅慎的地理位置及其同挹婁的關系》,《吉林師大學報》1980年第2期。據載:“肅慎、息慎、稷慎都是女真(jusen)的同音異譯。jusen一語在通古斯語系中,原來本意是人的意思,是其自稱。”
[129] 傅朗云、楊旸:《東北民族史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3,第14頁。認為肅慎-詞源自漢語的“鷞鳩”,“漢語鷞鳩——鷹,滿語譯作宋昆,再漢譯為海東青”。
[130] 崔廣彬:《“肅慎”一名之我見》,《北方文物》1987年第3期。據載:“‘肅慎’一詞應來源于女真語,即女真語zhul(東方之意)shen(海青之義)的合成,即‘東方之鷹’(海東青)之意。……肅慎作為民族,也就是鷹的民族。”
[131] 董萬侖:《〈東北史綱要〉中的滿語運用》,《滿語研究》1989第1期,據載:“酸菜說”“ju?en一詞的涵義費解,可能與漢語‘酸’有關。ju?en的詞干為ju?e,加動詞后綴一mbi為ju?embi,《五體清文鑒》釋為:‘疾病,作酸’,《清文匯書》釋為‘凡物酸了。’ju?e加名詞后綴一mpe為ju?empe,《五體清文》釋為‘菜肴:酸醬菜。’滿族人說,他們的先人喜食酸菜,故外族稱之為‘酸菜達子’。這是肅慎一詞在后世的涵義。”
[132] 哈斯巴特爾:《阿爾泰語系語言文化比較研究》,民族出版社,2006,第238頁。
[133] 哈斯巴特爾:《阿爾泰語系語言文化比較研究》,民族出版社,2006,第238~239頁。
[134] 孫伯君、聶鴻音:《契丹語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第90頁。
[135] 哈斯巴特爾:《試析肅慎、挹婁、女真的族稱關系》,《黑龍江民族叢刊》2000年第3期。
[136] 力提甫·托乎提主編《阿爾泰語言學導論》,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第108頁。
[137] 王重民、王慶菽、向達等編《敦煌變文集》卷3《燕子賦》,人民文學出版社,1957,第250頁。
[138] 蔣紹愚、曹廣順主編《近代漢語語法史研究綜述》,商務印書館,2005,第47頁。
[139] (后晉)劉昫等撰《舊唐書》卷200《史思明傳》,中華書局,1975,第5382頁。
[140] (清)王鳴盛:《十七史商榷》卷92《新舊唐書二十四》,中國書店,1987,第12頁上。
[141] (清)趙翼:《陔余叢考》卷11《新唐書文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0,第164頁。
[142] 洪誠:《洪誠文集 雒誦廬論文集》,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第67頁。
[143] (清)趙翼:《陔余叢考》卷14《史傳俗語》,河北人民出版社,1990,第219頁。
[144] (宋)歐陽修、宋祁撰《新唐書》卷225上《史思明傳》,中華書局,1975,第6431頁。
[145] (宋)葉隆禮撰《契丹國志校證》,《契丹國初興本末》,賈敬顏、林榮貴點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第1頁。
[146] (元)脫脫等撰《遼史》卷116《國語解》,中華書局,1974,第1544頁。
[147] (南宋)陳準:《北風揚沙錄》,李澍田主編《金史輯佚》,傅朗云編注,吉林文史出版社,1990,第1頁。
[148] (元)脫脫等撰《遼史》卷46《百官志》,中華書局,1974,第762頁。
[149] (宋)徐夢莘撰《三朝北盟會編》卷3《政宣上帙三》,第2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第16頁。
[150] (宋)葉隆禮撰《契丹國志校證》卷22《四至鄰國地里遠近》,賈敬顏、林榮貴點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第213頁。據載契丹“東北至生女真國,西南至熟女真國界,東至新羅國,東北不知其所至。居民屋宇、耕養、言語、衣裝與熟女真國并同,亦無君長所管”。
[151] (元)脫脫等撰《金史》卷1《世紀》,中華書局,1975,第2頁。
[152] 張博泉、魏存成主編《東北古代民族·考古與疆域》,吉林大學出版社,1998,第652頁。
[153] 干志耿、孫秀仁:《黑龍江古代民族史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7,第330頁。
[154] (元)脫脫等撰《金史》卷1《世紀》,中華書局,1975,第9頁。
[155] (元)脫脫等撰《金史》卷67《臘醅、弟麻產傳》,中華書局,1975,第1581頁。
[156] (清)景方昶:《東北輿地釋略》卷2《金史·上京路屬地釋略·活剌渾》,載《東北叢刊》1930年第3期,第8頁。
[157] (元)脫脫等撰《金史》卷1《世紀》,中華書局,1975,第6頁。
[158] (元)脫脫等撰《金史》卷44《兵志》,中華書局,1975,第995~996頁。
[159] (元)脫脫等撰《金史》卷65《謝里忽傳》,中華書局,1975,第1540頁。
[160] (宋)徐夢莘撰《三朝北盟會編》卷3《政宣上帙三》,第12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第21頁。
[161] (唐)魏征等撰《隋書》卷81《靺鞨傳》,中華書局,1973,第1821~1822頁。
[162] (后晉)劉昫等撰《舊唐書》卷199《靺鞨傳》,中華書局,1975,第5358頁。
[163] (宋)歐陽修、宋祁撰《新唐書》卷219《黑水靺鞨傳》,中華書局,1975,第6178頁。
[164] 力提甫·托乎提主編《阿爾泰語言學導論》,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第108頁。在曾居住于貝加爾湖一帶的雅庫特人的語言中,h與其他親屬語言中的?相對應。
[165] (后晉)劉昫等撰《舊唐書》卷199下《靺鞨傳》,中華書局,1975,第5359頁。
[166] 魏國忠、朱國忱、郝慶云:《渤海國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第215頁。
[167] 馮恩學:《特羅伊茨基靺鞨墓地的陶器來源》,《北方文物》2006年第4期。
[168] 張泰湘:《東北亞研究——東北考古研究(四)》,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第245頁。
[169] 〔蘇〕Е·И·杰烈維揚科:《黑龍江沿岸的部落》,林樹山、姚鳳譯,吉林文史出版社,1987,第248頁。
[170] 黑龍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黑龍江蘿北縣團結墓葬發掘》,《考古》1989年第8期。
[171] (宋)樂史撰《太平寰宇記》卷71河北道·燕州條引隋《北蕃風俗記》,中華書局,2007,第1436~1437頁。
[172] (北宋)王欽若等編《冊府元龜》卷九百七十《外臣部·朝貢三》,第3~4頁,中華書局,1960,總第11396頁。
[173] 金啟孮編著《女真文辭典》,文物出版社,1984,第10頁。
[174] 孟森:《明元清系通紀》,中華書局,2006,第2頁。
[175] 孟森:《明元清系通紀》,中華書局,2006,第2頁。
[176] (唐)魏征等撰《隋書》卷81《靺鞨傳》,中華書局,1973,第1821頁。
[177] (后晉)劉昫等撰《舊唐書》卷199下《靺鞨傳》,中華書局,1975,第5358頁。
[178] (宋)歐陽修、宋祁撰《新唐書》卷219《黑水靺鞨傳》,中華書局,1975,第6177~6178頁。
[179] 李治亭主編《東北通史》,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第203頁。
[180] 〔朝鮮〕樸時亨:《為了渤海史的研究》,《歷史科學》1962年第1期(1986年收入李東源譯、劉鳳翥校《渤海史譯文集》)。
[181] 〔蘇〕Е·И·杰烈維揚科:《黑龍江沿岸的部落》,林樹山、姚鳳譯,吉林文史出版社,1987,第4頁。
[182] 姚玉成、汪澎瀾:《渤海開國史——以蘇秉琦考古理論為基礎的敘述》,《白城師范學院學報》2005年第2期。
[183] 李彥新、孫泓主編《東北古史資料叢編》第3卷,遼寧古籍出版社,1990,第524頁。
[184] 李彥新、孫泓主編《東北古史資料叢編》第3卷,遼寧古籍出版社,1990,第57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