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專題研究一:文獻研究·

《中國運河志·圖志·古地圖卷》綜述

李孝聰李孝聰(1947~),上海師范大學人文與傳播學院特聘教授,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暨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歷史地理學、中國地圖史、運河史。

內容提要中國歷史上元、明、清三代,不僅持續開鑿疏浚北京至杭州的大運河,而且用文字記錄了大運河的疏鑿治理,更留下大量直接表現運河性狀和真實形象的輿圖。本文回顧了運河古地圖自宋代以來的繪制歷史,根據檔案資料描述了清代運河輿圖的繪制,并結合海內外藏圖情況,介紹了現存清代運河輿圖的主要類型和圖題。最后,作者闡述了《中國運河志·圖志·古地圖卷》怎樣按照歷史進程來分期,依照輿圖覆蓋的運河河段分章節,以及結合內容進行編纂的思考。

關鍵詞運河 圖志 古地圖


中國人在兩千五百年前的春秋時代就學會了開鑿運河,修了兩千五百年之久!無論一統天下還是分裂割據,王朝興替并不影響運河工程的興建,可謂歷久不衰。雖然每個王朝時代的運河工程都曾彪炳史冊,但中國運河工程史上成就最大、意義最為深遠者莫過于元明清三朝完成貫通中國南北的京杭大運河。盡管元明清三代以文字記錄京杭大運河疏鑿治理的檔冊史料浩如煙海,但是,運河與長城皆為具備真實形象而且能夠觸摸的物化文明形態,因此,最直接表現運河性狀者,不是文字而是大量描繪運河的輿圖和圖像。

長城與運河是伴隨著中華文明歷史發展進程出現的兩個最具標志性的文化遺產,且均已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如果將萬里長城看作王朝強盛的象征,那么千里運河則是王朝繁榮的寫照。兩者相比,長城是失去歷史功能的固化的文化遺產,其偉跡仍在,而現實功效已難恢復;大運河則不僅有歷史的輝煌,可以觸摸的遺跡,而且今天仍然部分地發揮著現實效應,應當說作為歷史文化遺產來愛護大運河具有更重要的價值。

長城與運河作為傳達中華文明歷史的標志性文化遺產,也是最容易用圖像來表現的物質文明形式。在攝影技術發明之前,人們曾經用繪畫來描繪長城與運河的形態,用地圖來展現長城與運河的走向、位置和空間。迄今為止,無論國內還是海外的圖書館、檔案館和博物館,都收藏著為數可觀的長城與運河的地圖,而且其中表現中國運河的地圖或圖像大型長卷資料最為珍貴。

一 運河古地圖的繪制

在中國眾多河渠水利史籍與著述中,文字描述不易表現位置形態,為了直觀地反映治河工程、運河水利措施,常繪制許多地圖,從空間上表現河工水利等工程事項。從現有史料來看,宋代已經有了專門描繪治河工程的地圖,史載: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著作佐郎李垂上《導河形勝書》三篇并圖《宋史·河渠志》。又見《玉海·河渠》載:“《導河形勝書》三篇并圖”,注曰:“又有《導河形勝計功畢功圖》,今缺”。《宋史·藝文志》亦載:“李垂《導河形勝書》一卷”,皆指李垂所上之書。,單鍔撰《吳中水利書》亦有“并圖以進”之語,可惜宋代專門的河工水利輿圖均已佚失而無傳。今天所能見到的最早的河工圖是元代至正年間(1341~1368)王喜撰的《治河圖略》一書首列的六幅地圖,用以表現古今黃河河道經行與治河方略。治河輿圖及其所附圖說詳細描繪黃河走勢與險工地段,并據此提出相應的治河方略,屬于典型的黃河水利工程圖,此圖應該是明清以降河工水利圖的淵源,也為運河輿圖的繪制兼附圖說開了先河。明清時期,北京至杭州的南北大運河既成,卻因黃河下游出海河道不暢屢致決溢而疲病漕河,治河工程的繁劇促使許多河臣為治河保運撰書章奏,并多繪制地圖以明辨方輿,庶便于補口述之未盡者。而且,有關治河與治運工程的記錄均列入中國典籍河渠地理或漕運門類。諸如:明弘治九年河臣王瓊刊行《漕河圖志》,卷首載有《漕河之圖》,潘季馴《河防一覽》、清代靳輔《治河方略》、張鵬翮《張公奏議》、黃春圃輯《山東運河圖說》、麟慶《黃運河口古今圖說》等皆附有表現運河的輿圖。明代謝肇淛撰《北河紀》八卷,首列河道諸圖,包括運河圖。謝氏繪圖強調“河道之書以河為主,與州郡輿圖體例各不侔也”。《欽定四庫全書總目》卷69《史部二十五·地理類二》“謝肇淛《北河紀》提要”。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輯《欽定河源紀略》三十六卷,首冠以河源圖,凡經緯分度,悉以欽定《內府輿圖》校準,而詳核水道之源流。薛鳳祚詳究黃河、運河兩河利病而著《兩河清匯》八卷,是書卷首列黃河、運河兩圖,分四卷記述運河疏浚形勢。道光二十年(1840)麟慶撰《黃運河口古今圖說》,用文字配圖來說明洪澤湖一帶黃河、運河交會清口的歷史變遷。除此而外,運河沿線的地方志書也輯錄當地運河河道走向及治理工程,并多配有地圖來表現。繪制地圖來表現運河水利工程,在明清兩代基本上成為水利著述的規約,河臣呈奏朝廷也必須“畫圖具奏”參見《明史·河渠志》,其中屢載河臣往視治河工地必“因繪圖以進”或“為圖說以聞”。。從繪制背景來看,明清兩代京杭運河圖多是河臣治河成功,或離任之際所編繪,冀以總結自己的治河經驗、凸顯治河功績。諸如:康熙二十六年(1687),河臣靳輔向康熙帝上“恭報兩河水勢情形事并進河圖”題本,附長卷式運河圖一幅;康熙四十二年(1703),河道總督張鵬翮繪制紙本彩繪長卷運河全圖,受到康熙皇帝贊賞;乾隆中后期,江南河道總督高晉、薩載等人治理黃河、運河、洪澤湖交會之清口工程,繪制“黃運湖河全圖”;嘉慶八年(1803)南河總督吳璥主持黃河下游河道裁彎取直,繪制河圖以說明施工的位置和狀況:皆為彰顯這些治河官員自己的治河方略。

明、清河臣為后世留下了修治運河工程與管理運河的文獻,有些已經刊刻成書,成為一筆珍貴的文獻史料。不過,除了附在刊刻本運河河工水利典籍中的插圖之外,那些獨立成卷帙,用中國傳統繪畫方式繪制的運河輿圖,表現中國運河水利工程和航道設施,更須引起世人的關注。那些刊刻本運河水利典籍雖然也附有河道圖、運河工程圖,可是畢竟受書籍葉面尺寸所限,與單獨繪制的輿圖,尤其是著色的長卷式輿圖,在表現力和內容承載量上是不能比的,彩繪運河輿圖對地理要素的表現更顯得清晰。

據目前所知,現存年代最早表現京杭運河的輿圖是浙江仙居縣田市鎮谷岙村潘氏舊祠堂里保存的明永樂年間立石的“會通河圖”碑。該石刻運河圖碑平放在潘氏宗祠前,由三塊石料拼合成長方形,縱橫各約1.5米,碑面無字,僅鏤刻著一條條形似河渠的圖形。據當地老百姓說,這形似運河圖的石碑是明代潘叔正留下來的。史載:潘叔正是今仙居白塔鎮東潘村人,明永樂九年(1411)任山東濟寧州同知時,發現會通河因年久失修,三分之一河段水涸淤塞,遂上奏朝廷疏浚。朝廷命工部尚書宋禮等發山東及徐州、應天、鎮江等地民三十萬人開挖疏浚,置三十八閘以時蓄泄,自是會通河恢復漕運功能薛鳳祚:《兩河清匯》卷2、《明史》卷153《宋禮傳》。。潘叔正為銘志自己親歷疏浚會通河一事,回鄉后鐫刻“會通河圖”碑置于潘氏宗祠前,留存至今。

現存明代繪本輿圖中,最早描繪京杭運河全程的是明代總河潘季馴于萬歷十九年(1591)繪制的絹本彩色《河防一覽圖》(現藏中國國家博物館),但是該圖將運河與黃河平行置于長卷之上,目的并不是專門顯示京杭運河,而是同時表現黃河與運河。所以,從潘季馴在山東濟寧衙署中立石鐫刻的圖碑命名為《兩河全圖》即可顧名思義。從現存輿圖的載體形式來看,明代運河輿圖往往出現于綜合性地圖集、漕河志或類書之中,以“漕河圖”或“漕運圖”為圖題。例如:嘉靖年間羅洪先編纂的《廣輿圖》中單獨列有《漕運圖》,萬歷年間王圻編纂的《三才圖會》也有《漕運圖》,崇禎年間章璜編纂的《圖書編》中亦有《漕運全圖》。前兩種運河地圖的覆蓋范圍均自北京至儀真、瓜州運河與長江交會處,后一種則描繪了北京至杭州錢塘江的京杭運河全程。另外,萬歷十一年(1583)彩繪本《淮安府圖說》(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本),其中《淮安府全圖》《淮安府城圖》《清河縣圖》《邳州圖》皆描繪了運河的不同區段;萬歷年間彩繪本《兩淮地區府縣圖冊》(江蘇省鎮江市博物館藏本),圖冊內的《寶應縣圖》《高郵州圖》《淮安府圖》《江都縣圖》《沛縣圖》《揚州府圖》《儀真縣圖》《徐州圖》等圖幅,均細致地描繪了淮河南北地區的運河河道和閘堰。

總體來看,清代以前很少發現單獨存在的專門表現京杭運河的繪本地圖,傳世單幅繪本運河地圖多是清人所繪。何以清代會涌現大量運河輿圖呢?

其一,有清一代,運河始終被黃河決潰泛濫所拖累而致疲病。清朝從立國之初,“治河保運”即成為重要的國策之一,不僅屢屢實施堵塞潰堤、疏導洪流的黃河治理工程,不斷營建閘壩、疏浚河道、培護堤岸的運河整治工程,而且產生了許多整治黃河保障運道的工程技術,以及一批具有治河保運才干的河臣漕督。他們不但為記錄每一項運河整治工程留下斑斑墨跡,也繪制了數量可觀的描繪京杭運河各段工程的地圖。

其二,清朝皇帝始終關注“治河保運”工程的實施,以康熙、乾隆為代表的幾代皇帝更是御駕南巡,親自查看運河及海塘工程。清朝皇帝南巡的絕大多數路程是在運河上行船,為了讓清朝君主詳細了解京杭大運河水利工程的情況,一展運河沿線的山川、城鎮、名勝古跡,清代河督和宮廷畫師照例需繪制展現京杭大運河道里的輿圖,恭呈御覽。略舉數例如次。

乾隆十四年(1749)十一月十九日,上諭內閣曰:“據準泰奏,東省至江南陸路有二道,其自泰安至紅花埠一路,較之兗郡至韓莊閘稍遠,似應從中路行走。但圣祖仁皇帝巡幸時,俱由東路。或中路雖稍近,不如東路之便易。著準泰會同江南總督等詳悉酌議,將兩路應行之處,速行繪圖具奏。”《欽定南巡盛典》卷78《程途》,文淵閣四庫全書本。準泰,時任山東巡撫,以清圣祖康熙南巡路程為例,為乾隆南巡選擇線路。紅花埠,在山東郯城縣南四十里;韓莊閘系山東運河船閘,位于微山湖東。

乾隆四十八年(1783)十月二十三日河東河道總督蘭第錫奏言:“來年恭逢皇上南巡經由該處,容另行繪圖貼說,恭請圣駕閱視,指示機宜。”十一月二十八日,兩江總督薩載、河道總督李奉翰為乾隆皇帝第二年春天南巡徐州郭家堂河工奏言:“若自云龍山出徐州北門外渡黃,由北岸至李家樓,計程九十五里。再由李家樓至郭家堂外灘新河頭十六里,計程共一百一十一里。由郭家堂至柳泉行宮,須由山徑取道荊山橋,總路行走計程有一百四十里,核計南北兩岸距徐,總在百里以外。不惟一日不能往回,即做兩日往回,程站亦覺稍遠。臣等恭繹諭旨,若就近,亦可親臨閱看。今郭家堂新河相距徐城既遠,明春圣駕幸徐,是否親往閱視?謹繕折由驛覆奏,并繪圖貼說,恭呈御覽。”《欽定南巡盛典》卷50《河防》,文淵閣四庫全書本。這兩段河督的奏言皆為乾隆皇帝南巡徐州段的每日行程做描述,且皆繪圖貼說以備核閱。

乾隆四十九年(1784),閩浙總督富勒渾會同浙江巡撫福崧為迎候乾隆皇帝南巡杭州,“勘擇梵村地方江深水緩,堪以依法駕駛,隨即恭建行殿,繪具圖說,敬謹預備。查該處系自西湖行宮至云棲順道,伏候圣主幸浙,示期賜閱。”該奏文記述為乾隆皇帝南巡杭州在適當地點選建行宮,亦須繪圖貼說。

上述乾隆皇帝南巡,必由河道總督和沿途督撫官員繪制輿圖,上奏以閱,這些輿圖如今還保存在北京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

運河輿圖是當時人據實所繪的清代運河圖像,是了解清代京杭運河水利工程和水運場景最直接、最形象的資料。倘若沒有輿圖,僅憑閱讀文字史料,很難清晰地了解清代運河是何形態,運河閘壩究竟在何地,運河工程究竟怎樣施工。譬如,倘若沒有《南巡盛典》卷五十一《河防》收錄《舊運河圖》,我們將無法復原“魚臺縣舊運河系明時運道,自濟寧耐牢坡由牛頭河至谷亭鎮,出徐州鎮口閘”這段河道。谷亭鎮即今山東魚臺縣城,清代魚臺縣治位于其西南。明代于谷亭鎮置閘及河橋水驛,北至濟寧、南至沛縣俱九十里,為漕運要途。隆慶中,運河東徙,運道遂廢。由此足見清朝還有一種表現運河的輿圖類型是專以描繪皇帝南巡的程途為目的。

清代治河官員繪制并呈給皇帝和朝廷的運河輿圖,其研究價值在描繪的內容可以與奏章文字相對照,加深和明確對文本檔案的理解。特別是那些進呈本輿圖不一定是工程完工之后所補繪,比之刊刻本地圖往往是竣工之后而刻印,更具有即時性。那么,通過閱覽運河輿圖,我們不僅能夠認知運河本體及其附屬設施的狀況,還能夠掌握清代整治、管理運河的運作程序,更可以了解清代京杭運河沿岸的自然環境、城鎮形制以及其他人文景觀等重要的歷史信息。可以說,清代繪制的運河輿圖是不可或缺而且難以替代的運河史料。

二 清代運河輿圖繪制及其收藏

由于清朝政治中心與經濟富庶區江南長期脫離,京師皇室與百官用度全仰仗從京師到杭州的大運河物資運輸,所以,京杭大運河的河道維護、工程建設、運輸管理極受重視,自康熙至光緒,幾乎每一朝總理黃、運兩河事務的河道總督和運河沿線的地方官司都繪制過運河輿圖。京杭運河圖在本質上是運河河道整治與運河管理運作的產物,以描繪京杭運河河道、閘壩的營建修治為主要繪圖目的。京杭運河的重要性和清代河道總督制度的完善,使得反映京杭運河的地圖成為有清一代地圖的重要組成部分。根據內容,清代運河輿圖大致可以分為運河全圖、分段運河圖、運河道里圖、運河堤工程圖、運河泉源圖等類型。清朝不同類型的運河輿圖按照呈送制度,分別由不同的文書傳遞渠道呈送給皇帝閱覽,再由朝廷主管衙署簽收,一份或兩份留存朝廷,另一份發還呈送官員或其主持的衙署。依據清代留下的檔案典籍、前輩學者做過的整理編目以及我們在海內外進行的調查,下面對目前收藏清代運河輿圖相對較多的單位及其藏圖類目略予介紹。

(一)軍機處輿圖

清雍正八年(1730)在內廷設立辦理軍機事務處,負責奏摺文書的處理,撰擬諭旨,執掌機要,參與國政討論及要案審擬。于是許多治理河工水利等事項統由軍機處來處理,有不少表現運河水利工程與運道管理內容的輿圖,作為奏摺的附件,被抄錄或摹繪成副本,隨地方督撫官員的奏摺原件,一同被留存在京師紫禁城內的軍機處,在制度上稱為“軍機處奏摺錄副留中”。現存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的軍機處檔案里共有輿圖448件。這些輿圖原來都是官員進呈奏摺中的附件,輔助說明奏報的事項,包括輿地、江河湖渠、水陸路程、軍務戰爭、行宮、寺廟、礦廠、建筑、陵墓、其他等10類,運河輿圖散存其中。如:

乾隆年間,□□□奏呈山東運河圖;

乾隆十年十一月一日,江南河道總督白鐘山奏呈陳家浦河圖;

乾隆二十一年三月二十四日,兩江總督尹繼善、江南河道總督富勒渾、江蘇巡撫莊有恭奏呈挑浚微山湖引水河道圖;

乾隆二十一年三月二十四日,兩江總督尹繼善、江南河道總督富勒渾、江蘇巡撫莊有恭奏呈運河應挑浚并平旺河東西岸應筑子埝工程事繪圖貼說;

乾隆三十一年,□□□奏呈直隸運河漫工圖;

乾隆四十七年八月十四日,署理兩江總督薩載、江南河道總督李奉翰復奏清黃交會處所水色情形事;

乾隆五十年四月八日,兩江總督薩載、江南河道總督李奉翰復奏洪澤湖淮安水志地勢情形事。

清后期,尤以運河工程咨估圖和用過銀兩咨銷圖為多。

(二)內務府輿圖

內務府是清朝專門管理宮廷事務的機構,在其下屬的造辦處有輿圖房。“輿圖房掌圖版之屬,凡中外臣工繪進呈覽后,藏貯其中。”慶桂等:《清宮史續編》卷97。輿圖房保管的地圖多數是各地呈進的輿圖,也有少量由清宮廷畫師根據地方呈送圖樣摹繪者。輿圖房對其收藏的輿圖進行登記和編目,現存造辦處輿圖房輿圖目錄有:康熙二十四年(1685)二月十四日至雍正十二年(1734)十月二十八日間,按收貯日期先后次序抄寫的《天下輿圖總摺》;乾隆二十六年(1761)敕命內務府造辦處輿圖房將所藏輿圖按類編成的《蘿圖薈萃》,“分天文、輿地、江海、河道、武功、巡幸、名勝、瑞應、效貢、鹽務、寺廟、山陵、風水等十三大類”;乾隆六十年(1795),輿圖房奉敕編成《蘿圖薈萃續編》,數量較前有所增多;光緒二十五年(1899)七月五日奉旨繪制輿圖一百三十二卷目錄的清單抄件,墨書“恭呈皇帝御覽”。由此可知,內務府造辦處輿圖房保存的輿圖和目錄,皇帝肯定是要查看的。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保存的1943件清代輿圖即原內務府造辦處輿圖房之貯藏,其中描繪運河的地圖有:

京師至杭州河圖,彩繪長卷;

京城至揚州河圖,彩繪長卷;

直隸運河圖,彩繪長卷;

山東運河圖,彩繪長卷;

江南運河圖,彩繪長卷;

通州至天津運河圖,彩繪長卷;

天津南運河圖,彩繪一卷;

衛河圖,彩繪一卷;

山東運河全圖,彩繪長卷;

韓莊水勢湖河圖,彩繪一幅;

順河集至崇家灣路程圖并說,彩繪、冊頁裝十五冊;

嘉興至杭州大營道里圖,彩繪折疊裝四套;

山東運河水營全圖,彩繪一幅。

(三)官繪本或坊間繪本的運河輿圖

軍機處和內務府造辦處輿圖房的輿圖屬于清宮廷和官方繪制的輿圖,按專題分類,年代相繼,類型完整,數目眾多,批量保存。鑒于清朝要求,地方官員向朝廷呈送的同一種輿圖應繪制三份,一份保存在輿圖房,一份收入內閣大庫,另一份由地方官署或官員個人保存,于是還有數目可觀的表現運河的地圖分散在各處。此外,清中葉以后坊間亦有善畫者摹繪運河圖,盡管數量不多,卻往往因畫面絢麗引人入勝而容易被收藏。

清初仿明舊制,置內三院(內國史院、內秘書院、內弘文院)為內閣,作為輔佐皇帝處理日常政務的中央機構,雍正以后,其權力漸被軍機處所奪。內閣下設典籍廳、滿本房等掌理檔案圖籍(即內閣大庫檔案),由其保存清代中央及地方官員經內閣進呈皇帝的公務文書,主要為題本,以及隨題本進呈的各種輿圖。題本經內閣典籍廳官員批紅后,則稱為“紅本”。宣統元年(1909)為推行新政,學部奏請設立京師圖書館,議定以翰林院、國子監和內閣大庫藏本為基礎典藏,從內閣大庫紅本中撿出明、清舊本輿圖一百余種,轉由京師圖書館庋藏。民元以后,京師圖書館改稱國立北平圖書館,陸續新購一批原屬清內閣大庫的輿圖作為特藏。1949年這批輿圖被運往臺灣后,先保存在“中央圖書館”,直到臺北外雙溪“故宮博物院”新址落成后,這批清內閣大庫輿圖又移存“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此后,“故宮博物院”陸續購入一些清代善本輿圖,與原內閣大庫輿圖一起組成明、清輿圖特藏。其中運河輿圖有:

京杭運河圖,康熙年間,靳輔、周洽等人繪制,絹本彩繪,長卷;

黃、運河工程圖說,嘉慶間,紙本彩繪,冊頁裝二十冊;

八省運河泉源水利情形圖,咸豐十年(1860)楊聯桐畫,紙本彩繪,折疊裝,一冊;

江南省運河各廳屬河道閘壩工程情形圖,紙本彩繪,一冊;

乾隆南巡圖(自江南宿遷至吳江),紙本彩繪,附說,二十一冊。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原國立北平圖書館改名為北京圖書館,1998年12月更名為中國國家圖書館。該館自新中國成立以來不遺余力地選購、收藏古地圖,其中不乏清代官方繪制的運河輿圖,現僅就其所編圖目舉例如下錄自北京圖書館善本特藏部輿圖組編《輿圖要錄》,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7。凡不具圖名者,為輿圖組自行撰擬,未作更改。

岳陽至長江入海及自江陰沿大運河至北京故宮水道圖,清中葉,紙本彩繪,長卷;

江西挽運圖,乾隆年間,紙本彩繪,長卷;

八省運河泉源水利情形圖,乾隆年間,紙本彩繪,長卷;

山東十七州縣運河泉源總圖,乾隆年間,絹本彩繪,十八幅,冊頁裝,一冊;

運河來水歸江全圖,清中葉,紙本彩繪,長卷;

運河全圖,清中葉,紙本彩繪,冊頁裝一冊;

運河全圖,清中葉,紙本彩繪,長卷;

運河水道全圖,清中葉,紙本彩繪,長卷;

北運河圖,光緒年間,紙本彩繪;

南運河堤工圖,光緒年間,紙本彩繪;

南運河圖,光緒末年,紙本彩繪;

山東運河河工圖,雍正六年(1728),紙本彩繪,長卷;

山東省運河全圖,清中葉,絹本彩繪,長卷;

山東省運河全圖,清中葉,紙本彩繪,長卷;

山東運河圖,咸豐后期(1855~1861),紙本彩繪,長卷;

山東運河圖,同治末年(1871~1874),查筠繪制,紙本彩繪,長卷;

山東省運河圖,光緒年間,絹本彩繪,長卷;

山東直隸運河圖,光緒年間,紙本彩繪,長卷;

山東通省運河圖,光緒年間,紙本彩繪,長卷;

山東通省運河事宜情形全圖,光緒年間,紙本彩繪,長卷;

黃運河南北運口河形舊圖、新圖,光緒年間,紙本彩繪,二幅;

山東運河十三閘暨引河湖壩全圖,光緒年間,紙本彩繪,長卷;

運河廳河道全圖,光緒年間,紙本彩繪,長卷;

運泇捕上下泉六廳光緒二十二年搶修工程報銷圖,紙本彩繪,長卷;

運泇捕上下泉六廳光緒二十五年搶修工程咨估圖,紙本彩繪,長卷;

運泇捕上下泉六廳光緒二十五年搶修工程報銷圖,紙本彩繪,長卷;

運泇捕上下泉六廳光緒二十六年搶修工程咨估圖,紙本彩繪,長卷;

運泇捕上下泉六廳光緒二十六年分做過歲搶二修另案等工用過銀兩及河道起止里數圖,紙本彩繪,長卷;

運河廳光緒十八年冬挑河筑壩需用樁銀兩咨估圖,紙本彩繪,一幅;

運河廳光緒二十三年修筑濟寧州汛運河兩岸殘缺堤工題估圖,紙本彩繪,一幅;

運河廳光緒二十三年拆修濟寧州汛運河東岸草橋下大石堤工題估圖,紙本彩繪,一幅;

運河廳光緒二十三年咨案工程咨銷圖,紙本彩繪,一幅;

運河廳光緒二十四年咨案工程咨估圖,紙本彩繪,一幅;

泇河廳光緒十七年冬挑河筑壩需用樁銀兩咨估圖,紙本彩繪,一幅;

泇河廳光緒十七年歲修滕汛十字河防風裹頭并挑挖壩下浮沙等工題估圖,紙本彩繪,一幅;

捕河廳光緒二十年咨辦工程咨估圖,紙本彩繪,一幅;

捕河廳光緒二十三年咨辦各工咨估圖,紙本彩繪,一幅;

捕河廳光緒二十三年幫筑東平壽東陽谷等汛殘缺堤工題估圖,紙本彩繪,一幅;

捕河廳光緒二十三年歲修工程報銷圖,紙本彩繪,一幅;

捕河廳光緒二十四年咨辦工程咨估圖,紙本彩繪,一幅;

上河廳光緒二十年加幫聊堂二汛殘缺堤工題銷圖,紙本彩繪,一幅;

上河廳光緒二十三年咨辦工程咨估圖,紙本彩繪,一幅;

上河廳光緒二十三年加幫聊堂二汛殘缺堤工題估圖,紙本彩繪,一幅;

上河廳光緒二十三年歲修工程報銷圖,紙本彩繪,一幅;

上河廳光緒二十五年加幫聊堂二汛殘缺堤工題估圖,紙本彩繪,一幅;

上河廳屬經管河道里數閘壩橋洞界址圖,紙本彩繪,一幅;

下河廳屬經管河道起止里數圖,紙本彩繪,一幅;

下河廳光緒二十三年咨辦工程咨估圖,紙本彩繪,一幅;

下河廳光緒二十三年咨辦工程咨銷圖,紙本彩繪,一幅;

泉河廳光緒二十三年咨辦工程咨估圖,紙本彩繪,一幅;

泉河廳光緒二十三年咨辦工程咨銷圖,紙本彩繪,一幅;

泉河廳光緒二十三年修做東平州汛新戴字各號碎石護堤并挑壩等工題估圖,紙本彩繪,一幅;

泉河通判管理東平州汛戴村各壩工程全圖,紙本彩繪,一幅。

以上運河工程圖,均系清朝東河河道總督統屬的山東運河道(駐濟寧)、兗沂曹濟道(駐兗州)屬下專管運河河道維護和運河水源的六廳所繪制,這六廳即運河廳、泇河廳、捕河廳、上河廳、下河廳和泉河廳。

(四)海外收藏的運河古地圖

清朝結束以后的一個世紀以來,原屬清宮貯藏或官方繪制的輿圖由于各種原因流散到海外,分別收藏于各國圖書館里,略舉例如下:

四省運河水利泉源河道全圖,紙本彩繪,長卷,美國國會圖書館藏圖;

山東通省運河情形全圖,紙本彩繪,長卷,美國國會圖書館藏圖;

山東運河全圖,紙本彩繪,長卷,美國國會圖書館藏圖;

全漕運道圖,紙本彩繪,長卷,美國國會圖書館藏圖;

運泇捕上下泉六廳光緒二年搶修工程咨估,紙本彩繪,長卷,美國國會圖書館藏圖;

運泇捕上下泉六廳光緒二年分做過歲搶二修另案等工用過銀兩及河道起止里數圖,紙本彩繪,長卷,美國國會圖書館藏圖;

運泇捕上下泉六廳光緒九年搶修工程咨估圖,紙本彩繪,長卷,美國國會圖書館藏圖;

(從圖題來看,光緒年間繪制的運河搶修工程圖與國家圖書館所藏運河工程圖,皆為駐濟寧的山東運河道所轄運河廳、泇河廳、捕河廳、上河廳、下河廳、泉河廳等六廳繪制,原本屬于一個系列,均歸屬軍機處治河圖檔。)

運河圖,紙本彩繪,長卷,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藏圖;

王石谷全黃圖,康熙甲申年(1704),王翚(石谷)彩繪,紙本,色綾裝裱成長卷,英國圖書館藏圖;

運河圖,清中葉,絹本彩繪,長卷,英國圖書館藏圖;

崇家灣至天寧寺站圖,乾隆年間,絹本色繪,荷蘭萊頓大學漢學院圖書館藏圖;

平橋至海棠庵站圖,乾隆年間,絹本色繪,荷蘭萊頓大學漢學院藏圖。

此外還有乾隆南巡圖、行宮圖、程站圖,雖然著重描繪乾隆出行南巡沿途駐蹕的行宮,卻同時表現了運河沿岸的堤壩、閘堰、橋梁、碼頭、寺廟和風光景致。

三 運河古地圖卷的編纂

清代表現運河的輿圖數量繁多,種類多樣,時代相繼,內容翔實,但是也存在同一類型的輿圖內容重復的問題。清代京杭運河各段的水情、河勢不同,治理運河的方略和工程類型也不盡相同,反映在京杭運河輿圖上,不同區段、不同地勢、不同時代輿圖的繪制方法和表現重點也各不相同。以運河工程最為復雜的黃河、淮河、洪澤湖相交會的清口(今淮安市淮陰區碼頭鎮附近)為例,無論水情枯盈,都直接影響運口的穩定與否及運道能否通暢。彪炳于清代治河水利史的著名河臣,如靳輔、張鵬翮、高晉、薩載、高斌以下凡任職河道總督者,不僅在治理黃河河道與修筑堤壩、疏鑿運河運道與修造閘堰等方面,書寫了許多有益于運河水利工程的業績;而且,還大多編制過表現運河全程或清口黃、運、湖、河交會地區河道分布、閘壩配置的輿圖。從這些時代前后相繼的河臣們所編制的運河輿圖,我們可以一覽明清運河發展的全貌,或者比較運河水利工程的演進與變革。山東運河穿過地勢高低錯落的魯西丘陵,因勢高水澀,難以載舟,需要建造多級船閘,還需要匯集周圍的泉水,接濟運河,所以,山東段運河輿圖傳世數量很多,以表現運河與湖區的關系、多級閘壩、周圍泉源及引渠的分布;而長江與淮河之間的里運河段同樣面臨泄洪與補水的矛盾,這里也是清代京杭運河工程較為集中的區段,留下數量不少的輿圖。為了能夠顯示運河工程在不同歷史階段的變化,根據圖面的內容,運河古地圖卷分別選入若干不同時間節點繪制的輿圖,以供讀者對比研究。

從運河輿圖繪制的時間節點考慮,《中國運河志·圖志·古地圖卷》將傳世清代運河輿圖分為康(熙)雍(正)朝、乾隆朝、嘉(慶)道(光)朝、同(治)光(緒)朝等四個時期,運河輿圖在內容表現、繪圖技法和繪制質量上都有較大的差異。清朝咸豐五年(1855)黃河于銅瓦廂決口北流改道,奪大清河入海以后,運河輿圖著力描繪山東運河在安山湖與張秋鎮之間穿過黃河的新、舊運口以及閘壩的情形。

從運河輿圖的內容與覆蓋范圍考慮,劃分為運河全圖、運河分段圖、運河泉源閘壩圖、運河漕運航運圖、運河工程圖五種類型。運河全圖,指圖面能夠覆蓋京杭大運河全程或絕大部分河道的運河輿圖;運河分段圖,指圖面僅選取京杭運河的某個區段為表現對象,膠萊運河作為特例歸入此類;運河泉源閘壩圖,專以表現提供運河水源的山東泉源為主要內容;運河漕運航運圖,描繪運河擔負漕運的航程和皇帝南巡的程途;運河工程圖,專指以運河修治工程為內容的輿圖。

總之,古代運河輿圖給予我們很多關于明清運河及其水利工程的形態、運河沿岸的環境、城鎮的變遷與人文景觀等重要的歷史信息;也賦予我們很多思考的空間。重視并利用運河古地圖,對于提升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利用,促進中國與外國運河保護經驗的相互交流與借鑒,都將大有裨益。

參考文獻

慶桂等撰《清宮史續編》,故宮博物院圖書館排印本,1932。

王庸編輯《國立北平圖書館藏清內閣大庫輿圖目錄》《國立北平圖書館特藏新購輿圖目錄》,國立北平圖書館排印本,1932。

王庸、茅乃文編《國立北平圖書館中文輿圖目錄》,國立北平圖書館排印本,1933。

故宮博物院文獻館:《清內務府造辦處輿圖房圖目初編》,故宮博物院文獻館排印本,1936。

趙爾巽等撰《清史稿》,中華書局,1976。

曹婉如、鄭錫煌、黃盛璋等:《中國古代地圖集》(明代),文物出版社,1994。

曹婉如、鄭錫煌、黃盛璋等:《中國古代地圖集》(清代),文物出版社,1997。

北京圖書館善本特藏部輿圖組編《輿圖要錄》,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7。

姚漢源:《京杭運河史》,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1998。

李孝聰:《歐洲收藏部分中文古地圖敘錄》,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96。

李孝聰:《美國國會圖書館藏中文古地圖敘錄》,文物出版社,2004。

李孝聰、席會東:《淮安運河圖考》,中國書籍出版社,2008。

天津圖書館編《水道尋往——天津圖書館藏清代輿圖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中華輿圖志編制及數字顯示項目組:《中華輿圖志》,中國地圖出版社,2011。

席會東:《中國古代地圖文化史》,中國地圖出版社,2013。

附錄一

編例

《中國運河志·圖志·古地圖卷》選取中國王朝時代繪制的表現運河內容的地圖,所選運河古地圖一般以長卷、幅、冊等形式獨立存在,而不選用刻本書籍中的插圖或附圖。根據運河圖的繪制機制與實際用途,圖志卷按古地圖的主題和內容分為運河全圖、運河分段圖、運河泉源閘壩圖、運河漕運航運圖、運河工程圖五類(等同綱目或章節),每類運河地圖按地域和時代先后排序。

每幅地圖文字說明的撰寫內容包括:

(1)地圖繪制的年代、性狀、尺寸、繪制手法、收藏地;

(2)以運河為重點,描述地圖所表現的內容,闡述地圖繪制的歷史背景;

(3)著錄地圖與運河相關的圖文、貼簽、序跋,地名除外,并結合相關典籍檔案史料給予論析。

中國運河古地圖的編制應能夠映證或補充《中國運河志》綜述及其他各卷的相關內容。

附錄二

《中國運河志·圖志·古地圖卷》目錄

綜述

01.運河全圖類

0101.京杭運河圖

0102.南巡道里圖

0103.運河圖

0104.運河全圖

0105.張鵬翮運河全圖

0106.京杭運河全圖

02.運河分段圖

0201.萬歷十一年(1583)《淮安府圖說》(選)

0202.萬歷《兩淮地區府縣圖冊》(選)

0203.康熙運河圖

0204.運河圖

0205.運河來水歸江全圖

0206.北運河圖

0207.南運河圖

0208.山東省運河全圖

0209.山東省運河全圖

0210.(山東)運河圖

0211.山東通省運河情形全圖

0212.山東運河全圖

0213.運河廳河道全圖

0214.膠萊河辯議圖說

03.運河泉源圖類

0301.張鵬翮《治河全書》運河泉源圖

0302.山東十七州縣運河泉源圖

0303.八省運河泉源水利情形圖

0304.四省運河水利泉源河道總圖

04.運河漕運航運圖類

0401.七省糧船運道圖

0402.全漕運道圖

0403.漕河挽運圖

0404.(光緒)全漕運道圖

05.運河工程圖類

0501.河防一覽圖

0502.江南省黃運湖堤埽閘壩工程情形總圖

0503.運泇捕上下泉六廳光緒二年搶修工程咨估圖

0504.運泇捕上下泉六廳光緒九年搶修工程咨估圖

0505.運泇捕上下泉六廳光緒二十五年搶修工程咨估圖

0506.運泇捕上下泉六廳光緒二十五年搶修工程報銷圖

0507.運河廳光緒十八年冬挑河筑壩需用樁銀兩咨估圖

0508.運河廳光緒二十三年修筑濟寧州汛運河兩岸殘缺堤工題估圖

0509.運河廳光緒二十三年拆修濟寧州汛運河東岸草橋下大石堤工題估圖

0510.運河廳光緒二十三年咨案工程咨銷圖

0511.運河廳光緒二十四年咨案工程咨估圖

0512.泇河廳光緒十七年冬挑河筑壩需用樁銀兩咨估圖

0513.泇河廳光緒十七年歲修滕汛十字河防風裹頭并挑挖壩下浮沙等工題估圖

0514.捕河廳光緒二十年咨辦工程咨估圖

0515.捕河廳光緒二十三年咨辦各工咨估圖

0516.捕河廳光緒二十三年幫筑東平、壽東、陽谷等汛殘缺堤工題估圖

0517.捕河廳光緒二十三年歲修工程報銷圖

0518.捕河廳光緒二十四年咨辦工程咨估圖

0519.上河廳光緒二十年加幫聊堂二汛殘缺堤工題銷圖

0520.上河廳光緒二十三年咨辦工程咨估圖

0521.上河廳光緒二十三年加幫聊堂二汛殘缺堤工題估圖

0522.上河廳光緒二十三年歲修工程報銷圖

0523.上河廳光緒二十五年加幫聊堂二汛殘缺堤工題估圖

0524.上河廳屬經管河道里數閘壩橋洞界址圖

0525.下河廳屬經管河道起止里數圖

0526.下河廳光緒二十三年咨辦工程咨估圖

0527.下河廳光緒二十三年咨辦工程咨銷圖

0528.泉河廳光緒二十三年咨辦工程咨估圖

0529.泉河廳光緒二十三年咨辦工程咨銷圖

0530.泉河廳光緒二十三年修做東平州汛新戴字各號碎石護堤并挑壩等工題估圖

0531.南運河光緒三十二年分搶修草土工程圖說

(責任編輯:胡克誠)

主站蜘蛛池模板: 西充县| 永寿县| 桃源县| 凤山县| 瑞丽市| 富宁县| 海伦市| 新丰县| 上林县| 湛江市| 南乐县| 淮北市| 沙坪坝区| 灯塔市| 太白县| 阳高县| 菏泽市| 汝阳县| 益阳市| 九龙城区| 吉水县| 林口县| 山东省| 紫云| 长泰县| 界首市| 宜良县| 九台市| 黄梅县| 永和县| 休宁县| 长宁县| 吕梁市| 垦利县| 天峨县| 江川县| 雷波县| 安康市| 徐闻县| 增城市| 曲麻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