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反思慈善改革:慈善的政治屬性
- 褚鎣
- 840字
- 2019-06-26 19:29:39
總序
我們認為,慈善業界不能只有一種聲音,慈善學界也不能只有一股學脈。古語云,“君之所以明者,兼聽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說的正是此理。
但是,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里,我們的慈善業界只有一種聲音,學界也只有一股學脈。這是不健康的,長此以往,會導致我們慈善事業的發展出現思維簡單化、價值一維化的情況。而正如歷史經驗所證明的那樣,當一種力量發展到極端的時候,歷史進程就會棄它而去,轉向它的背面。這也就是所謂的“月盈則虧、水滿則溢”。所以,我們需要不同的聲音、不同的學脈,因為只有在辯論與反思中,我們的慈善事業才能避免走上歧路,我們的慈善研究才能真正體現系統化思維。
自2014年起,我們一群學者聚在一起,開始集中力量一起做研究。我們有一個簡單的分工,其中筆者負責基礎理論研究,而其余幾位學者也各有自己的具體研究領域。我們相信,通過這種分工合作,我們將形成一套規模化、專業化的慈善學說體系。這樣一套慈善學說體系的形成,應能為我們系統性地反思既有慈善理論與實踐提供一個扎實的基礎。
眾所周知,每一項學術研究都是一個漫長的積累與思索的過程。所以,我們的這些研究成果將會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逐步推出。這些成果都將匯聚在這個論叢之中,也就是“南山慈善論叢”。
關于本論叢,筆者有兩點需要加以特別說明的內容。其一,我們所說的慈善,絕不是傳統意義上狹義的慈善,而是指一切有助于我們家社會維系與發展的行為與活動。政府的“仁政愛民”與民眾的“推己及人”皆為慈善。所以,我們的研究也將不限于狹義的慈善,而將擴大到所有助力家社會維系與發展的事業之上。其二,本論叢名為“南山”,乃取意自靖節先生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一句。靖節先生身上所蘊含的淡泊、守志的學養與氣節令人敬仰。我們將之奉為自己的學術志向和人生態度。
在正式推出本套論叢之際,回首這些年的學術之旅,筆者有一個總結,那就是所謂學問之事,素來只是“花滿渚,酒滿甌,萬頃波中得自由”。所以,放下“正統”,不拘一格,雖是狂狷,卻也執著。
是為序。
褚鎣
2018年1月30日
于湖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