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學通論(2018年修訂版)(全2冊)
- 胡孚琛
- 505字
- 2019-01-10 16:59:39
道學篇
在中國“三教九流”的傳統文化中,怎樣才能“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融佛學之般若,得自然之玄妙,將傳統文化的精華都集中起來?在全世界即將跨入21世紀之門時,如何適應全球一體化的大趨勢,尋找中西文化的交匯點,從而提出振興中華民族,奔向大同社會的文化戰略?中華民族自伏羲、黃帝、老聃一脈相傳的道學文化,是東方智慧的結晶,其學“綜羅百代,廣博精微”,足以承擔這一歷史使命。道學是參天地、贊化育、貫中西、通古今的大學問,創立新道學是中華民族在世界歷史潮流中審時度勢,應變自強的惟一可行的文化戰略。今天,道學文化如旭日東升,不僅海內外的羲黃子孫開始沐浴著她的光輝,西方的有識之士也為她的智慧之光而歡呼。遍布世界各地的中國人和外國人,盡管有著政治觀念上的種種分歧,但在道學文化中卻不難找到共同的語言。道學是革新的文化,是前進的文化,是通向未來的文化,是世界大同的文化。道學不是消極的哲學,而是積極的哲學;不是弱者的哲學,而是真正強者的哲學。道學不是隱士哲學,不是庸人哲學,也不是無所作為的哲學,更不是與世無爭的哲學。通論道學的歷史演變和文化特征,向讀者展示道學中五光十色的瑰寶,這是筆者歷盡寒暑伏案耕耘的一大心愿。
第一章 為道學正名
司馬遷《史記·老子韓非列傳》云:“老子者,楚苦縣厲鄉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又云:“老子修道德,其學以自隱無名為務。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至關,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于是老子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所終。”老子為春秋時人,為周朝的史官,和孔子并世且比孔子年長30歲左右,他所著的五千余言《道德經》上下篇是我國闡述道的學說的最早私人著述。中國先秦的道家學派、漢末以后的道教、以神仙家為宗在道教中孕育起來的丹道,皆以老子的《道德經》作為自己的理論支柱和基本經典。因之,道學應指中國傳統文化中以老子的道的學說為理論基礎形成的學術系統,其中包括道家、道教、丹道三個大的分支,老子為道學之宗。在中國文化史上,宋代以前,道學這個詞兒也專指老子道的學說而言。《隋書·經籍志》分類,以易學為首,次以書、詩、禮、樂、春秋、孝經、論語、圖緯等,是謂經部。而子部中以儒者為首,祖述孔子,載曾子、子思、孟軻、荀卿之流所著書,稱之為“中庸之教”。次述老子、文子、鹖冠子、列子、莊子等所著書,稱為“道學”。《隋書·經籍志三》云:“道者,蓋為萬物之奧,圣人之至賾也。”“圣人體道成性,清虛自守,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故能不勞聰明而人自化,不假修營而功自成。其玄德深遠,言象不測。先王懼人之惑,置于方外,六經之義,是所罕言。《周官》九兩,其三曰師,蓋近之矣。然自黃帝以下,圣哲之士,所言道者,傳之其人,世無師說。漢時,曹參始薦蓋公能言黃老,文帝宗之。自是相傳,道學眾矣。”這段話不僅對道學的命名和特征作了提要,而且簡略概括了道學發展的歷史。道學本是伏羲、黃帝所傳的圣人之道,周代雖以禮教為朝廷的方內之教,道學被置之方外,師傳不明,但尚由史官掌握,為王者師。直至漢代相國曹參將在方外師徒相傳的道學宗師蓋公推薦給朝廷,漢文帝以黃帝、老子的道學治國,才使道學興盛起來。漢代的文景之治,是道學在治國的政治實踐上的一個輝煌時期。漢武帝排擯道學獨尊儒術之后,儒家思想一直在中國歷史上占據統治地位,是以《隋書·經籍志》將儒者排在道學之前。然而唐代皇帝認老子為祖宗,在尊儒之外又復興道學,人們仍可在唐代貞觀之治和開元之治中,發現道學治國的光輝。中國歷史上強盛的漢唐王朝,都受到道學思想的滋養,連清初康熙皇帝也外示儒術而內用黃老,道學之富國強兵的政治效果是昭然可見的。
迨至宋代,國勢積弱而受制于異邦,周敦頤、程顥、程頤直至朱熹,汲取佛道思想來豐富儒學,稱為程朱理學,這就是現在的新儒家之祖。元人脫脫立《宋史·道學傳》,將程朱一派專講儒家道德倫理的學者全包攏進去,后世遂將程朱理學也稱之為道學,馮友蘭教授等沿襲此說。明代以來,朱元璋推崇朱熹為文人之宗,宋明理學便興盛一時,王守仁的心學也成為理學的分支,這批人滿口大講孔孟的仁義道德,被世人號為道學家。明清二朝宋明理學是皇帝提倡的意識形態,科舉考試以理學家的《四書集注》為教材,道學家可以升官發財,講道成了孔孟之徒向上爬的階梯。宋明理學是今日之“新儒學”的前身,但宋代以來打著“道學”的幌子,就難免在學術史上遺下“偽道學”之誚。明代王陽明心學傳至李贄,則走向宋明“道學”的反面,偽道學的流弊暴露出來。李贄揭露道學家“咸以孔子之是非為是非”(《藏書·世紀列總目前論》),“陽為道學,陰為富貴,被服儒雅,行若狗彘”(《初譚集·釋教》)。李贄進而宣稱“道學可厭”(《初譚集·儒教》),斥責宋明理學為“假道學”,道學家為“假人”,“道學其名也,故世之好名者必講道學,以道學之能起名也。無有者必講道學,以道學之足以濟用也。欺天罔人者必講道學,以道學之足以售其欺罔之謀也。噫!孔尼父亦一講道學之人耳,豈知其流弊至此乎!”(《初譚集·道學》)李贄對宋明理學家的揭露,使“今世俗也與一切假道學,共以異端目我”(《焚書·答焦漪園》),受到假道學的攻擊。這使李贄覺悟到只有老子的學說才是“真道學”,他說:“老子則有無為之學問矣,釋迦不可及矣。吾庶幾者其老子乎!”(袁中道《柞林紀譚》)李贄呼喚:“自然之性,乃是自然真道學也,豈講道學者所能學乎!”(《初譚集·篤義》)偽道學之流弊,一直延續到清代,可謂和“家天下”的政治制度相始終。清末朝廷處在內憂外患之中,曾國藩以大學士兩江總督治軍于安慶,開幕府廣攬人才,又搜羅了一批道學家企圖振興名教。當時這批道學家皆口孔孟而貌程朱,其中池州進士楊長年著《不動心說》獻給曾國藩以求進取,文中自稱“置之二八佳人之側,鴻爐大鼎之旁,此心皆可不動”,蓋自詡定力非聲色名利所能動搖者。這篇文章被幕府中的李鴻裔看到了,不禁大笑援筆戲批曰:“二八佳人側,鴻爐大鼎旁。此心皆不動,只要見中堂。”將這批假道學的面目暴露無遺。還有一個曾國藩搜羅來的道學圣賢桐城方某,作了直隸棗強縣令五年,布衣蔬食,終日口誦孔孟之道,竟搜刮了四十萬金成為安慶的大富豪。這些故事載入《清代野記》,此書署“梁溪坐觀老人編述”,記咸同光宣四朝之事,皆實錄。書中載當時“京師諺云:‘黃金無假,道學無真’。”由此可知,大凡一種學術被當權者定為統治思想而入于功名利祿之途,就會被人用作為升官發財而逢場作戲的假學術,宋明以來被社會民眾鄙視的假道學即是如此。這不僅使人想起“文化革命”期間的那些“假馬克思主義的政治騙子”,他們口馬列而貌左派,寶書不離手,萬歲不離口,不也曾逢場作戲紅極一時嗎?現今時代變了,講孔孟之道的假道學再沒有官做,也沒有人再寫新的《道學傳》。雖然20世紀以來新儒學在海外又有復興之勢,但眼下也還只是一種學術流派,且早已不用“道學”的招牌,而自命曰“新儒家”。學術界現已將程、朱、陸、王的理學和心學通稱作宋明儒學,假道學的名稱已成為歷史陳跡,因此再也沒必要將宋明理學和心學同黃老的道學相混淆了。在本書中,將宋明時興起的程朱陸王的孔孟之學定名為儒學,將黃老關于道的學說定名為道學,我想這不難取得學術界的共識。
孔子說:“必也正名乎?”名即是物類的指稱。“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正名是中國古代圣賢極為重視的傳統,學術研究中的學派區分更應將正名放在首位,否則易造成學術概念的混亂,也不利于國際間的學術交流。《史記·老子韓非列傳》有云:“世之學老子者則絀儒學,儒學亦絀老子。道不同不相為謀,豈謂是邪?”是古來儒道兩家就有學派之爭,涇渭分明。《漢書·藝文志·諸子略》以儒家與道家并列,后世史家沿襲之,學術界遂有三教九流之稱。《舊唐書·經籍志》仍按經(甲部)、史(乙部)、子(丙部)、集(丁部)分類,子部分儒家、道家、法家、名家、墨家、縱橫家、雜家、農家、小說家、天文、歷算、兵書、五行、雜藝術、類事、明堂經脈、醫術本草等,將沙門(釋典)之書歸之入集類。《宋元學案·序錄》按濂、洛、關、閩等地域為宋代學術分類,并未以道學自居。張之洞《書目答問》將《二程全書》、《朱子全書》等稱之為:“以上儒家類理學之屬專書。”自古凡較嚴肅的文獻辨別學派及圖書分類,皆以儒家與道家并列,未見以道學與道家的名稱分別儒道者。宋明時代的理學和心學被稱為道學,乃是社會上的俗稱,儒家學者被送上道學之號,不僅今后在學術研究上難以避免偽道學之誚,而且在英文翻譯上也易和道家、道教的譯名(Daoism)相混淆。是故黃宗羲嘗云《宋史》立《道學傳》乃“元人之陋”,而后正史再無《道學傳》。其實早在六朝時期陳代馬樞就曾撰《道學傳》二十卷,所收皆張天師、許邁、吳猛、陶弘景等道教精英,今有陳國符先生輯佚本傳世。《宋史·徽宗本紀》載政和六年(1116)春“置道學”,宣和元年(1119)五月“詔德士(僧人)并許入道學,依道士法”,是宋代朝廷將道教稱為道學,元人將儒學稱為道學乃名實不符之亂名。中國文化史上,自南北朝以來形成儒、道、釋三教鼎立的格局,道家和道教的內容在學術上也漸漸有了實際的區別。然而由于缺少“道學”這個概念來總括道家與道教學術,因之古代道學之書往往將道家與道教通用,不作區分,西文中也將二者通譯之為Daoism(或Taoism)。近代以來,學術著作中約定俗成地將“道家”的范圍限定為以老子、莊子為代表的有關道的哲學;將“道教”的范圍限定為以太上老君為教主的以道為信仰的宗教;這樣就需要重新恢復“道學”這個概念來總括道家與道教學術并與西文中的“道主義”(Daoism)相對應。
在本書中,我們將道學的概念定義為以老子的道的學說為理論支柱的整個文化系統,其中包括道家的哲學文化、道教的宗教文化,還有丹道的生命科學文化。
關于道家與道教的關系,道家是以春秋時以老子著《道德經》為代表創立的以道為理論基礎的學派;道教則是漢末張陵首先創立的以道為信仰的宗教。二者皆以老子的道為根基,道家是道教的哲學支柱,道教是道家的宗教形式。
仙學(丹道)的概念,源出先秦時的神仙家。據蒙文通先生考證,春秋戰國時神仙家分三派:南方(楚)為行氣,稱王喬、赤松;秦為房中,稱容成;燕齊為服食,稱羨門、安期。道教中的外丹黃白術和內丹學,即由以上三派仙術融匯而成。仙學之名,乃陳攖寧先生所首倡,他1938年在上海出版《仙學月報》。他在《眾妙居問答》中道:“所謂仙學,即指煉丹術而言,有外丹、內丹二種分別。”并說:“故自漢朝至現代,此二千年間,遂成有仙無學之局面。非真是無學,因這班學仙的人,將儒釋道三教之名辭與義理,混合組織,做成遮天蓋地一個大圈套。彼等躲在此圈套中,秘密工作,永不公開。務其實而諱其名,如此圓滑行藏,常常招惹儒教之拒絕,釋教之毀謗。甚至于道教徒亦根據老莊清凈無為之旨,而不信有神仙。彼仙學者流,竟弄得東家不收,西家不納,進退失措,左右為難。余今日迫不得已,將仙學從三教圈套中單提出來,扶助其自由獨立,擺脫三教教義之束縛,然后方有具體的仙學之可言。”故陳攖寧先生以“仙學”名丹道,實出于“迫不得已”,他任中國道教協會會長后再無有“仙學”的提法。因之本書不再采用仙學的概念,而通以丹道稱之,由于外丹學亦融入三元丹法(天元神丹、人元大丹、地元靈丹)之中,故書中丹道主要指內丹學。內丹學是一種融儒、道、釋、醫諸家精華為一體的學問,故雖可區別于儒、釋二教,又與單純宗教信仰意義上的道教有別,但仍包括在道學的大范疇內。外丹學和內丹學本質上是在煉丹爐內或人體內模擬老子《道德經》的學說,丹道屬于道學的分支學科是確切無疑的。丹道是根據道的學說追求體道合真的仙人境界的學問,它和道家、道教并列為道學的三大分支。
道學之道,以無為本,以因為用,以反為奇,以化為術,無成勢,無常形,立俗施事,開物成務,撥亂反正,救亡圖存,神妙莫測,其精華可以究天人物理,其塵垢秕糠猶可以陶鑄堯舜。老子以道垂統而教天下,人能得其一隅則可以治國,可以用兵;可以成事,可以立功;可以見性明心,可以樂生益壽;可以叱咤風云,可以退藏于密;可以無往而不勝,可以隨遇而能安;可以用一字而走遍天下行之萬世者,其唯道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