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推動叢書·物理系列:大宇之形
- (美)丘成桐 史蒂夫·納迪斯
- 1858字
- 2019-01-10 16:57:31
序曲
從柏拉圖到宇宙未來的形貌
在偉大的前科學時代,
柏拉圖就指出,
我們所見的世界,
只是這個不可見幾何形體的反映罷了。
這個觀念深得我心,
也和我最知名的數學證明緊密相關。
神以幾何造世。
——柏拉圖
大約公元前360年,柏拉圖(Plato)完成了《蒂邁歐斯篇》,(Timaeus),這是一篇以對話形式呈現的創世故事,對話者包括他的老師蘇格拉底(Socrates)以及其他三位賢者:蒂邁歐斯、赫謨克拉提(Hermocrates)、克里底亞斯(Critias)。蒂邁歐斯應該是個虛構的角色,據說他從南意大利的洛克利城來到雅典,是一個“天文學專家,志在理解大自然的本質。”[1]通過蒂邁歐斯之口,柏拉圖陳述了自己的萬有引力理論(theory of everything),其中的核心角色是幾何學。
柏拉圖尤其著迷于一組幾何形體,這組特別的多面體也從此被稱為“柏拉圖立體”。這些多面體的各面是全等的正多邊形,例如正四面體的四個面是全等的正三角形;正六面體(俗稱的正方體)是六個全等的正方形;正八面體是八個正三角形;正十二面體是正五邊形;正二十面體則又是由二十個正三角形構成。
柏拉圖并不是這些以他為名的立體的發明者,事實上沒有人確實知道發明者是誰。不過一般相信是柏拉圖的當代學者泰阿泰德(Teaetetus)證明了這五種“正多面體”的存在,并且就只有五種。歐幾里得在《原本》(The Elements)一書中,為這些幾何形體給出詳細的數學描述。

圖0.1 柏拉圖立體之名源自希臘哲人柏拉圖,共有五種:正四面體、正六面體(正立方體)、正八面體、正十二面體、正二十面體。所有面、邊、角度都相等(全等)是這些立體獨有的特色
柏拉圖立體有許多迷人的性質。檢視任一種正多面體可以發現,與每一頂點(尖角的點)相鄰的多邊形數目都一樣多;每個多邊形的各角都一樣大;可以找到一個圓球通過所有的頂點(一般多面體并沒有這個性質);而且,頂點的數目加面的數目等于邊的數目加2。
柏拉圖賦予這些立體形而上學的意義,這也是他的名字與這些立體永遠牽連的原因。事實上,根據《蒂邁歐斯篇》的內容細節,正多面體是柏拉圖宇宙論的根本要素。在他宏偉的萬物架構里,宇宙有四種基本元素:土、氣、火、水。如果檢視這些元素的微小細節,就會發現它們是由微小的柏拉圖立體構成的:“土”由小正方體構成;“氣”由正八面體構成;“火”是正四面體;“水”是正二十面體。關于正十二面體,在《蒂邁歐斯篇》中柏拉圖寫道:“還剩下一種構造,第五種元素,上帝用于整個宇宙,編織各種物象于其上。”[2]
受益于兩千多年來的科學發展,現在看來柏拉圖的猜想當然很可疑。雖然,今日我們對于宇宙的基本構造元素并沒有絕對一致的結論,最后被證明為正確的,或許是輕子與夸克,也許是理論上的次夸克粒子“先子”(preon),又或者是還在理論階段卻更微小的“弦”,不過我們很確定,并不是把土、氣、火、水編織在巨大的正十二面體上而已。我們也不相信,僅僅由柏拉圖立體的形狀就能決定這些基本元素的性質。
話說回來,柏拉圖從未宣稱他完成了大自然的確定理論,他認為《蒂邁歐斯篇》只是“可能的解釋”,是當時所能得到的最佳見解,并且承認他之后的學者,盡可以去改良他的理論,甚至是大幅修改。就像蒂邁歐斯在他的對話中說的:“如果有人測試我的宣告,發現并非事實,我們將恭賀他獲得榮耀。”[3]
柏拉圖的想法無疑有許多錯誤,但從寬廣的角度審視他的思想,柏拉圖顯然也有正確的地方。這位卓絕的哲學家在承認他可能犯錯,但以他的觀念為本的理論卻可能成真時,展露了或許是最高的智慧。舉例來說,正多面體具有高度對稱性,正十二面體和正二十面體有60種不改變其呈現的旋轉方式(60恰巧是其面、體邊數的兩倍的事實,并非偶然)。當柏拉圖以這些形體作為宇宙論的基礎時,他正確地指出了:任何企圖描述大自然的可行理論中,對稱性必須是它的核心性質。如果想要構筑萬有理論,統一所有的作用力,而且所有構成要素只需遵守一兩組法則,我們就必須發現潛藏其中的對稱性,因為這是足以生發萬物、以簡馭繁的法則。
顯然地,這些形體的對稱性質直接源自其幾何形狀。這是柏拉圖的第二個重要貢獻:除了理解數學是測度宇宙的關鍵之外,他提出了今日所謂物理幾何化(geometrization of physics)的思考理路,就像愛因斯坦所促成的大飛躍一樣。在偉大的前科學時代,柏拉圖就指出大自然的元素與其性質,還有作用其上的力,可能都可歸源于某個潛藏于幕后的幾何結構,它主導了這一切。換句話說,我們所見的世界,只是這個不可見幾何形體的反映罷了。這個觀念深得我心,也和我最知名的數學證明緊密相關(對于曾聽說過我名字的人而言)。雖然有些人可能覺得這太牽強,只是大張旗鼓為幾何宣傳罷了,但是,這個想法或有真意,各位不妨拭目以待,靜心閱讀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