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離開西部到東部去,他走之前,一定要要拜訪的人物就是徐海大哥。
前一年因為低價傾銷的事情,得罪了當地的工會,最后低頭,把自己股份的一半抵押給了當地的碼頭。
最近一年來,雖然沒有大的業績,但是他的船隊和房產,仍然在穩中求進,對于現階段的美國來說,還是不錯的成績。
他來到徐海大哥公司。
徐海看到浩波,也是非常的羨慕,張口就說:“你可是我們華人的驕傲。”
他這么說,也是在當地報紙上,看到了ABM公司上市,一天之內長了四倍,而最大的股東,就是五氏商行。
他當然明白五氏商行在加速快跑。
“只是幸運罷了。”
“你小子來到我這里,一定有事情,說吧。”
浩波接著回道,自己今后會把投資的重點放到東部,并且又把自己在東部投資的企業說了一遍。
徐海一聽,浩波來到這里是要和自己告別的。
他想想自己來到美國的歷程,當年還是看到浩天一行,才下定了來美的決心,并付諸于行動。
這個選擇沒有錯,如果當年留在上海,家族的苦難,就會落在他的肩上。
回頭再看看家族的傳承,現在只剩下兩條大船,其財產連自己的一成都不到。
可他來到美國后,因為冒進,低價運營吃了虧。
而五氏商行憑借在美國的關系,穩步推進,已經遠遠把他遠遠甩在了后面。
現在看到浩波離開,就像當年他看到浩天要來美國一樣,給了他很大的啟發。
為此他和兒子平安商量,他們是否也應該到東部去發展。
父子兩個經過短暫的交流,做出了決定,有徐海帶領船隊,先行前往東部。
兒子平安留下來,處理這里的房產項目。
等到這里的一切搞定,平安再前往東部。
在浩波離開的時候,徐海對他說:“今后遇到好的投資項目,可不要忘了他。”
浩波回去之后來到了求學弟子的駐地。
他召集了所有弟子,對他們講述了目前商行的發展狀況。
并對他們說,這一次到東部去,轉學的是大學生和女弟子,明年再把他們逐漸轉過去。
如果有人希望在這里繼續上學,他也支持和歡迎。
不過經詢問,所有家族弟子,都希望到東部去。
浩波也給大家講述了,現在不能夠全部過去的原因。
那就是,東部的很多事情,他還不是非常熟悉,要等到站穩腳跟后,再過去。
所以這一次到東部去的只有四人,他們就是安淑、安惠、安婷、曉玲。
其余的弟子全部留下。
有了決定,三嬸采薇去給五個弟子辦理轉學的問題。
在轉學的事情上,大學之下好辦理,而大學生就有些難度。
不過浩波給周麟去了一個電話之后,所有的問題,都得到了解決。
事情就是,周麟給華夏的蘇曼教授,去了一個電話,蘇曼說她擔保,兩個大學生都轉到他們的大學。
一切問題都搞定之后,安淑帶著曉玲,去拜訪了狄克教授一家。
因為狄克在曉玲的成長過程中,給予過幫助,現在離開,給教授打個招呼,也是人之常情。
狄克聽說曉玲要轉學紐約,就對她們兩個說:“最近東部的許多大學,也給他發來了很多邀請,要讓他到東部去任教。
可是他的任期,才剛剛開始,也許過兩年,他們全家,也會到東部去。”
安淑和曉玲離開的時候,也和教授全家相約,將來在東部再相見。
這一次到東部去,是十個人,還要拉上一些東西。
所以開了三輛小車,租了一輛卡車。
當然了,他們這些離開的人,在走之前,去拜訪了萬強一家,還要和華瑩一起離開。
浩波的二叔,看到自己家族這么多年輕的后人,都要到東部去,也感到自己有些落伍,就對華瑩說道:“過去你創業,是個人行為,現在和家族合作,就成了家族的傳承,希望你給他們多多提供幫助,共同前進。”
這一次父親的話,華瑩聽后,沒有反駁,而是溫順的聽取了父親的囑托。
萬強當年,看到國內動蕩,就希望他們到美國來投資,可沒有想到,短短的數年時間,五氏商行在這里的發展,已經超過了他奮斗一生的目標。
他也為自己的族人,感到高興和興奮。
而在這個時候,他的孫子高杰走到曉玲的前邊說道:“承運什么時間到美國來留學,到時候我得讓他好好學學美國的習慣。”
高杰所為的要好好學學美國的習慣,就是美國派。
幾年前,他回到華夏源鎮,正碰上承運和曉玲訂婚,在儀式上,盡是中國的禮節,當時他就想讓承運和曉玲擁抱和親吻,可是兩個人都拒絕了他的安排。
所以到了現在,還耿耿于懷。
不過曉玲答道:“我和承運哥哥,都是中國人,為什么要學習美國的禮節。”
兩個孩子,只是隨便的一問一答。
并沒有引起眾人的關注。
可能這就是,兩種觀念和兩種文化的沖突。
有些人覺得西方的觀念好,就****,有些人即便是到了國外,也會保持華夏族人,數千年來的文化禮儀和傳統。
究竟誰的觀念和文化更好,看看歷史和傳承就會明白。
華夏文化,博大精深,即便是在華夏族群,最為艱難的時刻,族人也始終,保持著自己的信念不斷,讓香火和觀念永存。
華夏族群,在歷史上,也曾經有過很多磨難,但他們的族人,在傳承上,從不低頭。
就像東流的長江和黃河,永不止息,滾滾向前。
有人說,二十一世紀,是亞洲人經濟崛起的世紀。
還不如說,是亞洲文化傳播的世紀。
在經濟的浪潮中,文化觀念,始終沖擊在最前沿。
因為經濟的浪潮和文化觀念是不可分割的,它們就像肌肉和骨骼一樣,不可分離,才能夠鑄成一個有血有肉的巨人,才會有生命力。
作者在此,只是站在今天的時空上,對華族群觀念的一種認知。
他自己堅信,華夏文化,必將統領世界,成為全球的主流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