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章 前言

從《帛書易》到《周易》,自洪荒產物到系統化了,有了哲學思想。可知一個學術的構成特別不易,必要經過很長很久的時間。

民國以前,中國學術沒有本來面目,完全是帝王思想。孫中山推翻了專制政體,成事了,后人借了光。熊十力對傳統學術提出否定,是幾千年來的一大解放,跑第一棒,費盡終生精力,晚年卻來不及寫了。應該有人接著走。

我一輩子專做與人不同的事,不在乎人家肯定與否,要跑第二棒,但為了不與社會脫節,必得慢慢來,逐漸淡化它。蔣伯潛《語譯廣解四書讀本》搜集各家注,間接否定朱熹《四書章句集注》;我上課用此書,是在淡化專制時代“必從朱注”。

正月十六日,是人祖伏羲生日,奉元重視此日,書院要供奉人祖——八卦祖師。采用中國舊體制的書院,全盤的中國文化,消除社會的迷信。既是中國人,何不信中國的神話?此日亦正逢我母親生日,我以前每年為母親過生日,但冥壽到一百即不過了。

奉元書院主經是《大易》(《易經》敬稱為《大易》,下同)與《春秋》。奉元書院對21世紀應負的責任:不與世俗爭短長,但以天道求等齊。從“元”來,“元始天尊”是中國的上帝。擴大心胸,不聽世俗的是非,他們有何德行臧否是非?責任是在造奉元天下,無際界、清主觀,以良知審判一切的是與非。

人生即繼志述事,不可以白活,“善歌者,使人繼其聲;善教者,使人繼其志”(禮記·學記),有大才華者繼志,其次也要述事。時代要變,應擔起當代的責任。求奉元系統的發展,是你們的責任,“舟車所至,人力所通……日月所照,霜露所隊(墜)”(《中庸》),都是你們發展的地方。不怕小,就怕不做,要懂得責任之所在,慢慢地一步一步行,我都有通盤計劃。中國人要向人類負責。自古,每一書院講學,都有使命之責。自2000年邁入21世紀,要盡我們的責任。我有整個構思,不講。

一般講學,不可離世俗太遠,成立學術研究所,自己立標題。先立題目,再研究找什么參考書。各有所好,發展所好,則進步特別快。腳踏實地,三年可有小成。

迎接當時的時代,非一日之功。吸收任何文化,但是講中國文化,絕不摻雜外國文化,因其非中國人的思想。不反對任何人類的思想,但任何商品都有商標。必要有一定的努力方向,人生在世既然活了,何不活得有意義?證嚴的慈濟,是救人的肉體;我們成立學術團體,奉元是送人釣竿,告訴人怎么釣魚。要知而必行,不可坐而言。

要往人類里頭進攻,中國是世界大國,必要為人類謀幸福。有計劃地解決中國的難題,十三億人口需要吃飯,要以智慧解決自己的問題,同時也幫助別人。

我在屋中吹牛,都有通盤的企劃。好好奮斗,你們要捷足先登。我愛中國,可是絕對不出賣任何人。

老百姓是多么善良,就盼望團圓、幸福。不要制造孤兒寡婦。殺惡人即是做善,要分清政客與百姓。

常說你們未入流,不是欺你們。你們如沒有想通此一問題,那豈不和某些人一樣的幼稚?

《孫子兵法·九地篇》:“始如處女,敵人開戶;后如脫兔,敵不及拒”,“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動于九天之上”,“常山之蛇也,擊其首則尾至,擊其尾則首至,擊其中則首尾俱至”。靜如處子,動如脫兔,應如常山之蛇,才能反應靈敏,可以隨機應變。要看對象說話,對傷品敗德的人還要講道德、說仁義?現在瞬息萬變,又有幾個可用之才?要養成隨機應變,先訓練自己能。

同學多,但不一定是同志。要求同志,不可以昏頭昏腦,遇到同學,就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有多少同學在扯后腿,不旋踵間,就可以看到這些人的下場。同學很少是我的同志,但最低要不做傷品敗德的事。許多卑鄙齷齪的,就想出賣人家,換取自己一點眼前的樂。自己造了孽還不知,如何為人師?未必得利,但不知害了多少學生。迷信,自我陶醉,卑鄙到不知自己干什么,這種人豈不是沒有人性了!為人師的應在學生最迷惘時點醒他,“作之君,作之師,惟曰其助上帝”(《尚書·秦誓》),為人師以配上帝,應是最有德的,怎能不告訴學生走錯路子?要在學生最迷惘時,引導他們走上正軌。考察一個人,就看他有無利他的觀念。哼!一個人沒有知識,你說正經,他卻凈扯閑。

美國對中國講人權?自己國內打死黑人事件層出不窮。

有些人寧可要飯,卻什么事也不做。遇事,放個球,球準扁了。

一般人認為辦不到的事,你辦到了才叫有智慧。實際去做,有同學的地方就是“點”。做藥是為人類,尤其為窮人做事,有機會替人類服務,越是沒有醫生的地方,越需要成藥;做工作服,洗完不必燙的,至少每人有兩套,要貨真價實;做面粉,家家吃,不必宣傳,老太婆一和面,就知好壞。

我費了兩年工夫,游說一個同學去北京讀醫藥大學。求才多難,去了還得會讀書。是人,要做人的事;不能說出口的事,就不是人的事。都一樣事,就有許多分野。想成功,要天天想做人的事。

講學,絕不許講“怪力亂神”,要講義理——“和順于道德而理于義”(《易經·說卦傳》)。義理之學,“智周萬物,道濟天下”(《易經·系辭傳》:“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裁成天地之道,輔相萬物之宜”(《易經·泰卦》:“財成天地之道,輔相天地之宜”)。讀《易》,必從王弼《周易注》、程子《易程傳》、王夫之《船山易傳》三本代表注看。有思想了,就可以發揮自己的思想。學術,絕非一代就成就的。奉元書院要脫除“腐儒”的范圍圈,許多學術團體仍在老學閥的控制內,慢慢地都會過去。新的頑固派沒有真功夫,就頑不過我們。

今文家之學,在清中葉復興,到戊戌變法(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失敗,至今一百多年了。農歷十二月二十五日,清朝滅亡(1912年2月12日)紀念日,我在廟里給祖宗念經。前清皇族不過年,還穿“國孝”哭太廟。1998年此日,戊戌百年,清亡八十八年。從戊戌到清亡,其間才十二年。中國人對歷史清楚,故智慧高。如對史、地不清楚,怎么會愛國?

學會、基金會名稱:華夏奉元居一學會、華夏奉元居一基金會。奉元的形式即“居一”。何以稱“居一”?居于一,由于元。居一由元,故曰“奉元居一”。居一,旁示:老子“求得一”;孔子“得一”后,說“吾道一以貫之”。“得一”與“居一”,功夫差多少?先自層次了悟,哪一個長久?道家與儒家不同之處在哪兒?“吾道一以貫之”是什么功夫?遇事,會不會如此想?

由“得一”到“居一”,談“用”就到“安仁”,即“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論語·里仁》)。得有層次地建設:求一,得一,居一,安一。

自己印證,我旁示,你們繼續想。打開智慧之門,每個人都是專家,性生萬法,性是無盡藏。

我是有多少就做多少,絕不把錢發給子孫。我不在的那一天,絕對是一無所有。一個人怎么都活一輩子,為做大事業而存錢,不要為兒孫存錢。何以臺灣有些人富不過三代?就因兒孫凈吃喝賭嫖,浪蕩逍遙。要為眾人謀幸福,也為子孫留生存之技。窮人吃藥,富人花錢,補養的藥高價。我家舍藥(治病的藥)三百多年。做事,依此類推。

奉元書院自臺灣地區開始發展。學會,只要志同道合者,都可以吸收進來。

有許多原則:自今年起,同學絕不可以行尸走肉,知多少做多少,必要身體力行。中國強,必要給可憐的人服務。我有獨立的人格,不是屬于任何人,是屬于真理。人活著,要有智慧,練習智慧,遇事總要想,自前后左右想。

讀《易》,講義理,自王弼、程子、船山,可以確立信心,有自己的樣子。一個思想,自草創到成形,得經過多少人、多少時間?可以看出一思想之系統化,是多么不易!熊十力之言,并非全無根據。

臺灣地區必要再加緊教育,何以見了利,就忘了義?說自己自荷蘭時代就串種了,哪有同志愛、同志倫理可言?六親不認,互相謾罵,將來這么吵鬧,那我還不跑?要完全按人的軌道想,知了必得行,要好好努力。

同學必要“孝、慈、義”,都不賠本,“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論語·學而》),沒有孝悌,焉能有仁?這是入門的功夫。“孝、慈、義”配上“智、仁、勇”。

譚嗣同(1866-1898)的《仁學》,氣勢足,但對中國學問的理解不透徹。

1896年底,譚嗣同抵達南京,開始撰寫《仁學》。《仁學》是一部融合儒、釋、道、墨等各家學術的哲學典籍,指斥兩千年來封建專制制度為“大盜”,并猛烈抨擊三綱五常“鉗制天下”,所謂“二千年來之政,秦政也,皆大盜也;二千年來之學,荀學也,皆鄉愿也。惟大盜利用鄉愿,惟鄉愿工媚大盜”。

我絕不語怪、力、亂、神,講義理——“和順于道德而理于義”。《易經》之理,裁成天地之道,輔相萬物之宜(《易·泰卦》原為“輔相天地之宜”,老師改為“輔相萬物之宜”,下文同此),智周萬物、道濟天下,多科學!裁成、輔相之后,以此“道”濟天下。

以前皇帝,無一處不是上上,而到了末代,則成為下下。我忙得過年前亦無時間理發,直至今天才去理,給退役老兵理,不給女人摸頭。

必要深入。一個人要腳踏實地,不要浪得虛名。創個東西,并非完全另起爐灶。人生即“繼志述事”,不可以白活。蔣慶《公羊學引論》,路子對,表現最好的是繼志,他將“夫子之志”描寫得特別好、特別完整。《春秋》是夫子之志。

熊十力的《原儒》,講《大易》《春秋》《禮運》(《禮記》中的一篇)與《周官》(即《周禮》)。《周官》從中央至地方的組織多么致密!我沒有指導錯學生,為學有一定的路子可循,并不是空降。可惜大弟子見聞廣,都“改嫁”了,現在想回籠。下功夫,不要一見異,就思遷。盡量多看別的書,可以知道我們的路子并沒有走錯。

我不懂“洗心”二字何指,何以“洗心退藏于密”(《系辭上傳·第十一章》)?古人的智慧何以那么高,看《墨辯》、名家之言。中國的醫書比經書更是難讀,何以能想得那么準確?學無止境,我們之所以不能,乃因嗜欲多。今人因欲多,智慧當然低。六祖就是專一的功夫,其《壇經》富智慧。不要浪費時間,要好好深思。

講《四書》,不許造謠、標新立異。蔣伯潛的《語譯廣解四書讀本》,脫離昔日“必從朱注”。看《皇清經解》與《續皇清經解》有關今文經解部分。《四庫全書》是嚇人的,沒有內容,欽定選的,要是不渾能夠及格?帝王就不許人有思想。臺灣的《四庫全書》,在北溝時淹了幾袋,并不全。大陸東北的那套全。

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二月,朝廷設立了“四庫全書館”,負責《四庫全書》的編纂,由乾隆皇帝的第六子永瑢負責,任命內閣大學士于敏中為總裁,大學士以及六部尚書、侍郎為副總裁,召著名學者紀昀為總纂官,開始編纂這套卷帙浩繁的叢書。曾參與編撰并正式列名的文人學者三千六百多人,而抄寫人員也有三千八百余人。

《四庫全書》叢書分經、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庫”。共有三千五百多種書、七萬九千卷、三萬六千冊,約八億字,基本上囊括了中國古代所有圖書,故稱“全書”。當年,乾隆帝命人手抄了七部,下令分別藏于全國各地。先抄好四部,分貯于紫禁城文淵閣、遼寧沈陽文溯閣、圓明園文源閣、河北承德文津閣珍藏,即“北四閣”。后抄好的三部,分貯揚州文匯閣、鎮江文宗閣和杭州文瀾閣珍藏,即“南三閣”。

文淵閣版,民國時期由故宮博物院接管。1933年春天,日寇侵略熱河(民國時關外塞北四省之一,轄區位于今河北省、遼寧省和內蒙古自治區交界地帶),故宮博物院將文淵閣本《四庫全書》連同所藏其他歷代文物裝箱南遷,運至上海。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又輾轉數千里運抵蜀中,抗戰勝利之后復運抵南京。國民黨軍隊從大陸撤退時,運往臺灣地區,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故宮文物于1948年底至1949年初分為三批運抵臺灣。在臺中糖廠倉庫暫存一年后,1950年起,全部文物即遷往臺中霧峰吉峰村(今吉峰里)北溝,直至1965年臺北外雙溪新館落成后運往新館,在北溝存放長達十六年時間。

文溯閣版,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東北淪陷,文溯閣本落入日本人手中。日方曾假借所謂“國立圖書館”的名義代為封存。1945年日本戰敗投降,文溯閣本《四庫全書》才又回到人民手中。“文化大革命”期間,因戰備需要,中央下令將文溯閣本《四庫全書》從沈陽調出,運至甘肅存放至今。

中國近代百年,并無人好好研究中國學問。奉元書院以《大易》《春秋》為主經,講書不要摻雜外國思想。只要是中國人的學問都收,故稱“夏學”。從“元”開始,“元”含乾元、坤元,陰陽代表一東西的兩面。“元始天尊”是中國的上帝,道家在儒家之前。道家講“一”,孔子“變一為元”,思想就圓融了。由一到元,是思想的一大進步。奉元行事,從“元”往下演,用祖宗的智慧啟發我們的智慧。既有《春秋》,何不來個《冬夏》?要建設思想。

《尚書》是政論,政事的結果。《詩經》是社會學,老百姓的反映,發之于性。禮由食起,乃有了規矩。人開始吃東西,懂得規矩了,進步,不同于狗的爭食。人的思維由“食”起,結論:人為萬物之靈。

《荀子·禮論》:禮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則不能無求。求而無度量分界,則不能不爭;爭則亂,亂則窮。先王惡其亂也,故制禮義以分之,以養人之欲,給人之求。使欲必不窮于物,物必不屈于欲。兩者相持而長,是禮之所起也。

故禮者養也。芻豢稻粱,五味調香,所以養口也;椒蘭芬苾,所以養鼻也;雕琢刻鏤,黼黻文章,所以養目也;鐘鼓管磬,琴瑟竽笙,所以養耳也;疏房檖貌,越席床笫幾筵,所以養體也。故禮者,養也。

中國人多有智慧!走遍天下,哪有中國東西好吃?什么都有一定。窩窩頭,不可以用水和面,否則沒有正味。把豆磨成漿,和玉米面,然后蒸,如此才鮮。臺灣地區什么都有,但什么都不像。中國人自吃建設的思想,“滿漢全席”是個系統。由食奠定了一切的思想。許多事,都要好好坐著想。

得多少文化了,才想到“天理之節文”是禮?追自源(元)——食。“食色,性也”(《孟子·告子上》,《禮記·禮運》:“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不必人教。色,要講,不是不可以講,是與生俱來的事。嬰兒“未知牝牡之合而朘(zuī,男孩生殖器)作(翹起)”(《老子·第五十五章》),這些觀念,多引人入勝!自食色奠定一切的文化、思想,是有生能力的都懂得食色。從根上想,用古圣先賢的智慧啟發我們,古人思想之豐富!

你們連寫封信都打不動人心,“一天別恨,獨對孤燈”多美!我本想與師母出合集,卻都被燒了!真情至性,才能感人。咸豐帝敬其后慈安。活著,要像個樣子,絕不可以馬虎。“君子居之,何陋之有?”我在屋中講學五十年,絕不發牢騷。

要尋同志,非找同學。以“良知”審判一切的是與非。要為己之所當為,不在乎別人說對不對。“遁世無悶,不見是而無悶。樂則行之,憂則違之,確乎其不可拔,潛龍也。”(《易經·乾卦·文言》)要講學,是行,絕不能離開分寸,何況大過乎?真有志于學,要下點功夫。是真明白,而非“裝明白”。

自根上想,看何以人為萬物之靈?由食樹立了文化。有好東西,母子都得爭吵。行有余力,自元開始想,就能樹立新文化。不要把奉元變成空的。誰的歸誰,玩自己的。我想起,就快寫,字跡潦草。建樹思想,并非照葫蘆畫瓢。真知,不會停止;了悟了,才能做事。一般人往往半途而廢。

玉璽刻得如何慎重,也“亡國”了,還“刻印開運”?談話得發之于性、止之于情,“發而皆中節”。立準了目標,也應有雄心,真有所成了。

孔子為“圣之時者”。此一時,彼一時也,當然“圣之時者”亦不同,代有才人出。有些人的文筆并不美,但是絕對有師承,有學術的種子。把握住自己的方向,大才華繼志,次的述事,接著跑第三棒。

人有智慧,能把倒霉變成吉祥。你們要如常山之蛇,反應必要快。我們應做什么?稍一撥正,就可以納入正途。不要做自己不懂的事,彼此切磋琢磨,終歸于正。做學問,死而后已,無盡期。

同學皆“任遠董事”,“舟車所至,人力所通,天之所覆,地之所載,日月所照,霜露所隊(墜)”,都是我們責任之所在。政治紛爭,癬疥之疾也。坐山觀虎斗,我們斗自己,塵埃落定,即是出頭之日。今天應干什么,于你們有前途,可以安身立命?

《孫子》(《孫子兵法》簡稱,下同)的精氣神,都沒在你們身上。《孫子》動如脫兔,動于九天之上,動如常山之蛇。你們太守分了,多少也應想入非非。老同學皆自以為聰明,但至今無有一成形者。

做事,都有一定的規格,沒有人才,要培養,要造就。我印的《孫吳兵法太公六韜》,你們要用一輩子,時常玩味,深思熟慮,才能有所得。

一切文化自“食”起,怎么立說?墨子自“天”立說,有《天志篇》。如自“食色”入手,年輕人易于接受,今天如開性學課,賣票絕對擠破頭。“圣之時者”,此何時也?人喜什么?自青年喜愛的東西分析長短,他才能接受。今天亂倫事多,講什么青年能接受?何以要自根上想在此。

《易經》光是看本文,就要想一想到底在說什么。注解往往忘了對象,而愈講愈玄。現在是人的問題,溯及文化之始——食。可見,“食色,性也”是多深刻的了悟!

《春秋》除“夫子之志”外,寫些什么?齊侯亂倫,亂倫事多,如何撥亂反正?此即下功夫之所在。何不想想實際的問題,按書的本來面目讀?今天應用什么方法警誡這些人?

大一統,居一,安一,安仁。面對書,而非面對幻想。違圣人之志,方有圣人之教,“修道之謂教”。未來想對時代有所貢獻,那得自舊的得多少啟示?

如何解決“斷爛朝報”(王安石語)?《春秋》又豈止是斷爛朝報而已!《大易》與《春秋》有何關系?面對問題,不要先存一個幻想。霸主亂倫,孔子寫入《春秋》。看《春秋》,要想《春秋》是如何撥這些亂以回正,撥亂反正。

《易經》真正細讀,看歸妹卦究竟在講什么?描寫幾類的女人?寫實際的東西,后來被美化了,美化得原來的深意都沒有了,成為“殯儀館的化妝師”,在衣服上猶較勁。

古書當時人都懂,現在凈講鬼話。每個時代有其看法,并非金科玉律。何以孔子是至圣?因為孔子不說糊涂話,而宗教凈說鬼話。腦子有智慧,放諸四海而皆準。正,論世之準。

武,止戈為武,沒有戰爭,禁兵,一經美化,本義沒了。為永久計,要立說;治時,則是《孫子》那套。讀《春秋》,要知其亂而撥亂。《尚書》為戒者比為法者多。為久遠計,要立學;目前,要找同志。

《易》為悔吝之書,孔子“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五十而知天命”,晚年贊《易》、作《春秋》。《公羊》(《春秋公羊傳》)就是元經,元經之體《大易》,《春秋》為元之用。有志,好好往前努力。必還中國文化的本來面目。人愈是有遠志,活得愈是愉快。

中國的“王制”觀念,太可怕!《春秋》“新王”之制,孔子之夢、孔子之制。修《春秋》,立“新王”之制,在打破一切傳統的不良、不善。“時王”之志,渾蛋之志。禹的功勞也大,但“德衰”在傳子。何不好好研究《尚書·禹貢篇》?看治水完了,怎么收田賦。

用腦子爭氣,培養腦子;腦子變了,就“無大過”。大過,是有害于人;小過,“過,則勿憚改”(《論語·學而》)。不講卜卦,孔子學“無大過”“知天命”。怎么知天命?沒有說,光說結論:知天命。

“元”是什么?“元”如沒有了解,“根”就沒有明白。“培元”,然后“元培”。用《易經》的智慧,培養我們的智慧。我們要造人間的極樂世界——王道樂土。王道是什么?董仲舒曰:“古之造文者,三畫而連其中,謂之王。三畫者,天地與人也,而連其中者,通其道也。”(《春秋繁露·王道通三》)將天、地、人串在一起的,即“中”。

好好提高自己思想的品格,21世紀是“文化中國”的世紀。物資不可恃,“文化中國”乃“奉元大同”的中國。既是一個“元”,同“元”,如何不大同?不在乎束發,或是披發。大同的境界:“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禮記·禮運》)。

《荀子·天論》說:“有齊而無畸,則政令不施;有少而無多,則群眾不化。”賞罰必要有輕重,沒有偏僻之好,沒有偏僻之行,沒有不正。“有多少”,就有爭;因多少無法決定,所以多少不重要,重要在要“沒有多少”的觀念。化民,就“沒有多少”的觀念,過家亦如是,沒有窮富。群眾化,根據什么?用“均”“和”調解。“不患寡而患不均”,“和為貴”,儒為“中道”在此。《周官》講“聯”與“均”。不和,焉能“聯”?物產日少,人口日眾,如何不爭吵?

遇事,要懂得分析,知道怎么解決問題。一件事發生,即“機”之所在,應馬上知怎么下手。看事要分析,知道怎么打擊敵人,可使自己有利,可以如魚得水。讀一書,必要了解其人,思想家因為缺少勇,沒有膽,就怕死,所以有成就者少。有思想,得按著思想去實行,“自試也”。

有智,沒有行的膽量也沒用,應按自己的主張干,但不失于“正”。《論語》任何一章,都有個“正”,即標準。“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如(乃)其仁!如(乃)其仁”,“微管仲,吾其被(披)發左衽矣”(《論語·憲問》)。讀完此章,得什么“正”?“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于什么?定于“一”,止于一,正也。讀書必都貫通了,才懂得“吾道一以貫之”。“止于元”境界更高,奉元行事。

《論語》一部小書,內藏多少道理。可惜丟得太多,因為“大道”以后的事不合時代,不敢記。《堯曰篇》最不可解。

百姓想保持現狀,不想戰爭,如何做到此?此乃知識分子的責任。“大同”,第一件事必得處理民族問題。“被發左衽”,代表未漢化之民族,解決少數民族問題的辦法自此出。我絕對有所本,“毓老”絕不是白叫的。慢慢想,我來臺何以去山地?可以愈想愈合理。解決民族問題,要尊重各民族的文化。改其姓,其心中能服?誰也不侵害誰,就成了!

同行是冤家。人禍從哪兒來?“職競”(《詩·小雅·十月之交》:“下民之孽,匪降自天,噂沓背憎,職競由人。”后以“職競”指專事競逐之意),即人作孽。是論道,不是講書。自己要會研究。人的智慧不足,有重擔,就擔不起。孔子是至圣,戰勝百家,也是“職競”,以其職業與世相競。“職”,包含一切。今人懶,欲太多,所以比不上古人。孔子事能啟發我解決問題。有智慧,要能用上,但有人智不及此。太祖鑄鐵詔,又如何?人沒有真明白的。我真明白了,盼你們好,誰好都行。看多、深入,沒有那么多的痛苦。用智慧的人重視現在,就知有無窮的將來。

禮,以時為上(主),隨時而轉。“成于樂”(《論語·泰伯》),中國最厲害的地方,因為發于性,故曰“成于樂”。孔子“自衛返魯,然后樂正,《雅》《頌》各得其所”(《論語·子罕》),證明孔子的音樂修養不得了。《五經》缺《樂經》,以《禮記·樂記》作基礎,找廿五史有關談樂處,將歷代談樂的都串在一起。音樂改變,乃人心之改變、人心之所趨。適逢盛會,必得撥亂反正。依經解經,實事求是。好好講學,做正經事。要有志,“士尚志”(《孟子·盡心上》),強求沒有辦法。

領袖必要有智慧。看今天人心變得多可怕!撥亂反正,豈是空的?這個時代是什么?皆逐欲也,一旦掉入欲海,失敗就起不來。周文王被囚,演《易》,失敗了也不廢頹。我在屋中溯本追“元”。要知道怎么用智慧,不要每天凈是逐欲。不懂得失敗,焉能建設成功?

培元,要自哪兒入手?“蒙以養正,圣功也。”(《易經·蒙卦》)什么是正?不知正,怎么養正?要“盤皇另辟天”,也得下功夫。不懂步驟,是自欺,永不知天命。養魚,有養魚的方法;養狗,有養狗的方法。懂得“正”了,還得知“養”的方法,才能到“正”的境界。“正”,就是性命,“各正性命”(《易經·乾卦》)。怎么養性、養命?說“養正”,把作用都講出來了,且知“性命”的修為之術。

一個人“無大過”,多么重要!我的講法,是四百種《易》注中所無的講法。怎么來“無大過”“知天命”?培元(養正)→元培(居正)。“大居正”,“天命之謂性”(《中庸》)。好好下功夫,你們不出十年,都是小夫子。

《大易》與《春秋》相表里,根本是一個東西。什么叫“圣功”?一統也。大一統,用“一”統天下,建王道樂土。要追究“一”,孔子“一以貫之”。孔子之所以“戰無不克”,因為能夠“一”。“止于至善”,即“止于一”,“正”也。變“一”為“元”,故“大一統”即“大元統”,知此,才知如何下手修。稱“居一學會”在此——華夏奉元居一學會,在成其圣功、居正、一統。

命,與際遇有關;性,則與環境無關,故曰“率性之謂道”。《大學》與《中庸》相表里。光知不行,得修得行,要懂修為的層次。怎么修?養性,要用保合;培命,則用太和。“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貞”,百忍堂中有太和,自求多福即是培命,一個人多做德事,命就會好;凈做缺德事,則報在子孫。成圣,是“致中和”的境界。

完全似是而非,怎么去修養?想,才能進步。一個人天天在智慧中過生活,多美!真深入了,可以解決一切的苦。書好好琢磨,馬上就發生作用。“時乘六龍以御天”,六龍,包含終始、生生不息。

每天所負的責任:撥亂反正。是亂,就得撥;不撥,就沒得正。梗概懂了,每天得認真想。這些記清楚了,能夠完成一個思想。

清末講“公羊學”的,以皮錫瑞(1850-1908)為最穩,自《經學通論》入手。最騙人的是廖平(1852-1932)。

要撥亂反正,必找出一偶像人物,將渾蛋作一比照。人必要有目標,有正。說假話、迷信的,也必要撥。分頭并進,二三代有成,則中國思想走入正途,亦指日可待。可以受熊先生的啟示,但是距其結論仍遠。我想將《易經》的每卦另整理一遍,把大前提弄清了,可以都解釋下去。

你們再也找不到如我這般講書的了,雖不能說透徹,但絕不騙你們。我現在亦“集大成”,中國思想可以完全沒有烏云了!今天好好努力,絕對超過前人。我的系統化,是自用功來的,將中國東西系統化,始于元,止于元——體用之學,即《大易》與《春秋》。以“至圣”為法,此人絕對有思想。奉元兩部書:《大易》與《春秋》。《大易》與《春秋》弄通,中國思想絕對左右逢源!

自熊十力的書入手,可以知傳統皆“大盜之學”。有偽,我要訂偽,才知正,傳下去。原元,才能奉元。訂元,得訂《大易》與《春秋》。熊十力的指示很正確,惜其晚年身體不好。不可以欺師滅祖,以熊十力為第一代敲木鐘的,在其后跑接力。成學,絕非一代二代的事。

熊十力跑第一棒,否定經書,說是“偽經”;我將之當作“肥料”,用以灌溉“種子”,寫《原元》,“元”為種子。我先原元,作為立說的根基;根本解決了,就可以造成“奉元天下”。

辦奉元書院,有學可承?我再十年,寫下《原元》。如無可奉,豈非不知恥?千千萬萬的文章,有一可留下足以為法者?講學,得有學可承。奉元,是抱負。爭一時之雄,絕對失敗,要腳踏實地。懂得歷史,就知道自己要干什么,必要懂得自己要做什么。愈弄愈不成形,本不立,絕不能成事。因有“潛龍”,才有“飛龍在天”。我天天提心吊膽,如無學可承,那講什么學?承認熊十力為第一棒。知道自己的方向,有奮斗的目標。

《易經集成》收三百六十二種,加上《四庫全書》所收的,四百多種。有代表性的,義理方面為王弼、程頤、王夫之。仔細讀,可知為什么要想。三本代表注看過了,就可以明白我所講的價值。來注(來知徳《周易集注》,下同),不過是個入門;三本代表注,才步入學術研究的范圍,以之作為啟示。學術的承續很重要。

中國的二胡,真是變化無窮;京劇無歌不舞、無舞不歌,真是到了化境!社會完全盲從,求真知特別難!有了智慧,什么時候都可以用。

《孫子兵法·形篇》云:“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動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勝也。”別人亂,我們守;等風平浪靜,我們攻。要自保,要全勝,叫你們摸不著邊。不表態,誰知你肚子里想些什么,好狗不露齒。叫人知,就不發揮作用了。孔子“戰必克”,“故為兵之事,在順詳敵之意……是故始如處女,敵人開戶;后如脫兔,敵不及拒”(《孫子兵法·九地篇》)。我不要你們嘴多說、有表情。“故善用兵者,譬如率然;率然者,常山之蛇也,擊其首則尾至,擊其尾則首至,擊其中則首尾俱至”(《孫子兵法·九地篇》),多么活潑!既知道要去哪兒買饅頭,也知道要去哪兒偷饅頭。

《大學》云:“所惡于前,毋以先后;所惡于后,毋以從前;所惡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惡于左,毋以交于右。”左手辦的事,不叫右手知道。好好精讀《四書》,看孔子活得多活潑,多幽默!

遇事,上面幾段多念念,要有所保留。做事絕不叫敵人知,你管的事自己知就好。知識分子是時代的安定力,而非推波助瀾者。

看一爻一卦,三本代表注對著看,再看我想的是否更為周密。時不同,所講亦不同。《乾坤衍》《體用論》為熊十力之學。《原儒》非學術,是介紹“儒”的性質。

讀書,不要求快,要慢慢讀、仔細讀,深入、精一,熊先生自稱其讀書“用心深細”。為了開創未來,要好好努力,不要小看自己。但也不能驕傲,驕傲就不能深思。

我天天琢磨,想到就寫。不要混,沒意思,每天有所為,才感有趣味,覺得時間過得快,勉勵你們不要虛擲光陰。因嗜欲深,時間都浪費了,并非不聰明。

奉元、率性、盡性、參天:此為做事的原則。“天上天下,唯我獨尊”,“性”與“獨”有別,“率性之謂道”,和尚有需要,自愧。盡性,則能“與天地參矣”(《中庸》)!沒用的人,不能成事,絕對壞事,沒出息的貨。

結黨營私,黨同伐異,為斗之源,同金同利互斗。因人心不寧,車禍乃層出不窮。怎么解決社會問題?三三兩兩,群力。必要深入。愈是切題,才能解決問題。要喚起群眾,對付權威。利用權威者,終必覆亡,自歷史印證,群力一抬頭,則無人敢表現其權威。要以群德、群力、群福,過上美好的生活。人活著,必要有價值,何以命運操縱在渾蛋手中,要任其宰割?人都是人,沒有特殊的,絕不可叫權勢耍。

何以有些人無自信,對誰都不相信?千言萬語:提高人們的文化水準,確立人的品德。孝慈義,必為子孫謀。“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論語·子罕》)文化陋、孤陋寡聞,要以人文化成天下。

說話要有智慧,叫他不舒服,不在搶先,而在給他結論。自根上認識,才知怎么說話,內有無上甚深微妙法。就是作一標語,也要實用,令人驚心。話不在多少,要入人的心坎。做時代先鋒要真,要批假顯真,必有豐富的智慧才可。

每天無論怎么忙,也必要有“佚”的時間。棋琴書畫,乃佚道之上者也。動中求靜、靜中求動,兩個步驟。

《荀子·富國》:“百姓誠賴其知(智)也,故相率而為之勞苦,以務佚之,以養其知也。”以佚養智。

出謀劃策,必先把“利”與“害”都弄清,許多事要先考慮利害,再做。一件事真徹底明白了,就會辦事;不懂得利害,就因為沒有腦子。遇事要冷靜,多考慮就少后悔。冷靜想,想透了,就知你該做什么。

書非看完一遍即完,必要深入。讀之后,必要問自己:得到什么了?曾文正讀書,在培養自己,造成他事業的成功。立功、立業必得有德,“有德者居之”(《中庸》)。每天必要讀書,要用經史百家培養自己。

下一步怎么做,不能預設,就看“時”,得隨時、應時。預設,就失敗。人的智慧不一,許多人不知社會的演變,所以不知時。如凈是些扯后腿的,百姓焉知往前走?皆人之為道。我就守分,許多人凈造謠,不倫不類。有人侵害你的權利時,如你不說話,他就會得寸進尺。我當年誰都罵,就不罵蔣介石。將來出賣你們的是這群渾蛋!無論大小事,必要察微,小事沒能注意,處理大事焉能注意?要隨時察。“時乘六龍以御天”,在“六變”之中,不但不跌倒,還能支配天地。

“學而時習之”,學了就習,但仍有偏差,必要修之。何以都學習,而結果卻有別?應根據標準——性。修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修“率性”,用教育、教化,盡己之性,盡人之性,盡物之性。“予,天民之先覺者”(《孟子·萬章上》),人要自覺了,才能成才。自覺覺人,覺行圓滿。

通三統,“新周、故宋,以春秋當新王”(何休《文謚例》、《春秋繁露·三代改制質文》),“因不失其親(新),亦可宗也”(《論語·學而》),創發,“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論語·述而》)。伏羲能發,我們亦能,要“發憤忘食”(《論語·述而》)。追本溯源,重視物之所因——根。無源,哪有一切?元,神也。立元神,奉元。

“人之生也直”,直心就是道場,直心就是火種。讀書,在改變器質、習性,因“性相近,習相遠”。學規矩、智慧,此乃無窮的財富。

儒家所講,皆要解決人生問題,并不人之為道。儒,人之需也,面對人生,解決問題,“執柯以伐柯”(《中庸》)。是人,就可以通人志,貴通天下之志。志應,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孔子之道,成己成物(《中庸》“誠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融為一貫。

“予,天民之先覺者”,“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覺后知,使先覺覺后覺”(《孟子·萬章上》),是“天民”,要“先覺覺后覺”。“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元生萬物,民胞物與,是“天親”,天的親戚。立言,是為人類,得叫人類懂為要。復,終始,“大明終始”,故曰“明明德”,要將“明之德”明于天下,使天下人知“尊生”。

整理完,可看出無一注解是對的。愈深入,會愈接受熊十力的思想。堯、舜之后,就六君子。《禮記·禮運》以“禹、湯、文、武、成王、周公”六君子為“小康”之最,堯舜為“大同”。

《禮記·禮運》:“禹、湯、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選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謹于禮者也。以著其義,以考其信,著有過,刑仁講讓,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勢者去,眾以為殃,是謂小康。”“小康”與“大同”相對而言,《禮運篇》前為大同,后為小康。

真明白了,則思想會變得厲害。學會做事為第一要義。學完,必要用上。學“求”的標準:所求乎上,所成乎中。

唐太宗《帝范》卷四:“取法于上,僅得為中;取法于中,故為其下。”

元生共祖,仁無際界;萬物備我,均享天福。《春秋》講一統,一統即元統,故又稱《元經》。《春秋》的政治大綱:貶天子,退諸侯,討大夫。《春秋》的政術:撥亂反正。終極目的:天下一家。

《荀子·天論》:“亂生其差,治盡其詳。”“治”,太平。什么要辦好,都必用“詳”的功夫。“治”是從“詳”來的。辦事周到,一點也不漏。有層次、有步驟,絕不馬虎行事。得見機應事,否則“差之毫厘,謬以千里”,必要慎微,小事都要正視。危險并不可怕,就怕沒有渡險的技能。

“心思之艱難,所以能詳;識見之詳明,所以方艱。”

《易經·大壯卦》上六《象》曰:“不能退,不能遂,不詳也;艱則吉,咎不長也。”來知德注:“詳者,慎密也。不詳者,當壯終動極之時,不能度勢而行、審幾而進也。既詳則能艱矣。咎者,不能退、不能遂之咎也,惟艱則能詳而咎不長矣。心思之艱難,所以能詳;識見之詳明,所以方艱。”

“詳”,多么細心,留心,詳之盡。秦始皇在秦皇島題“天之盡”,現在看多沒知識!莊子說“六合之外,存而不論”,看孔子多聰明!而莊子對一個人的了解,何等深刻!

《莊子·齊物論》:“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論;六合之內,圣人論而不議。《春秋》經世,先王之志,圣人議而不辯。”

我們之所為,沒能盡其詳,就盲目搞!做什么,都有一定的。老師,既能承上,又能啟下。

讀《易》的目的:一、自強不息,厚德載物。二、智周萬物,道濟天下。三、裁成天地之道,輔相萬物之宜。

文思、武德。文思,構想怎么做;武德,止戈,怎么不戰爭。

文之道:一、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二、法其生,不法其死。三、文之道未墜于地,在人。四、行有余力,則以學文。五、以文會友,以友輔仁。六、四方不服,修文德以來之。七、文王之所以為文,純亦不已。文道,純亦不已,即行健,“文王之德之純”(《中庸》)。

武之道:全敵,神武而不殺,止戈為武,用聰明睿智,不動武。

中國人講天下:天下為公,天下一家。

做事必守口如瓶。智與信德,定也。見異思遷,乃沒有信德,怎能有定?知止而后有定,不見異。人必要有信德,才有資格談事。

志,心之所主,士尚志。殉志,做事對自己負責,絕不給人當走狗。志士得殉志,有實際的學問和萬全的準備。圣人不能生時,時至而不失之,屆時就發揮作用。作之君、作之師,為配上帝。

水,無形,隨方就圓,到哪兒都合適。無形,才能應一切。書是自己讀,和誰讀,都沒有用,孔子也教不通你們。不讀書,才笑話百出。有些人就胡扯。因心無所主,胸無半點墨,所以順嘴胡扯。必要自己讀書,老師不能點石成金。人必得有好奇心,買了書,就應翻一翻。

來知德《周易集注》前面的《自序》《易學六十四卦啟蒙》,多看幾遍。

讀《易》,非為卜,不卜而已矣。今天更是非卜的時代,而是“行此四德者”,才是“元亨利貞”。

讀書的目的,在造成心有所主,致知在格物,博學能篤志。我在屋中能坐五十年,即心有所主,豈是任何人一兩句話就能動心?何以要求學?要心有所主。有智慧的一定心有所主,發瘋,因心無所主。心有所主,必有一套哲學。

讀書,要有層次、有倫序。

《周易》:一、部分人認為“周”為周代,宋儒多如此解。二、東漢鄭康成,以周為“周遍”義,即無所不在。三、王夫之以“易者,互相推移以摩蕩之謂”。

《易》有三:《連山》《歸藏》《周易》。

《周禮·春官·宗伯》大卜:掌三《易》之法,一曰“連山”,二曰“歸藏”,三曰“周易”。

“周”,恐非朝代名,古時無年代。《周易》,亦代表一個《易》。恐是鄭玄解得好。要有倫有序地想一問題。

所有注解,均代表一家之言。今天要研究:畫卦人剛一舉手想畫之際的動機是什么?如明白此一動機,就可以自根上解釋《易經》。懂“陰陽”“氣”的觀念,已是很晚了。

奉元書院講經,是依經解經。任何注解不反對,其代表一家之言。言人人殊,并非金科玉律。依經解經,可以還原。

畫卦,自下而上。看朱子《周易本義》的八卦圖。是否伏羲畫的不管,可絕對是中國人。

八卦圖,衍生自《河圖》與《洛書》,傳為伏羲所作。其中《河圖》演化為先天八卦,《洛書》演化為后天八卦,宋代大易學家邵雍根據《易經》對八卦的文字描述而繪制成圖。

由一生二……成六十四卦。在那個時代,就有如此高的智慧,而今人連接受的智慧都沒有。

我讀《易》,不下六百種,所以懂一點。越讀注,只覺他懂,但我們越不懂。學生如看書,焉能不造出幾個人才?同學有名,但不讀書,完全無倫無序,一塌糊涂,結論就是渾蛋!

《易》是智海,絕非假話,是智慧的產物。書有古今,智慧無古今。以古人智慧,啟發我們的智慧。智、仁、勇,三達德。只要是人,都得懂,行事即德。舜,大孝;周武王,達孝。通達,何不說通德?通志,通天下之志。“黃巾不入通德門”,鄭康成之門。漢時,通六經為“通人”。

大陸談“新儒”,但儒豈分新、舊?有君子儒,有小人儒。漢儒寫《儒行》,《禮記》有《儒行篇》。

一、“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論語·憲問》),今天學電腦,為好找職業。自己有內圣功夫,心有所主了,才能成就外王之業。

二、合乎《儒行》的為君子儒,否則為小人儒。但今日用此說法,都不太合適。

三、儒無新舊,應創造這個儒,為己之所當為,絕不人云亦云。新儒講康德,以為時髦。

四、應是時儒,“學而時習之”,達到最高境界,即圣之時者。什么叫時?“當其可之謂時”(《禮記·學記》)。

五、“必也正名乎?”(《論語·子路》)儒豈分新舊?天天都是時,要當時儒,有所得,按己之信仰往前奮斗。不合乎時,就過去了。

六、“學而時習之”,最后“得魚忘筌”,連孔子都是。

《莊子·外物》:“荃(筌)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此即中國學術的真精神、華夏之學的精神。

今天談新儒,已經落伍,應是時儒,《易經》講“與時偕行”。

《易經·損卦》:“損益盈虛,與時偕行。”《易經·乾卦》:“時乘六龍以御天。”

為學,必要抓住要點,學的路子才不錯。不要抄書,諸子各抒己見,成一家之學。中國的未來要如此,過去只有帝王有思想。兩漢以后,已無思想家。思想統一后,得說皇上喜聽的。今有些人奴性猶存。

知子者莫若母,我寫“長白又一村”明志。我非怕死,想再活十年,多做點事。

無論男女,必要懂得修身。昔日大家閨秀,一言一行一笑,都有分寸。

一爻一世界,一爻一宇宙。始、壯、究(極、終),終而復始。終始之道,生生之道;“生生之謂(就是)易”,亦即《易》之道。天、地、人,三才之道,亦極于六。

連字都不識,又如何談有學問?今天有些文章根本不能看。為子孫謀,你們應該好好努力。不要哪一方面皆自欺!要好好下功夫,求真知,即不自欺。

老師教大同學,大同學教小同學。幾個月會講一次,進步才快。不要當書讀,拿時事印證,實學才是真智慧。讀這么多書了,何以用不上?太笨了!我可以增長許多方法。頭腦要致密,訓練、培養。看《乾坤衍》,說出六個字即知明白。必要如此練習讀書,才能開竅。據一點,可以寫出很多辦法。不在文章好,貴乎能行。沒能發揮效率,空文!

是中國人,應用中國的禮與法治國。一個人必得有其象征,中國人應有服制。

什么叫《易經》?“生生之謂易”,交易、變易、不易。

《易緯乾鑿度》:“易者,易也,變易也,不易也。”

“生生”,自交易來的。設若無交易,社會即無“生生”。陰陽,是一東西的兩面。陽中有陰,陰中有陽;陽極則變陰,陰極則變陽。變了,《易經》即變經,“不可為典要,唯變所適”,適時,變,是為了適這個時。說適時,乃恰到好處;說“合適”,不說“合時”,此“時”非無用的,兩人處得合適,就如膠似漆,兩個東西套得一點空間都沒有。了解字機,才是妙處。

每天所見,日月之變,非變不可。“易”即日月,日月為易,自經文解釋可知。《易經》法自然,“生生之謂易”,自然界剎剎皆變。而《易經》所法的,已是形而下的了。

要懂用腦,讀完一篇,真得其好處。以一公式,可以推演很多。大同,是大處同,非小處同。此講學宗旨,豈是腐朽教授所能明白?多讀書,存肥料。讀書,懂用腦,一個字都能促成功,一字訣。

元,乾坤成有形的,即男女、祖宗,生殖器崇拜。

往高處追溯元,何以普天之下同一類的動物都一樣?同元也。自“元”立說,即是時儒,才是人人之所需。儒,與米、火同一重要。時儒,不能落伍,才能替人解決問題。

怎么與天地合德?在宇宙間,不變的是什么?能為道貫,以性貫,不變的是人性。貫,魚貫,用繩。讀書得細心,細讀完,什么都明白。不會做事,就是書呆子。做任何一件事,都有力量之來源,有原動力。恥,知恥近乎勇,“無恥之恥,無恥矣”(《孟子·盡心上》)。

我現天天寫“君子以”。“自強不息”,與天合德,你就是天;“厚德載物”,與地合德,你就是地;此王道也。“大人”,王道之實行者。孟子之所以一步搶先,因為凈講王道。王道之始:孝慈義;智仁勇,成功了,王道之成。皆在乎實行。將來要把中國治理得這么美。

圣人不和我們捉迷藏,不懂,怎么做?“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易經·乾卦·文言》),道理簡單,做到可難了。中國人在幾千年前,就有《易經》這種妙智慧。中國人雍容華貴,絕不走偏門。各家都有所偏,孔子則平整,因用“洗心”,沒有一點偏私。我在教你們怎么讀書。

善惡、好壞、成敗。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率性。做事,順著人性做。中國人,中國最高境界的心是什么?以什么標準正心?“加吾王心焉”,以王心為己心。

我訂正不滿意處,要點抓住,自己可以往下看。

想最高深道理時,用什么心?洗心。用己心寫書,則會有偏差。

王心、洗心、道心(率性之謂道)、己心(我心自用),有何區別?在什么地方用?一家之言,欽定。想,不可以有主觀見解。學術還本位,人人可以接受。

筆記必要時常溫習,還要想我何以如此說。我說明白了,一點都不費勁。

王船山自《大象解》入手,錯誤;應自《彖傳解》入手,絕無誤。現在最高手講得似是而非,就胡扯。

2000年,我要完全做結束。

人想把問題研究明白,特別難。當媽媽的后悔,沒結婚的四十二歲結婚了!把人生問題解答明白,就明白一切。人生多么難!我現在感到一身輕,沒有人管。人心多難測,人的性、情到底是什么?

主站蜘蛛池模板: 姚安县| 纳雍县| 宁明县| 清河县| 商都县| 哈尔滨市| 会东县| 理塘县| 高密市| 佳木斯市| 河东区| 重庆市| 凤凰县| 武夷山市| 咸阳市| 昌乐县| 南投县| 射阳县| 台东县| 兴安县| 北票市| 沙洋县| 黄陵县| 绥宁县| 西畴县| 常山县| 铜梁县| 定州市| 凤阳县| 贺州市| 石泉县| 涡阳县| 南木林县| 泰宁县| 天峨县| 尼木县| 普兰店市| 海安县| 诸暨市| 宁海县| 句容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