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否卦第十二

坤下乾上

〔1〕,《序卦》:“泰者,通也。物不可以終通,故受之以否。”夫物理往來,通泰之極則必否,否所以次泰也。為卦天上地下,天地相交,陰陽和暢則為泰;天處上,地處下,是天地隔絕,不相交通,所以為否也。

注釋:

〔1〕否:卦名,義為閉塞不通。音p?。

否之匪人〔1〕

天地交而萬物生于中,然后三才備。人為最靈,故為萬物之首,凡生天地之中者,皆人道〔2〕也。天地不交,則不生萬物,是無人道,故曰“匪人”,謂非人道也。消長闔辟,相因而不息,泰極則復,否終則傾,無常而不變之理,人道豈能無也?既否則泰矣。

注釋:

〔1〕否之匪人:否閉之時,乃非人道之時。

〔2〕皆人道:以人乃萬物之最靈,故以人統萬物而言人道。

評析:

來知德《周易集注》云:“(匪人)程朱以為非人道也,似無道字意;誠齋以為用非其人,似無用字意。不如只就大往小來說。言否之者,非人也,乃天也,否由于天……大往小來,匪人也,乃天運之自然也,天運既出于自然,君子亦將為之何哉?故惟當守其正而已。”可見“否之匪人”一語,諸家說法,殊不一致。

不利君子貞,大往小來。

夫上下交通,剛柔和會,君子之道也。否則反是,故不利君子貞,君子正道,否塞不行也。大往小來,陽往而陰來也。小人道長,君子道消之象,故為否也。

評析:

船山《易內傳》云:“不利君子貞,非利于小人之不貞,亦非君子可不貞而利,陰據要津,君子無為往而得利,貞且不利,況可不貞乎?然君子雖不利,而固守其貞也,此言利者,與害相對之辭。”試觀亂世如董卓等小人者流,豈有利乎?

《彖》曰: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貞,大往小來。則是天地不交,而萬物不通也,上下不交,而天下無邦也。內陰而外陽,內柔而外剛,內小人而外君子,小人道長,君子道消也。

夫天地之氣不交,則萬物無生成之理;上下之義不交,則天下無邦國之道。建邦國所以為治也,上施政以治民,民戴君而從命,上下相交,所以治安也。今上下不交,是天下無邦國之道也。陰柔在內,陽剛在外,君子往居于外,小人來處于內,小人道長,君子道消之時也。

《象》曰:天地不交,否。君子以儉德〔1〕辟難,不可榮以祿。

天地不相交通,故為否。否塞之時,君子道消,當觀否塞之象,而以儉損之德,避免禍難,不可榮居祿位也。否者,小人得志之時,君子居顯榮之地,禍患必及其身,故宜晦處窮約也。

注釋:

〔1〕儉德:收斂道德的光輝。來知德《周易集注》:“儉者,儉約其德,歙其道德之光也。”即李白《行路難》一詩所說“含光混世貴無名,何用孤高比云月”之意。

初六:拔茅茹,以其匯,貞吉〔1〕,亨。

泰與否皆取茅為象者,以群陽群陰同在下,有牽連之象也。泰之時,則以同征為吉;否之時,則以同貞為亨。始以內小人外君子為否之義,復以初六否而在下為君子之道。《易》隨時取義,變動無常。否之時,在下者君子也。否之三陰,上皆有應,在否隔之時,隔絕不相通,故無應義。初六能與其類,貞固其節,則處否之吉,而其道之亨也。當否而能進者,小人也,君子則伸道免禍而已。君子進退,未嘗不與其類同也。

注釋:

〔1〕貞吉:守正則吉。《折中》引王應麟曰:“泰之征吉,引其類以有為;否之貞吉,潔其身以有待。”

評析:

《本義》云:“三陰在下,當否之時,小人連類而進之象。”惟《周易折中》云:“圣人雖許小人改過,恐無系以吉亨之辭之理,《程傳》及諸家作君子守道者近是。”

《象》曰:拔茅貞吉,志在君也。

爻以六自守于下,明君子處下(一作“否”)之道,象復推明以盡君子之心。君子固守其節以處下者,非樂于不進,獨善也。以其道方否不可進,故安之耳,心固未嘗不在天下也。其志常在得君而進,以康濟天下,故曰志在君也。

六二:包承〔1〕,小人吉,大人否,亨〔2〕

六二其質則陰柔,其居則中正,以陰柔小人而言,則方否于下,志所包畜者,在承順平上以求濟其否,為身之利,小人之吉也。大人當否,則以道自處,豈肯枉己屈道,承順于上?唯自守其否而已,身之否,乃其道之亨也。或曰:上下不交,何所承乎?曰:正則否矣,小人順上之心,未嘗無也。

注釋:

〔1〕包承:包容承順。

〔2〕大人否,亨:大德之人雖身遭否運,但在道義上是亨通的。此即《程傳》所謂“身否道亨”之意。否,音p?。另《集解》引虞翻曰“否,不也”,音f?u,有否定之意,意謂大人不像小人在否運之時,包容承順于在上位者,說亦可通。

評析:

六二就本質言則陰柔,就所居則中正,因而具有兩種可能之趨向:或為亂世之順民,或為不茍合世俗之大人。“包承”乃小人情態,其情可原,故小人吉;大人乃君子中之君子,故身否而道亨。

《象》曰:大人否亨,不亂群也。

大人于否之時,守其正節,不雜亂于小人之群類,身雖否而道之亨也,故曰“否亨”。不以道而身亨,乃道之否也。不云“君子”而云“大人”,能如是則(一無“則”字)其道大也。

六三:包羞〔1〕

三以陰柔不中不正而居否,又切近于上,非能守道安命,窮斯濫矣,極小人之情狀者也。其所包畜謀慮,邪濫無所不至,可羞恥也。

注釋:

〔1〕包羞:包容羞辱,即不知羞恥之意。

《象》曰:包羞,位不當也。

陰柔居否而不中不正,所為可羞者,處不當故也。處不當位,所為不以道也。

評析:

德不稱其位,故也。

九四:有命〔1〕無咎,疇離祉〔2〕

四以陽剛健體,居近君之位,是有濟否之才,而得高位者也,足以輔上濟否。然當君道方否之時,處逼近之地,所惡在居功取忌而已,若能使動必出于君命,威柄一歸于上,則無咎,而其志行矣。能使事皆出于君命,則可以濟時之否,其疇類皆附離其福祉。離,麗也。君子道行,則與其類同進,以濟天下之否,疇離祉也。小人之進,亦以其類同也。

注釋:

〔1〕有命:有君命,指行事皆出于君命。一說能奉天命而濟否,故無咎。如項安世《周易玩辭》云:“泰雖極治,以命亂而成否;否雖極亂,以有命而成泰。命者,天之所令,君之所造也,道之廢興,豈非天耶?世之治亂,豈非君耶?”其說亦可參考。

〔2〕疇離祉:指同類皆能附麗于福祉。以俗語言之:“同類都能托九四之福。”唯“疇”字諸說有異:《九家易》指下之三陰,孔穎達指初六,朱熹指上三陽。似莫衷一是,然由爻位推之,初六居否世而在下,乃君子也,而四能暗助之,是以漸能轉否為泰也。

評析:

此爻言處亂世弼臣之道。

《象》曰:有命無咎,志行也。

有君命則得無咎,乃可以濟否,其忘得行也。

九五:休否〔1〕,大人吉。其亡〔2〕其亡,系于苞桑〔3〕

五以陽剛中正之德居尊(一作“君”)位,故能休息天下之否,大人之吉也。夫人當位,能以其道休息天下之否,以循致于泰,猶未離于否也,故有“其亡”之戒。否既休息,漸將反(一作“及”)泰,不可便為安肆,當深慮遠戒,常虞否之復來,曰“其亡矣”。其亡矣,其系于苞桑,謂為安固之道,如維系于苞桑也。桑以為物,其根深固。苞,謂叢生者,其固尤甚,圣人之戒深矣。漢王允、唐李德裕不知此戒,所以致禍敗也。《系辭》曰:“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亂者有其治者也。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是以身安而國家可保也。”〔4〕

注釋:

〔1〕休否:休止否運。

〔2〕其亡:將亡,此指有“將亡”之戒。“其”與“幾”同,幾者,近也。

〔3〕苞桑:叢生的桑根,以喻穩固。《偽古文尚書·禹貢》:“草木漸苞”,《孔傳》:“苞,叢生”。

〔4〕見《系辭下傳·第五章》。

評析:

《朱子語類》云:“有戒懼危亡之心,則便有苞桑系固之象。蓋能戒懼危亡,則如系于苞桑,堅固不拔矣。”

《象》曰:大人之吉,位正當也。

有大人之德,而得至尊之正位,故能休(一有“息”字)天下之否,是以吉也。無其位,則雖有其道,將何為乎?故圣人之位,謂之大寶〔1〕

注釋:

〔1〕大寶:指極貴重的東西。見《系辭下傳·第一章》。

上九:傾否〔1〕,先否后喜。

上九否之終也,物理極而必反,故泰極則否,否極則泰。上九否既極矣,故否道傾覆而變也。先極否也,后傾喜也。否傾則泰矣,后喜也。

注釋:

〔1〕傾否:傾覆否運。

《象》曰:否終則傾,何可長也?

否終則必傾,豈有長否之理?極而必反,理之常也。然反危為安,易亂為治,必有剛陽之才而后能也。故否之上九則能傾否,屯之上六則不能變屯也。

主站蜘蛛池模板: 嘉定区| 什邡市| 龙江县| 宁安市| 萨嘎县| 东台市| 泉州市| 阳朔县| 酒泉市| 大名县| 岑巩县| 沧源| 启东市| 崇礼县| 苏尼特右旗| 泊头市| 阜新| 盐津县| 白朗县| 光山县| 南陵县| 大城县| 离岛区| 易门县| 自贡市| 青州市| 广安市| 寿宁县| 苍南县| 会昌县| 望都县| 安庆市| 大新县| 长兴县| 长顺县| 三门峡市| 军事| 蒙自县| 扶余县| 南阳市| 松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