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比卦第八

坤下坎上

〔1〕,《序卦》:“眾必有所比,故受之以比。”比,親輔也(一作“輔比也”;一作“比輔也”)。人之類必相親輔,然后能安,故既有眾則必有所比,比所以次師也。為卦上坎下坤,以二體言之,水在地上,物之相切比無間,莫如水之在地上,故為比也。又眾爻皆陰,獨五以陽剛居君位,眾所親附,而上亦親下,故為比也。

注釋:

〔1〕比:卦名?!墩f文》:“比,密也?!逼淞x為親密依從之意。全卦在強調(diào)親比他人與為他人親比應(yīng)有的途徑與態(tài)度。比,當讀bì。

比,吉,原筮元永貞〔1〕,無咎。

比,吉道也。人相親比,自為吉道,故《雜卦》云:“比樂師憂?!比讼嘤H比,必有其道,茍非其道,則有悔咎,故必推原占決其可比者而比之。筮謂占決卜度,非謂以蓍龜也,所比得元永貞則無咎。元,謂有君長之道;永,謂可以常久;貞,謂得正道。上之比下,必有此三者;下之從上,必求此三者,則無咎也。

注釋:

〔1〕原筮元永貞:“原”字,《集解》引干寶作“卜”解,《本義》作“再”字解,俞樾《群經(jīng)平議》作“始”解,似不如依孔穎達《正義》解為“原窮其情”為佳。至于“筮”,《正義》解為“筮決其意”,故“原筮”有“推求抉擇”之意。全句是說在親比之前宜深思推求,若能合于元善、永恒、貞固三德則無咎。

不寧方來〔1〕,后夫〔2〕兇。

人之不能自保其安寧,方且來求親比,得所比則能保其安。當其不寧之時,固宜汲汲以求比,若獨立自恃,求比之志不速而后,則雖夫亦兇矣。夫猶兇,況柔弱者乎?夫,剛立之稱,傳曰“子南夫也”又曰“是謂我非夫”〔3〕。凡生天地之間者,未有不相親比而能自存者也。雖剛強之至,未有能獨立者也。比之道,由兩志相求,兩志不相求則睽〔4〕矣。君懷撫其下,下親輔(一作“附”)于上,親戚朋友鄉(xiāng)黨皆然,故當上下合意以相從,茍無相求之意,則離而兇矣。大抵人情相求則合,相持則睽,相持相待莫先〔5〕也。人之相親固有道,然而欲比之志,不可緩也。

注釋:

〔1〕不寧方來:謂不順服的國家前來歸附。下寧,指不安順。方,地區(qū),邦國。

〔2〕后夫:遲緩而來的人,指上六。后,遲也。

〔3〕是謂我非夫:見《左傳,哀公十一年》,原文作“是謂我不成丈夫也”。

〔4〕睽:離也。

〔5〕相待莫先:下先以誠意互相對待。《中庸》云:“所求乎朋友先施之。”

評析:

“不寧方來”一語,《程傳》以人在不能自保其安寧之時,宜汲汲求比,否則獨立自恃,遲于親比,則有兇險。然據(jù)屈萬里《詩經(jīng)釋義》云:“不庭方,不朝之國也。”比卦“不寧方”即“不庭方”之意。再據(jù)《周禮·考工記》:“毋或若女不寧侯,不屬于王所,故抗而射女?!睂O詒讓《周禮正義》:“不寧侯,謂不安順之諸侯,《易》比卦云‘不寧方來’,義與此同?!?/p>

《彖》曰:比,吉也。比,輔也,下順從也。

比吉也,比者吉之道也。物相親比,乃吉道也。比輔也,釋比之義,比者相親輔也。下順從也,解卦所以為比也。五以陽居尊位,群下順從以親輔之,所以為比也。

原筮元永貞,無咎,以剛中也。

推原筮(一作“占”)決相比之道,得元永貞而后可以無咎,所以〔1〕元永貞,如五是也。以陽剛居中正,盡比道之善者也。以陽剛當尊位為君德,元也;居中得正,能永而貞也。卦辭本泛言比道,《彖》言元永貞者,九五以剛處中正是也。

注釋:

〔1〕以:他本作“謂”,按他本為是。

不寧方來,上下應(yīng)也。

人之生不能保其安寧,方且來求附比,民不能自保,故戴君以求寧,君不能獨立,故保民以為安。不寧而來比者,上下相應(yīng)也。以圣人之公言之,固至誠求天下之比,以安民也;以后王之私言之,不求下民之附,則危亡至矣,故上下之志必相應(yīng)也。在卦言之,上下群陰比于五,五比其眾,乃上下應(yīng)也。

后夫兇,其道窮〔1〕也。

眾必相比而后能遂其生,天地之間,未有不相親比而能遂者也。若相從之志不疾而后,則不能成比,雖夫亦兇矣。無所親比,困屈以致兇,窮之道也。

注釋:

〔1〕其道窮:指親比之道的窮途末路。

《象》曰:地上有水,比。先王以建萬國,親諸侯。

夫物相親比而無間者,莫如水在地上,所以為比也。先王觀比之象,以建萬國,親諸侯。建立萬國,所以比民也;親撫諸侯,所以比天下也。

初六:有孚,比之,無咎。

初六,比之始也。相比之道,以誠信為本,中心不信而親人,人誰與之,故比之始,必有孚誠,乃無咎也。孚,信之在中也。

評析:

鄭汝諧《東谷易翼傳》曰:“五為比之主,初最遠而非其應(yīng),何以有吉義?蓋幾生于應(yīng)物之先,而誠出于志之未變,故可以信求比,何咎之有?”鄭氏將“比之”解為親比九五,可資參考。

有孚盈缶,終來有它吉。

誠信充實于內(nèi),若物之盈滿于缶中也。缶,質(zhì)素之器。言若缶之盈實其中,外不加文飾,則終能來有它吉也。它,非此也,外也。若誠實充于內(nèi),物無不信,豈用飾外以求比乎?誠信中實,雖它外皆當感而來從。孚信,比之本也。

《象》曰:比之初六,有它吉也。

言比之初六者,比之道在乎始也。始能有孚,則終致有它之吉,其始不誠,終焉得吉?上六之兇,由無首〔1〕也。

注釋:

〔1〕無首:沒有好的開始。(此據(jù)《程傳》解之,“無首”另解請參看上六評析。

六二:比之自內(nèi)〔1〕,貞吉。

二與五為正應(yīng),皆得中正,以中正之道相比者也。二處于內(nèi),自內(nèi),謂由己也。擇才而用,雖在乎上,而以身許國,必由于己。己以得君道合而進,乃得正而吉也。以中正之道,應(yīng)上之求,乃自內(nèi)也,不自失也。汲汲以求比者,非君子自重之道,乃自失也。

注釋:

〔1〕比之自內(nèi):從內(nèi)在自我的修養(yǎng)來求得親比。六二居中守正,待上求己而非枉道求君,所謂“君子思不出其位”也。

《象》曰:比之自內(nèi),不自失〔1〕也。

守己中正之道,以待上之求,乃不自失也。《易》之為戒嚴密,二雖中正,質(zhì)柔體順,故有貞吉自失之戒,戒之自守以待上之求,無乃涉后兇乎?曰:“士之修己,乃求上之道,降志辱身非自重之道也。故伊尹、武侯救天下之心非不切,必待禮至然后出也?!?/p>

注釋:

〔1〕自失:自失正道。

六三:比之匪人〔1〕。

三不中正,而所比皆不中正,四陰柔而不中,二有應(yīng)而比初,皆不中正,匪人也。比于匪人,其失可知,悔吝(一作“咎”)不假言也〔2〕,故可傷。二之中正而謂之匪人,隨時取義,各不同也。

注釋:

〔1〕匪人:不得其人。匪,通“非”。

〔2〕不假言也:謂不必假借文字而可知。

《象》曰:比之匪人,不亦傷〔1〕乎?

人之相比,求安吉也,乃比于匪人,必將(一無“必將”字)反得悔吝(一作“咎”),其亦可傷矣,深戒失所比也!

注釋:

〔1〕傷:悲。

六四:外比之〔1〕,貞吉。

四與初不相應(yīng),而五比之,外比于五,乃得貞正而吉也。君臣相比,正也。相比相與,宜也。五剛陽中正,賢也。居尊位,在上也。親賢從上,比之正道也,故為貞吉。以六居四,亦為得正之義。又陰柔不中之人,能比于剛明中正之賢,乃得正而吉也。又比賢從上,必以正道則吉也。數(shù)說相須,其義始備。

注釋:

〔1〕外比之:向外尋求親比。指六四居外卦而上承九五,故親比于上。

《象》曰:外比于賢〔1〕,以從上也。

外比,謂從五也。五剛明中正之賢,又居君位,四比之,是比賢且從上,所以吉也。

注釋:

〔1〕賢:賢君。

九五:顯比〔1〕,王用三驅(qū)〔2〕,失前禽〔3〕,邑人不誡〔4〕,吉。

五居君位,處中得正,盡比道之善者也。人君比天下之道,當顯明其比道而已。如誠意以待物,恕己以及人,發(fā)政施仁,使天下蒙其惠澤,是人君親比天下之道也。如是,天下孰不親比于上?若乃暴其小仁,違道干譽,欲以求下之比,其道亦已狹矣,其能得天下之比乎?故圣人以九五盡比道之正,取三驅(qū)為喻,曰:“王用三驅(qū),失前禽,邑人不誡,吉?!毕韧跻运臅r之畋不可廢也,故推其仁心,為三驅(qū)之禮,乃禮所謂天子不合圍〔5〕也,成湯祝網(wǎng)〔6〕,是其義也。天子之畋圍,合其三面,前開一路,使之可去,不忍盡物,好生之仁也。止取其不用命者,不出而反入者也。禽獸前去者皆免矣,故曰“失前禽”也。王者顯明其比道,天下自然來比,來者撫之,固不煦煦(一作“呴呴”)然〔7〕求比于物。若田之三驅(qū),禽之去者,從而不追,來者則取之也。此王道之大,所以其民皞皞〔8〕而莫知為之者也。邑人不誡吉,言其至公不私,無遠邇親疏之別也。邑者,居邑,《易》中所言邑皆同,王者所都,諸侯國中也。誡,期約也。待物之一,不期誡于居邑〔9〕,如是則吉也,圣人以大公無私治天下,于顯比見之矣。非唯人君比天下之道如此,大率人之相比莫不然。以臣于君言之,竭其忠誠,致其才力,乃顯其比(一作“比其”)君之道也。用之與否,在君而已,不可阿諛逢迎,求其比己也。在朋友亦然,修身誠意以待之,親己與否,在人而已,不可巧言令色,曲從茍合,以求人之比己也,于鄉(xiāng)黨親戚于眾人莫不皆然。三驅(qū),失前禽之義也。

注釋:

〔1〕顯比:彰顯親比之道。

〔2〕三驅(qū):指田獵時三面驅(qū)趕合圍而網(wǎng)開一面。

〔3〕失前禽:由于三驅(qū),或許會失去前方的禽獸,然比道的哲學(xué)乃在追求自然來比,無待勉強,因此,來者不拒,去者不追。

〔4〕邑人不誡:不期望、不告誡邑人必來親己。邑人,猶言治下的百姓。

〔5〕天子不合圍:指天子狩獵不四面合圍。見《禮記·王制》。

〔6〕成湯祝網(wǎng):《史記·殷本紀》:“湯出,見野張網(wǎng)四面,祝曰:‘自天下四方皆入吾網(wǎng)?!瘻唬骸M之矣?!巳テ淙?,祝曰:‘欲左,左;欲右,右;不用命,乃入吾網(wǎng)?!T侯聞之,曰:‘湯德至矣,及禽獸。'”

〔7〕煦煦:小惠貌。謂略施小惠。煦音x?。

〔8〕皞皞:廣大自得之貌。《孟子·盡心上》:“王者之民,皞皞?cè)缫?。”《注?“王者,道大法天,浩浩而德難見也?!卑傄鬶ào。

〔9〕此謂王者待物,遠近大小若一,一視同仁,故不期約邑人必來親己。

《象》曰:顯比之吉,位正中也。

顯比所以吉者,以其所居之位得正中也。處正中之地,乃由正中之道也。比以不偏為善,故云正中。凡言正中者,其處正得中〔1〕也,比與隨是也;言中正者,得中與正也,訟與需是也。

注釋:

〔1〕正得中:謂九五所處恰合中道。

舍逆取順〔1〕,失前禽也。

禮取不用命〔2〕者,乃是舍順取逆也,順命而去者皆免矣。比以向背而言,謂去者為逆,來者為順也,故所失者前去之禽也。言來者撫之,去者不追也。

注釋:

〔1〕舍逆取順:舍棄違逆而不愿親比者,獲取愿意順從親比者。

〔2〕不用命:不聽從命令。

邑人不誡,上使中〔1〕也。

不期誡于親近,上之使下,中平不偏,遠近如一也。

注釋:

〔1〕上使中:在上者對待在下者合于中道。使,役使,此處有對待之意。

上六:比之無首〔1〕,兇。

六居上,比之終也。首,謂始也。凡比之道,其始善則其終善矣。有其始而無其終者或有矣,未有無其始而有終者也,故比之無首,至終則兇也。此據(jù)比終而言。然上六陰柔不中,處險之極,固非克終者也。始比不以道,隙于終者〔2〕,天下多矣。

注釋:

〔1〕無首:不居首領(lǐng)先。指上六居后無所比附,即卦辭所謂的“后夫”。

〔2〕謂始不以正道親比,而終以嫌隙收場。

評析:

《程傳》以“始善”解釋“首”字,惟揆諸比卦各爻,無論處在任何時位,均須合于“元永貞”之道,是以上六爻旨已不在有無善始,而是在遲速先后。楊簡《易傳》云:“由初而比之,其比也誠,比不于其初,及終而始求比,不忠不信,人所不與,兇之道也。首,初也?!?/p>

《象》曰:比之無首,無所終〔1〕也。

比既無首,何所終乎?相比有首,猶或終違,始不以道,終復(fù)何保?故曰“無所終也”。

注釋:

〔1〕無所終:沒有好結(jié)果。

主站蜘蛛池模板: 金川县| 黄骅市| 双牌县| 乐都县| 浮梁县| 东乡族自治县| 临颍县| 兴业县| 额敏县| 峨边| 昌江| 紫云| 汾阳市| 通辽市| 溧水县| 获嘉县| 桦甸市| 湾仔区| 贞丰县| 渭源县| 康定县| 武定县| 蓝田县| 贵阳市| 西畴县| 巫溪县| 分宜县| 盐山县| 新晃| 新闻| 乌拉特前旗| 鹤峰县| 多伦县| 确山县| 和田市| 辽宁省| 渑池县| 洱源县| 丹凤县| 濉溪县| 进贤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