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易程傳注評
- 黃忠天
- 5101字
- 2019-01-10 16:33:50
屯卦第三
震下坎上
屯〔1〕,《序卦》曰(一無“曰”字):“有天地,然后萬物生焉。盈天地之間者,唯萬物,故受之以屯。屯者,盈也。屯者,物之始生也?!比f物始生,郁結未通,故為盈塞于天地之間,至通暢茂盛,則塞意亡矣。天地生萬物,屯,物之始生,故繼乾坤之后。以二象言之,云雷之興,陰陽始交也。以二體言之,震始交于下,坎始交于中,陰陽相交,乃成云雷,陰陽始交,云雷相應而未成澤,故為屯。若已成澤,則為解也。又動于險中,亦屯之義。陰陽不交則為否,始交而未暢則為屯,在時則天下屯難,未亨泰之時也。
注釋:
〔1〕屯:卦名?!墩f文》云:“屯,象草木之初生,屯然而難,以中貫一?!庇刹菽久妊棵俺龅孛娴睦щy,借以象征事物于初生,或草創階段的艱難。屯音zhūn。
屯,元亨,利貞〔1〕,勿用有攸往〔2〕,利建侯〔3〕。
屯有大亨之道,而處之利在(一作“正”)固,非貞(一作“正”)固何以濟屯?方屯之時,未可有所往也。天下之屯,豈獨力所能濟,必廣資輔助,故利建侯也。
注釋:
〔1〕元亨,利貞:除乾、坤兩卦外,他卦卦辭的“元亨”,通常指該卦有大通之象,而“利貞”有固守正道之意。
〔2〕勿用有攸往:謂不宜輕舉妄動。來知德《周易集注》云:“勿用攸往,非終不動也,審而后動也。”
〔3〕利建侯:宜建立諸侯。若以現今觀點來說,則為廣結善緣,廣資輔助之意。
《彖》曰:屯,剛柔始交而難生〔1〕,動乎險中。
以云雷二象言之,則剛柔始交也;以坎震二體言之,動乎險中也。剛柔始交,未能通暢則艱屯,故云難生。又動于險中,為艱屯之義。
注釋:
〔1〕難生:有兩層含義,一為艱難的產生;一為生之難,即初生的艱難。
大亨貞〔1〕,雷雨之動滿盈。
所謂大亨而貞(一作“正”)者,雷雨之動滿盈也。陰陽始交,則艱屯未能通暢,及其和洽,則成雷雨,滿盈于天地之間,生物乃遂。屯有大亨之道也,所以能大亨。由夫(一無“夫”字)貞也,非貞固安能出屯。人之處屯,有致大亨之道,亦在夫(一無“夫”字)貞固也。
注釋:
〔1〕大亨貞:是說若欲大亨通,則須堅守正道。
評析:
屯卦《彖傳》稱“雷雨之動”,是就屯之終亨而言?!断髠鳌分兴^“云雷電”,是就屯之始難而言。故朱震《漢上易傳》云:“坎在上為云,雷動于下云蓄而雨未降,屯也。屯者結而未解之時,雨則屯解矣?!?/p>
天造草昧〔1〕,宜建侯而不寧〔2〕。
上文(一有“既”字)言(一有“夫”字)天地生物之義,(一有是“以”字)此言時事,天造,謂時運也。草,草亂無倫序。昧,冥昧不明。當此時運,所宜建立輔助,則可以濟屯。雖建侯自輔,又當憂勤兢畏,不遑寧處〔3〕,圣人之深戒也。
注釋:
〔1〕天造草昧:如同上天始造萬物的草創冥昧。
〔2〕不寧:即丕寧,為大寧之意。謂宜封建諸侯以屯聚人民,使天下得以太平?!安弧蓖ā柏А?《說文通訓定聲》稱:“不,假借為丕?!对姟で鍙R》:‘不顯不承’”。而《詩·維天之命》“于乎不顯,文王之德之純”中“不”字,亦通“丕”字,謂大顯也。程、朱均以“不”字為否定副詞,恐失之。惠棟《周易述》謂“不寧”言寧也,視“不”為語詞,其說亦可通。
〔3〕不遑寧處:無暇安居。意謂尚不可高枕無憂。
《象》曰:云雷,屯。君子以經綸〔1〕。
坎不云雨而云云者,云,為雨而未成者也,未能成雨,所以為屯。君子觀屯之象,經綸天下之事,以濟于屯(一無“屯”字)難,經緯、綸緝〔2〕,謂營為也。
注釋:
〔1〕經綸:經營治理天下。
〔2〕經緯、綸緝:四字皆有治理、經理之意。
初九:磐桓〔1〕,利居貞,利建侯。
初以陽爻在下,乃剛明之才,當屯難之世,居下位者也,未能便往濟屯,故磐桓也。方屯之初,不磐桓而遽進,則犯難矣!故宜居正而固其志。凡人處屯難,則鮮能守正。茍無貞固之守,則將失義,安能濟時之屯乎?居屯之世,方屯于下,所宜有助,乃居屯濟屯之道也。故取建侯之義,謂求輔助也。
注釋:
〔1〕磐桓:徘徊不前。磐,通“盤”。
《象》曰:雖磐桓,志行正也;以貴下賤,大得民也。
賢人在下時,茍未利,雖磐桓,未能遂往濟時之屯,然有濟屯之志,與濟屯之用,志行其正也。
九當屯難之時,以陽而來居陰下,為以貴下賤之象。方屯之時,陰柔不能自存,有一剛陽之才,眾所歸從也;更能自處卑下,所以大得民也?;蛞煞酵陀谙拢斡匈F乎?夫〔1〕以剛明之才而下于陰柔,以能濟屯之才而下于不能,乃以貴下賤也。況陽之于陰,自為貴乎?
注釋:
〔1〕夫:“積德堂”誤作“于”,今據明“吉澄本”、清“武英殿本”改正。
評析:
《系辭上傳》第三章云:“列貴賤者存乎位?!币庵^貴賤之區分,乃通過六爻之爻位來顯示。如《易緯乾鑿度》亦有“初為元士,二為大夫,三為三公,四為諸侯,五為天子,上為宗廟”之說。原則上,位上者貴,位下者賤,然屯卦初九《小象》則云“以貴下賤”,似與通例不合,此乃就爻之屬性,陽貴陰賤而言。故于貴賤之區分,仍宜視個別狀況而定,易道變動不居,不可為典要,如此。
六二:屯如如〔1〕,乘馬班如〔2〕,匪寇〔3〕,婚媾,女子貞不字〔4〕,十年乃字。
二以陰柔居屯之世,雖正(一作“五”)應在上,而逼于初剛,故屯難。邅,回;如,辝〔5〕(一有“助”字)也。乘馬,欲行也,欲從正應而復班如,不能進也。班,分布之義。下馬為班,與馬異處也。二當屯世,雖不能自濟,而居中得正,有應在上,不失義者也。然逼近于初,陰乃陽所求,柔者剛所陵。柔當屯時,固難自濟,又為剛陽所逼,故為難也。設匪逼于寇難,則往求于婚媾矣?;殒?,正應也。寇非理而至者,二守中正不茍合于初,所以不字。茍貞(一作“正”)固不易,至于十年,屯極必通,乃獲正應而字育矣。以女子陰柔,茍能守其志節,久必獲通,況君子守道不回〔6〕乎?初為賢明剛正之人,而為寇以侵逼于人,何也?曰:“此自據二以柔近剛而為義,更不計初之德如何也。《易》之取義如此?!?/p>
注釋:
〔1〕邅如:難行不進的樣子。邅音zhān?!夺屛摹芬R融曰:“難行不進之貌?!比?,語尾助詞。
〔2〕班如:馬不進的樣子?!蹲酉囊讉鳌吩疲骸鞍嗳缯撸^相牽不進也?!薄冻虃鳌分^“下馬為班,與馬異處也”,亦有下馬不前之意。
〔3〕匪寇:不是強盜?!胺恕保ā胺恰?。
〔4〕字:喻女子出嫁?!抖Y記·曲禮上》稱:“女子許嫁笄而字?!?/p>
〔5〕辝:辤(同“辭”)字的籀文?!稗e”本又作“辤”。
〔6〕回:違也?!对姟ご笱拧ご竺鳌吩疲骸柏实虏换亍!薄秱鳌吩疲骸盎?,違也。”
《象》曰:六二之難,乘剛也〔1〕;十年乃字,反常〔2〕也。
六二居屯之時,而又乘剛,為剛陽所逼,是其患難也。至于十年,則難久必通矣,乃得反其常,與正應合也。十,數之終也。
注釋:
〔1〕乘剛:指六二陰爻乘陵在初九陽爻之上。“乘”,音chéng。
〔2〕反常:返回正常的狀況?!胺础?,同“返”。此指六二“貞不字”,不合常理,然而難久必解,終將回返常道。
六三:即鹿無虞〔1〕,惟入于林中。君子幾〔2〕,不如舍,往吝。
六三以陰(一無“陰”字)柔居剛,柔既不能安屯,居剛而不中正,則妄動。雖貪于所求,既不足以自濟,又無應援,將安之乎?如即鹿而無虞人也。入山林者,必有虞人以導之。無導之者,則惟陷入于林莽中。君子見事之幾微,不若舍而勿逐,往則徒取窮吝而已。
注釋:
〔1〕即鹿無虞:追逐野鹿,卻沒有虞人引導?!凹础?,就也,此指追逐?!坝荨?,虞人?!渡袝に吹洹贩Q:“汝作朕虞。”《孔傳》云:“虞,掌山澤之官。”“鹿”,歷來有兩種解釋:一訓為麋鹿。李鼎祚《周易集解》引虞翻曰:“震為麋鹿。”因此,從王弼以下,歷代易家多依字面作鹿解。一訓為山麓?!夺屛摹?“王肅作麓,云:山足?!薄都狻酚忠莘f:“山足稱鹿。鹿,林也?!薄对娊洝ご笱拧ず德础?《毛傳》曰:“麓音鹿,本亦作鹿?!薄秶Z·周語》引作“旱鹿”,是“鹿”、“麓”古通用。不過從屯卦六三《象傳》“即鹿無虞,以從禽也”來看,《易傳》作者似以“鹿”為禽獸,而不作“山麓”解。依《白虎通義》稱:“禽者何?鳥獸之總名。”可見,“禽”是可以涵蓋“鹿”的。
〔2〕君子幾:君子見幾而作?!皫住?,事理之微。
《象》曰:即鹿無虞,以從禽也;君子舍之,往吝窮也。
事不可而妄動,以從欲也;無虞而即鹿,以貪禽也。當屯之時,不可動而動,猶無虞而即鹿,以有從禽之心也。君子則見幾而舍之不從,若往則可吝而困窮(一作“窮困”)也。
六四:乘馬班如,求婚媾,往吉,無不利〔1〕。
六四以柔順居近君之位,得于上者也。而其才不能以濟屯,故欲進而復止,乘馬班如也。己既不足以濟時之屯,若能求賢以自輔,則可濟矣。初陽剛(一作“剛陽”)之賢,乃是正應,己之婚媾也。若求此陽剛(一作“剛陽”)之婚媾,往與共輔陽(一無“陽”字)剛中正之君,濟時之屯,則吉而無所不利也。居公卿之位,己之才雖不足以濟時之屯,若能求在下之賢,親而用之,何所不濟哉?
注釋:
〔1〕無不利:王夫之《周易內傳》云:“于己為吉,于物無不利?!睂ⅰ巴瑹o不利”分為對己與對人而言,亦可通。
評析:
六四本與初九相應,然初九上承六二有追求之意,六四與九五相比,亦有相戀之心,故有“乘馬班如”。
《象》曰:求而往,明也。
知己不足,求賢自輔而后往,可謂明矣。居得致之地(一作“位”),己不能而遂已〔1〕,至暗者也。
注釋:
〔1〕已:止而不求。
九五:屯其膏〔1〕,小貞吉〔2〕,大貞兇〔3〕。
五居尊得正而當屯時,若有剛明之賢為之輔,則能濟屯矣。以其無臣也,故屯其膏。人君之尊,雖屯難之世,于其名位非有損也,唯其施為有所不行,德澤有所不下,是屯其膏。人君之屯也,既膏澤有所不下,是威權不在己也。威權去己而欲驟正之,求兇之道,魯昭公〔4〕、高貴鄉公〔5〕之事是也,故小貞則吉也。小貞,謂漸正之也,若盤庚〔6〕、周宣〔7〕,修德用賢,復先王之政,諸侯復朝。蓋以道馴致,為之不暴也。又非恬然不為,若唐之僖、昭〔8〕也。不為,則常屯以至于亡矣。
注釋:
〔1〕屯其膏:喻膏澤難施。膏,油脂,引申為膏澤。上卦坎為水,《詩·曹風·下泉》云:“陰雨膏之。”故坎雨為膏潤。九五君位,有膏澤下施之象,然一陽處二陰,象屯塞不通,所以說:“屯其膏?!?/p>
〔2〕小貞吉:以漸進的方式來導正則吉。
〔3〕大貞兇:以急遽的方式來矯正則兇。
〔4〕魯昭公:周公之后,姬姓,名裯,魯襄公庶子。襄公卒,嫡子子野立,甫三月卒,魯人遂立昭公。在位期間,外與齊、晉、楚不睦,內有三桓之患。二十五年(前516年)九月,昭公伐季氏。叔孫、孟孫往助季氏,遂敗公師,昭公奔齊,再奔晉,在外六年,卒于晉之乾侯。(見《史記·魯周公世家》)
〔5〕高貴鄉公:曹髦為魏文帝孫,東海定王霖之子,正始五年封高貴鄉公,齊王廢,公卿議迎立。正元元年(254年)即皇帝位。勤政愛民,好學不倦,甘露五年(260年),帝見威權日去,不勝其忿,乃召侍中王沈、散騎常侍王業等人,謂曰:“司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吾不能坐受廢辱,今日當與卿等自出討之?!甭寿灼蛿蛋俪鲇?,沈、業走告司馬昭,后為太子舍人成濟所弒,刃出于背。(見《三國志·魏書》裴松之注)
〔6〕盤庚:商朝第十七代君主,商湯九世孫祖丁之子,繼承兄陽甲之帝位。當時商代建都河北已久,宮室奢侈,而人民居隘也,水泉瀉鹵,于是盤庚在即位后第十四年,率眾自奄遷都于北蒙曰殷(今河南省安陽市),改國號曰“殷”,遵行先祖成湯時的德政法則,于是百姓安寧,國勢復興,離心離德的諸侯又都來朝覲。(參見《史記·殷本紀》)
〔7〕周宣:周宣王為周朝十一世主,名靜,厲王之子,厲王時國亂,大臣召穆公藏太子靜于家中,幸免于亂,厲王卒,宣王即位,任召穆公、周定公、尹吉甫等,整頓朝政,諸侯復朝,號稱中興。(見《史記·周本紀》)
〔8〕僖、昭:唐僖宗、唐昭宗。
《象》曰:屯其膏,施未光也。
膏澤不下及,是其德施未能光大也,人君之屯也。
上六:乘馬班如,泣血漣如〔1〕。
六以陰柔居屯之終,在險之極,而無應援,居則不安,動無所之,乘馬欲往,復班如不進,窮厄之甚,至于泣血漣如,屯之極也。若陽剛而有助,則屯既極,可濟矣。
注釋:
〔1〕泣血漣如:悲傷地淚流不止。“泣血”,極其悲痛而無聲地哭泣?!皾i如”,垂淚貌。
《象》曰:泣血漣如,何可長也〔1〕?
屯難窮極,莫知所為,故至泣血顛沛如此,其能長久乎?夫卦者,事也;爻者,事之時也。分三而又兩之〔2〕,足以包括眾理,引而伸之,觸類而長之,天下之能事畢矣〔3〕。
注釋:
〔1〕何可長也:怎么會長久如此呢?《周易折中》引楊簡說:“何可長者,言何可長久如此也。非惟深憫之,亦覬其變也,變則庶乎通矣?!边@是說明上六屯極終通,泣血之憂,必不致久長。
〔2〕分三而又兩之:“三”指上下卦可分為初與四、二與五、三與上三組,“兩”指上述各組應與的關系。
〔3〕“引而伸之”三句:指依此引申類推,以推究無窮的變化,如此天地間一切變化都能概括無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