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思患豫防,知機全勝
我夙習兵書很久了,在兩岸教授兵法參與研討交流也逾十年,論文寫了不少,出書與廣大讀者分享兵機智慧卻還是第一次。這和我在易學上的著作等身殊不相稱,萬事都需機緣成熟,費心強求無益。人生在世,時來天地偕同力,運去英雄不自由,繼去年連續出版了兩大套論《易》的書之后,今年開春又逢此機緣出兵法書,將多年心得與朋友共,真是歡喜,亦復自在。
本書的特色除了以兵論兵外,還見獵心喜以《易》演兵。《四庫全書總目》指出:“《易》道廣大,無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樂律、兵法、韻學、算術,以逮方外之爐火,皆可援《易》以為說。”將易理與兵法結合,似乎自古即有共識。然而翻遍古今相關論述,大多為泛泛比附,不見精彩,實在令人失望。《易經》太難,兼通《易》與兵法更難,大概也是重要原因。
簡略來說,以《易》演兵有幾項便利與優勢:
其一,《易》為群經之首,大道之源,諸子百家無不受其深刻影響。“分陰分陽,迭用柔剛”的太極思維,以及錯綜復雜的卦爻結構,數千年來不斷刺激中華學人的創意想象,提供豪杰志士的行動參考。以《易》演兵,可站在總體文化哲學的制高點,透徹了悟兵學在人生經驗中的特殊屬性,以及它與其他專業間的密切關系。例如軍事和外交即息息相關,《易》中以師()、比(
)二卦相綜一體來說明,發揮得淋漓盡致。師、比又與同人(
)、大有(
)二卦相錯,世界大同為王道思想。軍事外交均屬霸道,王霸雖然有分,深層義理上卻可觸類旁通。先霸而后王,可能是歷史進化的必然。孫子倡導“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又稱:“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必以全爭于天下,故兵不頓而利可全。”正和易理相通。
其二,孫子論戰而不黷武,不得已才以戰止戰;易理崇尚和平,主張更是明確。《易》上經明天道,首卦乾()《彖》稱:“萬國咸寧。”下經論人事,首卦咸(
)《彖》稱:“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這種悲天憫人的指導思想,能規范世間兵法,不入殺戮工具的歧途。
其三,孫子對人情人性及群眾心理的掌握相當精確,懂得以情動眾,對高層領導卻要求他們冷酷無情,不可因個人感情而誤了國家大事。《孫子兵法·九變篇》有云:“將有五危:必死,可殺也;必生,可虜也;忿速,可侮也;廉潔,可辱也;愛民,可煩也。凡此五者,將之過也,用兵之災也。覆軍殺將,必以五危,不可不察也。”《孫子兵法·火攻篇》中亦稱:“主不可以怒而興師,將不可以慍而致戰。”說得太好,為人君將者必須奉為圭臬。至于《易經》,更是曲盡人情,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交織成四千零九十六種變化類型,人情種種靜動之態包羅無遺。各卦居君相高位的四、五爻,爻辭皆強調情緒控制,決策須以大局為重,亦與兵法相通。若能將易理對人情豐富且深刻的認識用于兵法,當可大大拓展義理內涵,推動兵學研究更上層樓。
其四,孫子暢論形勢虛實,機變靈活,讓人大開眼界。“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戰勝不復,而應形于無窮。”都是膾炙人口的名句。《易經》以變易、不易、簡易立教,正是討論一切變化之書。《系辭傳》稱:“不可為典要,唯變所適。”又稱:“陰陽不測之謂神。”援《易》演兵,可更添精彩,在形勢判斷和隨機應變上更有把握。
其五,當代戰爭已進入徹底信息化、集成化時代,從軍事理論、作戰技術到部隊組織,都有革命性的變化。孫子重視信息,主張知彼知己,知天知地,其智慧與時俱進不成問題。《易經》千變萬化的奧妙結構,豐富精微的義理指引,本身就像臺超大容量的宇宙大計算機,無論輸入什么問題,都能解析輸出不錯的答案,可謂取之不盡、用之不竭。若能善加運用,成效當可預期。
我以“大易兵法”為提綱,獨力從事這方面的探索研究已近二十年,自己深深受益。本書結集出版,也算是多年夙愿得償,希望天下學《易》習兵的同修同道不吝賜教。跨世紀以來,世變憂患頻仍,國際間的重大紛爭已不大可能用軍事沖突圓滿解決,而需借助外交、經貿、金融、信息情報甚至宗教文化等的斗智斗力來綜合較量。孫子兵法中蘊藉深厚的道勝全勝的戰略思維,特能顯其殊勝,發揮大用。中華民族的和平崛起、海峽兩岸的和平統一等大業,亦與振興中華文化有密切關系。天下仁人志士,幸留意焉。
本書承蒙臺灣傅慰孤將軍與北京吳如嵩先生慷慨賜序推薦,衷心感謝,他們兩位都是名高位尊的兵學前輩。傅將軍空軍中將退伍,歷任軍政要職,貢獻良多,七年前于臺灣首創中華孫子兵法研究學會,邀我入會任副會長迄今,提攜之情難忘。吳先生精研兵法一生,為兵界名宿,現任北京中國孫子兵法研究會副會長兼首席專家,學養功深,是我輩后學認真學習的典范。誠邀得他們兩位為拙作賜序,亦欣喜兩岸和諧日進的大形勢,攜手同心,振興中華。
劉君祖于甲午年三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