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六章 漢代的文治武功

第一節 漢代的崇儒

自漢武崇儒,抑制百家,兩千年來,儒家遂成唯我獨尊,近人頗譏其壟斷思想,實則漢初數十年的思想學術,多承先秦諸子的余緒,極其混雜,秦雖欲使法家成為定一尊的統治工具,但秦的國祚甚短,故漢初的實際思想政治,仍以黃老申韓為主,要想復古更化,非把孔子地位高抬不可,尊儒自然要抑百家,這原是一種不得已的辦法。過去學者多以為抑黜百家,始自董仲舒的建議,那是不確切的。《漢書·董仲舒傳》說:“自武帝初立,魏其、武安侯為相而隆儒矣。及仲舒對策,推明孔氏,抑黜百家。立學校之官,州郡舉茂材孝廉,皆自仲舒發之。”及傳載《天人對策》之三說:“臣愚以為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并進。邪辟之說滅息,然后統紀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從矣。”這些都明指是發自董子的建議。但對策的建議發自何時?史書未有明確記載,因史書僅言“武帝即位,舉賢良文學之士前后百數,而仲舒以賢良對策焉”。并無明言在何年。漢初抑黜百家之舉究竟始于何時?何人主動?其實漢初較早主張抑制百家思想的人是田蚡。田蚡入相時候在何年?據《漢書·百官公卿表》載,田蚡入相在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六月,亦竇太后死后一月;及《史記·儒林傳》提及“(及今上武帝)即位,趙綰、王臧之屬明儒學,而上亦鄉之,于是招方正賢良文學之士。……及竇太后崩,武安侯田蚡為丞相,絀黃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學儒者數百人”等,都足以證明,漢代崇儒抑制百家思想,非發自董仲舒。《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說到當年竇太后和田蚡的一次儒道大斗爭的情況是:“魏其、武安,俱好儒術,推轂趙綰為御史大夫,王臧為郎中令,迎魯申公,欲設明堂,令列侯就國,除關,以禮為服制,以興太平。……時諸外家為列侯,列侯多向公主,皆不欲就國,以故毀日至竇太后,太后好黃老之言,而魏其、武安、趙綰、王臧等務隆推儒術,貶道家言,是以竇太后滋不悅魏其等。及建元二年,御史大夫趙綰請無奏事東宮。竇太后大怒,乃罷逐趙綰、王臧等,而免丞相太尉。”

漢武初年的一場政治思想大斗爭,可以說是儒家與黃老之爭,而趙綰、王臧都是他們的代表,被田蚡所起用,欲以儒術取代黃老,結果開罪了竇太后而招致失敗。到建元六年竇太后死,田蚡入相,自然要繼續扶儒抑老。元光元年,正是田蚡當相的次年,五月,詔賢良,武帝紀在元光元年詔賢良之下,綴一句“于是董仲舒,公孫弘等出焉”。即是說,董仲舒與公孫弘,在此時才加入崇儒抑百家的運動。則千古以來,加罪于董仲舒的抑制百家思想者,豈非顛倒史實?

然而,何以武帝等必須如此急于崇儒?蓋亦有其需要崇儒的原因。茲分析如下。

漢代崇儒原因的分析

自政治之需要言之,儒學用世,適合于君主專制。老、墨與法家,漢初各稱盛一時。蓋百家九流,唯此三家足與儒術并立而爭勝。但老氏主張放任,小國寡民,無為而治,其說近于無政府主義,殊不利于專制政體。墨氏主張兼愛,非命非樂,節葬短喪,服役勤勞,選擇賢能以為天子三公,使社會無階級的壓迫,與專制沖突。法家之術,雖有利于集權政治,然彼主“用君”而不“尊君”,以國家為前提而不以君主個人為前提,用法家之道,則利驟而顯,危亦乘之,非君所能堪。唯儒家則教育等差,貴秩序,扶陽抑陰,尊君抑民,對于專制政治之馭民最為適合。漢興七十余年,徘徊于道法,迄未能安,渴欲建立國家立政之本,而儒家之術,不獨為當時君主所樂用,即人民亦愛其簡而易安,迎受不暇,此為儒術被尊之一因。

自經濟之需要言之,儒術出發于農村經濟的正面意識,適合于當時需要。儒家之術,極合于農村經濟組織,有以維持之而安定之。儒家的社會政策,孔子已主先富后教,又常舉五畝之宅,樹之以桑,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以期老者衣帛食肉,數口之家可以無饑之喻。此可見儒家所認定的經濟基礎,唯在農村經濟之安定。有此基礎,然后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以完成其理想的農村社會。蓋儒家之術,以農業經濟為對象,不采干涉主義,以為國家職責,唯在勤恤民隱,而除其害。凡足以障礙人民生產力或足以破壞分配之平均者,則應由國家排除之、廢止之,聽人民之自為謀,彼等即自能樂其樂而利其利,此即儒家所主之“王道”。黃老思想及法家,俱以不合于社會經濟基礎,終難相勝,而唯儒術得尊。

自儒術本身言之,其范圍甚廣,利于應用而易于依附,故易發達。儒學以維持現社會為目的,取途極寬。對于既往,則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典章制度、詩書禮樂,俱囊括而有之;對于未來,則學術史事、文物政治,復能隨時引入,巨細不捐。猶之長江大河,發源既廣,支流細水,所至歸之。蓋以其于社會為維持的,而非革命的,故能兼收并蓄,取拾即是。在先師雖有改制法后之精神,在后學可以因常襲故,與時推移,而儒服儒冠,抱殘守缺,便得列于儒門,故其后言訓詁者可以自附,言校勘者可以自附,言典章制度者可以自附,言心性理氣者亦可以自附。其術雖重在農村經濟的維持與安定,大有益于農民,然亦即農村經濟時代統治階級自存之道,上流社會皆樂附之。故自漢尊儒術,以之為立國大本,士大夫遂皆云從蟻附,扶持致治。迨以其術設教,以其術取士,遂有“天下英雄盡入彀中”之勢。

漢武帝崇儒的措施

一、置五經博士興太學

廢百家之說,而轉立五經博士,為武帝時事,此為獨尊儒術所必然之現象。《漢書·武帝紀》載,建元五年“置五經博士”。所謂置五經博士者,是指對《詩》、《書》、《春秋》、《易》、《禮》各置博士主之而言。但置五經博士與立太學應該是同時的事。因為武帝時的博士雖也得預典禮政事之議,而其主要的職責卻是傳經講學。這樣的職責,是與太學之設有密切關系的。武帝剛即位不久,董仲舒就提出“興太學”的建議。興太學必然“置明師”,置明師也必然就是置經學博士,所以建元五年置五經博士一事,也就包含著同時設立太學一事。

二、行封禪之禮

古有“五岳”之說,而“泰岳”居首。相傳“有德之王”,“功成治就”,必須登泰山,封土為壇,祭告“上帝”;而后再至梁父山(為泰山以南之小山),亦筑土為壇,祭告“后土”,合稱之為封禪。據《史記·封禪書》所載,行封禪之禮,有“功”有“德”,以及“天見符瑞”還不夠,必須結合著其他的條件,所以在秦始皇舉行過封禪典禮之后,一直到漢武帝即位后的三十年內,始終不曾舉行過。到了元封元年,亦即公元前110年,出現了強大漢帝國的局面,同時武帝又受到方士公孫卿等誘惑,說“封禪能仙,登天矣”,就舉行了封禪典禮。武帝舉行封禪典禮,是通過這種具有神秘性和宗教性的典禮,加強皇帝的統治地位。

三、太初改制之說

繼前一代而興的后一代開國皇帝,亦是受了“上天之命”的。繼起的一代開國之主,為了表示他所受的“命”與前一代不同,就要通過“禮制”上一些不同的形式表達出來,這就叫作“改制”。漢武帝即位之后,以董仲舒為首的儒生們提倡改制,因而有太初改制的出現。當時主張漢得“土德”的人占絕對優勢,因而就按“土德”改訂禮制。《漢書·武帝紀》載其事云:“太初元年……夏五月改歷,以正月為歲首,色上黃,數用五,定官名,協音律。”此即此次改制的大體內容。誠然在改制時,也曾令唐都司馬遷等二十余人改訂歷法,創成了更為精確的“太初歷”,顯示出中國的天文歷法學有了很大的進步,但其重要的意義,卻不在此。主要是說明他所行使的統治權是出于“天意”,是“代天行道”。

四、年號的建立

古人記帝王在位的年數,都以年數的先后而稱,如某王元年、某王二年等;亦有改元之說,如“初元”、“中元”、“后元”等,但從沒有建立專稱的年號。武帝時始有年號的建立。他先后建立的年號有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太初、天漢、太始、征和、后元等,這也算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創例。據后人考訂,武帝建立年號,自元鼎四年開始,以前的建元、元光、元朔、元狩等號,以及元鼎的一、二、三年,都是后來追加的。不管怎樣,年號的建立,自武帝始,那是確定不移的。

崇儒的影響

一、政治方面

第一,士人政府出現。因為崇儒的關系,設置五經和博士弟子員。根據當時規定,全國的官吏都要由這些博士訓練,官吏多由太學出身的讀書人充任,于是便構成了漢代的士人政府。

第二,開啟布衣卿相之局。漢初為相者,均為貴族或軍人階級所獨占。自武帝相公孫弘,始以布衣儒術進,遂打破拜相封侯的慣例。從此漢代政治實權由軍人轉入儒士之手,也可說是漢代政治轉向于文治的表現。

第三,儒術混合五德終始時代觀念,產生一種禪讓思想,以為篡奪的根據。西漢時代的儒家,已滲入大量陰陽家的學說,儒生們喜以自然現象來附會人事禍福,常以天變災異為借口,攻擊當政的人事。所以昭帝以后,即有人指出漢運已衰,應該更換朝代。王莽把握此種輿論,制造了許多對他有利的符命讖語,暗示他就是天子。所以王莽之代漢,無形中是當時的儒家替他奠下篡漢的基礎。

二、學術方面

第一,經學空前發達。漢武帝既定尊儒政策以統一思想,牢籠社會,便不能不尊五經,俾天下士人盡趨之。故以之為策士銓材的標準,以之立于學官,為教授之材料,利祿之途既開,天下學士遂靡然鄉風。影響所及,造成中國經學空前發達的現象。

第二,扼殺了科學發展的生機。由于崇儒之故,遂扼殺了其他科學發展的機會,妨礙了學術之分途競進,使中國文化從此走上一條偏僻的路上去,使中國科學從此陷于停滯不前的局面。

第三,自漢武以后,漢代諸帝莫不習經學。帝王既尊儒,經學復可施于世用,其作用遂顯。而尤重要者,則自武帝設科射策以后,經學更為進身之階,社會上遂更尊視經學。漢代社會視經學為取得功名富貴的工具,而欲明經學就要讀書,就要受教育,非此不足以貴顯,非此不足以列身統治階級。

主站蜘蛛池模板: 页游| 东海县| 木里| 印江| 开鲁县| 北海市| 安庆市| 申扎县| 龙江县| 和平县| 墨竹工卡县| 泌阳县| 犍为县| 罗平县| 镇安县| 思南县| 无棣县| 始兴县| 房山区| 通辽市| 崇信县| 措美县| 耒阳市| 安新县| 怀柔区| 沅陵县| 东源县| 庆元县| 镇安县| 霞浦县| 微博| 乐昌市| 马鞍山市| 宜州市| 柘城县| 游戏| 宜城市| 会泽县| 云霄县| 黔南| 开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