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國史論衡:一部評論版的中國通史(套裝共2冊)作者名: 鄺士元本章字數: 2666字更新時間: 2019-06-26 19:12:41
第五節 漢代土地政策的檢討
土地失均原因與“限田”政策的推行
一、漢初土地失均原因
漢代土地分配不均之情形,較諸其他土地私有時期有過之而無不及。西漢初葉,由于戰禍以后,人口減少,荒地較多,所謂土地分配問題,自較為簡單,故漢初大地主較少,以自耕之小農為最多。經文景之世,承平之時間既久,人口漸增,人民對于土地需要增加。復以政府之疏于管理,豪強并兼,當易使土地集中,漸歸少數地主所有?!稘h書》言:“于是網疏而民富,役財驕溢,或至并兼;豪強之徒,以武斷于鄉曲,宗室有土,公卿大夫以下,爭于奢侈,室廬輿服僭于上,無限度。”因土地分配已過于不均,始有董仲舒“限民名田”之議。故漢代之土地分配問題固以國運之興衰為其直接原因,然他如法令之未嚴、社會經濟之變動,以及災禍之遭遇等,亦足為導致分配失均、土地集中為少數人所有之重要因素。茲分析如下。
第一,勢豪奪田。兩漢對于官吏豪強仗勢奪田之事實,皆有記述。有雖名為買田,而以低價強迫買賣,實不能視為買賣行為,亦與奪田無異,如《漢書·衡山王傳》云:“內史治言王不直,又數侵奪人田,壞人冢以為田”等。
第二,富戶購田。農業社會,土地為人民之主要財產。無論其為官為宦,或為工為農,如稍有積蓄,莫不先事購買土地之舉。兩漢書中亦有記述,如:“卓王孫不得已,分與文君僮百人、錢百萬,及其嫁時衣被財物。文君乃與相如歸成都,買田宅,為富人?!?/p>
第三,社會風尚。在土地私有社會里,輒以土地之有無與多寡,定其社會地位之高低。達官貴人,位尊財豐,多廣置田產,借以鞏固其社會地位。縱無官無職,如其富為地主,亦可作威作福,橫行于世,仍為社會所容許。兩漢時期之此種風尚,尤為顯著。
第四,災歉所使。農業社會之變動,災歉亦為一重要原因。農民治產,固屬不易;然如遇災歉,無以維生,即賤賣田產,以渡難關。且災異重者,或饑死于道路,或流移于他鄉,地權之變動為尤大。
二、漢代限田政策的推行及其失敗原因
漢初承大亂之后,人口銳減,土地集中之勢稍緩,無人提及土地問題。益以武帝以前各代帝王將相,多崇道家思想或黃老之術而秉政,以“無為”為上策,當無改革之念。至武帝時,罷黜百家,獨尊孔孟,因之而董仲舒以儒家施行“仁政”之抱負,乃有“限民名田”之議。
董仲舒建議武帝稱:“古井田法雖難卒行,宜少近古,限民名田,以贍不足,塞兼并之路?!鳖亷煿抛⒃唬骸懊?,占田也。各為立限,不使富者過制,則貧弱之家可足也。”此可為孟子以后提倡土地改革之第一聲。惜武帝未嘗采納,僅于抑制商賈之時,令“賈人有市籍及家屬,皆無得名田以便農;敢犯令,沒入田貸”,限制商人不得占有土地而已。
經百余年后,至哀帝即位,因“諸侯王、列侯、公主、吏二千石,及豪富民,多畜奴婢,田宅亡限,與民爭利。百姓失職,重困不足”,即又有師丹建議限田。此一建議為哀帝所采納,令由丞相孔光及大司空何武,奏請限田辦法:“‘諸侯王列侯皆名田國中,列侯在長安,公主名田縣道,及關內侯、吏、民名田,皆毋過三十頃。諸侯王奴婢二百人,列侯、公主百人,關內侯、吏,民三十人。期盡三年。犯者沒入官。’并又稱奴婢‘年六十以上,十歲以下,不在數中’,及賈人皆不得名田為吏,犯者以律論。”
限田令頒行以后,據《食貨志》云:“時田宅奴婢,賈為減賤?!币蚱淦谙奕?,期盡“沒入官”,原有過限之田宅奴婢,自以急于出賣,大為減價。唯此限田運動,因“丁傅用事,董賢隆貴,皆不便也。詔書且頒后,遂寢不行”。是以西漢末季,外戚之權特大,丁為哀帝母族姓氏,傳為其祖母之姓。加之董賢為哀帝所幸愛,同臥同起,少年得志,二十二歲即被冊封為大司馬,位列三公,極一時之貴。外戚得幸者,皆為當時之大地主,自感限田不便,致限田之詔頒后未再問聞,有始無終,未收限田之效。
兩漢課征及輕稅原因的分析
漢代地稅之名稱,仍與秦代相同,名曰“田租”。以歷代地稅征收之實情考之,我國有史以來,蓋以兩漢時期之地稅為最輕。當漢高祖初定天下,定“什五稅一”之制,即依土地收獲量為標準,課取十五分之一為地稅。此什五稅一之制施行數年后,又行加重,但至惠帝時,又減田租,復行什五稅一之制。文帝二年及十二年,皆以“勸農”之名減收地稅之半數,即按土地收獲量三十分之一而課稅。十三年,又下詔曰:“農天下之本,務莫大焉。今厪身從事,而有租稅之賦;是謂本末者,無以異也。其于勸農之道未備,其除田之租稅?!弊允悄昶?,即為鼓勵農民耕作,免除地稅之課征。直至景帝二年,始又恢復地稅之征收,仍以三十分之一而課稅。免征地稅之時期,共達十一年之久,成為我國歷史上地稅免征之奇跡。
故在兩漢四百余年中,其地稅之課征,以行三十稅一時期為最長。漢代之所以如此,及其能以如此之原因,詳究歷史,蓋有三端,分析如下。
第一,自春秋以后至漢初之數百年間,各國皆因連年戰爭,費用浩繁,莫不互增地稅,人民苦甚。尤在嬴秦之末,人民漂泊,多失所業,竟至無以維生。漢代平定天下以后,即盡量減稅,使人民負擔反較三代為輕,借以收攬人心。故《漢書·食貨志》稱:“漢興接秦之敝,諸侯并起,民失所業,而大饑饉。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過半,高祖乃令民得賣子就食蜀漢。天下既定,民亡益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駟,而將相或乘牛車,上以是約法省禁,輕田租,十五而稅一?!鄙w人民多以農業為主,若減輕地稅,可直接受惠,故漢初之輕稅政策,收效甚大。至文景以后,改行三十稅一,以至免稅,天下晏然,萬民稱頌。以后各帝王縱感國用不足,亦不敢增加地稅,以冒不韙,違反其先人之德政。漢代歷史之所以特長,與地稅特輕,不無功也。
第二,減政節流。在漢代之數百年中,除少數帝王外,如與其他朝代相比,其中多數帝王皆知節儉自愛,為他朝所少見,尤以武帝以前諸帝為然?!稘h書·貢禹傳》言:“高祖、孝文、孝景皇帝,循古節儉。”此皆為難得之作風。由于帝王之節儉,國家之開銷自少。《史記》稱:“漢興七十余年之間,國家無事?!畮煊嘭涁敗珎}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于外,至腐敗不可食?!眹鴰烊绱顺鋵崳笥袔鞚M之患,而至腐敗不可食,故多收地稅亦無用。漢初之免納地稅,竟至十一年之久,非無因由。
第三,他稅較重。漢代地稅特輕之另一原因,乃其他賦稅較重所致?!妒酚洝贩Q:“封者食租稅,歲率戶二百,千戶之君,則二十萬?!崩U于中央之地稅雖輕,而納于地方者較重。至武帝時,其他賦稅之增加更重,以致人民不能負擔。成年人須納“口算”,少年人納“口錢”,為免役須納“更賦”,以及市籍稅、鹽鐵稅、酒稅、過口稅、貲產稅、漁稅、義錢等。在武帝以前及后漢初期,政府課稅之種類尚未見荷重,下及東之帝王卻曾屢增稅項,人民之其他負擔非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