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史論衡:一部評論版的中國通史(套裝共2冊)
- 鄺士元
- 1566字
- 2019-06-26 19:12:40
第五章 西漢的政教與治亂
第一節 楚漢相爭及劉勝項敗的分析
楚漢之爭
秦末豪杰發難,六國亡后紛紛復立,一時郡縣制度再被打破,復回歸于封建。關東六國并峙,唯項羽之勢最強,諸侯皆仰其鼻息,義帝徒擁虛號,然未嘗別黑白而定一尊,與人民渴望統一之心相抵觸,錢穆師謂:“當時山東豪杰,一呼百應,亦為恢復封建之迷夢所驅。實亦不免于另一種迷誤忘理為之策動。”茲按當時之情況略敘如下。
秦二世元年,陳涉、吳廣揭竿起義后,楚人項羽及其叔父項梁起兵于吳,泗水亭長劉邦起兵于沛。公元前207年,楚王令項羽救趙,令劉邦攻秦。
項羽于巨鹿擊潰秦主力,乘勝引兵西入關中。劉邦自武關進至霸上,適逢秦二世被趙高殺死,秦王子嬰又殺死趙高,兵力薄弱,無力抵抗,不得已奉天子玉璽出降。
項羽聞劉邦已入咸陽,急率大軍進關,殺子嬰,屠咸陽,燒秦宮室,自以天下已定,引兵東歸。又大封亡秦豪杰為王,而封劉邦為漢王,統治巴蜀漢中。
劉邦初時力量不大,自公元前205年起,劉、項間大小一百余戰,項羽皆占上風。
劉邦終以“斗智不斗力”的原則,于垓下一戰擊敗項羽,項羽遂逃至烏江自刎而死。至此,劉邦即位為皇帝,統一中國。
劉勝項敗的分析
劉邦以一介平民,開創帝業,啟自有史以來未有的平民政權之局。而其人既無雄才大略,又非特出之英雄豪杰,其崛起成功因素何在?據吾人所見,得力于下列數項。
高祖生而貧困,衣食難周,至乞食于嫂家。其父母并失名氏,幼年孤苦與無知,可見一斑。及長,以無賴做亭長,后入芒碭山為群盜,再起而革秦之命,取沛令而代之,沿楚舊習自稱沛公。三年之后,受項羽封為漢王,又五年遂即帝位。其為人酗酒無行,不拘小節,好狎侮人,尤輕儒者,直至為王,猶保留無賴習慣。然其人仗義氣,重言諾,溫和寬厚,不念舊惡,知人善任,不吝貨財。尤其重要的是出身窮苦,經歷社會最下層,熟知人情好惡,政治上的利弊得失,皆所親履,故自得國以還,一切舉措,莫不適合人民需要。如入關之始,除秦苛法,約法三章,贏得人民歡聲雷動,簞食壺漿以迎之,即其顯例。
追隨高祖革命的一群開國元勛,幾乎清一色來自下層社會,如蕭何任刀筆吏,曹參任獄吏,周昌任卒史,由屠嘉任材官,陳平、酈食其皆平民,王陵、靳歙、周、酈商、傅寬皆無賴子,灌嬰為布販,樊噲屠狗,夏侯嬰司御,周勃為吹鼓手,英布為盜,韓信為流浪者,獨有張良是五世相韓的貴公子,張蒼是秦朝的御史。以如此的一個平民集團,由劉邦領導,所作所為自然受到人民的擁護與歡迎,因此舉事以還,不到八年,便創立漢家基業。
劉邦豁達大度,善以利祿誘人,崛起草澤之徒,皆為之效死力。《史記·漢高祖紀》:“高祖為人……寬仁愛人,意豁如也,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產作業。及壯,試為吏,為泗水亭長。廷中吏無所不狎侮,好酒及色……高祖嘗繇咸陽,縱觀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當如此矣。'”故佐漢高祖定天下者,除二張外,都出身寒賤,如蕭何、韓信、曹參、陳平、周勃、樊噲等便是。
漢高祖以關中為根據地,進退裕如,項羽西向與爭,輒有后顧之憂,劉、項得失,即判于此。《史記·蕭相國世家》云:“關中事,計戶口,轉漕給軍,漢王數失軍遁去,何常興關,中卒輒補缺。”
劉邦在項梁屬下時,已廣結同盟,深得一般老將喜悅,譽為“寬大長者”。后更乘叛亂挑撥諸侯與項羽之關系,使他們棄楚投漢。
劉邦入關破秦,只收重要圖籍,其他一無所取。又宣布除秦苛政,并約法三章,于是秦民大悅,唯恐他不在關中。
關中一帶,自秦大修水利,已成沃野。劉邦再度入關,即注意發展生產,計戶征收粟帛,更得蕭何居守,未嘗交絕,無后顧之憂。
劉邦好色貪財,雖不下于項羽,但他攻入關中,卻能矯情自制,甚至拒絕秦人所獻牛酒。其他如韓信破齊,請立為“假王”以資鎮壓,劉邦便給他齊王印綬;項羽獲邦父太公,要挾漢軍投降,劉邦反要求分一杯羹;項羽伏弩中邦心胸,他竟捫足說“虜傷吾趾”,實在顯現出劉邦的權謀過人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