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節 秦的創建措施

政治方面的創建

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初并天下,開前古未有之帝業,自以為“德兼三皇,功高五帝”,下令丞相御史曰“名號不更,無以稱成功,傳后世”。王綰、李斯等上尊號曰“秦皇”,命為“制”,令為“詔”,天子自稱曰“朕”,王曰:“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號,號曰皇帝,并下制曰:“……追尊莊襄王為太上皇,制曰:‘朕聞太古有號無謚,中古有號,死而以行為謚。如此,則子議父,臣議君也,甚無謂,朕弗敢焉。自今已來,除謚法,朕為始皇帝。后世以數計,二世三世,至于萬世,傳之無窮。”更名民曰“黔首”,與“皇帝”之名同年而定。

秦始皇二十六年統一全國后,即面臨統治政策之根本問題。《史記·始皇本紀》云:丞相綰等言:“諸侯初破,燕齊荊地遠,不為置王,毋以填之。請立諸子,唯上幸許。”博士齊人淳于越進曰:“臣聞殷周之千余歲,封子弟功臣自為枝輔,今陛下有海內,而子弟為匹夫,率有田常六師之臣,無輔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師古而能長久者,非所聞也。”始皇下其議于群臣,群臣皆以為便。廷尉李斯議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眾。然后屬疏遠,相攻擊如仇讎,諸侯更相誅伐,周天子不能禁止。今海內賴陛下神靈一統,皆為郡縣,諸子功臣以公賦稅重賞賜之,甚足,易制,天下無異意,則安寧之術也。置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斗不休,以有侯王,賴宗廟,天下初定;又復立國,是樹兵也;而求其寧息,豈不難哉。”廷尉議是。分天下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監。經過此次廷議議定根本政策后,遂決定廢除封建,而推廣郡縣官僚行政制度,行之于中央及政府統轄下廣土眾民之每一角落。其時,除內史領轄京畿外,置三十六郡,其后續有增置。郡下轄縣,《漢書·百官表》云“有蠻夷曰道”,蓋亦本之秦制。

按始皇之初,舊有各國貴族與新生之豪富者階級尚有一部分勢力,故為防制亂萌,乃遷之京師,以便監視。《史記·秦始皇紀》云:“二十六年,徙天下富豪于咸陽十二萬戶。”戰國二百年來,苦于兵革,寢兵息斗乃時代一般之理想,秦既統一,其不復封建,亦以求長期之寧息。更之收天下兵器,聚之咸陽,以為金人十二,各重千石,置于宮中,一切武器集中在政府手里,人民便不能作反。又內置衛而郡置材官,取居中馭外之勢,此為一種寢兵政策之實施。

秦法素稱嚴刻,始皇更專任刑罰,以張主威。秦用商鞅連相坐之法,造參夷之誅,增加肉刑,大辟有鑿顱、抽脅、鑊烹之刑,又有鬼薪、謫、籍后棄市、戮、腰斬、車裂、梟首等;凡犯法一律置之于重罪,以鞏固法治。《漢書·刑法志》云:“秦始皇兼吞諸國,遂毀先王之法,滅禮誼之官,專任刑罰。”

春秋戰國時,各國為了防御別國進攻,多在邊境上筑有城防,重要的關隘與國都也都筑有高固而可防守的城郭。各國又往往利用修建的堤防以“壅水害鄰”或“決水灌敵”。始皇統一天下后,隳壞城郭,決通川防,夷去險阻,各國殘余勢力遂永不存在。

制度方面的創建

秦兼天下后,立百官之職,以丞相總庶政,太尉掌兵事,別設御史大夫,司糾察之任,取分權制,其下為九卿,分掌中央政府各部門政務。丞相掌丞天子助理萬機,有左右;太尉掌武事;御史大夫掌副丞相,有兩丞,一曰丞,一曰中丞;九卿為奉常(掌宗廟禮儀)、郎中令(掌宮殿掖門戶,并統領殿中侍衛諸郎官)、廷尉(掌刑辟)、治粟內史(掌谷貸)、典客(掌諸歸義蠻夷)、宗正(掌宗室事務)、衛尉(掌宮門衛屯兵)、太仆(掌皇室與馬)、少府(掌山海地澤之稅以給共養)。此外尚有博士掌通古今,將軍掌征討,監御史掌監郡,將作少府掌治宮室,王爵中尉掌列侯等。

秦分全國為三十六郡,由皇帝直接派遣官吏治理,其他地方組織則分為郡縣兩級,守令各有佐貳,分掌軍民事,更設監御史以監郡。京師中有內史掌治。郡設郡守,為一郡之長,處理一郡民政;郡丞掌佐郡守,郡尉掌佐守典武職甲卒,郡監掌監察,監御史監郡守。縣分大小縣,縣令為大縣(萬戶以上)之長,縣長為小縣(不及萬戶)之最高長官。縣令、縣長皆掌治其縣,縣丞掌佐令,縣尉掌武事。郡以下之縣,其有蠻夷者,別稱曰道,縣下有鄉。鄉有三老,掌教化;有嗇夫,職掌聽訟、收賦稅;有游徼主管,徼巡禁盜賊。一鄉轄十亭,亭有長;一亭轄十里,里有魁(里正);一里又轄百家,五家之長為伍,十家之長為什。縣大率方百里,其民稠則減,稀則曠,鄉亭亦如之,皆秦制也。鄉里是主管行政的,亭是掌管治安檢查交通與行人,由郡至家為中央所管轄。從此種地方行政組織之復雜,便可看出秦時對地方控制之嚴密,這是為了防專擅,打擊氏族貴族在政治上之特權。

秦爵分為二十級,一至四級為仕(公士、上造、簪、不更),五至九級為大夫(大夫、官大夫、公大夫、公乘、五大夫),十至十八級為庶長(左庶長、右庶長、左更、中更、右更、少上造、大上造、駟車庶長、大庶長),十九、二十為諸侯(關內侯、徹侯)。此皆秦制,以賞功勞;凡在戰爭中取得敵人首級者,可獎一級爵位。按軍功之大小,而得到官職之高低,徹侯可以得食邑,其他只有食祿。

秦始皇二十六年頒令,規令度量衡由官府監制,民間不得私造。劃定各國之不同度量衡制,錢幣、車軌等,使長短、大小、輕重之標準一致。又規定貨幣為兩等,黃金為“上幣”,銅錢為“下幣”;“黃金以鎰為單位,銅錢為半兩”之圓錢,錢上開一方小孔,像天圓地方之意。此外又定車寬六尺,一車可通全國;又規定珠玉龜貝銀錫之屬為器飾寶藏,不為貨幣。于是結束了戰國以來“田疇異畝”,“律令異法”,“衣冠異制”,“言語異聲”,“文字異形”的紊亂現象。

秦統一的度量衡制,對后世有著深遠的影響。漢代的度量衡承襲秦制,具體數字相差無幾。漢代以后,計量標準雖然不斷增加,但單位名稱和進位制度始終未變。與度量衡相關的畝制同樣如此。《史記·始皇本紀》二十六年提到“數以六為紀”,“六尺為步”。另據《說文》記載,“秦田二百四十步為一畝”。步的尺數,從唐初開始改變為五尺,畝的步數則沿用到清代,一直未變。秦以前的田制,據記載則是“百步為畝”。《戰國策·秦策三》記載,燕客蔡澤將見秦昭王時,曾對應侯范雎說:“夫商君為孝公平權衡,正度量,調輕重,決裂阡陌,教民耕戰,是以兵動而地廣,兵休而國富,故秦無敵于天下。”這里把商鞅統一度量衡的措施擴大到全國,對于社會經濟發展的作用同樣是很明顯的。

秦始皇統一貨幣,同統一文字和度量衡一樣,實際是把秦國的制度擴大到全國范圍去。據《史記·平準書》記載,當時“黃金以鎰名,為上幣;銅錢識曰半兩,重如其文,為下幣”。傳世的秦半兩實物很多,常見的直徑都在百厘以上。西漢初期,錢的形體雖然變小,重量也大大減輕,但仍命名為“半兩”。這時諸侯王和豪強可以自行鑄錢。到漢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2年)禁止郡國鑄錢之后,鑄錢權又重新集中到國家手中。此后直至清代,歷代王朝都是壟斷鑄錢的,錢的名稱雖然有所改變(例如從漢武帝鑄五銖到唐以前主要以重量命名,唐高祖武德四年開始鑄造“開元通寶”后又出現年號錢),但錢的形制卻始終保持方孔圓錢的樣式。由此看出秦統一貨幣對后世的影響甚大。

軍事方面的措施

秦之先世,已征服西戎,稱霸西方。《史記·秦紀》:“周幽王用褒姒,廢太子,立褒姒子為適,數欺諸侯,諸侯叛之,西戎犬戎與申侯伐周,殺幽王酈山下。而秦襄公將兵救周,戰甚力、有功。周避犬戎難,東徙雒邑,襄公以兵送周平王,平王封襄公為諸侯,賜之以岐西之地,曰:‘戎無道,侵奪我岐豐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與誓封爵之。襄公于是始國,與諸侯通使聘享之禮……十二年,伐戎而至岐,卒……文公以兵伐戎,戎敗走,于是文公遂收周余民有之,地至岐,岐以東獻之周。”

又《通典》卷一八九“邊防”條:“平王之末,周遂陵遲,戎逼諸夏。自隴山以東,及乎伊、洛,往往有戎。于是渭首有狄、豲、邽、冀之戎,涇北有義渠之戎,洛川有大荔之戎,渭南有酈戎,伊、洛間有楊拒、泉臬之戎,潁、洛以西有蠻氏之戎,間在中國,與諸夏盟會。后晉滅酈戎,是時伊、洛戎強,東侵曹、魯。襄王時,秦、晉自瓜州遷陸渾之戎于伊川,允姓之戎遷于渭汭,東及轅。在河南山北者號曰陰戎。秦穆公得戎人由余,遂霸西戎,開地千里。……后陸渾戎叛晉,晉荀吳滅之。后楚執蠻氏,而盡囚其人。至周貞王八年,秦厲公滅大荔,取其地。趙亦滅北戎。韓、魏后稍并伊、洛、陰戎,滅之。其遣脫者皆走,西逾汧、隴。自是中國無戎寇,唯余義渠種焉,最為強盛,屢為秦患。及昭王起兵滅之,始置隴西、北地、上郡焉。始皇兵務東向,故得繁息。秦平天下,蒙恬西逐諸羌出塞。”又見《史記·秦始皇本紀》:“三十三年……又使蒙恬……筑亭障,以逐戎人。”

《后漢書·西羌傳》云:“秦既兼天下,使蒙恬將兵略地,西逐諸戎,北卻眾狄,筑長城以界之,眾羌不復南度。”

當戰國之末,匈奴已漸強。《漢書·匈奴傳》:“匈奴。其先夏后之苗裔,曰淳維……秦昭王……滅義渠,于是秦隴西北地上郡,筑長城以拒胡,而趙武靈王亦變服,胡服騎射,北破林胡樓煩,自代并陰山,下至高愿為塞,而置云中雁門代郡,其后燕將秦開……擊破東胡……燕亦筑長城,自造陽至襄平,置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郡以距胡,當是時冠帶戰國七,而三國邊匈奴。”

始皇滅六國后,患胡甚逼,乃遣蒙恬將兵擊之,收河南地。《史記·秦皇紀》:“三十二年……始皇乃使將軍蒙恬發兵三十萬人北擊胡,略取河南地。”《史記·蒙恬傳》:“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將兵三十萬眾,北逐戎狄,收河南。”《漢書·匈奴傳》:“秦滅六國,而始皇帝使蒙恬將數十萬之眾,北擊胡,悉收河南,因河為塞,筑四十四縣城臨河,役適戍以充之……又渡河據陽山北假中。”

取南越地。《史記·秦始皇紀》:“二十五年,王翦遂定荊江南地,降越君,置會稽郡。”同前書:“三十三年,發諸嘗逋亡人,贅壻賈人,略取陸梁地,為桂林、象郡、南海,以適遣戍。”

《淮南子》卷一八《人間訓》載:“秦王利越之犀角象齒,翡翠珠璣,乃使尉屠睢發卒五十萬為五軍,一軍塞譚城之嶺,一軍守九嶷之塞,一軍處番禺之都,一軍守南野之界,一軍結余干之水,三軍不解甲弛弩,使監祿轉餉。又以卒鑿渠而通糧道,以與越人戰,殺西嘔君譯吁宋,而越人皆入叢簿中與禽獸處,莫肯為秦虜,相置桀駿以為將,而夜攻秦人,大破之,殺尉屠睢,伏尸流血數十萬,乃發適戍以備之。”

文化方面的創建

第一,焚書與坑儒(詳本章第五節“秦焚書坑儒的討論”)。

第二,統一文字。古時文字的形體極不相同。周宣王時,太史籀作大篆,亦稱籀文。東周以后,各國文字雖同出于籀文,但經數百年之發展演變,到春秋戰國時,因地區或國度的不同在形體上而漸有差異。各國異制,文字未能統一,且籀文筆畫繁復,始皇統一天下后,乃命李斯制定文字,依籀文及秦國文字作標準,制定一套筆畫簡便的新字,名為小篆。其后獄吏程邈改曲為直,創成隸書在公文上使用,此即現時楷書的開始。至此,中國文字遂告統一,古文從此廢棄。

通過秦的統一,漢字的字形結構基本上定型了,而秦代以前的那種所謂“古文”,則“由此絕矣”。秦代以后,一般雖然不再使用篆書,但在若干被認為莊重的特定場合,例如碑刻的碑額、墓志的志蓋,以及印璽等卻往往仍用小篆,這種風習一直流行到近代。到了漢代,一般通行的隸書又由古隸發展成波勢和挑法明顯的“八分”式漢隸,再變體為“今隸”(即楷書),后世一直沿用下來,字形結構基本上沒有新的變化。這就是說,從秦始皇統一文字以來,漢字的字形不再有大的變革。

第三,秦廷焚書,由于博士議政。博士官名起于戰國,博士額定七十人,其制亦襲稷下先王七十人之意。秦始皇二十四年,置酒咸陽宮稱;博士七十人前為壽。

第四,秦自六國時,其接觸東方文化之范圍,大抵限于三晉,齊魯東方之學則少所染涉。始皇二十六年,初并天下,依五行相克之論,以為周得火德,秦代周德,從所不勝(能滅火者,水也),方今水德之始。以十月(建亥之月)為歲首;色尚黑;數目則尚六,符節法冠皆六寸乘與六尺,六尺為步,天子車駕用六馬。水主陰,陰主刑殺,故刑以剛毅刻肅為主;又重仁義,以合水德之數。此秦廷采用燕齊才士學之第一端也。二十八年,與魯諸儒生議刻石頌秦德,議封禪祭山川之事,亦秦廷垂意周魯文化之第一端。

勞民傷財的措施

第一,修筑長城。燕、趙、秦御北胡曾筑長城以防胡,秦并天下,復連而一之,遂成世界有名之大工程。《史記·蒙恬傳》:“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將三十萬眾,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長城,因地形,用險制塞,起臨洮至遼東,延袤萬余里,于是渡河據陽山,逶迤而北,暴師于外十余年。”《史記·秦始皇紀》:“三十四年,適治獄吏不直者,筑長城……”

第二,始皇廣建宮室,以為憩游之所,二世繼之而不絕,物力益凋敝矣。《史記·秦始皇紀》:“二十六年,秦每破諸侯,大作其宮室,作之咸陽北阪上,南臨渭,自雍門以東至涇渭,殿室復道,周閣相屬,所得諸侯美人鐘鼓,以充入之。”《漢書·賈山傳》:“起咸陽而至雍,離宮三百,鐘鼓帷帳,不移而具,又為阿房之殿,殿高數十仞,東西五里,南北千步,從車羅騎,四馬騖馳,旌旗不撓。”

第三,始皇為游觀而治馳道,然與交通上亦殊有關系。《史記·蒙恬傳》:“始皇欲游天下,道九原,直抵甘泉,乃使蒙恬通道,自九原抵甘泉塹山堙谷,千八百里,道未就……太史公曰,吾適北邊,自直道歸,觀蒙恬所為筑長城亭障,塹山堙谷,通直道。”《漢書·賈山傳》:“為馳道于天下,東窮燕齊,南極吳楚,江湖之上,濱海之觀,畢至,道廣五十步,三丈而樹,厚筑其外,隱以金錐,樹以青松。”

第四,始皇即位初,即于驪山之下自營陵寢,始皇與二世均葬于其地。故其工程歷時兩代,頗為浩大。《史記·秦始皇本紀》載:“始皇初即位,穿治驪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詣七十余萬人,穿三泉,下銅而致槨,宮觀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滿之。令匠作機弩矢,所有穿近者輒射之。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溉,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后宮非有子者,皆令從死,盡閉王匠臧者,無復出者。樹草木以象山。”

第五,始皇為表示其帝王之威嚴,為求神仙不死之藥,鎮壓反叛,以及矯正民情風俗,常出巡各地。自二十七年起至三十七年之間(公元前220年至公元前210年),凡五次巡行天下。《史記·秦始皇本紀》:“二十七年,始皇巡隴西、北地,出雞頭山,過回中。……二十八年,始皇東行郡縣,上鄒嶧山。……議刻石頌秦德,議封禪望祭山川之事。乃遂上泰山,立石,卦,祭祀。……乃并渤海以東,過黃、腄,窮成山,登之罘,立石頌秦德焉而去。南登瑯邪。……還,過彭城……西南渡淮水,之衡山、南郡。……自南郡由武關歸。二十九年,始皇東游。……登之罘,刻石。三十二年,始皇之碣石……巡北邊,從上郡入。三十七年……始皇出游。左丞相斯從,右丞相去疾守,少子胡亥愛慕請從,上許之。行至云夢……過丹陽,至錢唐……上會稽,祭大禹,望于南海,而立石刻誦秦德。……還過吳,從江乘渡。并海上,北至瑯邪。……北至榮成山……至之罘。……至平原津而病……崩于沙丘平臺。”始皇五次出,所至之地,西至隴西,北至碣石、北地,東至之罘、成山、鄒嶧、瑯邪,南至會稽、云夢,在泰山、鄒嶧、之罘、會稽、瑯琊、碣石刻石以紀其功德,可見其勞民傷財之大。

主站蜘蛛池模板: 黔西县| 青神县| 南漳县| 满城县| 巴彦县| 泸定县| 天气| 策勒县| 湾仔区| 区。| 遵义县| 自治县| 台南县| 措勤县| 蓝田县| 巧家县| 利川市| 台山市| 新密市| 洛阳市| 通州区| 庆城县| 南召县| 泰州市| 永善县| 盖州市| 溆浦县| 和政县| 虞城县| 昭通市| 吉林市| 辰溪县| 六盘水市| 苏尼特右旗| 临夏县| 盘山县| 泸州市| 扶沟县| 葵青区| 玛沁县| 聂拉木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