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秦統一六國的原因與意義

秦能統一六國的原因

一、地理因素

秦得據關中地勢之利,土地肥饒廣闊,又有崤、函為障,且四面有山河之固。閉關自守,列國不能攻;開關破敵,諸侯不能御。進退可守,獨擅其利,六國對秦莫能奈何。《史記·范雎蔡澤列傳》云:“大王之國,四塞以為固,北有甘泉為界,南帶涇渭,右隴蜀,左關阪,奮擊百萬,戰車千乘,利則出攻,不利則入守,此天發之地也。”自并巴、蜀以后,西土之地皆為秦有,秦強而無后顧之憂,故能集中力量向東方發展。反觀其時各國國界互相銜接,易攻難守,無山河之險,兩者對比下,形勢自遜于秦國。

秦始皇剪滅呂不韋后,掌握了全國政權。此時秦的國力已很強大,成為當時七大國中最強大的國家,所統治的區域除秦本土以外,已占有今陜西、甘肅、寧夏、四川、山西、河南、湖南、湖北、貴州等省。當時秦的東郡、三川郡、南陽郡已深入中原地區,成為進攻六國時的根據地。就整個形勢來看,秦已占有利地位,又能堅定政策,民風強悍,君主有雄心,在此種有利條件聯結下,國力自然雄厚。

秦國民雜西戎,民風強悍;而關東三晉民風較秦為弱,心理上對于秦人極為畏懼;最東的齊國,其民風又較之晉為怯弱。而就各國的民間經濟狀況而言,秦國最貧弱,齊民最富庶,三晉也介乎兩者之間,故當時的情形是地區位置愈東愈富庶,愈西愈貧窮,但民風則愈東愈怯弱,愈西愈強悍。以富家子弟去擋貧窮勇悍的士卒,自然無法致勝。故秦國士卒雖赤膊上陣,但勇氣百倍;東方士卒雖披戰甲、執利兵,一旦遇到秦兵,內心便生怯意,不戰自潰。

秦國領土向為中國最佳的戰馬產區,所以騎兵特強,以悍兵乘壯馬,如虎添翼,絕非東方怯弱善用步兵的國家所能抗拒。當時只有趙國北境地區也產戰馬,訓練騎兵,所以戰國時代能與秦一抗高下的只有趙國。及秦、趙長平會戰,趙括為白起所騙,大敗于長平,喪師數十萬后,東方各國已精神崩潰,不戰而亂,這也是促成秦國統一天下的重要因素。

秦人僻處西陲,關東諸國素以戎狄視之,故極少參加東方諸侯的會盟和征伐,于列國兵戈擾攘之時獨得閉關休養,培植國力。又因地廣人稀,召地狹人稠的三晉人民入秦任耕,使自己的人民任戰,在以逸制勞之下,不為諸國所乘。《史記·秦本紀》記載:“諸侯力政,爭相并。秦僻在雍州,不與中國諸侯之會盟……孝公于是布惠,振孤寡,招戰士,明功賞。”

二、內政外交

秦國數世君主,如孝公、昭襄王、始皇帝,皆能高瞻遠矚,發憤圖強,他們都能以霸諸侯、一天下為己任。又懂得任用賢能,如穆公用百里奚、蹇叔,孝公任用商鞅,昭王用范雎,始皇用李斯等,這些人都給以一臂之力。此外,自孝公以后,任用法家,紀律嚴明,賞罰分明;又推行良好制度,如廢井田、開阡陌,置郡縣、設令丞等,這些都有助于國家富強,與當時六國君主之貪圖茍安截然不同,其成功自非幸致。

自商鞅師李悝而變法,人民之法治觀念益深;及魏冉、范雎相秦,皆不失于法。秦始皇即位后,一反過去呂不韋的雜家政策,徹底遵行商鞅擬下的法度,對法家思想之李斯極見重用。其后商鞅雖為秦所誅,但其所制定之法律政策依然不變。反觀六國之政策不一,多以己國利益為大前提,各疑其心,蘇秦雖曾倡議合縱政策,聯合進攻秦國,但由于未能集中力量與同心一意而終招失敗。相反,秦則一意以消滅六國為目的,軍民上下同心一致。

秦自立國以來,僻處中國西北部,在經濟、政治、文化各方面均較落后,其時東方國家已是文化、政治、經濟相當發達,故在相對之下,秦國是一個未上軌道之國家。秦孝公用商君議,實行變法,廢井田、開阡陌,加速農業發展,土地、財富漸集中央,奠定富強基礎;又開發山林,物產由是富厚;更厲行法治,國法由是一新。秦國勢力次第增強,不僅成為當時一大強國,且在戰國時代成為唯一具有決定性之國家。

秦之所以得霸天下,蓋自商鞅變法以來,把過去一切貴族領主制度廢棄,而易之以人才政治,故人才為所用。六國之中,其政制多以貴族或宗室利益為主,他們更有操縱國君之權力。如每立新君時,均有公子爭位之內戰;又如齊國家族以田氏為主,歷代國君將相多出田姓,否則無問津機會;如楚國家族之屈、昭、景三姓,歷代君王將相多出此,否則機會甚微,而此等宗族貴顯多以本身利益為先,國家利益則次之。反觀秦國自變法以來,一反貴族專權制度,而易之以人才政治,于是六國之中,有才干而無出路者,多投秦國去。其他優良制度,如編造戶籍,普設郡縣,廢井田、開阡陌,統一度量衡等為別國所未有的,都有助于秦國的富強。

封建時代,行世卿食采之制,至戰國則多崇任貴戚,世卿跡絕,養士之風大盛。秦則獨喜用客卿,秦孝公以后,數代君王及臣屬多杰出之士,而且更廣求外地人才,不問國籍地位,凡有富國強兵之術或其他有表現者,均見重用,故一時六國之人才入秦者,大不乏人。秦穆公時先后任用百里奚、蹇叔等,使秦國接受了東方各國的先進文化,推動了國家的進步,由一個落后的小國成為春秋五霸之一。孝公又任用商鞅,改革了秦人落后的社會制度和風俗習慣,使秦國經濟得到充分發展,成為當時的先進國家。惠文王之用張儀,昭襄王之用范雎,始皇帝之用李斯,他們都非秦人,卻能位列卿相,權力遠過秦諸公子,人才較六國為盛,故一時諸侯莫能拒抗。

秦國初用商鞅變法,奠定富強基礎;其后用張儀“連橫”之說,粉碎了六國的聯合陣線;繼用范雎“遠交近攻”之計,削弱韓、魏國力;最后采用李斯之謀,離間六國君臣大將,分化反抗力量,使其互相猜忌,于是六國輕易地次第被吞并。秦能一統中國,部分原因在于國策運用巧妙與適當。

在東方各國,宗法制頑強地維持著舊有氏族貴族階級的政治、經濟、社會各方面的特權,而在政治、經濟、社會各方面的變革都是以諸侯,氏族和新興的商人貴族及各階級互相妥協的姿態出現,并非借變法而來,這正表明東方各國諸侯不能徹底發揮國君集權的力量。至于秦國,則恰恰相反。商鞅變法以后,秦的國家權力集中在國君手里,政府解決了土地問題,把氏族貴族土地所有制改變為自由買賣制,貴族的權利被取消。在當時,東方各國雖然是秦的敵國,但這些國家里的新階級卻以秦國代表他們利益的歸趨,各國有才能之士,往往跑到秦國求出路。這皆因六國不懂重用人才,而且對人民并不關心,戰略舉棋不定,又互相猜忌,不顧國際信義,見利忘義,互相殘殺。六國君主又是只求茍安,不像秦君抱有霸諸侯、一天下之壯志。基于六國本身種種的缺點,不能團結以抗秦,遂為秦逐個擊破。

三、時代的趨勢因素

秦始皇統一大帝國之建立,是順應歷史發展和符合人民利益的。第一,自春秋戰國以來,由于社會經濟的發展,要求貨幣及度量衡的統一,要求道路暢通,要求諸侯國之間的關卡廢除,而所有這些要求,只有在一個統一的大帝國中才能實現。第二,只有在統一帝國中才能出現全國的和平局面,才可以解除戰爭加給人民的負擔和災害。第三,戰國末年,匈奴已逐漸強大起來,常常侵略北方邊境,為北方人民一大害,只有統一的帝國才能有力量鞏固北方的邊防,保護人民的生活,保障社會生產的進行。第四,封建兼并戰爭的進行,在各大強國里,已逐漸克服了領主貴族在經濟、政治上之割據。同時,由于各國間水陸交通比較發達,貿易活躍,文化交流已成了不可分割之聯系,這些都有助于推動秦國的統一。

戰國時代,人民傷亡慘重,生命沒有保障。又,各國對水利的修治,往往只顧自己,并危害鄰國。大水時,或以鄰為壑,把水放到鄰國去,于是河水沖來沖去,沿河兩岸都經常發生水災,人民生命財產受到嚴重傷害。遇到天旱時,又互相爭奪水利,甚至故意破壞別國水利,妨礙別國農產。其后為了防御,又于邊境上把河堤聯結起來,成為長城;又到處設立關塞,征收苛稅,妨礙了必需商品的交流。故人民都希望統一國家的出現。

在當時的國家里,不僅各國間貨幣不統一,就是一個國家內,每個都市都有自己發行的貨幣,不但形式不同,計算單位也多種多樣。每個國家又設有關塞,對往來商人經常敲詐勒索。同時,因戰爭破壞了城市建設,工商業者為了保障自己的利益,都有著實現全國統一的愿望。

而且,秦的統一是春秋戰國以來社會經濟(即商品貨幣關系)發展的必然結果。自合縱連橫政策推動以來,間接亦促成工商業之發達,生產力的發展,商品貨幣關系的發展,加強了各個國家之經濟關系。其時,強大的國家均有增加生產及擴大市場之需要,故在政治上也要求打破原來那種分散的諸侯國家界限而建立一個統一的帝國。

春秋戰國時代,一切起了變動,然此一時代潮流中劇變之尤堪注目者,顯然為社會學術之勃興。王官之學散而為諸子,他們紛紛要求參加政治,并企圖創立一套新學說和新辦法來適應當時的新情況。同時,各封建國家的國君和卿大夫也紛紛招徠賢士,望能有所改革,而達到他們某些愿望。其時,各國學術高下盛衰亦遠異,有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等派。儒、墨兩家都是尚文化、重歷史,不以狹義的國家富強為出發點,故其議論思想,往往為謀求整個社會徹底之改進,與道家論學態度亦復相同。此數種大一統之思想,都有助于天下統一學說之提倡,使狹義的國家觀念破除,助長秦之統一六國。

秦統一中國的意義

錢師云:“中國學術思想之態度與傾向,大體已奠定于先秦。一曰‘大同觀’。王道與霸術,即‘文化的世界主義’與‘功利的國家主義’之別也。先秦思想趨向前者,以人類全體之福利為對象,以天下太平為向往之境界,超國家,反戰爭。……二曰‘平等觀’。階級與平等,即‘貴族主義’與‘平民主義’之辨。先秦思想趨向后者,而以仁愛中心的人道主義為之主。……三曰‘現實觀’。天道與人道,即‘宗教’與‘社會’之辨。先秦思想趨向后者。……人生修養之教訓,社會處世之規律,為先秦學說共有之精彩。教育主于啟發與自由,政治主于德威與平等,對異民族主于與我同化與和平,處處表示其‘大同’之懷抱。此乃先秦學術共有之態度,……對內、對外,造成此偉大崇高之中國國家,以領導東亞大地數千年之文化進程者,胥由此數種觀念為之核心,而亦胥于先秦時期完成之也。”

秦始皇消滅六國,一統天下,挽救了中國自東周春秋戰國以來之長時期割據分離的局面,使之復歸完整統一。此舉無論對當代及后世均有莫大之影響,尤對中國版圖之確立意義既深且長。在秦未一統天下以前,中國雖陷于割據分離之局面,然各國仍能一方面角逐中原,圖霸于神州,另一方面向外開疆拓土,充實國力,如秦之稱霸西戎、楚之傲據南邦等是。這樣,直接或間接都使中國疆土更加廣大,文化更加廣被。自秦席卷天下以后,仍不斷對外擴張,如命蒙恬北修長城以防匈奴,命屠睢南平百越,徙民以屯五嶺等;對內又施行郡縣制,從此中國版圖大體已確立。秦建郡四十二,北至內蒙古,東北達今河北、遼東,東至于海,南達兩廣、安南,西及甘肅、四川,造成此下兩千年中國疆域之大輪廓。

春秋時代,華夷雜處。至戰國時,西北諸國漸次城郭化者;中央諸戎則以韓魏滅伊洛諸戎、楚破南陽九夷而漸就消滅;東方淮海諸夷率與諸夏同化;南方則有楚越兩國之辟地,大抵今浙江、福建兩省為越人所辟,湖南、云、貴為楚國所辟;巴、蜀則開于秦,兩廣、安南則在秦并六國后始為中國郡縣。秦自設郡縣后,車同軌,書同文字,行同倫,一切法度趨于統一,群居生息于同一版圖,沐浴寢饋于同一文化。以中國人治理中國疆土,發展中國文化,逐漸融化成一整體之民族,而中華民族自此而大定,其基礎亦得以壯大。

其次,繆鳳林氏對秦之統一的意義,亦有如下之見解,諸引述如下。

吾國舊號,多舉一家一姓之國邑封地為稱,“秦”、“漢”雖封建舊名,然古代亞洲東方各國及希臘、羅馬稱中國為脂那(Cina,梵文)、西尼姆(Sininm,希伯來文)、秦斯垣(Cynz Tan,康居國文)、秦(Toin,阿拉伯文)秦尼(Sinae,希臘文)、秦那斯坦(Chinas Tan,敘利亞文)、支那(China,波斯文),東西學者多謂由秦國轉音而來。而法顯、玄奘等高僧紀行書中,皆稱其本國為漢土,漢族之稱,亦至今不替。蓋秦漢統一中國,國威遠播,故得以朝代之名,代表國家民族之稱號也。

七國分立時,燕、趙、魏、秦四國境鄰北邊,各筑長城以拒匈奴,然不相連續。秦并六國,始皇帝使蒙恬將眾城河上為塞,因前人之功而加廣,其中之不相屬者則為合之,起甘肅臨洮,至遼東。漢族與北方諸侯,遂以長城為絕大之界域,而長城亦為吾國統一之象征焉。漢武帝遣衛青等擊匈奴,取河南地,筑朔方,復繕故秦時蒙恬所為塞,因河為固。自漢以后,亦時有修繕云。

始皇帝即位后,時巡游四方,以至立石頌德,蓋以樂天下之統一,而己為四海之共主,非秦一國之君也。而在東西南北之大道,亦因之次第開辟,史稱蒙恬通道,“自九原抵甘泉,塹山堙谷,千八百里”,“秦為馳道于天下,東窮燕齊,南極吳楚,道廣五十步,三丈而樹,厚筑其外,隱以金錐,樹以青松”。其規模之偉大,前古所未有。漢人繼之,秦時道路所不通者,復隨興作,如張卯之開褒斜道,唐蒙、司馬相如之開西南夷道,鄭弘之開零陵、桂陽嶠道,皆著于史策。蓋交通利便為國家統一之要圖,亦唯國家統一,故得輕用民力,一舉而開辟國道數百千里也。

秦漢國威膨脹,迥絕古今,皆以統一為之基,其事當讓后論;茲僅就徙民略邊實邊一端言之。如始皇帝發諸嘗逋亡人略取陸梁地,為桂林、象郡、南海,以適遣戍(徐廣曰:“五十萬人守五嶺。”);西北斥逐匈奴,自榆中并河以東屬之陰山,以為三十四縣,城河上為塞,徙謫實之初縣;漢武帝募民徙朔方十萬口,上郡朔方西河河西開田官,斥塞卒,六十萬人戌田之,及開河西四郡徒民以實之,發謫戍屯五原之類;皆以全國之發展與安全為目的,通盤籌劃,從事徙謫,而非統一之世,亦不能厲行此種國家政策也。

許慎《說文解字·序言》:“七國田疇異畝,車涂異軌,律令異法,衣冠異制,言語異聲,文字異形。”秦始皇統一天下,法度、權量、丈尺、車軌、律歷、衣冠、文字皆厲行畫一之制,漢因其舊而時加損益。始皇四方刻石,于瑯琊則曰“器械一量,同書文字”,之罘則曰“普施明法,遠邇同度”,會稽則曰“皆遵度軌”,蓋儒家“車同軌書同文”之理想,隨秦之統一而實現矣。而文字之統一,尤有功于后世。初李斯、趙高、胡毋敬等所作之秦文,皆稱小篆,而程邈又作隸書,以趣約易,遂為數千年來中國全境及四裔小國所通用焉。

戰國時,諸侯宮室多以高大相尚;秦滅六國,諸侯宮室之制悉萃于秦。《始皇本紀》載:“營作朝宮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東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坐萬人,下可建五丈旗,因馳為閣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巔以為闕,為復道,自阿房渡渭屬之咸陽。”秦之宮殿,遂極從古未有之大觀。漢代宮室,觀班固《西都賦》所寫未央昭建章諸宮,其壯麗亦不下于秦。而新莽之篡,建立宗廟,尤窮極百工之巧,是雖帝王僭竊之侈心,然非其時國家統一、物力充盛,亦不能遂其侈心也。

秦漢統一,政治經濟皆趨集中,故其時都城不特為政治之重心,亦為經濟之中心。史稱秦徙天下豪富于咸陽十二萬戶,而漢都長安之壯麗殷闐見于班固《西都賦》者,尤超越前古。《史記·貨殖列傳》言:“關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眾不過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然關中、巴蜀、隴西諸地,不過長安之貿易區城及物品供給地;長安之發達,蓋隨漢之統一為絕對的集中狀態,與近世歐美之大都市類也。

主站蜘蛛池模板: 遵化市| 奎屯市| 兴海县| 西林县| 宁乡县| 多伦县| 涿州市| 禄劝| 桑植县| 遂平县| 秭归县| 丹棱县| 千阳县| 桐城市| 曲靖市| 怀集县| 垫江县| 呼和浩特市| 普兰店市| 恩平市| 玛沁县| 高要市| 攀枝花市| 惠水县| 奉新县| 康马县| 普洱| 弥勒县| 吉水县| 贵溪市| 贵定县| 襄樊市| 兴业县| 三门县| 彩票| 阳东县| 锡林浩特市| 墨玉县| 白城市| 明光市| 鄂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