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尊幼承慈訓,博綜經子,周覽史集。十三歲,留學日本,赴德國學軍事,游歷世界十二載,自謂“聽遍全世界,無一張文憑”。二十五歲,以冰雪情操,歷“滿洲國”滄桑。四十二歲,只身來臺,奉元惟宗,以圣時自勵,肇建“長白又一村”偉業,因中國以容天下,平天下之不平,以達人類大同、天下一家之理想。
師尊在臺,謝絕一切俗務,閉門讀書、講學六十余載。自云“四十四年間經二帝五朝,歷八雄十代”,然在“滿洲國”時代不做漢奸,在國民黨時期不做走狗,雖倉皇“辭廟”,歷驚濤駭浪、顛沛流離,仍不改素志。吾人至今追慕,彌覺木鐸天縱,高山仰止。
師尊望之儼然,然即之也溫。講學依經解經,通經致用,不尚空言,絕不同于三家村老儒饾饤之學,在“之乎者也、訓詁考據”中打轉;更有別于今日學府,以新為尚,中西摻雜,令學子真偽莫辨,無所適從。
師尊在臺六十余年,將其峻節睿智,化作課堂教材,析理精當,氣勢磅礴,聲洪如鐘,振聾發聵。為撥亂反正,時而品評人物,指陳時弊;時而對弟子鳴鼓攻過,令其反躬自省。在師尊長年愛心、用心、細心地教誨下,不知啟發多少莘莘學子心智,引導多少群生走向正軌,門生弟子遍及海內外,于學術政經各界,卓然有成者多矣!智澤所及,造福當代無窮。
然孔圣之學尚有三變,弟子聞道亦有先后進之別。以師尊之黽勉精進,傳道之久,前后弟子所得自有不同。吾人嘗試踏出第一步,但愿能解師尊真實義,以此作為拋磚引玉,與同門互勉切磋,進而致力于探討師說,發心發愿修德、論道、講學、濟時,通志類情,智周道濟,發揚師說,接續師尊“又一村”志業。
《孫子兵法》為戰伐之書,十三篇始于“計”終于“間”,要人慎始用間。慎始,故要有萬全的準備,不輕啟戰端,孔子亦慎戰,“戰則必克”。為免生靈涂炭,血流成河,以全為上,《孫子》“全”的觀念,是止戈之書,保全人類,停止戰爭,求得和平,于此見仁者用兵,總期無兵。師尊以《孫子兵法》“全”的思想最為寶貴,有《莊子》庖丁解牛游刃有余之意,但全書此意前后不太連貫,多所不足,要吾人再深入探討,并接續發揚光大。
為了求全,攻心為上,故知敵為要。知敵在于間,貴乎用間,是知兵者之言,因為如有對待之敵,卻不知敵之情,實不仁之至也;如預知敵情,可以減少多少損失。但為間、用間、使間均非易事,實非圣智不能,其至境為“聰明睿智,神武不殺”!
師尊重視《孫子兵法》,在使吾人懂得變局,知曉為人處世之道。要吾人有智慧,因為唯智永隨,叮嚀吾人:遇事要以智取,不可動輒使槍弄刀,致雙方傷痕累累,因為戰爭不能解決問題,且后患無窮,勝負皆一也。更強調,凡事要留余地,得勢時不可以趕盡殺絕,要為別人也為自己預留后路。
師尊講學主旨,實自“元”出發,作為立論基礎,一生尊生愛人,奉元行事。要吾人先奉元一家,以元培智,培智目的在為人類服務,智周道濟,使人類和平,天下一家,所有人類都同一尊貴,應同等對待!如能用此一眼光讀《孫子兵法》,相信人人皆可用智慧,為自己也為家人謀得一幸福的人生。如果社會因為智者多了,大家遇事能以智取,不作無謂之爭,和睦相處,社會、國家也就日趨于安寧。大家共存共榮,互不侵害,最終才能達成天下一家的理想。
編輯委員會
謹識2014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