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章 《孫子兵法》導讀

王宏林

孫子生平

孫子名武,字長卿,與老子、孔子、莊子一樣,也是先秦諸子中的一位思想巨人。雖然歷史長河的積沙使這些偉大思想家的面目日漸模糊,但他們著作的巨大光輝卻隨著時光的流逝而愈加耀目。

記載孫子事跡的比較可信的史書有《史記》,提及孫子曾以兵法見吳王闔閭。《吳越春秋》也記載此事,并指出這一年是闔閭三年,即公元前五一二年,這是史書中明確記載孫子生平的唯一直接可靠年代。楊善群先生(楊善群,中國先秦史學會理事,著有《孫子評傳》,主編《話說中國》。——編者注)在《孫子評傳》中,以此年為依據并結合《左傳·昭公十九年》(前五二三)記載孫武祖父孫書伐莒之事,推斷孫武生年是齊景公十三年(前五三五)。此年老子(前五七一至?)約三十七歲,孔子(前五五一至前四七九)約十七歲,如果因緣巧合,這三位思想巨人應該可以晤面,不過《史記》只記載孔子曾向老子問禮,并沒有孫子見老子或孔子的記載。

孫子出生在齊國,這是姜太公和管仲的故鄉,也是一片孕育軍事家的沃土。姜太公助武王伐紂成功,被公認為兵家之祖。管仲也是一位精通軍事的政治家,在他的領導下,齊國成為春秋時期的霸主,長期統帥諸侯。可以想象這種濃厚的軍事氛圍對孫子也會產生巨大的影響。不過,孫子能夠成長為偉大的軍事家,最重要的原因在于他的家世。畢竟在先秦時代,家學是個人教育的主要來源。

孫子的遠祖為陳國公子完,因避陳亂出奔到齊,之后改姓田。曾祖父田無宇曾參與攻打萊國的戰斗,經歷了多次戰爭的洗禮。祖父田書頗有謀略,曾指揮并攻占莒國,因戰功被齊景公賜姓孫。父親孫憑位列卿大夫。在戰爭中成長壯大的家族一定會更加重視戰爭,這可能正是孫憑為兒子起

名叫“武”的重要原因。

孫子出生于春秋末年,此時中原各國的軍政大權多數被有實力的卿大夫所把持。晉國出現了韓、魏、趙、智、范、中行這六大宗族控制朝政的六卿專政,魯國出現了由季孫、孟孫、叔孫來掌握政權的局面,齊國情況也好不到哪里去,高、國、陳、鮑四大宗族相互排擠,明爭暗斗。孫子雖然屬于陳氏后裔,不過他十分反感這種傾軋斗爭。而南方的吳國自壽夢稱王以來,國勢蒸蒸日上。大約在齊景公三十一年(前五一七)左右,十八歲的孫武就離開先祖的封地,來到吳國施展宏圖。到吳國后,在伍子胥的引薦下,孫子帶著兵法見到吳王闔閭,并以宮女試兵,最終贏得闔閭的好感,被任命為將軍,與伍子胥并肩作戰。

從吳王闔閭四年(前五一一)任命孫子、伍子胥為將攻打楚國開始,直至吳王夫差十三年(前四八三)伍子胥被迫自殺,二十八年間,吳國先后向楚國、越國展開了大規模的攻擊,逼迫楚昭王逃入云夢澤、越王勾踐屈辱求和。此后,吳軍一度北上與齊、晉等大國爭霸,軍事實力達到頂峰。由于夫差一心想稱霸諸侯,堅持對齊用兵,伍子胥于是稱病拒絕攻打齊國。在太宰嚭的讒毀下,夫差最后賜伍子胥自盡,伍子胥去世之后,孫武也突然從史籍中消失了,《越絕書》、《吳越春秋》和《史記》等史書都沒有孫武此后的活動記載。有人認為他一生殺戮太重,最終像伍子胥那樣被吳王賜劍自殺。但多數人認為他退隱后不久即去世,卒年在公元前四八〇年左右,終年五十五歲。以孫武的智慧和才能,我們不相信他會重蹈伍子胥的悲劇。《越絕書》記載道:“巫門外大冢,吳王客、齊孫武冢也,去縣十里。善為兵法。”這座墓在清代仍有詩人憑吊,人們大都認為孫武晚年并沒有離開他的第二故鄉——吳國。

《孫子兵法》的基本內容

孫子以《孫子兵法》而著稱。按《史記》所載,這部兵法有十三篇。但東漢班固在《漢書·藝文志》“兵權謀家”中著錄道:“《吳孫子兵法》八十二篇。”竟然多出了六十九篇。又著錄道:“《齊孫子兵法》八十九篇。”可見在東漢時期,有兩部“孫子兵法”。結合相關史料可知,吳孫子就是孫武,齊孫子則是孫武的后代孫臏,這兩部兵法和兩位“孫子”的區別相當明顯。三國時期曹操為《孫子兵法》作注,明確說:“孫子者,齊人也,名武,為吳王闔閭作兵法十三篇。”所以他只給那十三篇作注,完全舍棄了后來多出的六十九篇,這六十九篇與孫臏所作的《齊孫子兵法》八十九篇在唐代以后就亡逸了。由于名稱的相近和《齊孫子兵法》的亡逸,導致后人對孫武和《孫子兵法》也產生了種種猜測。

南宋葉適和清代全祖望等著名學者認為春秋時期沒有孫武此人,理由是《左傳》、《國語》這些記載春秋大事的著作中,沒有一個字涉及“孫武”,可見這是后代杜撰的一個人物。近代梁啟超等學者認為春秋時期有孫武這個人,但兵法卻是戰國人假托孫武之名而著,理由是《孫子兵法》所談到的戰爭規模多達十萬人,這是戰國時期才達到的規模。錢穆(錢穆,中國現代歷史學家,國學大師。——編者注)則推測孫武和孫臏其實是一人,理由是“臏”是一種刑罰,誰會以“臏”為名呢?所以,“臏”只能是孫子的綽號,孫臏就是孫子。幸運的是,隨著一九七二年山東臨沂銀雀山漢墓竹簡本的出土,種種猜測和謎團逐漸得到澄清。這批竹簡將近五千枚,包括《孫子兵法》、《孫臏兵法》、《管子》、《尉繚子》等眾多先秦著作。《孫子兵法》有三百多枚,十三篇文字均有保存,竹簡上的篇名與今天我們看到的傳本大致相同。《孫臏兵法》有四百多枚,都是唐代以后所失傳的內容。這批漢簡證明了兩個事實:一、孫武和孫臏是兩個人,他們分別創作了不同的兵法著作。二、今天流傳的《孫子兵法》十三篇的作者是孫武,《漢書》所載多出的六十九篇是戰國到秦漢的兵家對這部書的解釋補充。

《孫子兵法》約六千一百字,篇幅雖然短小,但內容博大精深,與言簡意賅的《老子》十分類似,均為古老而又早熟的中華文明的代表典籍。這部著作可分為三部分:一是宏觀戰略認識體系,大體包括《計篇》、《作戰篇》、《謀攻篇》、《形篇》、《勢篇》和《虛實篇》等前六篇。主要論述戰爭的制勝因素、戰爭的準備、計劃的制訂、戰役的組織、后勤的保障,強調以謀略勝敵,最理想的境界是“不戰而屈人之兵”。二是第七篇《軍爭篇》,主要論述將領臨場指揮時應遵循的作戰方針,核心思想是營造有利條件,克敵制勝。三是微觀戰術認識體系,大體包括《九變篇》、《行軍篇》、《地形篇》、《九地篇》、《火攻篇》和《用間篇》等后六篇。主要論述了要靈活處置問題、正確判斷敵情,各種地形和地域的作戰方法、火攻和間諜的特殊戰法等,核心思想是知己知彼,因地制宜。各篇自成一體,又密切聯系,構成了一個完整的兵學體系。

《孫子兵法》一直被歷代兵家所珍視,哺育出孫臏、韓信、曹操、諸葛亮等眾多軍事家。北宋時被列為《武經七書》(《武經七書》,北宋朝廷作為官書頒行的兵法叢書,由《孫子兵法》、《吳子兵法》、《六韜》、《司馬法》、《三略》、《尉繚子》和《李衛公問對》七部著名兵書匯編而成。——編者注)之首,成為官方欽定的武學圣典。歷代研究者對這部兵法傾注了極大的熱情,僅傳世的研究著作就有兩百多部。他們根據不同時代的戰爭特點不斷對這部兵法進行充實,并以此書為基礎建構了龐大而又深厚的中國軍事理論體系。

《孫子兵法》的現代意義與普世價值

戰爭是一種對抗性極強的競爭行為,就“對抗”這個本質而言,人們所處的各個領域無不充滿戰爭。《孫子兵法》正是一部研究戰爭規律的著作,它對戰爭重大問題的闡發完全排斥了遠古時期的神怪迷信之談,它所揭示的克敵制勝的規律具有永恒的價值和相當普遍的哲學意義。因此,人們對《孫子兵法》的應用早已不限于軍事領域,而是拓展到管理學、決策學、醫學、行為學、運籌學、體育競技等諸多領域,并取得了豐碩成果。

《孫子兵法》中最可貴的是整體思維方式。孫子指出戰爭是關系國家民族生死存亡的大事,勝負取決于政治、經濟、地形、人力等多種因素,領導者對這些因素要作全面、客觀的衡量之后才能決定是否開戰。《孫子兵法》這種客觀全面地認識世界的方法非常值得借鑒,它啟發我們在觀察事物時,孫子還指出要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他認為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變的,要根據情況的變化而采取相應的對策。孫子總結出一系列飽含人生智慧的命題,如以迂為直、以患為利、后發制人、奇正相生、以實擊虛、亂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強、寬嚴適度等,啟發我們在解決問題時要善于抓住時機,使事物向有利的一面轉化。

孫子非常重視人的主觀能動性。任何成功都離不開一定的客觀物質條件,但這并不意味著我們要坐享其成。孫子指出,用兵者要根據不同情況采取相應的措施,才能獲得最大的戰爭效益。孫子說“致人而不致于人”、“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無恃其不來,恃吾有以待也”,都是強調立足自身的實力和充分的準備使自己處于不敗之地。

由于戰爭來不得半點虛假,需要更加周密的計劃和切實的行動才能戰勝敵人,因此,與《老子》、《論語》等著作相比,《孫子兵法》這部書更重視解決實際問題,具有注重實用和兼容博取兩大特點。直至今日,有識之士仍然熱衷于從中汲取人生的智慧。

近年來,《孫子兵法》越來越廣泛地被運用到現代企業管理上來,出現了眾多相關的著作。盡管這些著作中有不少帶有機械套用、牽強附會的缺點,但管理企業確實與指揮戰爭有很多相同之處。管理者與員工很像主帥與士兵,企業之間的競爭很像敵我雙方你死我活的交戰,刺探對方的動向和行情很像軍事上的使用間諜,同樣,那些在戰場上行之有效的用兵原則自然也適用于商場。

成功的企業家其實就是一位高明的將帥。他具有高超的智能,能夠準確判斷市場和對手的情況;他具有可靠的信用,能贏得內部員工和外界消費者的依賴;他具有博大仁愛之心,關心下屬并熱衷于公益事業;他具有勇敢的決斷精神,面臨創新可能導致的風險時沒有絲毫的猶豫;他還很嚴格,對企業各項制度均能堅決貫徹執行。

在面臨市場競爭時,企業的經營策略往往與《孫子兵法》所說的戰備原則相吻合。比如作戰須要營造兵臨城下之勢,“不戰而屈人之兵”。商場也須要造勢,以強大的競爭力去占領市場。戰爭的決策者只有“知己知彼”,方可“百戰不殆”。而商戰中,決策者同樣須要全面搜集市場和對手的情況,再進行細致的整理和分析,才能形成科學的決策。

在處理上下級關系時,《孫子兵法》的諸多論斷也能給我們很多啟示。“上下同欲者勝”是重視上下級的團結;“視卒如愛子”是重視對下屬的關心;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則是對領導者決斷能力的尊重。可以看出,《孫子兵法》的諸多觀念與現代管理理念在精神上是完全相通的。許多企業家正是從《孫子兵法》中汲取了有效的企業經營技巧,使自己的事業得以興旺發達。

除了在企業管理上的廣泛運用,《孫子兵法》對人生的指導意義也越來越受到關注。人類論矯健不如蒼鷹,論迅疾不如獵豹,論勇猛不如雄獅,但為什么能夠成為地球的主宰,宇宙的精靈?答案就是人善于汲取前人的智慧。人生是短暫的,生命是有限的,一旦我們能夠穿越時空去感知遠古哲人對人生哲理、生命價值和處世之道的思考,我們有限而短暫的生命就會變得豐富、深刻、厚重。

尤其是先秦時期,是中國歷史上思想最為活躍的黃金時代,許多偉大的思想家無一例外都在對人生進行思考。如果說人生是一場戰斗,孔子和孟子所代表的儒家關注的是戰斗精神,只要盡心盡力去實現理想目標,即使失敗也不必遺憾;老子和莊子所代表的道家關注的則是戰爭給人帶來的苦難,反對一切戰爭;孫子所代表的兵家則最看重戰斗的結果,積極探索并總結出一系列制勝之道。孫子認為,把握事物要具有統觀全局的視野,能夠綜合分析各種因素的利弊,還要抓住問題的關鍵,認清事物的真相,從而始終處于主動的地位。孫子相信每個人都具有極大的潛力,即使是面臨困難或處于劣勢時,也可以通過合適的措施化解危機。所以,孫子的人生態度是積極向上的,書中那些豐富的制勝韜略均為成功的經驗之談,被歷代有志于謀求制勝之道的人們所尊奉。

總之,人生如戰場,競爭無處不在。面對紛亂而嚴酷的現實環境,《孫子兵法》啟發我們應該擁有怎樣的人生態度和精神狀態,怎樣認識社會現實,最終應該怎樣采取行動。《孫子兵法》的許多論述已經融入到我們的日常生活之中,深深影響著一代代中國人的思想和行動。“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兵貴神速”、“置之死地而后生”、“窮寇勿追”、“不戰而屈人之兵”、“避實而擊虛”等經典論述已經超出了戰爭的范圍,被眾多有識之士確立為自己的人生準則。

戰爭也許會遠離人類,但戰火淬煉出來的這部瑰寶卻具有永恒的價值。

為你推薦
三體全集(全三冊)
會員

【榮獲世界科幻大獎“雨果獎”長篇小說獎,約翰·坎貝爾紀念獎,銀河獎特別獎】套裝共三冊,包含:《三體I》《三體II:黑暗森林》《三體III:死神永生》對科幻愛好者而言,“三體”系列是繞不開的經典之作。這三部曲的閱讀體驗和文字背后的深刻思想配得上它所受的任何贊譽。

劉慈欣 213萬讀過
龍族Ⅴ:悼亡者的歸來
會員

《龍族第2季》7月18日起每周五10點,騰訊視頻熱播中!熱血龍族,少年歸來!這是地獄中的魔王們相互撕咬。鐵劍和利爪撕裂空氣,留下霜凍和火焰的痕跡,血液剛剛飛濺出來,就被高溫化作血紅色的蒸汽,沖擊波在長長的走廊上來來去去,早已沒有任何完整的玻璃,連這座建筑物都搖搖欲墜。

江南 3420萬讀過
明朝那些事兒(全集)
會員

《明朝那些事兒》主要講述的是從1344年到1644年這三百年間關于明朝的一些故事。以史料為基礎,以年代和具體人物為主線,并加入了小說的筆法,語言幽默風趣。對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公權貴和小人物的命運進行全景展示,尤其對官場政治、戰爭、帝王心術著墨最多,并加入對當時政治經濟制度、人倫道德的演義。它以一種網絡語言向讀者娓娓道出明朝三百多年的歷史故事、人物。其中原本在歷史中陌生、模糊的歷史人物在書中一個個變得鮮活起來。《明朝那些事兒》為我們解讀歷史中的另一面,讓歷史變成一部活生生的生活故事。

當年明月 275萬讀過
天之下
會員

昆侖紀元,分治天下的九大門派為新一屆盟主之位明爭暗斗,關外,薩教蠻族卷土重來……亂世中,蕓蕓眾生百態沉浮,九大家英杰輩出,最終匯成一首大江湖時代的磅礴史詩,并推動天下大勢由分治走向大一統。

三弦 29.5萬讀過
棺香美人
會員

我出生的時候,江水上漲,沖了一口棺材進了我家。十五年后,棺材打開,里面有個她……風水,命理……寫不盡的民間傳說,訴不完的光怪陸離。

鉚釘 6.5萬讀過
主站蜘蛛池模板: 拜城县| 巧家县| 柳州市| 临泉县| 阳东县| 西和县| 西贡区| 潞城市| 尚志市| 宁武县| 介休市| 新巴尔虎右旗| 绥江县| 花莲市| 手机| 龙州县| 大邑县| 恩施市| 土默特右旗| 娱乐| 布尔津县| 潮州市| 屯门区| 资溪县| 工布江达县| 海口市| 兰坪| 西峡县| 稷山县| 常宁市| 聂拉木县| 长兴县| 长沙县| 中牟县| 东城区| 探索| 保定市| 江阴市| 芦溪县| 山东省| 宁晋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