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3.我的案例

10元錢的收益

這個故事發生在1984年。那年暑假,母親竟然給了我10元錢,讓我參加我們那里的第一個計算機學習班。要知道,那時候10元錢的價值,可能超過現在的1000元——當時我父母每月的收入全加起來也不過100元多一點。

那時我還在讀初中二年級,在快到暑假的一天,班主任拿來一張紙貼在黑板上,說是少年宮要辦個學習班,誰有興趣就去看看。第二天,我們一群同學頂著太陽打打鬧鬧地去了,其實當時連是什么學習班都不知道。許多年后的今天,我依然覺得記憶中的那個日子亮得耀眼。

到場的時候,我們才發現自己來得太晚了,教室里早已擠滿了人。我們只好挪到教室最后面,站在桌子上,才勉強看到黑板。又等了好久,終于看到一位瘦瘦的男老師把一個鍵盤接到一臺單色顯示器上(R1機型,直到1986年我才見到Apple II),做了一些讓我們眼花繚亂的演示。今天,應該沒有誰會對屏幕上能夠顯示一個用字母拼出來的幾何圖形感到興奮了吧?但當時,我們就是很興奮,教室里的孩子們不斷發出驚嘆和歡呼聲。

 

:R1(Basic 2000),參見goo.gl/cOc0K。

 

我清楚地記得,當那位男老師說“今天就到這兒吧”時大家發出的失望的嘆息。那位老師又接著說:“明天下午開始正式上課,報名參加的學員,要交10元錢學費。”我幾乎是一路跑著回家的,跟媽媽一講,她一點都沒猶豫,只是說:“等你爸爸回來。”第二天,我拿著爸爸早上給我的10元錢,興沖沖地跑去找前一天與我同行的一個同學(我們班主任的兒子)。結果他說他不去了,因為他媽媽說學那個沒什么用。

我頗為掃興地一個人走到少年宮,手在兜里緊緊攥著那10元錢。要知道,10元已經是當時面值最大的人民幣了。

走進少年宮三樓的教室,我發現它其實特別大,昨天是塞滿了人所以才沒覺得。而今天,算我在內一共只有5個學生,后來才知道,其中的一個還是少年宮的工作人員。

那期計算機班的總收入為35元——有個學生中途退班了,她爸爸要回了5元學費。

許多年后,我跟母親提起這件事,她說她只是想讓我過一個不無聊的暑假而已。不過她倒是清楚地記得,當父親聽說報班需要10元錢學費的時候,只說了一句話:“多學點東西總是好事兒。”再后來,有一次我回老家,見到初中的班主任,閑聊之間提起這件事,她居然一點都不記得了。想了想,我沒再多說什么。

學習班之后的歲月里,擺弄計算機給我帶來了無數心靈愉悅。這些暫且不論,只說一件事——在編寫《TOEFL核心詞匯21天突破》《TOEFL核心詞匯21天突破》2003年第1版第1次印刷,2008年年底時已經是第3版第12次印刷,若干年來的累計銷量已達數十萬冊。參見豆瓣goo.gl/wIdyM。的過程中,倘若我沒有稍多于常人的那點計算機知識,能自己編寫一些批處理腳本對編寫批處理腳本感興趣的讀者,可以到我的網志上看一下《AutoIt教程》:goo.gl/QbDqfn。,就不可能在那么短的時間里完成那樣海量的工作。而且,如果沒有這些技能,就算再花幾倍的時間,也很難拿出具有與《TOEFL核心詞匯21天突破》同樣質量的作品。而最終,質量保證了銷量。

《TOEFL核心詞匯21天突破》這本書,定價29元,自2003年上市至今,每年至少銷售4萬冊,最多的一年是7.5萬冊,而我的版稅稅率是12%,所以,這些年來這本書為我帶來的稅后收入超過100萬元——這可是當年我參加計算機學習班學費的10萬倍不止。我常常跟母親開玩笑,說她比巴菲特巴菲特:Warren Edward Buffett, 1930年8月30日—,美國投資家、企業家、慈善家,曾于2008年成為《福布斯》雜志“全球富豪榜”首富。參見維基百科goo.gl/VmEf7。牛多了,不到30年的時間里,投資回報率超過百分之一千萬……

可問題在于,當年我在少年宮學習計算機程序語言的時候,怎么可能預料到,在20多年后的某一天,我需要先用軟件調取語料庫中的數據,然后用統計方法為每個單詞標注詞頻詞頻:指一個字或詞在一定范圍的語言材料中出現的頻率。在中文里最常見的漢字是“的”,然后是“了”,像“昶”、“鬯”這樣的字,很多人根本就沒見過。在英文里最常見的單詞是“the”,然后是“of”,像“exorbitant”這樣的單詞,詞頻排序在3萬開外。,再寫一個批處理程序從相應的字典里復制出多達20MB的內容,重新整理……

順便說一下,統計學是我上大學時唯一憑興趣去學的課程,之后卻被事實證明,這是我在那個階段學到的最有用的知識——它是現代科學所有領域所必需的數學知識。當年我翻閱統計學書籍的時候,是萬萬不會想到有一天我會把那些理論應用到英語教學上的。事實上,在大學畢業的時候,我都完全無法想象自己有一天會去教英語!而長時間來學生們對我是“講課最精彩的老師”這一評價,應該與我練就的超強說服能力有關——因為我大學畢業之后從事的第一份工作是銷售。可是,我練就說服能力的目的根本不是為了有一天去當一個優秀的老師,只不過是為了賺錢糊口。

盲打是否值得學

另一個故事始于我接觸計算機之前。由于有一位精通英語和俄語的父親,當我的同學連打字機都沒見過的時候,我家里就已經有好幾臺打字機了,我也在年幼的時候就已經知道應該如何操作鍵盤了。然而,我到了將近25歲,也就是接觸了計算機10年左右的時候,依然不會盲打——盡管學校有專門的打字課(那個時候很多學校的所謂計算機課,實際上就是練習王碼五筆字型中文輸入而已)。

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我常言之鑿鑿地對同學們說:“練習打字完全是浪費時間。”

我當時的邏輯是這樣的。首先,我認為王碼五筆字型輸入法是給打字員用的我對五筆字型的看法一直不好,也因此招致很多爭議。有興趣的讀者不妨閱讀我一篇網志下的留言:goo.gl/QbDqfn。這篇網志及其留言倒是可以讓局外人了解人們在爭論問題的時候所表現出的種種心態。。為什么要學它?難道你將來想要當個打字員?我總覺得五筆字型只是一種抄寫輸入法,因為用它輸入時只能邊看邊打。而對真正創造內容的人來說,先用紙和筆寫出來再錄入電腦,還有比這更荒謬的事情嗎?學習拆字方法已經很累人了,還要練什么指法,見鬼。更不用說這種所謂的輸入法對思考的干擾——不僅要把字拆開再輸入,還要按照莫名其妙的方法拆字。其次,盲打。我現在不是盲打,只用兩根手指輸入速度就已經挺快的了(至少比手寫快)。

這樣看來,我還有必要學習什么五筆字型和盲打嗎?

在我有了這些定見很久之后,發生了一件事情。

那是在1997年,我25歲。當時互聯網上除了聊天室和論壇,幾乎沒有什么實際的應用。時逢Windows捆綁了哈爾濱工業大學開發的“微軟拼音輸入法1.0”,某天下午,當我在網上和一位永遠都不會知道是誰的女生放肆地聊了兩個小時之后,突然發現自己竟已無師自通地學會所謂的“盲打”了!在之后的一段時間里,我身邊甚至有很多人羨慕我打字速度快。為了讓自己的打字速度再快一點,我索性花了差不多20分鐘,把原本默認的“全拼輸入”改成了“雙拼輸入”。而這還遠遠不夠。后來,我增設了“南方模糊音”(不區分z/zh、c/ch、s/sh),又把打字速度提高了一些。

這是我第一次意識到“有些認識,哪怕是簡單的常識,也需要親身經歷后才能真正體會心智真正成熟的人在一些情況下能夠做到無須親自經歷,僅憑思考就得到深刻的體會。”。只有擁有無與倫比的打字速度,才能體會打字速度快的好處。

打字速度提升后,我發現自己不再討厭在讀書的時候做筆記了,因為在鍵盤上敲字相對于用筆寫字來說輕松太多。我開始大段地記錄感想,有時甚至干脆整篇摘抄原文!真正體會到讀書時做筆記、甚至大量地做筆記究竟有多大好處后,我突然明白自己過去拒絕學習盲打的想法是多么荒謬。而當時,就算沒有異性的刺激,盲打也是頂多花一星期就可以搞定的事情,我竟然僅僅由于懶惰便拒絕了。如果,哪怕5年前,我花上一個星期學會盲打,那么,我可以多寫多少讀書筆記、多積累多少文字呢?更何況,10多年前,我就有機會、并且完全可能學會盲打。天哪,我浪費了多少時間!

我盯著電腦里存著文字資料的文件夾發呆,身雖無所動,心卻早就懊悔不已。我永遠都不會忘記那一瞬間的顫栗,就像是在噩夢中掉下懸崖后突然驚醒。只說過去的荒謬是出于懶惰和幼稚,不免過于簡單了。事實上,這應該歸因于我的心智能力不夠強大。心智不強,才導致我根本沒有意識到自己只不過是懶惰,甚至振振有詞、洋洋自得。最要命的是,我與原本可能的巨大收獲一再錯過,卻又毫不自知。可怕!

許多年后,我開始寫網志,大約從2005年年底開始,每天必寫當然,有些時候寫完了并不滿意,所以只能存為草稿,或待將來修改之后再發,或幾經修改依然不滿意,只好刪掉。但我在相當長的時間里依然可以做到每周至少更新3篇,多的時候甚至達到一天3篇。,迄今為止不知道寫了多少字,能明確的是,發布的文章總數已經超過3000篇。這本書的初稿,也是先發布在網志上的。因為更新得勤,也因為喜歡的讀者口口相傳,我的網志每天的訪問量很驚人,Alexa全球排名Alexa是一家專門發布網站世界排名的網站。參見維基百科goo.gl/hpQax。一度沖進1萬。常有朋友問我,天天寫那么多東西不累嗎?說實話,真的不累。因為對我來說,打字已經是內建的能力,敲擊鍵盤已經是自然的動作,思考才累——但這是沒有辦法的事情。我常想,如果當年我沒有“頓悟”,現在還處于兩個手指敲鍵盤的階段,后面很多事情就不會發生了——起碼,我的網志就可能不存在了,當然,現在這本書更不可能存在了。

小結

去少年宮學程序語言,是我運氣好——學了就學了,全當玩了;會了就會了,需要用就用上了,而且多年來一直在用。這里面最重要的根本不是聰明,而是運氣——有一對認為“多學點東西總是好事兒”的父母。曾經拒絕學習盲打,是我愚鈍,可我還是運氣足夠好,在多年之后醒悟過來。但正是因為當初的愚鈍,我肯定錯過了很多現在已經無法知道究竟是什么的東西。

然而,這兩段經歷能夠說明的道理卻是非常驚人的:人們可能會基于一模一樣的原因作出截然相反的決定。

當有機會學習一項技能的時候,人們常常會問:“學這東西有什么用呢?”其實,在尚未學習之前,對提問者來說,答案只能是“不知道”——盡管很多書籍中都已經花費大量的篇幅去論述“為什么要學習(某項技能)”。而“不知道那東西(對自己)有什么用”,恰恰是一部分人(更多一些)決定不學的原因,同時,它也是另一部分人(更少一些)決定去學的原因。

為了表述方便,讓我們把“因為不知道那東西有什么用而決定學習的人”稱為“甲”,把“因為不知道那東西有什么用而拒絕學習的人”稱為“乙”。

在更多的時候,甲很可能想都沒有想過“學這東西有什么用”。他從來都不問用途,只是自顧自學去了。許多年后,他自然而然地找到了這項技能的用處,享受了其已有技能所帶來的種種好處。于是,這個既有經驗成為他心智的一部分。當遇到新的學習機會時,他會自然而然地采取同樣的策略——管它有什么用呢,學唄,學了總有用處。他也會自然而然地理解并相信“技不壓身”的道理。

說完甲我們來說乙。乙當然永遠不會知道這東西對他究竟有什么用,因為他從未擁有過這項技能,更不可能有機會親身體會。隨著時間的推移,他憑自己的經驗能夠得到的結論只能是:“我沒學也沒什么。”也許有一天,當他因為沒有學習這項技能而遇到一點尷尬的時候,可能會慨嘆:“當初不懂事,要是學過就好了……”然而,這對他來說,僅限于慨嘆。再次遇到學習機會的時候,他依然會選擇放棄,只不過除了“不知道學它有什么用”之外還多了一個理由:“現在學也來不及了。”這種拒絕學習的判斷,漸漸融入他的心智,難以更易,最終,當他再次面臨同樣的機會時,他還會與過去一樣,作出同樣的選擇。

認真審視一下自己,再觀察一下身邊的人,你就會發現:像乙一樣的人比較多,比像甲一樣的人多得多當然,還有很多人,他們有時候是甲,有時候是乙——正如之前的我那樣。

問題的關鍵在于,甲和乙作出截然相反決定的理由竟然是一模一樣的!人們通常認為,恰當的邏輯訓練能夠提高一個人作出正確選擇的幾率。可在上述情況下,大多數邏輯都無能為力。這種情況在生活中并不罕見,相反,比比皆是。父母教育孩子的時候被孩子駁得啞口無言就是這類情況——并不是孩子不講邏輯,也不是孩子的觀點正確,只是他就是無法理解父母所要傳遞的經驗或者道理。他們不相信的理由和父母相信的理由很可能是一模一樣的!歷史上也常常出現這種情況——其實目的都是“讓人類的明天更美好”,可偏偏出現了對立的兩派人例如,所謂“水火不相容”的“社會主義陣營”和“資本主義陣營”。,他們為了原本一模一樣的理想爭執不休,甚至“拋頭顱”、“撒熱血”,犧牲幾代人的福祉。

看穿這一切,擺脫自己的局限,需要心智的力量。

主站蜘蛛池模板: 罗江县| 民权县| 广昌县| 商洛市| 辽源市| 浙江省| 泰宁县| 永靖县| 东乌珠穆沁旗| 平南县| 西昌市| 旬邑县| 古交市| 光泽县| 贵港市| 秭归县| 乐业县| 恩平市| 临武县| 武汉市| 阿鲁科尔沁旗| 金溪县| 江都市| 长治市| 灵璧县| 依安县| 裕民县| 邵阳市| 望奎县| 微博| 西安市| 武平县| 鄢陵县| 桦甸市| 道孚县| 伊宁县| 四子王旗| 南召县| 花莲县| 柳林县| 义马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