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把時間當作朋友(第3版)
- 李笑來
- 1544字
- 2019-01-03 15:36:04
1.孰主孰仆
作為一個人,在這一生中可能遇到的最震撼的經歷莫過于發現這樣一個神奇的現象:我們竟然可以用自己的大腦控制自己的大腦。
我們可以用錘子去砸釘子。然而,我們卻不可能用某一個錘子去砸同一個錘子,也不可能用某一個釘子去砸同一個釘子。大腦和思考之間的關系遠比錘子與釘子之間的關系復雜得多。我們用自己的大腦進行思考,然而我們思考的方式和結果往往受上一次思考的方式和結果影響,同時也會影響下一步思考的方式和結果。
這里用一個句子來說明我們的思考可以復雜到什么程度,以及語言和文字有時會被局限到什么程度——“我們甚至可以思考我們的思考方式和思考結果是否確實是合理的思考方式和思考結果。”
審視一下自己,就可以理解,每個人都能把自己劃分為兩部分——自己知道的與自己不知道的。有的時候,我們對自身并不了解。
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經歷——突然有一天,你很關心的某個人對你說:“你怎么這么自私呢!”這種事情發生的時候,大多數人都會覺得“很受傷”——即便人天性自私,你對他可一直是無私的,因為你知道自己確實是非常關心他的。然而,他現在對你的評價很可能說明你身上有自己并不知道的部分。
這個例子或許也能說明另一個問題:每個人都可以用另外的方式把自己劃分為兩個部分——別人知道的和別人不知道的。通過這種方式,我們可以把一個人劃分成4個區域。

也許對每個人來說,自己身上最為隱秘的部分就是上圖中的3號區域:自己不知道的、別人也不知道的自己。
弄清楚“自己不知道的、別人也不知道的自己”究竟是什么,暫時并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
你現在竟然僅憑自己的心智就意識到了“自己不知道的”和“自己不知道、別人也不知道的”你的存在!
如果我們能用自己的大腦控制自己的大腦,那么我們就應該用自己的大腦控制自己的大腦——事實上這恰恰是人類與猩猩的區別,盡管人類和猩猩擁有共同的祖先。

有心理學家認為,人之為人的關鍵在于人具有特殊的“大腦額葉”。正因如此,人類才具備了其他動物很難具備的一種能力——反思能力。得到了反思能力的人類,最終創造了語言,發明了文字,形成了邏輯思考能力,進而成為地球上最強大的物種。
在第0章“問題”一節中描述的那個場景里,“你”就處于被自己的大腦所控制的狀態之中。若非醒悟,很多人可能一生都無從注意這個重要的事實:
你的大腦并不是你,你的大腦是(屬于)“你的”大腦。
盡管你用你的大腦思考,好像它也在指導你的行為,但是你要明白,你的大腦不應成為你的主宰,你“可以控制你的大腦”——分清主仆很重要。我們可以用下圖來描述“無意識地受大腦控制”與“有意識地控制大腦”之間的區別。

美國數學家約翰·納什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他是歷史上第一個廣為人知的“用自己的精神戰勝了自己的精神病”的人。換言之,納什通過掙扎學會了控制自己的大腦,不再被自己大腦中的幻覺所控制。
另一個經典的例子是著名的奧地利神經學家、精神病學家維克多·弗蘭克。他的父母、妻子、兄弟都死于納粹的魔掌,而他本人則在納粹集中營里受到殘酷對待。經歷了無數的波折與思考后,他明白了一件事:“人所擁有的任何東西,都可以被剝奪,唯獨人性最后的自由——也就是在任何境遇中選擇一己態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被剝奪
。”
換一種方法來表述,那就是:經過長期思考,弗蘭克終于意識到自己其實可以控制自己的大腦,而不是被自己的大腦左右!于是,在最為艱苦的歲月里,他選擇了積極向上的態度。他沒有悲觀、絕望,相反,他在腦海中設想,自己重獲自由之后該如何站在講臺上,把“關于集中營的心理學”講給來賓們聽。憑著這種積極、樂觀的思維方式,盡管身處集中營,弗蘭克卻可以讓自己的心靈越過牢籠的禁錮,在自由的天地里任意翱翔。
這就是所謂的“運用心智獲得解放”。不再讓自己“跟著感覺走”,成為大腦的奴隸,而是翻身做大腦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