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倒重來
巴黎第一高塔沒有成為設計團隊的“救世主”。誰都想要創造世界第一的技術,但不是誰都能成為世界第一。在條件不成熟的情況下,挑戰技術極限實在不易。
沒有絲毫妥協的余地,華為工程師們又開始了第二次設計研發。這一次,“埃菲爾”的代號被取消,新產品以Ascend P系列代稱。在英文中,Ascend代表上升、攀登,P字母取自英文單詞Platinum,意為鉑金,以顯示其尊貴之感。
新一輪設計杜絕任何折中方案。從“埃菲爾”的失敗中,華為總結了兩條準則:ID(Industrial Design,工業設計,簡稱ID)牽引硬件,UE(User Experience,用戶體驗,簡稱UE)牽引軟件。具體解釋為,ID設計師要考慮到后期硬件堆疊的技術瓶頸,一旦新的ID設計出爐,硬件工程師必須在既有的框架內完成硬件設計。一旦設計與技術沖突,后者必須服從設計。
在準則的約束下,類似元器件放不下,結構設計師就隨意拉直弧線或加大手機厚度的做法再也不允許發生,硬件工程師只能在既有的框架內進行內部技術協作。比如,當天線工程師因空間不夠無法實現信號強度時,他們不能像以前那樣求助于結構設計師加厚手機,而是去求助電路工程師,要求其縮小電路板所占用的面積。
新的產品模型在設計和硬件之間找到了平衡。首先,Ascend P1(簡稱P1)的電池蓋厚度比普通的薄40%;其次,手機屏幕厚度僅0.55毫米,比傳統的厚度降低了20%以上;另外,盡管各部分空間極為緊湊,但天線、麥克風、電池等關鍵部位仍然擁有最大空間,使手機在極度瘦身的情況下能夠保持優異的天線性能、音質體驗和超長的使用時間。
做到超薄的同時,P1又加入了窄邊框設計。如果手機邊框太寬,用戶手握不太方便,而且難以單手操作。因此,機身薄,邊框窄,背部曲線還一定要有弧度,這樣的握感才最理想。
P1設計研制成功后,華為團隊又把機身厚度降低了1毫米,研發出Ascend P1 S,機身僅6.68毫米厚。又經過了長達半年時間的高強度仿真測試和試制后,Ascend P1和P1 S終于出爐。
對于首款高端智能機,余承東贊不絕口。他在微博高調表示:就連充電器、耳機、USB線、HDMI線等小附件,都是全球同規中體積最小巧的。這是華為把產品做到極致精神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