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的“出生創傷”
關于嬰兒出生這個問題突然激發了人們的想象力,這不僅體現在心理學的研究上,也體現在文學創作中。心理學家們經常借用文學作品中“出生是一個痛苦之旅”這句話來描述出生。這句話不是針對母親而是針對嬰兒來講的。新生兒遭受痛苦卻無法說出來,只能在出生后通過哭泣來宣泄曾經經歷的苦難。
嬰兒是突然地、非自愿地降生到這個陌生世界的。這里的環境與他們之前在子宮中生活的環境完全不同。他們必須適應新的環境,卻又無法用語言表達適應過程中的辛苦。現代心理學家用“出生恐懼”一詞來描述嬰兒在這一具有決定性意義的重要時刻的心理生命。
在這里,我們所要探討的是一種無意識的恐懼。如果兒童會說話,他們會問我們:“你為什么要把我帶到這個可怕的世界?我該做什么?我該如何在這個新環境中生活?我該怎么忍受這些可怕的噪聲?我怎樣才能完成原來由母親的器官完成的功能呢?我該如何學會呼吸和消化?我該如何忍受巨大的天氣變化呢——要知道子宮內的環境是溫暖而穩定的。”
兒童對所經歷的事情都處于無意識狀態。雖然他們并不明確知曉出生的痛苦,但這種痛苦肯定會在他們的心靈深處留下烙印。他們的潛意識肯定對此產生了感覺,并通過哭的方式來排解痛苦。
關于這個問題,我們的結論是:成人必須幫助嬰兒適應這個世界。我們不要忘記,剛剛出生的嬰兒也會產生恐懼感。如果我們把剛出生的嬰兒放入水中,他們就會做一些“抓”的動作,就像害怕自己掉到地上似的。這是一種典型的恐懼反應。那么大自然又是如何幫助新生兒的呢?當然有一些措施,比如,母親會本能地將孩子抱在自己的胸前,這樣可以防止陽光直射嬰兒。所有這些事情都表明:母親好像已經在潛意識里意識到外界可能會對孩子產生傷害,所以要緊緊抱住孩子,給他溫暖,防止他受到傷害。
在自然界,動物對幼崽采取的保護措施好像比人類保護自己的后代更為積極。比如,我們可以看到母貓會把剛生下的小貓放到黑暗的角落。如果有人想接近小貓,母貓就會變得異常兇惡。在人類社會,母親的保護天性似乎沒有這么強烈,并且也很容易消失。嬰兒在出生后很少會出現被搶走的情況,我們可以給他們洗澡穿衣,把他們抱到陽光下觀察他們眼睛的顏色。我們似乎更愿意把嬰兒看作一件有趣的東西而不是一個活生生的人。這既是因為理性對我們的控制超過了天性,也因為我們習慣于認為兒童沒有心理生命。
因此,我們現在可以對這一重要階段作出以下解釋:動物的種族本能是在剛剛出生時被喚醒的,而不是被艱難的環境刺激產生的,是動物的行動促進了其本能的發展。
這一現象發生在動物身上,也適用于人類。我們所討論的并不只是一個艱難的時刻,而是一個對未來能起到決定性作用的時刻。這時,一種潛在的力量——心靈胚胎被喚醒,它會幫助嬰兒完成許多極具創造性的工作。在每一個身體發生關鍵性變化的階段,我們都能看到一些明顯的標志,比如嬰兒出生后被剪斷臍帶與母體分離就是標志之一。這些階段非常重要,心靈胚胎就是在這一時期開始覺醒的。
因此,我們不但必須注意嬰兒的出生創傷,還要注意出生創傷所帶來的各種表現。雖然兒童不像動物那樣有一些先天能力,但是他們必須具備一種可以促進行為產生的潛在力量。在兒童的記憶里,沒有所謂遺傳的東西,但兒童一定會經歷一個由潛在能量產生的迫切需求階段。這時,潛在力量可以幫助兒童成長,幫助他們依靠周圍的環境形成自己的個性。我們把這種無形的要求稱為“星云”。動物在出生之后就遺傳了這種能力。它們一生下來就能夠自然地活動和控制自己,還具有進食和防御等先天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