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讓孩子回歸自然
自由發展的原則
許多熱心人給我提建議:為什么不以原來的幼兒教育方法為基礎,繼續進行研究呢?這樣對7歲以上兒童所接受的新式教育發展更有幫助。可以看出,這些人其實是對我提出的那些教育法則是否適用于這一階段的兒童產生了疑問。根據我的了解,他們主要是質疑有關道德規范方面的內容。
難道兒童就不應該學習尊重別人的意愿嗎?難道他們就不會有一天要主動地進行一項必須完成的工作?難道他們就不應該具有自我犧牲的精神?
另外,還有一些人為學齡兒童設計了各種奇怪的算術表和語法規則,目的是要對他們進行腦力訓練。到底是應該徹底摒棄這些內容,還是強制兒童去接受這種課程呢?
很明顯,這些爭論的核心在于如何理解我提出的“自由”。“自由”在我所提倡的整個教育體系和教育理念中,處于至關重要的基礎地位,我們必須嚴肅地對待。
當然,我知道,要給大家一個簡潔、直截了當、確定無疑的回答,是很有難度的。爭議總是不可避免地存在著,即便是那些我們確信無疑的東西也會被質疑。
下面有一些相關的例子,它們也許能更清楚地體現我要表達的意思。在對待嬰兒的問題上,我們過去采用的是什么樣的方法呢?一定有很多人對那些傳統和慣例印象深刻。比如,把嬰兒捆束起來,以避免他們的腿長成羅圈腿;把嬰兒舌下的韌帶割斷,這樣他們到了一定的年齡后才能自然地說話;要一直給嬰兒戴著帽子,不然他們的耳朵就會突出來;一定要注意嬰兒躺著的姿勢,不能讓他們柔軟的顱骨發生變形;有的媽媽還經常會一個勁兒地去捋或捏寶寶的小鼻子,希望通過這樣的方法讓寶寶的鼻子變得長一些或更加高挺;有的媽媽在嬰兒出生后不久,就在孩子的耳垂上穿上一種小金耳環,因為據說這樣能夠“改善孩子的視力”……現在,有些國家已經摒棄了這類習俗,但仍有一些國家還在延續這樣的傳統。
再以成人幫助幼兒走路為例。一些教子心切的媽媽,在寶寶出生后的頭幾個月里就開始教嬰兒走路,甚至每天都不厭其煩地教上好幾小時。她們扭動著嬰兒弱小嬌柔的身體,好奇地盯著他們的小腳沒有目的地移動。令人覺得好笑的是,她們真的會由此認定寶寶已經開始學走路了。其實,在這一時期,嬰兒的神經系統還沒有完全發育,不可能進行協調的運動。不過,嬰兒的足弓確實在這時漸漸形成,所以他們才會開始試著去移動小腿,而媽媽們不知道真實的情況,還以為孩子在走路方面的進步是自己教導的結果。這時候,嬰兒剛剛具有運動能力,還沒有建立起身體的平衡感,所以不能站立。有些媽媽就用帶子提起孩子的身體,牽引著他們在地上行走。她們有時還會把孩子放進一種特別的竹籃里。這種籃子底部比較寬大,孩子在里面不會翻倒。媽媽就把嬰兒的身體捆在里面,讓他們的手臂放在外面,他們的整個身體靠竹籃的上部支撐著。在這種裝置中,雖然嬰兒不能用自己的腳站起來,但他們可以向前移動雙腿了。而在媽媽的眼里,嬰兒的這種表現就是在走路。
然而,成人強加給孩子一種具有輔助作用的支撐物,就像我們為殘疾人提供具有支撐作用的拐杖一樣。如果孩子習慣了依靠籃子,一旦有一天籃子突然被拿走,他們就一定會摔倒。
當我們把科學引入兒童教育領域的時候,它給整個社會帶來的是什么呢?我要鄭重說明的是,它不可能教你怎樣讓孩子的鼻子長得高挺,也不會教你怎樣使孩子的耳朵保持完美的樣子,更不會教你怎樣讓嬰兒出生后馬上就能走路。我只是向你證明:自然本身決定著頭、耳、鼻的形狀;不割斷舌頭下面的韌帶,孩子也能學會說話;腿會自然地長直,行走的能力將自然地產生。我們最好不要對它進行人為的干預。
我們應該遵循一條原則:盡量把所有的事情留給自然。嬰兒越是能得到自由的發展,他們的身體比例就會發展得越協調,身體機能也會發展得越健全。我提倡去除各種束縛,讓嬰兒在恬靜的狀態下生活,讓他們始終處于最大限度的安寧之中。我們要讓嬰兒的雙腿完全放松,讓他們在躺著的時候能夠得到充分的舒展,不要刻意逗弄得嬰兒手腳亂動。一定不要在時機還不成熟的時候強迫孩子走路,要相信一旦時機到來,孩子就會自己站立起來,自然地開始行走。
令人欣慰的是,現在很多母親已接受了這種觀點,而那些賣綁帶、布袋和籃子的商人也只好另謀生路了。
這帶來了什么樣的結果呢?一個事實是有目共睹的:孩子的腿比以前長得更直了,他們走得也比以前更靈活了。這已成為一個客觀存在的事實,當然也是一個最讓人高興的事實。回想一下,因為一直認為成人的呵護直接決定著兒童的雙腿、鼻子、耳朵甚至頭部的形態,所以我們為此度過了多少擔心憂慮的日子呀!由于我們覺得自己責任十分重大,甚至大家都感到自己擔當不起!而有了客觀的認識之后,我們現在就明白了,大自然會考慮這些問題的。我們需要做的只有給孩子自由,看著他們健康地成長。就讓我們來做這個奇跡的旁觀者吧!
對于兒童的內心生活,我們也經歷過類似的情況。我們曾經認為,孩子在塑造性格、發展智力、學會表達情感等方面,都非常需要我們的幫助。為此,我們也曾同樣深感擔憂。我們經常問自己:我們應該怎樣幫助孩子呢?正如那些常常捏孩子的鼻子或者用帽子限制孩子耳朵的媽媽一樣,我們能用某種特殊的方法去約束他們的心靈嗎?實際上,人的性格、智力、情感等心理素質的發展跟身體的成長是同步進行的。
需要明確的是,我們既不能創造物質,也不能締造精神,一切都由自然掌控著。如果我們對這一點確信無疑,我們就必須遵循“不干預兒童的自然發展”這條基本原則。而且,我們也不能孤立地對待問題。換句話說,我們不要去片面追究什么是對個性、智力和情感的發展最有幫助的因素。其實,要想揭示出教育的根本,就要搞清楚一個問題,那就是:我們應該怎樣做到給孩子自由?
只有以自由為發展原則,才能真正為孩子設計出一套科學地促進他們身體成長的方案。也只有在自由的氛圍中,人的頭、耳、鼻才能進入最完美的發育狀態,他們走路的姿態也會在其先天能力的基礎上日漸完美。同樣,只有自由,才能讓孩子的性格、智力與情感在最大程度上得以發展。這種自由原則還要求教育者帶著一種平和的心態去關注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發生的每一個奇跡。這種自由能讓我們在虛構的責任和憂慮所帶來的痛苦重壓下得以解放。
不幸的是,當有人告訴我們,那些令我們不堪重負的責任其實跟我們無關時,我們還在自欺欺人地認為我們的努力是在完善兒童,而其實他們是在獨立進行自我完善的!當有人向我們指出這個道理以后,我們才為此感到憂慮,并抱怨自己為什么這么愚蠢。可是,我們也不愿意就此罷休,還要思考更加深奧的問題:我們的真正使命和責任是什么呢?如果我們過去做的所有事情都是在欺騙自己,那什么才是我們應該追求的真理?我們是否犯了瀆職的罪行?我們要承擔什么罪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