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獵犬”號科學考察記
- (英)達爾文
- 730字
- 2019-06-24 15:12:24
黃絲藻
1832年3月18日,我們的船從巴伊亞起程。幾天后,在距離阿布羅柳斯群島不遠處,我發現一片紅棕色的海面。用望遠鏡看去,海面上仿佛覆蓋著一層切碎的干草,斷面長短不一。這是細小的圓柱形黃絲藻,成排地挨在一起,每組有20~60個。伯克利先生跟我說,它們和紅海上的黃絲藻屬于同一個品種,即紅海束毛藻,而紅海也因為這種藻類的顏色得名。黃絲藻數量龐大。我們的船曾經過好幾片覆滿黃絲藻的海域,其中有一片水域寬約9米,長至少4千米,遠遠望去,海面已變成泥土般的顏色。
每一份遠航報告都會提及這些黃絲藻,其中澳大利亞附近的海域最為常見。在盧因角附近,我發現一類具有與黃絲藻相似外觀的生物。庫克船長
在第三次航行的報告中提到,他手下船員把黃絲藻叫作“海上鋸末”。我在印度洋的基林環礁附近,曾看到過大量重疊成幾平方厘米大小團塊的黃絲藻群。其中,每個黃絲藻的外觀都是長長的圓柱細絲,肉眼幾乎看不出來,但也有較大的個體。通過觀察可以看出,黃絲藻細胞兩端呈錐形,彼此如圖顯示的那樣銜接在一起。每個黃絲藻細胞長度從0.1厘米到0.15厘米不等,個別甚至長達0.2厘米;直徑從0.015厘米到0.02厘米不等。中間圓柱狀的一端,有一個綠色的膈膜,其中間厚兩邊薄。我本以為這是一個柔軟、透明的小囊的底部,由顆粒狀物質構成,沿著外部延伸至圓錐部分的底端。在有的標本中,一種淺褐色的顆粒物質取代了膈膜。我還頗有興趣地觀察到這種淺褐色顆粒物質形成的過程:內層的顆粒物質突然分裂成線狀,這些線又構成以一個中心向外輻射的形狀;之后,通過一陣雜亂無章的快速運動,這些線持續收縮,在一秒內組成一個小圓球,在空空的細胞內占據了膈膜的位置。任何意外傷害都會加速小圓球的形成。另外,一對這樣的小圓球常會出現在兩個圓錐體相接的一側,就像上圖顯示的那樣。

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