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獵犬”號科學考察記
- (英)達爾文
- 2444字
- 2019-06-24 15:12:22
圣保羅巖
1832年2月16日早晨,在橫穿大西洋時,我們的帆船停靠在圣保羅巖附近。這是一座由巖石組成的島嶼,位于北緯0°58′,西經29°15′,離南美洲海岸約870千米,距費爾南多·迪諾羅尼亞群島約560千米。該島僅高出海平面15米,周長不過1000多米。這塊巖石在大海上顯得十分突兀,其上含有多種礦物質。有些部分是燧石,有些部分卻是長石,帶著細密的蛇狀紋理。
到這兒之后,我發現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即在太平洋、印度洋以及大西洋中,遠離大陸的島嶼大部分都是由珊瑚礁或者火山噴發物構成的,而塞舌爾群島和這座小島則是例外。那些島嶼從外觀看遍布火山噴發物,顯然是這一事實的佐證。而且,無論是化學還是力學的原因,都導致大量的活火山要么分布在海岸線上,要么成為海洋中的島嶼。
巖石上的附著物
從遠處看,圣保羅巖呈明亮的白色。這是因為島上有大量的海鳥糞便,還有一層散發著珍珠光澤的堅硬物質,覆蓋在巖石表面。用放大鏡觀察,會看到這種物質分為許多小薄層,加起來有0.25厘米那么厚,里面含有許多動物性物質,肯定是雨水或者海浪沖擊鳥糞而形成的。我曾在阿森松島以及阿布羅柳斯群島
的一些鳥糞巖下,發現過一種樹枝狀鐘乳石,與該島巖石上的白色堅硬物質形成的原因相同。
這些樹枝狀物質看起來很像某種珊瑚藻(一種含有堅硬鈣質的海洋生物),于是我匆忙查看珊瑚藻標本,竟沒有發現兩者的差別。樹枝的一端質地猶如珍珠,又像牙釉質,比玻璃更為堅硬。
說到這里,我想起阿森松島上的一些海岸上堆滿了貝殼砂,由于潮水不斷地拍打,它們在巖石上形成一層硬殼,很像潮濕墻壁上生長出的隱花植物(地錢屬)。堅硬的葉狀體表面光滑美麗,完全暴露在陽光下的部分呈明亮的黑色,在陰暗處的部分則呈灰色。

硬殼
我曾經給幾個地質學家看過這種附著物,他們都認為是火山運動形成了這種物質。從硬度、光滑度和色澤來看,這種物質很像美麗的榧螺;從散發的臭味以及用吸管吹吹就會褪色來看,這種物質又很像現存的海生貝類。除此之外,我們知道,海生貝類被套膜遮擋的部分,比暴露在陽光下的部分,通常更顯淺淡,而這種附著物也是如此。另外,所有生物體內的堅硬部分,如貝殼和骨頭,都含有鈣質或者磷酸鈣、碳酸鈣。
綜上所述,這種物質具有非常有趣的生理學現象:比牙釉質更為堅硬;有著絢麗的表面,比任何貝殼都光亮;通過無機的方式,由死去的有機物構成;與較低等級的植物形態十分類似。
鳥類
達爾文說
霍納先生和大衛·布魯斯特爵士曾提過一種奇特的“與貝殼相似的人造物”。在一個盛滿水的容器內,攪動一塊帶有膠水和石灰的布時,這種物質會沉淀下來,形成一種褐色透明的光滑薄層,有著十分特別的光學特性。這種物質比阿森松島的天然物質更軟、更透明,有著更多的動物性。但我在圣保羅巖發現的這種類似貝殼的新物質,由動物性物質和碳酸鈣構成,十分堅固。
在圣保羅巖上,只有兩種鳥——鰹鳥和黑燕鷗。鰹鳥與塘鵝具有親緣關系,而黑燕鷗是燕鷗的一種。這兩種鳥性情都很溫順,甚至有些呆頭呆腦,從不提防人類,用地質錘隨便一敲,就能敲死好幾只。鰹鳥在光禿禿的巖石上產卵,而黑燕鷗則用海草筑起簡陋的巢。在這座小島上,我們可以看到,很多巢旁邊都擺著一種小飛魚,我估計這是雄鳥為雌鳥抓的。巖石的縫隙中還棲息著許多大螃蟹,趁雌鳥被我們驚擾而飛走之時,偷走了巢邊的小魚。曾經來過這座小島的威廉·西蒙茲爵士告訴我,他還看到過這些大螃蟹拖走并吃掉了巢里的幼鳥。
昆蟲與蜘蛛
這座小島上寸草不生,就連青苔也沒有,然而卻生存著幾種昆蟲和蜘蛛。具體來說,這些昆蟲是:寄生在鰹鳥身上的虱蠅;一種蜱蟲,肯定是附著在鳥身上,從而來到這里的;一種棕色的小蛾子,以羽毛為食;生活在鳥糞底下的一種甲蟲和一種潮蟲。另外還有好多蜘蛛,我想它們是以水鳥身上的寄生蟲和水鳥尸體為生。人們常說,太平洋中的珊瑚島形成后,先有高大筆直的棕櫚樹和其他美麗的熱帶植物,再有鳥類和人類。這樣的說法不太正確。事實可能會讓人興趣索然,即這些新形成的島嶼上,應該先有海鳥,再有以羽毛和糞便為生的寄生蟲和蜘蛛。
刺鲀
在熱帶海域中,再微小的巖石都能給無數的海藻和許多動物提供棲息地,同時也可以維持很多魚類的生活。漁民經常與鯊魚爭搶上鉤的小魚。聽說,百慕大群島附近有一座小島,遠離海島數千米,入海頗深,其當初正是因為附近有魚類活動而被發現的。
我還曾觀察過刺鲀的生活習性,很有意思。有一天,我們游完泳回到岸邊時抓到一條刺鲀。這種魚非常奇特,皮膚松弛,可以膨脹成球形。從水中撈出后,再放回水里,它們就用嘴或者鰓孔汲取大量的水和空氣,從而使身體膨脹。膨脹過程具體分為兩種:一種是吞入空氣,再把空氣壓進體腔,同時收縮外側的肌肉,防止空氣倒流;另一種是把嘴張大,身體不動,水流就會慢慢流入體內。整體來講,膨脹身體的過程是需要一抽一吸來完成的。比起背部,它們腹部的皮膚更為松弛,所以在膨脹時下面比上面擴張得更厲害。因此,它們在海上漂浮時,腹部向上。

刺鲀
居維葉曾質疑,刺鲀處于這一姿勢時是否還能游動。通過觀察,我了解到,它們不但能游直線,還能轉身。轉身依靠的是胸鰭的幫助。它們的尾巴沒有力量,毫無用處。體內只要充滿空氣,就可以浮起來,鰓孔也會隨之露出水面,但是用嘴吸入的水,也會從鰓孔排出。
這種魚變成球形后,不久就會從鰓孔排出空氣和水。至于排出多少水,就完全隨它們自己了。由此可以看出,刺鲀吸水的一個目的也許是調節自身的比重。這種魚的防御方式有幾種:使勁咬敵人一口;用嘴部噴水,同時通過活動下巴來制造聲響;身體膨脹時,表面的小刺會豎立起來,威嚇敵人;等等。其中最奇特的是,如果用手抓刺鲀,其腹部會分泌一種極為漂亮的朱紅色纖維狀物質。這種物質可以讓象牙和紙張染色,且永不褪色。我當初用其來染色的東西,直到現在依然保持原始色澤。我完全不清楚這種物質的性質和用途。
我曾聽福里斯的艾倫博士說,他常在鯊魚體內發現活著的刺鲀,并且還在膨脹和漂浮著。好幾次,他發現刺鲀不僅咬爛了鯊魚的胃壁,還咬穿了鯊魚的肚子,最后咬死了鯊魚,從其體內躍出。誰能想到這樣一條小魚竟能摧毀如此彪悍的鯊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