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物種起源:地質大變遷
- (英)達爾文
- 3460字
- 2019-06-24 15:39:52
古代生物類型與現存生物類型發展狀態的比較
物種是否越進化越高級
成熟生物器官的分化程度和專業性,是衡量該物種完善程度或進化高低最好的判斷標準。我發現,生物器官越具有專業化特點,對生物的幫助越大。經過不斷自然選擇后,生物器官越來越趨于專業化,功能上變得更加完善。這也說明,物種進化得更高級了。
然而,在自然選擇的影響下,大部分生物的器官并沒有特別明顯的進化,因為它們已經足夠應付簡單的生活方式了。與此同時,有的生物器官還表現出退化或變得更為簡單,也是為了更好地適應新環境。
更為普遍的情況是:
新物種比舊物種具有更多的優勢,它們必須擊敗與之存在生存斗爭關系的舊物種。
我們可以想象,如果始新世的生物與現存生物同處在一個環境中生活,那么始新世的物種一定會被現存物種擊敗,最終滅絕消失。中生代的生物就是這樣擊敗古生代生物的,第三紀的生物也是這樣擊敗中生代生物的。
由此看來,根據生存斗爭中獲勝方會占據領地這一結果,以及器官專業化的標準,自然選擇學說認為,越是近代的物種比古代物種應該越高級。大部分古生物學家都承認這一觀點,盡管要去證明這個觀點是非常困難的,但他們仍在毫不遲疑地相信著。
特例 從已知的地質年代來看,腕足類的一些物種從古至今只有非常細微的變化。而在大陸和淡水中生活的一些貝類,從我們最初發現它們開始,基本上就沒有變過。
腕足類 即腕足動物門,全部生活在海洋中,屬于無脊椎動物。體外具背腹兩殼,很像軟體動物,所以以前曾將其歸入軟體動物門,但這兩類動物差異極大。腕足類的背殼小,腹殼大,腹殼后端常具一肉質柄,以固著外物。其內部結構與軟體動物中的貝類區別更顯著,后者屬于原口動物,前者則兼具原口動物和后口動物的特征。腕足動物現存種類不多,約300多種。其于寒武紀晚期出現,繁盛于奧陶紀至二疊紀,化石種約有3萬種。現存種的代表為海豆芽。
以上這些情況并不能對我的學說構成有力的反駁。
卡彭特博士指出:從勞倫紀以來有孔蟲類就沒有進化過。
有孔蟲類 隸屬于原生動物門,肉足綱,有孔蟲目的單細胞動物。有孔蟲類是古老的動物,從寒武紀到現代都有其遺跡,而且數量巨大,現代海底約有35%是被有孔蟲的殼沉積的軟泥覆蓋。有孔蟲不但化石種很多,而且在地層中演變很快,不同時期有不同的有孔蟲,因此在古生物學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根據有孔蟲類的化石,不但能確定所在地層的地質年代,而且還能揭示出地下結構狀況,從而對尋找沉積礦產、發現石油、確定油層等有著重要的指示作用。

但它們并不是沒有進化的能力,當某些生物一直生活在簡單的環境中時,為了適應這樣的環境,繼續保持這種簡單的生理結構豈不更好?
在我的學說中,如果進化對生物體來講是絕對必要的,那么以上事實對我來講肯定是有力的反擊。再者,如果有證據可以證明前面講的有孔蟲類誕生于勞倫紀,而腕足類誕生于寒武紀,對我的學說來講,也是有力的反擊,因為這些生物并不需要足夠的時間進化,就已經可以在那個時期稱霸了。根據自然選擇學說的觀點,生物體進化到一定程度時,就不需要繼續進化了,即便后來隨著生存環境的改變,它們也會發生細微的變化,以不斷保持適應能力。
從現代地層劃分來看,有孔蟲類和腕足類最早的化石種都出現于寒武紀地層中。
當解決了幾個關鍵問題后,以上所說的這些反對意見才能站穩腳跟,即每種生物具體是在什么時間誕生的,以及這個世界到底存在了多少年,但這兩個問題并不容易得到答案。
生理結構進化
生物體的生理結構是否進化了?
從整體上看,許多方面都存在著各種各樣的疑問。地層無法完整地記錄每個時代,我們無法得知遠古時代究竟發生了什么,更無從判斷在已知的地質時期,哪些生物體的結構是進化后的。就算是眼前的生物,博物學家們也各持己見,甚至不能分辨出同綱物種中哪些類型是最高等的。
例如,有的學者認為板鰓類,也就是鯊魚類,與爬行類在某些很重要的特點上非常相似,認為它們就是最高級的魚類。另外一些學者卻認為,硬骨魚才是最高級的魚類。硬鱗魚處于板鰓類和硬骨魚類之間的位置。硬骨魚是目前數量最多的類群,而過去只有鯊魚和硬鱗魚兩類。

板鰓類
板鰓類:即板鰓亞綱,屬于魚綱中的軟骨魚類,以鯊和鰩為代表物種。
根據兩種不同的高低級劃分,魚類發展到現在究竟是進化還是退化,會得出不同的結論。
對處于不同大類之間的成員進行高低等級的劃分,就更加困難了。誰能說清烏賊和蜜蜂到底哪個更高級呢?然而,偉大的學者馮·貝爾認為,蜜蜂雖然屬于昆蟲,但是比魚的構造高級得多。

馮·貝爾
馮·貝爾(1792~1876),德裔俄國生物學家、人類學家和地理學家,比較胚胎學的創始人。
在復雜的生存環境中,我們可以確信,甲殼類雖然在本門中的地位不算太高,但它一定能戰勝在軟體動物門中地位最高級的頭足類。甲殼類的動物盡管看起來并未高度進化,但如果用優勝劣汰這個最具權威性的法則來衡量,就會發現它在無脊椎動物門中處于比較高級的地位。

頭足類
頭足類:即頭足綱,屬于軟體動物門,常見的種類有烏賊等。在節肢動物門中,甲殼綱與其余各綱相比較為原始,但是根據體內各器官的發達程度、身體分節程度和肢體發育程度來看,甲殼綱仍比頭足綱高級。
如果想判斷哪些類型的進化程度最大時,我們不能僅僅比較某綱生物在兩個時代中是否處于最高級。盡管地位的高低是其中的一個決定因素,很有可能還是最重要的因素,但我們仍應將兩個時代中高低級別不同的所有成員來做比較。
軟體動物中最高級和最低級的類型,也就是頭足類和腕足類,在遠古時期數量都非常多,但現在它們的數量已經大大減少了,處于中間級的種類數量卻變多了。
腕足類現已單分出一個門,為腕足動物門。前面說過腕足類兼具原口動物和后口動物的特征,雖然外形看似比頭足類低級,實則要比其高級得多。
所以,有些博物學家認為現在的軟體動物退化了。反對方的看法是,腕足類雖然減少了,現存頭足類的數量也不多,但它們的身體構造比古代物種卻高級了很多。
我們應該將地球上任意兩個時期的所有綱的相對比例做比較,例如,現存物種中已知有5萬種脊椎動物存在,而從前的某個時期只有1萬種脊椎動物存在。最高級別的綱數量增加說明較低類型的綱被大量排擠取代,這種改進是由地球上全部生物的構造決定的。
面對生物之間如此錯綜復雜的關系,我們想要通過比較各個時期的動物群的情況(我們對于動物群的了解還并不透徹),來制定生物進化級別的標準,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這種不易,通過觀察現存動物群和植物群,會有更深的體會。近幾年,被遷移到新西蘭的歐洲物種正在快速繁殖,不斷侵占當地動植物的生存資源。因此,我猜測,如果把英國的全部動植物都輸送到新西蘭去,隨著時間的推移,外來的英國物種會逐漸適應新環境,不斷取代本土物種的位置,導致大量新西蘭本土物種滅絕。
過去的記錄中幾乎沒有任何關于南半球生物能適應歐洲的野生環境的內容,依此推斷,假如將新西蘭物種引入英國的話,很有可能沒有哪個物種可以與歐洲物種抗衡,有機會大量繁殖,進而侵占英國物種的領地。根據這一推斷,我們可以說英國的生物要比新西蘭生物高級。然而,那些經驗十分豐富的博物學家在考察過兩個地方的物種后,并未得到該結論。
成體與胚胎
以阿加西斯為代表的眾多杰出的分類學家指出,同綱動物,無論是古代動物還是近代動物,它們在胚胎時期具有很高的相似性。滅絕類型的演化情況與現存物種的胚胎發育情況,看起來基本是平行的。這個觀點與我的學說幾乎完全一致。

幾種脊椎動物胚胎的比較
古生物學家查爾斯·沃爾科特于1909年在加拿大西北部的落基山脈發現的伯吉斯頁巖古生物化石群,以及陳均遠教授于1984年在我國云南澄江發現的非常豐富的古生物化石群,都證實寒武紀存在物種大爆發現象,打破了寒武紀不可能留下豐富化石的學說。另外,1999年,陳均遠、保羅·陳和另外三個人報告了在我國帽天山巖下方的晚前寒武紀地層中發現的海綿胚胎,證明胚胎是可以作為化石被保留下來的。
物種的變異不是出現在胚胎期的,它往往顯現在一個不算太早的時期,并得以繼承。因此,生物體的胚胎基本沒有發生改變,在后來的世代交替中只有成體將不斷出現的變異延續下來。胚胎可以說是自然界保存下來的一張原始圖鑒,記載著物種沒有變異之前最初的樣子。這種觀點看起來非常有道理,但是很難被證實。
同屬于脊椎動物的哺乳類、爬行類和魚類,它們目前已被發現的最古老化石之間的差異,雖然比現存物種之間的差異要小,但想找到具有脊椎動物各個類型共同特征的動物胚胎,恐怕是非常難的。估計要到寒武紀底部地層中才能找到我們想要的化石類型,可在那個時期能留存下蘊含豐富化石的地層的可能性也是非常小的。
在后面的章節中,我將具體講述成體和胚胎為何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