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老子

  • 哲學與人生
  • 胡適
  • 10152字
  • 2018-11-26 14:48:14

1.老子略傳

老子的事跡,已不可考。據《史記》所說,老子是楚國人(《禮記·曾子問》正義引《史記》作陳國人),名耳,字聃,姓李氏(今本《史記》作“姓李氏,名耳。字伯陽,謚曰聃”,乃是后人據《列仙傳》妄改的。《索隱》云:“許慎云,聃,耳曼也。故名耳,字聃。有本字伯陽,非正也。老子號伯陽父,此傳不稱也。”王念孫《讀書雜志》三之四,引《索隱》此節,又《經典釋文·序錄》《文選注》《后漢書·桓帝紀》注,并引《史記》云老子字聃。可證今本《史記》所說是后人偽造的。后人所以要說老子字伯陽父者,因為周幽王時有個太史伯陽,后人要合兩人為一人,說老子曾做幽王的官,當孔子生時,他已活了250歲了)。他曾做周室“守藏室之史”。《史記·孔子世家》和《老子列傳》,孔子曾見過老子。這事不知在于何年,但據《史記》,孔子與南宮敬叔同適周。又據《左傳》孟僖子將死,命孟懿子與南宮敬叔從孔子學禮(昭公七年)。孟僖子死于昭公二十四年二月。清人閻若璩因《禮記·曾子問》孔子曰:“昔吾從老聃助葬于巷黨,及堩日有食之。”遂推算昭公二十四年,夏五月,乙未朔,巳時,日食,恰入食限。閻氏因斷定孔子適周見老子在昭公二十四年,當孔子34歲(《四書·釋地續》)。這話很像可信,但還有可疑之處:一則《曾子問》是否可信;二則南宮敬叔死了父親,不到三個月,是否可同孔子適周;三則《曾子問》所說日食,即便可信,難保不是昭公三十一年的日食。但無論如何,孔子適周,總在他34歲以后,當西歷紀元前518年以后。大概孔子見老子在34歲(西歷前518年,日食)與41歲(定五年,西歷前511年,日食)之間。老子比孔子至多不過大20歲,老子當生于周靈王初年,當西歷前570年左右。

老子死時,不知在于何時。《莊子·養生主》篇明記老聃之死。《莊子》這一段文字決非后人所能假造的,可見古人并無老子“入關仙去”“莫知所終”的神話,《史記》中老子活了“百有六十余歲”“二百余歲”的話,大概也是后人加入的。老子即享高壽,至多不過活了90多歲罷了。

上文說老子“名耳,字聃,姓李氏”,何以又稱老子呢?依我看來,那些“生而皓首,故稱老子”的話,固不足信(此出《神仙傳》,謝無量《中國哲學史》用之);“以其年老,故號其書為《老子》”(《高士傳》)也不足信。我以為“老子”之稱,大概不出兩種解說:(一)“老”或是字。《春秋》時人往往把“字”用在“名”的前面,例如叔梁(字)紇(名),孔父(字)嘉(名),正(字)考父(名),孟明(字)視(名),孟施(字)舍(名),皆是。《左傳》文十一年、襄十年,《正義》都說:“古人連言名字者,皆先字后名。”或者老子本名聃,字耳,一字老(《老訓壽考》,古多用為名字者,如《檀弓》晉有張老,《楚語》楚有史老)。古人名字同舉,先說字而后說名,故戰國時的書皆稱老聃(王念孫《春秋名字解詁》及《讀書雜志》俱依《索隱》說,據《說文》“聃,耳曼也。”《釋名》耳字聃之意。今按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聃字下引漢《老子銘》云“聃然,老旄之貌也。”又《禮記·曾子問》注:“老聃古壽考者之號也。”是聃亦有壽考之意,故名聃,字老。非必因其壽考而后稱之也)。此與人稱叔梁紇、正考父,都不舉其姓氏,正同一例。又古人的“字”下可加“子”字、“父”字等字,例如孔子弟子冉求字有,可稱“有子”(哀十一年《左傳》),故后人又稱“老子”。這是一種說法。(二)“老”或是姓。古代有氏姓的區別。尋常的小百姓,各依所從來為姓,故稱“百姓”“萬姓”。貴族于姓之外,還有氏,如以國為氏、以官為氏之類。老子雖不曾做大官,或者源出于大族,故姓老而氏李,后人不懂古代氏族制度,把氏姓兩事混作一事,故說“姓某氏”,其實這三字是錯的。老子姓老,故人稱老聃,也稱老子,這也可備一說。這兩種解說都可通,但我們現今沒有憑據,不能必定那一說是的。

2.《老子》考

今所傳老子的書,分上下兩篇,共八十一章。這書原本是一種雜記體的書,沒有結構組織。今本所分篇章,決非原本所有。其中有許多極無道理的分斷(如二十章首句“絕學無憂”當屬十九章之末,與“見素抱樸,少私寡欲”兩句為同等的排句)。讀者當刪去某章某章等字,合成不分章的書,然后自己去尋一個段落分斷出來(元人吳澄作《道德真經注》,合八十一章為六十八章。中如合十七、十八、十九為一章,三十、三十一為一章,六十三、六十四為一章,六十七、六十八、六十九為一章,皆極有理,遠勝河上公本)。又此書中有許多重復的話和許多無理插入的話,大概不免有后人妄加妄改的所在。今日最通行的刻本,有世德堂的河上公章句本,華亭張氏的王弼注本,讀者須參看王念孫、俞樾、孫詒讓諸家校語。(章太炎極推崇《韓非子·解老》《喻老》兩篇。其實這兩篇所說,雖偶有好的,大半多淺陋之言。如解“攘臂而仍之”“生之徒十有三”“帶利劍”等句,皆極無道理。但這兩篇所據《老子》像是古本,可供我們校勘參考。)

3.革命家之老子

上篇說老子以前的時勢,和那種時勢所發生的思潮。老子親見那種時勢,又受了那些思潮的影響,故他的思想,完全是那個時代的產兒,完全是那個時代的反動。看他對于當時政治的評判道:

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饑。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民之輕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輕死。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若使民常畏死,而為奇者吾得執而殺之,孰敢?

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民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盜賊多有。

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余。

這四段都是很激烈的議論。讀者試把《伐檀》《碩鼠》兩篇詩記在心里,便知老子所說“人之道損不足以奉有余”和“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饑”的話,乃是當時社會的實在情形。更回想《苕之華》詩“知我如此,不如無生”的話,便知老子所說“民不畏死”,“民之輕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輕死”的話,也是當時的實在情形。人誰不求生?到了“知我如此,不如無生”的時候,束手安分也是死,造反作亂也是死,自然輕死,自然不畏死了。

還有老子反對有為的政治,主張無為無事的政治,也是當時政治的反動。凡是主張無為的政治哲學,都是干涉政策的反動。因為政府用干涉政策,卻又沒干涉的本領,越干涉越弄糟了,故挑起一種反動,主張放任無為。歐洲18世紀的經濟學者政治學者,多主張放任主義,正為當時的政府實在太腐敗無能,不配干涉人民的活動。老子的無為主義,依我看來,也是因為當時的政府不配有為,偏要有為;不配干涉,偏要干涉,所以弄得“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民多利器,國家滋昏;法令滋彰,盜賊多有”。[1]上篇所引《瞻卬》詩說的:“人有土田,女反有之。人有民人,女覆奪之。此宜無罪,女反收之。彼宜有罪,女覆說之。”那種虐政的效果,可使百姓人人有“匪鶉匪鳶,翰飛戾天;匪鳣匪鮪,潛逃于淵”的斷想(老子尤恨當時的兵禍連年,故書中屢攻擊武力政策。如“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后必有兇年”“兵者不祥之器”“天下無道,戎馬生于郊”皆是)。故老子說:“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

老子對于那種時勢,發生激烈的反響,創為一種革命的政治哲學。他說:

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所以他主張:

絕圣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

這是極端的破壞主義。他對于國家政治,便主張極端的放任。他說:

治大國若烹小鮮。(河上公注,烹小魚不去腸,不去鱗,不敢撓,恐其糜也)

又說:

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其政悶悶,其民醇醇;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又說: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乃也)。猶兮其貴言(貴言,不輕易其言也。所謂“行不言之教”是也)。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老子理想中的政治,是極端的放任無為,要使功成事遂,百姓還以為全是自然應該如此,不說是君主之功。故“太上,下知有之”,是說政府完全放任無為,百姓的心里只覺得有個政府的存在罷了;實際上是“天高皇帝遠”,有政府和無政府一樣。“下知有之”,《永樂大典》本及吳澄本,皆作“不知有之”;日本本作“下不知有之”,說此意更進一層,更明顯了。

我述老子的哲學,先說他的政治學說,我的意思要人知道哲學思想不是懸空發生的。有些人說,哲學超于人類驚疑之念,以為人類目睹宇宙間萬物的變化生滅,驚嘆疑怪,要想尋出一個滿意的解釋,故產生哲學。這話未必盡然。人類的驚疑心可以產生迷信與宗教,但未必能產生哲學。人類見日月運行,雷電風雨,自然生驚疑心。但他一轉念,便說日有日神,月有月神,雷有雷公,電有電母,天有天帝,病有病魔;于是他的驚疑心,便有了滿意的解釋,用不著哲學思想了。即如希臘古代的宇宙論,又何嘗是驚疑的結果?那時代歐亞非三洲古國,如埃及、巴比倫、猶太等國的宗教觀念和科學思想,與希臘古代的神話宗教相接觸,自然起一番沖突,故發生“宇宙萬物的本源究竟是什么”的問題。并不是泰爾史(Thales)的驚奇心忽然劈空提出這個哲學問題的。在中國的一方面,最初的哲學思想,全是當時社會政治的現狀所喚起的反動。社會的階級秩序已破壞混亂了,政治的組織不但不能救補維持,并且呈現同樣的腐敗紛亂。當時的有心人,目睹這種現狀,要想尋一個補救的方法,于是有老子的政治思想。但是老子若單有一種革命的政治學說,也還算不得根本上的解決,也還算不得哲學。老子觀察政治社會的狀態,從根本上著想,要求一個根本的解決,遂為中國哲學的始祖。他的政治上的主張,也只是他的根本觀念的應用。如今說他的根本觀念是什么。

4.老子論天道

老子哲學的根本觀念是他的天道觀念。老子以前的天道觀念,都把天看作一個有意志,有知識,能喜能怒,能作威作福的主宰。試看《詩經》中說“有命自天,命此文王”(《大明》);又屢說“帝謂文王”(《皇矣》),是天有意志。“天監在下”“上帝臨汝”(《大明》);“皇矣上帝,臨下有赫。監觀四方,求民之奠”(《皇矣》),是天有知識。“有皇上帝,伊誰云憎?”(《正月》),“敬天之怒,無敢戲豫。敬天之渝,無敢馳驅”(《板》),是天能喜怒。“昊天不傭,降此鞠讻。昊天不惠,降此大戾”(《節南山》);“天降喪亂,降此蟊賊”。[2](《桑柔》);“天降喪亂,饑饉薦臻”(《云漢》),是天能作威作福。老子生在那種紛爭大亂的時代,眼見殺人、破家、滅國等等慘禍,以為若有一個有意志知覺的天帝,決不致有這種慘禍。萬物相爭相殺,人類相爭相殺,便是天道無知的證據。故老子說: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這仁字有兩種說法:第一,仁是慈愛的意思。這是最明白的解說。王弼說:“地不為獸生芻而獸食芻,不為人生狗而人食狗。無為于萬物,而萬物各適其所用。”這是把不仁作無有恩意解。第二,仁即是“人”的意思。《中庸》說:“仁者,人也。”《孟子》說:“仁也者,人也。”劉熙《釋名》說:“人,仁也;仁,生物也。”不仁便是說不是人,不和人同類。古代把天看作有意志、有知識、能喜怒的主宰,是把天看作人同類,這叫做天人同類說(Anthropomorphism)。老子的“天地不仁”說,似乎也含有天地不與人同性的意思。人性之中,以慈愛為最普通,故說天地不與人同類,即是說天地無有恩意。老子這一個觀念,打破古代天人同類的謬說,立下后來自然哲學的基礎。

打破古代的天人同類說,是老子的天道觀念的消極一方面。再看他的積極的天道論: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

老子的最大功勞,在于超出天地萬物之外,別假設一個“道”。這個道的性質,是無聲、無形;有單獨不變的存在,又周行天地萬物之中;生于天地萬物之先,又卻是天地萬物的本源。這個道的作用,是大道泛兮,其可左右。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功成而不有,衣養萬物而不為主。

道的作用,并不是有意志的作用,只是一個“自然”。自是自己,然是如此,“自然”只是自己如此(謝著《中國哲學史》云:“自然者,究極之謂也。”不成話)。老子說: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道的作用,只是萬物自己的作用,故說“道常無為”。但萬物所以能成萬物,又只是一個道,故說“而無不為”。

5.論無

老子是最先發見“道”的人。這個“道”本是一個抽象的觀念,太微妙了,不容易說得明白。老子又從具體的方面著想,于是想到一個“無”字,覺得這個“無”的性質、作用,處處和這個“道”最相像。老子說: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無即是虛空。上文所舉的三個例,一是那車輪中央的空洞,二是器皿的空處,三是窗洞門洞和房屋里的空處。車輪若無中間的圓洞,便不能轉動;器皿若無空處,便不能裝物事;門戶若沒有空洞,便不能出入;房屋里若沒有空處,便不能容人。這個大虛空,無形、無聲;整個的不可分斷,卻又無所不在;一切萬有若沒有他,便沒有用處。這幾項性質,正合上文所說“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的形容。所以老子所說的“無”與“道”簡直是一樣的。所以他既說: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一方面又說:

天地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

道與無同是萬物的母,可見道即是無,無即是道。大概哲學觀念初起的時代,名詞不完備,故說理不能周密。試看老子說“吾無以名之”“強名之”,可見他用名詞的困難。他提出了一個“道”的觀念,當此名詞不完備的時代,形容不出這個“道”究竟是怎樣一個物事,故用那空空洞洞的虛空,來說那無為而無不為的道。卻不知道“無”是對于有的名詞,所指的是那無形體的空間,如何可以代表那無為而無不為的“道”?只因為老子把道與無看作一物,故他的哲學都受這個觀念的影響(莊子便不如此。老莊的根本區別在此)。

老子說:“天地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且看他怎樣說這無中生有的道理。老子說: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繩繩不可名,復歸于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

又說:

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這也可見老子尋相當名詞的困難。老子既說道是“無”,這里又說道不是“無”,乃是“有”與“無”之間的一種情境。雖然看不見,聽不著,摸不到,但不是完全沒有形狀的。不過我們不能形容他,又叫不出他的名稱,只得說他是“無物”;只好稱他做“無狀之狀,無物之象”;只好稱他做“恍惚”。這個“恍惚”,先是“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故說“惚兮恍兮,其中有象。”后來忽然從無物之象變為有物,故說“恍兮惚兮,其中有物”。這便是“天地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的歷史。

6.名與無名

中國古代哲學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名實之爭。老子是最初提出這個問題的人。他說: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閱(王弼本原作說。今刊本作閱,乃后人所改)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然(王本今作狀,原本似作然)哉?以此。

這一段論名的原起與名的功用。既有了法象,然后有物。有物之后,于是發生知識的問題。人所以能知物,只為每物有一些精純的物德,最足代表那物的本性(《說文》“精,擇也。”擇其特異之物德,故為之精。真字古訓誠,訓天,訓身,能代表此物的特性,故謂之真),即所謂“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這些物德,如雪的寒與白,如人的形體官能,都是極可靠的知識上的信物。故說“其中有信”(《說文》“信,誠也。”又古謂符節為信)。這些信物都包括在那物的“名”里面。如說“人”,便可代表人的一切表德;說“雪”,便可代表雪的一切德性。個體的事物盡管生死存滅,那事物的類名,卻永遠存在。人生人死,而“人”名常在;雪落雪消,而“雪”名永存。故說“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閱眾甫”。眾甫即是萬物。又說:“吾何以知眾甫之然哉?以此。”此字指“名”。我們所以能知萬物,多靠名的作用。

老子雖深知名的用處,但他又極力崇拜“無名”。名是知識的利器,老子是主張絕圣棄智的,故主張廢名。他說:

道可道,非常道(俞樾說常通尚;尚,上也)。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常無常有,作一頓。舊讀兩欲字為頓,乃是錯的)

老子以為萬有生于無,故把無看得比有重。上文所說萬物未生時,是一種“繩繩不可名”的混沌狀態。故說“無名,天地之始”。后來有象有信,然后可立名字,故說“有名,萬物之母”。因為無名先于有名,故說可道的道,不是上道;可名的名,不是上名。老子又常說“無名之樸”的好處。無名之樸,即是那個繩繩不可名的混沌狀態。老子說:

道常(常,尚也)無名樸。(五字為句,樸字舊連下讀,似乎錯了。)雖小,天下不敢臣[3]。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此八字既失韻,又不合老子哲學。疑系后人加入的話)。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之(王弼今本之作止。下句同。今依河上公本改正。之、止古文相似,易誤)。知之所以不治。(王弼本所作可,治字各本皆作殆。適按,王弼注云“始制官長,不可不立名分以定尊卑,故始制有名也。過此以往,將爭錐刀之末,故曰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也。遂任名以號物,則失治之母也。故知止所以不殆也。”細看此注,可見王弼原本作“夫亦將知之,知之所以不治”;若作知止,則注中所引叔向諫子產的話,全無意思。注中又說“任名則失治之母”,可證殆本作治。注末殆字同。后世妄人因下文第十四章有“知止不殆”的話,遂把此章也改成“知止可以不殆”。又亂改王注知之為知止,所以不治為所以不殆,卻忘了“失治之母”的治字,可以作證。不但注語全文可作鐵證也。)

這是說最高的道是那無名樸。后來制有名字(王弼訓始制為“樸散始為官長之時”,似乎太深了一層),知識遂漸漸發達,民智日多,作偽行惡的本領也更大了。大亂的根源,即在于此。老子說:

古之為治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

“民之難治,以其智多”,即是上文“夫亦將知之,知之所以不治”的注腳。

老子何以如此反對智識呢?大概他推想當時社會國家種種罪惡的根源,都由于多欲。文明程度越高,知識越復雜,情欲也越發展。他說: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

這是攻擊我們現在所謂文明文化。他又說: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讀現)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

這一段是老子政治哲學的根據。老子以為一切善惡、美丑、賢不肖,都是對待的名詞,正如長短、高下、前后等等。無長便無短,無前便無后,無美便無丑,無善便無惡,無賢便無不肖。故人知美是美的,便有丑的了;知善是善的,便有惡的了;知賢是賢的,便有不肖的了。平常那些賞善罰惡,尊賢去不肖,都不是根本的解決。根本的救濟方法須把善惡美丑賢不肖一切對待的名詞都消滅了,復歸于無名之樸的混沌時代,須要常使民無知無欲。無知,自然無欲了。無欲,自然沒有一切罪惡了。前面所引的“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4],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和“絕圣棄智,絕仁棄義,絕巧棄利”,也都是這個道理。他又說: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欲是名詞,謂情欲也),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無名之樸,夫亦將無欲。不欲以靜,天下將自定。

老子所處的時勢,正是“化而欲作”之時。故他要用無名之樸來鎮壓。所以他理想中的至治之國,是一種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人之器而不用(什是十倍,伯是百倍。文明進步,用機械之力代人工。一車可載千斤,一船可裝幾千人。這多是什伯人之器。下文所說“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已釋這一句)。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狗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5]。

這是“無名”一個觀念的實際應用,這種學說,要想把一切交通的利器,守衛的甲兵,代人工的機械,行遠傳久的文字,……等等制度文物,全行毀除,要使人類依舊回到那無知無欲老死不相往來的烏托邦。

7.無為

本篇第三節說老子對于社會政治有兩種學說:一是毀壞一切文物制度;一是主張極端放任無為的政策。第一說的根據,上節已說過,如今且說他的無為主義。他把天道看作“無為而無不為”,以為天地萬物,都有一個獨立而不變,周行而不殆的道理,用不著有什么神道作主宰,更用不著人力去造作安排。老子的“天道”,就是西洋哲學的自然法(Law of Nature或譯“性法”,非)。日月星的運行,動植物的生老死,都有自然法的支配適合。凡深信自然法絕對有效的人,往往容易走到極端的放任主義。如18世紀的英法經濟學者,又如斯賓塞(Herbert Spencer)的政治學說,都以為既有了“無為而無不為”的天道,何必要政府來干涉人民的舉動?老子也是如此。他說:

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繟然而善謀。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這是說“自然法”的森嚴。又說:

常有司殺者殺。夫代司殺者殺,是謂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傷其手者矣。

這個“司殺者”,便是天,便是天道。違背了天道,擾亂了自然的秩序,自有“天然法”來處置他,不用社會和政府的干涉。若用人力去賞善罰惡,便是替天行道,便是“代司殺者殺”。這種代劊子手殺人的事,正如替大匠斫木頭,不但無益于事,并且往往鬧出亂子來。所以說:“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所以又說:“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法令滋彰,盜賊多有。”所以他主張一切放任,一切無為。“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無為而無不為。”

8.人生哲學

老子的人生哲學(舊稱倫理學,殊未當)和他的政治哲學相同,也只是要人無知無欲。詳細的節目是“見素抱樸,少私寡欲,絕學無憂”。他說:

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臺。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傫傫兮若無所歸。眾人皆有余,而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澹兮其若海,飂飂兮若無止。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似鄙。我獨異于人而貴食母。

別人都想要昭昭察察的知識,他卻要那昏昏悶悶的愚人之心。此段所說的“貴食母”,即是前所引的“虛其心,實其腹”。老子別處又說“圣人為腹不為目”,也是此意。老子只要人肚子吃得飽飽的,做一個無思無慮的愚人;不愿人做有學問知識的文明人。這種觀念,也是時勢的反動。《隰有萇楚》的詩人說:

隰有萇楚,猗儺其枝。夭之沃沃,樂子之無知!

老子的意思,正與此相同。知識愈高,欲望愈難滿足,又眼見許多不合意的事,心生無限煩惱,倒不如無知的草木,無思慮的初民,反可以混混沌沌,自尋樂趣。老子常勸人知足。他說: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罪莫大于可欲(孫詒讓按,《韓詩外傳》引可欲作多欲),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但是知足不是容易做到的。知識越開,越不能知足。故若要知足,除非毀除一切知識。

老子的人生哲學,還有一個重要觀念,叫做“不爭主義”。他說:

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與之爭。[6]

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

天下柔弱莫過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這種學說,也是時勢的反動。那個時代是一個兵禍連年的時代。小國不能自保,大國又爭霸權,不肯相下。老子生于這個時代,深知武力的競爭,以暴御暴,只有更烈,決沒有止境。只有消極的軟工夫,可以抵抗強暴。狂風吹不斷柳絲,齒落而舌長存。又如最柔弱的水可以沖開山石,鑿成江河。人類交際,也是如此。湯之于葛,太王之于狄人,都是用柔道取勝。楚莊王不能奈何那肉袒出迎的鄭伯,也是這個道理。老子時的小國,如宋,如鄭,處列強之間,全靠柔道取勝。故老子提出這個不爭主義,要人知道柔弱能勝剛強;要人知道“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與之爭”。他教人莫要“為天下先”,又教人“報怨以德”。他要小國下大國,大國下小國。他說暫時吃虧忍辱,并不害事。要知“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強梁者不得其死”。這句話含有他的天道觀念。他深信“自然法”的“天網恢恢,疏而不失”,故一切得其自然。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都是天道之自然。宇宙之間,自有“司殺者殺”,故強梁的總不得好死。我們盡可逆來順受,且看天道的自然因果罷。

(此文選自《中國哲學史大綱》,出版于1919年2月)

注釋

[1]此處原文為“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民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盜賊多有”。——編者注。

[2]此處原文為“天降喪亂,滅我立王。降此蟊賊,稼穡卒癢”。——編者注。

[3]此處原文為“天下莫能臣也”。——編者注。

[4]出自《道德經》第十八章,原文為“慧智出”。——編者注。

[5]此處“什伯人之器”原文為“什伯之器”,“使民復結繩而用之”原文為“使人復結繩而用之”。——編者注。

[6]此處原文為“故天下莫能與之爭”。——編者注。

主站蜘蛛池模板: 铜山县| 瑞丽市| 阿荣旗| 叙永县| 循化| 山东| 弥渡县| 富川| 阳新县| 岗巴县| 东兴市| 衡阳市| 巫溪县| 青海省| 崇左市| 渭源县| 固始县| 年辖:市辖区| 监利县| 阿荣旗| 拉萨市| 彰化县| 山阳县| 沈阳市| 安徽省| 阿坝| 烟台市| 伊春市| 德昌县| 西乌| 绥滨县| 白水县| 祁阳县| 普兰县| 元氏县| 盐源县| 苗栗市| 宁化县| 亳州市| 容城县| 库车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