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傳:葉辛眼中的上海
- 葉辛
- 1002字
- 2019-01-03 15:17:58
鮮肉小餛飩的“六字訣”
像陽春面一樣,鮮肉小餛飩也是上海小吃中的大眾食品。
1991年盛夏,是我從貴州調回上海之后遇到的第一個夏天??崾钅菐滋欤瑥男≡谫F州長大的兒子葉田天天半夜醒過來,一會兒躺在地板上,一會兒走到陽臺上,一會兒又溜回他睡的小床。我問他是怎么回事。他說熱得睡不著,太熱了,上海的夏天為什么這樣熱?你們還總說上海好。看著他滿頭大汗的模樣,于是我下決心為他的小房間買一個窗式空調。那年頭,空調還是奢侈品,上海的商場里買不到。我的同學在寧波大學里當教授,替我在寧波買到一個,專程坐船送到家中來。船到上海的碼頭,天還沒亮透,他乘出租車到了我在浦東的家中,也才只有清晨6點來鐘。我請他去喝早茶,他說不要出去喝早茶了,你替我到門口去買一碗鮮肉小餛飩來吧。他還特地注明,是小餛飩,不是大餛飩,在外地生活,想起上海時最想吃的,就是上海小餛飩。
可見小餛飩在我這位老同學心目中的地位。
鮮肉小餛飩講究皮薄、湯清、餡鮮。
說起來只有六個字,做起來卻頗見功夫。首先是皮子,要用白面粉,和成雪花面,和面時放一小點精鹽,還要加一點蛋清,這樣做出來的皮子才會柔軟滑爽,吃口舒適。其次是湯清,不論是老母雞湯,還是豬骨湯,都要撇去浮沫,這樣湯舀到碗中,才有一湯見底的清澈效果。餛飩下好了,才在湯水中撒上蛋皮絲、紫菜末、香干絲、青蒜末或蔥花。這幾年,上海人中喜食辣味者增多了,加一點辣油或是鮮美的糟辣椒,味道更為鮮美。但真正的鮮味來自餛飩的肉餡。肉餡得選豬腿肉,在砧板上剁成末之后,要加點姜末、芝麻油、精鹽調餡,加一小點清水或是蛋清,餡味更佳。小餛飩包起來,肉餡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要恰到好處,下熟了吃起來,只只都有肉鮮味,滑爽而有韌勁。

小餛飩
20世紀60年代我們下鄉勞動時,從松江步行到新浜去玩,黃昏時分走進古鎮的青石板街,在黃昏的燈光下吃到一碗小餛飩,其鮮香之味,至今難忘。
十幾年前在青浦的朱家角采訪,住在古鎮的招待所里。清晨早起,找到一家小吃店,在停車場附近,上得二樓臨窗而坐,要了一碗小餛飩。那皮子呈半透明狀,湯色鮮亮,黃顏色的蛋皮,紫色的紫菜末,碧綠的蔥花,品嘗時的感覺,真正應了一句上海話:不要太好噢!
鮮肉小餛飩來自江浙鄉間,那是沒有疑義的。進入上海之后,是否受到來自常州的地方小吃三鮮餛飩的啟示,還是看到了燕皮餛飩的誘人,在相互影響的基礎上推陳出新,則有待進一步的考證了。但它的風味,它的特色,卻是應該在上海灘永久地光大發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