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8章 徒有虛名的四國聯軍

在太平洋與印度洋之間的赤道附近海域,有一片世界最大的群島叫荷屬東印度。它由大小17508個島嶼組成,其中爪哇、蘇門答臘、婆羅洲、蘇拉威西和新幾內亞屬于面積較大的島嶼。群島總面積約192多萬平方公里,海岸線長81000公里。這一群島西北與亞洲大陸隔海相望,西南與澳洲大陸雞犬相聞,是控制兩大陸和兩大洋海上交通的戰略要地。

因具有熱帶雨林的旖旎美景,這里被19世紀荷蘭著名作家愛德華·德克爾稱為“環形綠寶石”。群島地區蘊藏著富饒的自然資源,特別是盛產日本急缺的石油。1940年,荷屬東印度石油產量800萬噸,是日本的20倍,因此獲得了“石油寶庫”的美譽。此外,這里富產的橡膠、錫、生鐵、煤炭、鎳等,都是日本維持其侵略戰爭機器高速運轉必需的戰略資源。

早在公元前2世紀,群島就出現了最早的國家。3世紀至7世紀,群島上分布著諸多部落和小的王國。7世紀至11世紀,大國室利佛逝與中國使者商旅的往來不絕于途。中國歷史上著名的“鄭和下西洋”就多次到過這里。不過中國不事侵略,只是開展了一系列友好外交、商務活動而已。

15世紀初,這里先后遭到葡萄牙、西班牙和英國的入侵。1596年,荷蘭人霍特曼率領的一支船隊到達爪哇島的萬丹。1619年,荷蘭人攻占雅加達,并將之改名為巴達維亞,荷蘭東印度公司的東方總部就設在這里。1641年,在奪取了葡萄牙統治下的咽喉要地馬六甲之后,荷蘭人徹底控制了東印度。

荷蘭最初通過東印度公司對這一地區實行殖民統治。1799年,東印度公司解散后,殖民地被荷蘭政府接管,這就是本書統稱的荷屬東印度,簡稱“荷印”。荷印儼然以東方大國自居,多次要求與中國平等通商。明清時期的中國官方文獻記載,當時中國與荷蘭的往來實際上是通過與荷印的交往來實現的。

荷蘭是17世紀的海上霸主,有著“海上馬車夫”之稱。鼎盛時期,荷蘭東印度公司所屬1.5萬個分支機構的貿易額占到了全球貿易額的一半以上,懸掛荷蘭三色旗的萬余艘商船游弋在廣袤的海洋之上。據稱,當時全世界共有約2萬艘商船,其中1.5萬艘屬于荷蘭,真可謂風光無限。

到17世紀后期,荷蘭先后與英、法等歐洲強國交戰,在海上敗于英國、陸上敗于法國之后逐漸衰落下來,昔日的輝煌已成明日黃花。歐戰爆發之后,弱小的荷蘭立即宣布中立,但因所處獨特的地理位置,并未能逃避戰火。1940年5月10日,德軍入侵荷蘭,短短5天時間,荷蘭本土就全部淪陷于德軍之手。荷蘭威廉明娜女王和政府要員乘坐驅逐艦倉皇渡過英吉利海峽逃往英國,在倫敦成立了流亡政府。荷屬東印度就此成為荷蘭孤懸海外的唯一殖民地。

盡管早已人老色衰,但老牌殖民帝國荷蘭并不怎么看得起后起之秀日本人。太平洋戰爭爆發之前,為了通過和平手段獲得荷屬東印度的石油,日本曾多次派出高規格的使節團,與荷印殖民當局進行談判,均無結果。這其中固然有日本要求過高的因素,但有英、美撐腰的荷印態度強硬也是談判未果的重要因素,此節前文已有所述。在美國宣布對日本禁運石油之后,日本人要想獲得這種不可或缺的戰略資源,就只剩對荷印動武的一條路子。

本土淪陷的荷蘭此時的處境頗為尷尬。作為英國的同盟國,流亡倫敦的荷蘭一直想與英國及其背后的美國就荷屬東印度地區的防御進行商討。但彼時被德國人折騰得生不如死的英國,根本無暇與荷蘭就遙遠的荷印問題進行磋商。到1940年底,在荷蘭政府的一再請求下,雙方才開始討論此事。當時英國的遠東政策仍以綏靖為主,為了取悅日本,甚至不惜關閉中國抗戰的大動脈滇緬公路長達3個月之久,雙方的會談并未達成實質性結果。

隨著遠東局勢日益惡化,日本的南進勢頭越來越明顯。英國在遠東有著廣闊的殖民地,同樣面臨來自北方的威脅,英、荷在遠東的利益又逐漸一致起來。1940年11月25日至29日,英國、澳大利亞和荷蘭在新加坡舉行了參謀級會談,美國派觀察員列席了會議。會議上,雙方僅就遠東的防務達成了理論上的共識,并未制定有針對性的對策措施。

隨著形勢不斷發展,1941年1月29日,英、美兩國開始在華盛頓舉行更高層次的會談,“先歐后亞”的總體戰略正是從這時開始初步建立起來的。這一戰略認為,一旦英、美將來在遠東與日本交戰,歐洲和大西洋將成為主戰場,遠東和太平洋地區盟軍將暫時采取守勢。會議商定,美國不再向遠東大量增派部隊,但允許美國太平洋艦隊在該地區采取進攻戰略。這次會談并未邀請荷蘭參加,對此荷蘭人肯定高興不起來。

對于英、美確定的“先歐后亞”戰略,荷蘭人應該是喜憂參半。高興的是歐洲被放在了優先的位置上,預示著女王能夠早日回家。擔憂的是,荷屬東印度的危險系數驟然變大。

在華盛頓會談的基礎上,1941年2月22日至25日,英、荷、澳三國在新加坡再次舉行了由英國遠東司令波帕姆上將主持的軍事會議。當時美國正在試圖與日本和談,仍然扭扭捏捏以觀察員的身份列席了會議。會議認為,在未奪得新加坡作為基地之前,日本對荷屬東印度、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等地展開大規模進攻是絕對不可能的。大家一致希望,能夠和美國共同發出一個聯合聲明,警告日本人在遠東不要輕舉妄動。但當時美國國務卿赫爾和日本大使野村吉三郎已經接上了頭,美日和談剛剛啟動。美國對如此威脅日本人的提議保持了相當的矜持。

到4月份,四方再次召開了關于遠東防務的專題會議,制訂了應對日本人進攻,保護與會國家遠東權益的戰略計劃。但主要議題還僅僅是如何保護海上交通線安全,以及如何把新加坡作為戰略核心進行設防的問題。英國人認為“守住新加坡一切就好”,所有問題都迎刃而解,荷屬東印度離日本的進攻還遠著呢。除了荷蘭人干著急,大家對荷印的防務似乎提不起多大興趣。

但是對于荷蘭的多次催促,作為盟友的英國人也必須有所表示。1941年8月1日,英國外交大臣艾登爵士向荷蘭駐英國大使說——此時荷蘭女王和政府首腦都在倫敦,英國人純屬多此一舉——如果日本侵犯荷蘭,英國將全力給予援助。雖然并沒有什么實質性內容,但總算有了一個比較明確的說法。

總算有人出面給撐腰了。基于英國的上述承諾,荷蘭威廉明娜女王命令外交大臣照會東京,如果日本膽敢繼續向南擴張,荷蘭絕不會等閑視之。照會中對日軍如果依然向南推進將導致爆發戰爭的可能性只字未提。也就是說,你絕對不能打我,如果你打我的話——太監了。說句實話,連美、英都敢一起打的日本人根本就沒把荷蘭流亡政府放在眼里,他們眼中只有荷屬東印度寶貴的石油。

1941年12月5日,英國政府終于發表了一項正式聲明,準備盡一切努力與荷蘭進行全面合作,擊退敵人在遠東地區的一切進攻。僅僅三天之后,日軍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正式爆發。作為美、英盟友的荷蘭立即信守承諾向日本宣戰。讓人意外的是,一向飛揚跋扈的日本人對此竟然忍氣吞聲,并未做出任何積極反應。日本人并非一下子變文明了,他們心里想的是“不是不報,時辰未到”。

開戰以來,遠東戰局對盟軍來說只能用“糟糕透頂”來形容。由于日軍同時對珍珠港、馬來亞、菲律賓、香港、關島、威克島等地發起了大規模攻勢,使得盟軍根本無暇顧及暫時尚未遭到直接攻擊的荷屬東印度,對該地區的防御也遲遲沒有制定有針對性的對策措施。表面上看,荷印仿佛成了被戰爭遺忘的一片樂土。

誰都清楚這種平靜是暫時的。連聾子都能聽出來,日本南方戰役的終極目標就是荷屬東印度,只有那里才有他們急需的石油。當時在遠東除了緬甸有年產100萬噸石油的能力,別的地方還真是找不到那玩意兒。日軍之所以暫時沒有發起對荷屬東印度的攻擊,只是因為時機尚未成熟而已。日軍最迫切的任務就是為未來的荷印作戰打開兩廂,盡快完成馬來亞和菲律賓作戰。

在“阿卡迪亞”會議上,羅斯福和丘吉爾曾就盟軍的統一指揮問題進行過磋商。遠東形勢太過復雜,參戰國眾多。在羅斯福和馬歇爾的積極努力下,丘吉爾勉強同意在那里成立一個由美、英、荷、澳四國共同參加的聯合司令部,總部就設在日軍炮火暫時還未打到的爪哇島。經反復博弈,1942年1月3日,英國阿奇博爾德·韋維爾上將被任命為聯軍司令官。1月4日,在印度新德里的韋維爾接到了任命。盡管心中一百個不情愿,可軍令難違,他也只好背起行囊前往爪哇島。

1月10日,韋維爾上將到達爪哇。當天下午,盟軍一眾高級將領在巴達維亞召開了第一次軍事會議。會議在詳細分析盟軍面臨嚴峻形勢的基礎上,將對下一步的聯合作戰做出統一部署。韋維爾憂心忡忡地告訴大家:“這是一場爭奪時間的競賽,對我們來說,日本人的行動簡直太迅速了。”

聯合司令部的成立顯然為時已晚。除了已淪陷的香港、關島和威克島,正在戰斗的馬來亞和菲律賓均前程堪憂,馬尼拉和吉隆坡均已陷落,就連大家腳下的荷屬東印度也已不再平靜。聯軍司令部成立之前,日軍對這一地區的攻勢業已發動,北面的打拉根和西里伯斯東北部均已落入日軍之手。

經過一番簡單籌備,美、英、荷、澳(ABDA)聯合司令部于1月15日在巴達維亞正式掛牌開張營業,司令部成員構成如下:

司令官:英國阿奇博爾德·韋維爾陸軍上將;

副司令官:美國喬治·布雷特陸軍中將;

參謀長:英國亨利·波納爾陸軍中將;

海軍司令官:美國托馬斯·哈特海軍上將;

副司令官兼參謀長:英國帕里澤海軍少將;

陸軍司令官:荷蘭塔爾帕頓陸軍中將;

副司令官兼參謀長:英國蘭·昔萊費爾陸軍少將;

空軍司令官:美國布里爾頓陸軍少將(1月28日由英國空軍中將理查德·皮爾斯接任);

副司令官兼參謀長:英國達維爾空軍上校。

爪哇島上剎那間出現了為數眾多的高級將領,可惜稱得上“將星”的一個都沒。大家可能覺著很多人面熟,不錯,諸如哈特、布里爾頓、帕里澤、波納爾以及韋維爾本人,都曾在前文登過場、亮過相的。除了是來自五湖四海為了一個共同的革命目標,他們還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剛剛打了敗仗,是被日本人趕到這里來的。也不全是,把韋維爾趕到這里來的是德國人隆美爾。四國聯軍的戰略目標是:守住馬來亞—蘇門答臘—爪哇—小巽他群島—澳大利亞一線,就是盟軍所謂的“馬來屏障”。

剛剛成立的聯合司令部內部可謂矛盾重重。“阿卡迪亞”會議商定組建司令部時,美、英兩國并未事先征求荷蘭的意見,這讓荷蘭人頗感不快。后來經丘吉爾和羅斯福耐心解釋,荷蘭人才勉強接受了這一安排。成功本來可以消除這種負面情緒,然而隨之而來的一系列失敗導致這種反感日益加劇。司令部的組成也讓荷蘭人頗感失望,所有成員僅有一名荷蘭軍官參加。作為群島地區,抗擊日軍進攻肯定首先要依賴海上力量,對于這一海區最熟悉的無疑是荷蘭人,但海軍司令部沒有一名荷蘭軍官擔任要職。

最失望的當屬荷蘭遠東艦隊司令官康拉德·赫爾弗里希海軍中將。后來他在回憶錄中沮喪地寫道:“我對此感到很不痛快。”將要開始的戰爭是保衛自己的屬地,可作為荷蘭皇家海軍司令官的赫爾弗里希不得不在巴達維亞的司令部里獨自待著,無所事事,從來沒有人來征求他的意見。他了解盟軍各項作戰計劃的唯一途徑,來自聯合海軍司令部參謀處的一位荷蘭軍官。

除了赫爾弗里希,心情不爽的大有人在。澳大利亞對宗主國的不滿情緒正不斷加劇,他們擔心澳洲大陸很快遭到日本人的入侵,而自己的主力部隊被英國人安排到很遠的地方替他們作戰。一旦澳洲出現危機,那些部隊想回都回不去。哈特上將在美國海軍中資歷甚老,連麥克阿瑟在他眼里都是“新兵蛋子”,他對接受一個比自己小7歲的英國人指揮甚感不滿。韋維爾本人也不愿意接手這樣一個爛攤子。在整個司令部中,似乎找不到一個真正高興的人,這仗還怎么打?

1月18日,聯合司令部從巴達維亞遷到了萬隆附近倫邦的“大旅館”里,理由是這里不易遭到來自空中或海上的打擊。14天后,聯合司令部的空軍司令部又遷回萬隆,原因是倫邦的房子不夠住——都大難臨頭了還如此講究生活條件,來來回回工夫都花在搬家上了。24日,在韋維爾的強烈要求下,司令部的管轄范圍稍有擴大,將澳大利亞的達爾文港和西北沿岸地區也包含進去。此舉既為了安撫澳大利亞人的不安情緒,也便于盟軍戰機從該地區的基地起飛,對各戰區實施空中支援。

說老實話,聯合司令部不過是一個臨時撮合起來的松散機構,各國部隊除接受聯合司令部指揮,還要貫徹本國統帥部的戰略意圖,可能后者更具效力。實際上,各國部隊對本國在這一地區的利益得失更加關心,難以形成一致的作戰思想,也缺乏必不可少的共同作戰原則。聯合空軍司令部設在爪哇西部的萬隆,而海軍司令部設在東部的泗水,兩者相距600多公里,通信聯絡又不方便,海軍和空軍的聯合作戰根本無從談起。四國海軍的艦只分散在西起新加坡東至達爾文的廣闊海域,難以集中指揮。司令部從成立到各奔東西,甚至連一個最基本的聯合作戰指揮室都未能建立起來。部隊行政管理仍歸各國負責,聯合司令部只負責單純的作戰指揮。韋維爾也是破罐子破摔,索性讓四國的部隊獨立作戰。這樣一支組織松散、指揮不一的部隊,根本無法抵擋日軍的猛烈進攻。

蹩腳的韋維爾大事不干,卻采取了一個重要但也是最遺憾的措施。為了與英國的組織系統保持一致,他下令所有岸基飛機統一歸空軍司令部指揮,包括原來隸屬于海軍的飛機,只有航空母艦和其他軍艦上的飛機仍歸海軍指揮。由于并沒有航母參加荷印保衛戰,因此歸海軍指揮的飛機就只剩下寥寥個位數。韋維爾這一昏招意味著承擔重要作戰任務的海軍就此喪失了空中掩護,也失去了海上作戰的“眼睛”,戰前水面艦艇與飛機的協同作戰訓練全部白費。從最后結果看,這一變化帶來的惡果是致命的。

統算起來,盟軍在這一地區的陸軍超過了90000人。其中當地荷蘭守軍75000人,英軍10000人,澳大利亞軍隊5000人,美軍1000人。人數看起來好像不少,但由于防御區域廣大兵力配置分散,加之武器裝備落后,作戰思想不統一,綜合戰斗力大大低于對面的日軍。美、英部隊大多是從菲律賓、馬來亞、香港等地撤下來的,最遠甚至是從中國上海大老遠跑過來的,已經遭受過打擊的他們士氣低落,難以形成堅強的戰斗力。作為陸戰主力的荷蘭軍隊中矛盾重重,大部分下級軍官和士兵是當地人,與擔任中高級領導職務的荷蘭人格格不入。當此之時,以蘇加諾、哈達為首的民族獨立運動方興未艾,當地士兵對荷蘭人三百年的殖民統治早已深惡痛絕,戰斗中“出工不出力”或“出工出反力”的現象比比皆是,戰斗力也就可想而知了。

海軍看起來貌似不弱。主力艦艇為美國重巡洋艦“休斯敦”號和2艘輕巡洋艦,以及13艘老式驅逐艦和25艘潛艇,基本上是原駐菲律賓美國亞洲艦隊的老班底。荷屬東印度是澳洲大陸的防衛屏障,因此澳大利亞海軍也派出了2艘輕巡洋艦和7艘驅逐艦前來支援。此外,荷蘭人有4艘輕巡洋艦、7艘驅逐艦和16艘潛艇。馬來亞和新加坡出現危機之后,英國皇家海軍重巡洋艦“埃克塞特”號和近10艘驅逐艦也來到這里。加上魚雷艇、布雷艇等蝦兵蟹將,盟軍合計各類艦船146艘,其中作戰艦艇88艘。這些艦只大部分是服役多年的老艦,新型艦艇寥寥無幾。即便如此,這支貌似強大的艦隊依然使64歲的哈特上將激動不已,說“這絕對是東方最有效率的艦隊,是一支令人望而生畏的海上力量”。

可惜日本人絕對是“望而不畏”。由于馬來亞和菲律賓的登陸行動均已結束,聯合艦隊可以抽調足夠的艦艇支持最為重要的荷屬東印度作戰。拋開最后匆匆趕來打醬油的南云艦隊,就是近藤信竹中將的海軍南方部隊主力,“金剛”號、“榛名”號戰列艦來了,也絕對屬于“‘二’覽眾山小”,打遍南洋無敵手。此前能與它們抗衡的英軍兩艘主力艦“威爾士親王”號和“反擊”號,早已被日本海軍航空兵摧枯拉朽般擊沉于中國南海。

開戰之初,盟軍在荷印地區有各型飛機300架,大部分屬于老舊的機型,在日軍攻占附屬島嶼的作戰中已消耗殆盡。日軍登陸爪哇島之前,英軍的飛機已所剩無幾,荷蘭只剩幾架陳舊的飛機,美國運到爪哇的111架飛機只剩下23架轟炸機和個位數的戰斗機。比這里擁有更強兵力的英國人和美國人都未能守住馬來亞和菲律賓,讓荷蘭人守面積更大、區域更廣的荷屬東印度,確實勉為其難。

盟軍各有各的小算盤。荷蘭是真希望能夠守住自己最后的海外領地,美軍的打算是反攻菲律賓,英軍希望能守住新加坡,澳軍則想通過對荷屬東印度的防守阻止日軍入侵澳洲大陸。海軍中除了荷蘭,其余三國艦只都可以根據戰場情況隨時溜號。加上語言障礙,司令部的工作效率極其低下。一位荷蘭軍官對此無奈而又形象地說:“司令部里看著大家都在忙碌,但誰也不知道誰在干些什么。”

仗還未打,外強中干的四國聯軍敗相已露。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斗六市| 溧水县| 邹平县| 赤城县| 鄂托克旗| 浦江县| 五大连池市| 海丰县| 宜州市| 永川市| 定陶县| 浑源县| 香格里拉县| 东宁县| 海盐县| 平和县| 惠来县| 隆安县| 临桂县| 洞头县| 通山县| 龙海市| 报价| 潼南县| 于都县| 磴口县| 平昌县| 临安市| 灵台县| 郯城县| 达州市| 丰镇市| 高唐县| 桓仁| 永福县| 拉孜县| 乌拉特前旗| 天柱县| 城步| 塔河县| 永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