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股權一本通:股權分配+激勵+融資+轉讓實操
- 全聯軍
- 1335字
- 2019-09-09 16:36:19
第三節 股權設計的五大問題
公司股權治理結構要回答好五個問題(如圖1-1所示)。

圖1-1 股權設計五要素
一、誰是公司老大
公司一定要有帶頭人,避免出現海底撈、真功夫均分股權的局面。不論是內部合伙人,還是外部投資人,他們之所以愿意合伙干,愿意投資,都是出于欣賞企業領袖,都是在投帶頭大哥。
中國的創業者和美國的創業者有一個很大的區別,在美國,通常是幾個創始人合伙創業,在中國則大多是一個明確的老大,大家都跟著老大打拼。
對于一些復雜的創業項目,一個老大很難面面俱到,把所有的事情全都做好,如果幾個合伙人通力合作,各自擅長一個領域,這樣才更有機會把產品和服務的模型做出來。
徐小平在“論初創企業合伙人”的演講會上,談道:“我們回頭來看失敗的企業,絕大部分都有共同的特點,或者是做得非常艱難的企業都有一個共同的因素,就是他們的創始人里只有一個老大,沒有老二、老三,沒有占兩位數的合伙人。創始人要懂得分享,身邊要有相關的資源。”
如何將合伙人分出一二三呢?最好的辦法就是股權。
事實上,公司的帶頭大哥,責任更重,壓力更大。因此,要讓更合適的人上,把有能力的人推向前臺,讓他們做大股東,其他人做小股東。
二、誰來出資
從資金來源來看,有內部投資人(創始人、合伙人、團隊、員工)和外部投資人(天使投資人、風險投資等)之分。公司投資是一個雙向選擇,投資人在篩選公司,同時公司也要篩選投資人,要考察投資人的背景和投資意圖,雙方“情投意合”方可“聯姻”,而不是對投資人來者不拒。
從投資主體來看,也分兩種形式:一種是只投錢不做事(不負責公司日常經營和管理);另一種是既投錢又做事(股東同時擔任公司內部職務)。這一點一定要在投資協議中約定清楚,免得日后扯皮。
三、誰來經營
企業的經營者是指負責企業日常運營的人員,可以是股東,也可以是聘請的職業經理人。
傳統型企業通常是老板親力親為,一人負責經營。比如,“娃哈哈”的“宗式打法”:娃哈哈從創辦以來,老板宗慶后都親力親為,管理高度扁平化,管理層級非常少,內部幾乎沒有設置副總,集團旗下各大事業部和生產基地,都是直接向宗慶后匯報。宗慶后集權到了什么程度?有時候連公司買一把掃帚這樣的錢甚至都需要他去簽字。
這種經營模式顯然已經不適合新型的股份制企業,股份合作型企業,要么是合伙人(股東)各司其職,各自獨當一面;要么由職業經理人和高管團隊負責經營,或者兩者合二為一(經理人和團隊同時擁有股權)。
四、誰是擁有者
毫無疑問,從法律角度講,股東是企業的擁有者。
但是,企業另外還有事實上的擁有者。我們知道,所謂企業擁有者,即企業所有權(財產控制權)的擁有者,而企業所有權(財產控制權)屬于經營者,因此,企業事實上的擁有者是經營者。當然,經營者本身可能就是企業的股東,也可能是不持股的職業經理人。
五、誰對企業負責
企業日常負責股東權益的有兩大機構:董事會和監事會。
董事會由股東大會選取的董事組成,對股東負責,具有公司的經營決策權,領導公司所有的對內和對外事務;監事會是公司的監督機構,對董事會和經理人的活動進行監督,但并不參與公司的日常業務決策和管理,對外也無權代理公司。為了避嫌,監事會成員不能由董事和高級管理人員兼任。
董事會負責公司經營,對股東負責。監事會負責監督公司管理層的行為,也對股東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