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股權一本通:股權分配+激勵+融資+轉讓實操
- 全聯軍
- 1268字
- 2019-09-09 16:36:20
第二節 股東就是能力的組合
你能走多遠,取決于你與誰同行!
創業路上充滿磨難艱辛,有幾個志同道合、立志高遠的伙伴(股東)陪伴,能增添幾分成功的把握。但是股東之間的合作,不是人員的簡單疊加,而是能力的組合。股東間要做到“力往一處用,勁往一處使”,這樣才能發揮出“1+1﹥2”的效果。
股權分配機制,就是用現在的名和未來的利,把當下最有能力、潛力且和老板立場統一的人,統一成一個利益共同體(股東共同體),定好未來與當下的分配規則,就有可能再創奇跡。
案例
不合理的股東能力組合
這是一個創業失敗者的自述:
“我是一個二十幾歲的愣頭青,合伙人是一個將近四十歲的女人,這樣的組合很難讓人信服我們的專業能力和公司水平。其實問題主要出在我身上,合伙人無論是行業經驗、專業水平,還是提案、氣場,都沒什么問題,但她身邊站個我,就出現問題了。
每次與客戶面談時我都會緊張,一是我之前完全沒有這種當著一群人的面發言的經驗;二是我性格有些內向,普通話本來就不流利,一緊張更加磕巴,可想而知我給合伙人帶來的負面影響有多大。
事后我仔細考慮,也跟她提過:假如下次再有機會,我們寧可花錢請個有氣場、形象與談吐能力都能夠壓得住場面的人陪你去,也不能再讓我站在你旁邊,我們還是回到各自分工的戰場:你對外拓展業務,我負責內部運營。可惜,我們再也沒有了‘下次’。
一家公司創辦人的形象氣場,直接決定了一場商務談判的成敗!”
這番失敗感慨,可謂字字真言,是無比沉痛的教訓。顯然,這家創業公司是由于股東能力組合出現了問題,核心合伙人不具備相應的溝通能力,導致企業業務拓展的失敗。
在實際操作中,找到合適的股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第一,股東的角色組合。
公司股東(合伙人)通常需要這樣幾種角色(見圖2-1)。

圖2-1 股東角色組合
①戰略家:格局宏闊,視野寬廣,野心勃勃,能夠高瞻遠矚,制定公司戰略。
②執行者:要接地氣,執行力強,擅長帶領大家去落實各項決策。
③社交家:社會經驗豐富,能夠游刃有余于各種圈子,善于挖掘資源、整合資源、利用資源、為公司發展爭得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
④內訓師:凝聚力強,心態積極,是團隊的正能量場,能增強團隊的向心力。
第二,股東的互補性要強。
公司股東、核心團隊成員間,應該有互補性。這種互補,既包括知識、經驗上的互補,也包括性格、能力上的互補。
案例
“中星微”的股東搭配
鄧中翰在創辦“中星微”的時候,首先找到的合作伙伴是斯坦福大學的電子工程學博士楊曉東,他有在英特爾和惠普的工作經歷,長期從事CMOS大規模集成電路系統的研究,有技術特長;接著,鄧中翰又找到了移民加拿大的老同學金兆瑋,這位成都電子科大畢業生,有著豐富的市場經驗。
合伙人團隊組成后,大家專門做了如下分工:
鄧中翰是一個知識結構和能力都很全面的人,做事情喜歡從全方位考慮,所以主持大局;說話和走路的頻率都比別人快的楊曉東則對技術充滿了激情,就專注于技術;金兆瑋“和再難纏的人都能打交道”,所以抓銷售。
第三,股權怎樣組合?
合伙人之間股權的劃分,不僅涉及核心利益的分割,更會影響企業的長遠發展與穩定,務必要做到科學合理(見表2-1)。
表2-1 股權組合的劃分原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