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節 內容講解

一、各種幸福之道

每一個人都在追求幸福。即使一個人不說他在追求幸福,生活得更幸福也是他所希望的事情。所有人都希望自己變得更加幸福,但很多人并不一定能夠得到幸福,所以我們要幫助大家一起走向幸福。

對于幸福,每個人心中有不同的標準,但所有的幸福都是要使一個人得到更加長期、更加深層次的開心和舒心。

有沒有一個幸福之道,能幫助所有人走向幸福呢?當然有!

我們講家庭幸福之道,就是要幫助大家在方方面面變得幸福。家庭幸福之道課程共有12講,內容包括人性的本質、溝通幸福之道(3講)、工作幸福之道、個人幸福之道、性福之道、夫妻幸福之道、矛盾解決之道(家庭矛盾萬能解決三步法)、幸福日記等。

良好的溝通是家長幫助孩子、夫妻互相幫助的前提。溝通幸福之道是利用溝通這種方式,來使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變得更加和諧,讓家庭更幸福。

工作在每個人的生活中占有很大比重,一個人如果在工作時間不幸福,那就談不上人生的幸福。工作幸福之道是通過一些方面的調整讓工作變得輕松愉快,來讓大家在工作中體會到幸福。

一個人如何來設計自己的生活?如何調節自己的思維方式和心態?在面對問題時應該考慮什么,從而逐漸走向個人的幸福?個人幸福之道對此做出了細致的回答。

在生活中,大家很容易見到不幸福的家庭。比如夫妻彼此不欣賞、性格不合、對孩子的教育理念不一致、一方出軌等問題不斷地在現實中上演。夫妻之間如何相處,才能共同走向幸福?人們常說要化愛情為親情,怎么才能做到呢?這是夫妻幸福之道所要揭示的。

在女性幸福之道里,有一個迅速提升女性幸福指數的手段——幸福日記。幸福日記分兩種:一是夫妻幸福日記;二是親子幸福日記。每一個人都希望自己的配偶更優秀,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更出色。幸福日記可以幫助你每天看到配偶和孩子的優點,不斷體會到配偶和孩子的好。你越覺得對方好,就越能發現對方的好,對方也確實會變得越來越好,而你也會越來越認識到對方確實非常好,從而走向良性循環,并讓自己生活在幸福之中。

在家庭中,只要你依著我們上面提到的任何一種幸福之道去想問題、做事情,就會明顯地發現自己比以前生活得更幸福。

另外,還要給大家講一個矛盾解決之道,也就是家長們經常聽到的家庭矛盾萬能解決三步法。所有的家庭矛盾,按家庭矛盾萬能解決三步法去做,都可以很好地解決。

二、什么是平等思維

幸福之道的所有內容基于一個最核心的思想——平等思維。

平等思維是什么?

平等是指心的平等。

心如何平等?

不帶自心的執著,以平等的心看待萬物。

平等就是看到事物有不同,不以自心分別好壞。即事物有不同,無好壞之分。

人們總在評價事情的好與壞,但大家并沒有統一的好壞標準。比如:一個人,有人說他好,有人說他不好;一件事情,有人說它好,也有人說它不好。

家庭幸福之道課程開課的日子,也是十八大召開的日子,看起來這應該是一個很好的日子。但是,同樣在這一天,有人得到了壞消息,有人生病住院,有人挨打,有人家里失火。有那么多人在這一天不幸福,這一天是好日子嗎?其實,日子沒有好壞,是你的心情在決定它的好壞。你心情好了,今天就是好日子;你心情不好,今天就不是好日子。這就是平等思維。

事物沒有好壞之分,但人心會去分別好壞。對好壞的分別是一種對自我偏見的執著,平等的心就是不帶執著的心。

平等的心是一顆很干凈的心。

干凈的心就是沒有執著掛礙的心。執著是什么?執著可以理解為一個人以自己心中的偏見而產生對事物的在意。

有人問:“如果不在意,我怎么幸福?”先不說人怎么幸福。人對某種東西在意了就容易難受。為什么?你在意了,就會為它牽腸掛肚,無法心安。這就是《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中的:“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

炒股的人都知道,所有的股票走勢圖都有一個特點:波動。所謂波動就是有高有低。比如說五塊錢一股,買一萬股,五萬塊錢。第二天漲了百分之十,一股漲了五毛,一萬股漲了五千塊錢,很開心。第三天跌了百分之十,五塊五一股的股票,一股跌百分之十不是五毛而是五毛五,市值不到五萬了。于是就難受了!但這還不夠,接下來,賣還是不賣?這個判斷更讓人為難。如果沒賣,第四天又跌了,一股又跌四毛,又四千塊錢跌下去了。這可是真金白銀的損失!于是后悔沒有早賣,猶豫現在到底賣不賣,心里難受吧?且不說幾天之內,就是在一天之內,股票也是一會兒漲一會兒跌的,如果對此太在意,心里就一定會難受。

所以,一個人對什么太在意,就難免會痛苦。太在意,就是心不干凈,有執著放不下。太在意,人就處于一種很緊張的狀態,往往做不好事情。

最開始學溜冰的時候,人會特別在意保持平衡,避免摔倒。看到前面有個小石子就如臨大敵,生怕把自己絆倒,很著急地想避開,但心里越緊張就越控制不住自己,往往會對著小石子沖過去,一下就把自己摔倒了。

太在意,人就不能自在地處理事情,這叫心不干凈。

平等思維,就是要幫助大家把心逐漸變得干凈起來。在家庭幸福之道的學習過程中,我們沿用對話、提問的方式,尤其是要用到一個法寶——單破不立。

用單破不立來對話,你是在問而不是在陳述。較之于陳述而言,問問題本身強調不陳述自己的觀點。當你不去陳述而只是去問的時候,可以避免你的偏見從話里帶出來,對別人造成不好的影響,給事情帶來危害。逐漸地,不只是話中偏見減少,對自己心中的偏見也會更快更細微地覺知到。

在和大家對話、點評作業、回答問題的過程中,我會較多采用更直接指出問題的方式——類似于禪宗的棒喝方式。在溝通中、在生活中、在追求幸福的過程中,大家會遇到各種問題、面臨各種困惑,我要做的是幫大家指出正確的因果關系,讓大家用最直接、最高效的方法解決問題,也就是六個字:做正因、得正果。

家庭幸福之道的學員有兩種情況:一是已經嘗到了平等思維帶來的甜頭的老學員,他們在學習了平等思維之后,親子關系、夫妻關系、家庭生活都在明顯地改善,幸福指數明顯提升。二是面臨困境急需改善的家長,往往都是些新來的家長。后者有的是孩子學習不好,想幫孩子幫不到;有的是夫妻關系不和諧;有的是心態不好,身體也不好,感覺生活很痛苦。

大家都想找到一個好方法讓自己生活得更幸福,讓家庭更和諧,從這個角度來說,大家都是積極向上追求幸福的人。

有句話叫:“苦盡甘來。”為了幸福,各位學員需要吃苦。這個苦不是身體上的,而是心智上的。

為什么大家的心智需要吃苦?因為我們一般人的心智不是幸福的心智。

生活中有很多不幸福的人,他們一開口就常常會抱怨:你看我愛人多么不是東西,對我怎么怎么不好;我的孩子多么不聽話,我對他怎么怎么好,可他偏偏不懂事;朋友怎么怎么對我不好,怎么沒良心;還有誰誰對我怎么怎么不好……好像全世界都對不起他。其實他們不幸福跟這些都沒關系,往往是因為他們自己不知道怎么幸福。在上課的過程中,我們會通過理論和案例來讓大家悟到。

自己不智慧,所以自己才不幸福。自己有智慧了就沒事了,就可以幸福了。一個人要做的就是改變自己。

當一個人開始發現自己的問題、開始反思自己的問題的時候,人生就開始改變了。

平等思維有一句名言:“反思問題反思到自己身上,就是在找方法;反思到別人身上,就是在找麻煩。”找事兒不是找事兒干,而是挑剔別人,把別人惹惱,然后對方會反過來惹你煩惱。

反思問題要往自己身上反思:我哪兒有問題?我怎么改變?……這是我們要做的。但常人不是這樣想問題的。當人們遇到不好的結果的時候,往往會把原因歸到別人身上。

平等思維跟常人的思維正好是相反的。佛家有種說法叫“顛倒凡夫”,一般人的心是顛倒的,只要順著這顆心走,出來就是錯的。

比如,有一對夫妻,妻子來找我,說:“唐老師,我認為應該給孩子相對寬松的環境,你說對不對?”我說:“對。”她說:“但是呢,孩子學習不夠好,一家人都埋怨我,說我慣孩子了。于是他們就不讓我管孩子了,讓他爸爸接手。孩子有點什么事,他爸爸就是打,打著打著,孩子連家都不回了,學也不上了。唐老師,你說是該按我這樣慣孩子,還是該按他爸爸那樣打孩子?”其實這兩種教育方式都是錯誤的。慣孩子是在給孩子相對寬松環境的時候沒有給孩子有效的指導和幫助,打孩子是試圖利用懲罰的方式解決孩子的問題,但除了懲罰卻沒有提供有效的幫助。所以,這兩種做法都是錯誤的、失敗的。所以,一般人的心非左即右,動念即錯。

平等思維是悖著一般人的心來思考問題的。當然,一開始這樣做很難,大家會很不習慣,但做時間長了之后就不一樣了,結果就會越來越好。與你自己的心相悖,用具體的操作來落實這個“悖”,這就是平等思維。

一般人的心經常是這樣的:偏執,我覺得什么好就是什么好;逃避,我不想要,這些東西就是不好的;傲慢,我不可能錯,我的見解是最正確的;邊見,二分法,要么對要么錯,就像前面那對夫妻,教育孩子要么慣著要么打;成見,不給對方解釋的機會,不聽對方的表述,不看對方的表現,直接給一個原先就有的評判;邪見,不信因果律,不遵循因果律。

有家長對我說:“唐老師,算命的說我的孩子沒有學習的命,你說我的孩子是不是就不適合學習?”家長問這句話,讓人怎么回答?難道我回答一個“是”,這位家長馬上就不教育孩子、不管孩子了嗎?所以說,很多時候人們的思路是非常愚蠢的,但自己往往看不出來,做不好事情時就歸于天命。這就是邪見的體現。

努力做事情,但結果不好,對此民間常有個說法叫“盡人事聽天命”,意思是我已經努力了,最后結果不好不怨我,這是老天的旨意。這是一種不科學的說法。

“盡人事”,你真的盡到人事了嗎?盡人事,第一是明確正確的因果關系,你想要什么結果?獲得這個結果,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做什么因一定得到這個結果?你有沒有把這個因做足做好?做好了這個因必得這個果,哪有什么天命好聽?

提問:“謀事在人成事在天”有道理嗎?

有網友問:唐老師,我看您的博客已經很久了,您的觀點總是一針見血,直指要害,又能讓我耳目一新。請問,我覺得我已經在盡力做我的事業了,盡管事業發展不好,但謀事在人成事在天,我覺得也沒有什么好后悔的,但有時候又不甘心,您說我該怎么辦?

——一個迷茫中的網友

唐老師答疑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看似是一種看破放下的灑脫,但細想起來,往往是那種在做事情上無能為力、很無奈的人說的話。類似的說法還有“盡人事聽天命”等。

謀事在人,謀事在什么人?在愚蠢的人,還是有智慧的人?人謀的是什么事?是“稀里糊涂做事”之事嗎?稀里糊涂做事,就可以得到好的結果嗎?做什么就一定能夠獲得好的結果?我們已經理清楚了嗎?如果沒有理清楚,我們盡力做的是什么?是不是在南轅北轍?

成事在天,在哪個天?在我們頭頂上的藍天嗎?天有不測風云,它自己都會受風云等各種因素影響,又怎么可能幫我們成事?在天上的神?我們真的靠天上的神來做事情嗎?到底成事在什么天?

對于愚蠢的人,不是所有的事情都做不好,很多時候的確憑運氣。什么是憑運氣?就是如果恰巧他做了正確的因果關系中的正確原因,他就成功了,但他往往不明白真正成功的原因,所以,就會說這次自己運氣好。下次由于沒有碰巧做到正確的原因,于是就失敗了,這時候他不是檢討自己的智慧水平,不是去找出真正成功的因果關系,而是看到了事情不能把握的表象,怨自己運氣不好,而發出一種無奈的感慨: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我們現在就給出這句話的解釋:

謀事在人,能夠做成事情的人,是那種明確了正確的因果規律的人,也就是那些知道做什么可以一定獲得我們預期結果的人,也就是有智慧的人。所以,謀事在人,應該說是:謀事在智人。有智慧的人,每天只做能夠得到好結果的正確原因,如果一個人沒有智慧,不明白做事情的因果關系,不知道做什么可以獲得預期的結果,這樣的人不足以謀事。

成事在天,天指的是天之理,也就是正確的因果規律之理。明白了這樣的因果規律,找到了成事的真正原因并做到,這樣的理就是天理,明白了這樣的天理,當然就可以成事。成事就是靠這樣的天理。所以,應該說:成事在天理。

謀事在智人,成事在天理。祝愿天下人都能夠提升自己的智慧,達成所有的愿望,成就幸福人生。

真正有智慧的人,不是盡人事聽天命,而是做正因得正果。這是個人必定幸福的根本,也是整體上人的幸福的根本。我們講到好幾條幸福之道,其實所有的幸福之道,根本都是要弄明白因果關系,做正因得正果。

“舉頭三尺有神明”。一般人的理解是頭上三尺有個神在看著你,你做不好的事他就會懲罰你。什么是神明?神明就是因果規律。一個人真的弄明白因果規律,就能把握人生,把握幸福。

“智者畏因,愚者畏果。”愚蠢的人會在不好的結果出來時難受,然后怨天怨地怨父母怨他人。當結果不好的時候,怨天怨地怨別人有什么用?智慧的人絕不去怨別人,他沒有時間去埋怨,他只會去做好正因,好結果自然水到渠成。

案例 孩子開始聽我的話了

第一次去基地學習回來后,我以為孩子一定會用基地的方法學習,所以每天都問孩子:“今天用得怎么樣?”孩子一開始還回答我,后來就不理我了,還一臉很反感的表情。我想:這么好的學習方法,為什么不用呢?我想不通。我一遍遍地問,已經把孩子惹煩了,我們無法溝通下去。我這是愚蠢的做法,自以為是。我認為好,孩子就能一下子接受嗎?我沒有考慮孩子的學習環境和自身的學習能力等因素。

在跟著唐老師學習平等思維的過程中,我慢慢開始覺悟。10月份孩子月考完以后,成績非常不好,情緒很低落。我想到唐老師講的家庭矛盾萬能解決三步法,事情結果不好,怨我,我做什么能改善。我把孩子成績不好的責任歸到自己身上,出現了讓我意想不到的結果:孩子不抵觸我了。在此基礎上,我用和諧溝通三步驟和他交流,我建議他改變自己的學習方法。現在,他開始聽我的話了,并逐漸開始用基地的方法學習了。

雖然孩子成績的提高還需要一個過程,但我相信一定會好起來的。唐老師說過,只要去做正因,就一定有好的結果。相信智慧會帶給我們好的結果。

唐老師點評

從因果關系來說智慧,是一個比較通俗的說法。智慧就是明確正因正果,做正因,不做非正因。愚蠢是不明確正因正果,即使明確,不做正因,而做非正因。智慧和愚蠢永遠相伴,一念是智慧,轉念就是愚蠢。

人的愚蠢體現在很多方面,最常見的是自以為是。

在平等思維教育基地學習時,基地的老師會帶領孩子操作我們的學習方法。在學習結束的總結會上,孩子都能說出他的收獲在哪里,他的感受是什么。但是,回去之后,當孩子獨立操作基地的學習方法時,就不一定能找到那么好的感覺了。這個時候,如果家長能夠幫助孩子,哪怕只是鼓勵孩子做到其中一點,都會收到很好的效果。但家長要做到這一點是不容易的。

這位家長,一開始每天問孩子用得怎么樣,問得孩子很煩,自己也想不通為什么這么好的方法孩子不用。事實上,來基地學習,家長和孩子面臨著同樣嚴峻的學習任務,家長很難在短時間內學好平等思維,孩子同樣很難在短時間內學好、用好我們的方法。

怎么辦?家長要用自己的進步來帶動孩子進步。很多家長發現,當自己不斷改變時,孩子也會跟著改變。家長的改變是孩子改變的強大動力。同時,家長改變了,才更有信心和能力去幫助孩子改變。

在孩子成績不好、情緒低落的時候,很多家長會責怪孩子。而這位家長沒有責怪孩子,她用了家庭矛盾萬能解決三步法來解決問題。孩子沒考好,家長不責怪孩子,而是怨自己,思考自己做什么能幫助孩子學好,這是很難得的,也是常人很難做到的。

常人在這個時候會說孩子:“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我不斷地提醒你用基地的方法學習,你就是不用。你不聽我的話,成績不好活該!”這樣會把孩子惹煩,會使他產生對抗心理,家長就無法幫到孩子了。

這位家長用了家庭矛盾萬能解決三步法后,說“出現了讓我意想不到的結果”,其實不用意外,這是必然,因為家長不怪孩子而是怪自己,孩子當然會對家長產生好感,當然會聽得進去家長的建議。而之前家長老是問“今天用了嗎”,實際上是在監督孩子,給孩子壓力,他當然會反感,會不聽家長的。家長的話說得再對,只要孩子不聽,就幫不到孩子。

這些都是最正常、最樸素的道理,但是因為大家是背“道”而馳的,是顛倒的,所以說反倒覺得陌生。平等思維介紹的道理,與常人所熟知的那些道理恰恰相反,而這些相反的道理,才是真正的因果大道,才是真正的智慧。依此行事,大家會發現做事情無往而不利。

三、幸福的前提是智慧

什么是智慧?

有一顆干凈的心,用這顆干凈的心就可看清楚直接的因果規律,并去做正確的因得正確的果。這就叫智慧。所以說,提升智慧是一個讓自己的心變得干凈的過程。讀經典,學習平等思維,破除自己心中的偏見和執著,都可以幫大家把心變得干凈。

對于常人來說,不干凈的心是最常見的。比如孩子考試成績不好,有家長會:第一難過,第二生氣,第三罵孩子。做完了這三件事,如果孩子不去好好學習,接著罵。實在忍不住,就揪耳朵,打。但這三條,都不是幫孩子好好學習的原因,所以,不干凈的心是愚蠢的。

孩子學習不好了,問自己:我做什么能幫孩子?我說話孩子不愛聽,說了沒用,那我就先做到說話能讓孩子愛聽。接下來,如果孩子愛聽我說話了,我知道說什么對孩子有幫助嗎?如果知道,我就說;如果不知道,我就去找知道的人,比如專家請教。干凈的心是智慧的。

干凈的心在思考問題的過程中沒有情緒出來。而不干凈的心往往是有問題時先起情緒,這就是愚蠢。

智慧有三點:第一,明確正確的因果規律,再做事情;第二,知道做什么會有好的結果,一定做到;第三,知道做什么會有不好的結果,一定不做。

愚蠢也有三點:第一,不明確正確的因果規律,就做事情;第二,明確做什么會有好的結果,就是不做;第三,明知做什么會有不好的結果,常常去做。

智慧和愚蠢就在一念之差。一念之差,就化愚蠢為智慧;一念之差,就變智慧為愚蠢。愚蠢和智慧隨時都在一起,它們是一枚硬幣的兩面,本身是一體的,是一不是二,從愚蠢到智慧的過程,就是化煩惱為菩提的過程。

案例 教授的困惑——教授與狗的故事分析

有位老師來找我,說自己有一個問題,問了很多人,但依然不能解其困惑。

故事是這樣的:

有位教授在去上課的路上看到一只狗掉進了一個泥潭中,如果不救狗,狗就會被淹死;如果救狗,他就會遲到10分鐘。教授思索了一下,決定救狗。回到課堂上,同學們問明遲到的原因后,都表示可以理解。

第二天,又出現了同樣的情況,教授又一次救了狗。但回到課堂上,有一部分學生對教授的遲到表示了不滿。

第三天,又出現了同樣的情況,教授猶豫了一會,但依然救了那只狗。回到課堂上,幾乎所有的學生都對他的遲到表示強烈的不滿。

第四天,又出現了同樣的情況,教授猶豫了一會,沒有救狗走了,但狗死了。這事被校報記者發現了,他把教授的照片登到報紙上,說某某教授鐵石心腸,見死不救……結果所有的同學都罵教授沒有人性!

教授心里充滿了困惑——他好像怎么做都難受!問題到底在哪里?

如果你是教授,心里覺得困惑嗎?

怎么解決這個困惑?

請問你在困惑什么呢?

是不是覺得左右為難?

讓我們來分析一下這個困惑到底是什么。

教授的困惑來自他頭腦的混亂,來自他原則的不堅定。

在第一次遇到狗的時候,他有一個明確的原則:狗的性命的重要性大于遲到10分鐘。

但隨著學生們的反應,教授的原則在變化:狗的性命的重要性在下降,遲到10分鐘的重要性在提高,到了第四次的時候,狗的性命的重要性已經小于遲到10分鐘了。

我們看到,教授的原則在隨著他人對他的評價和態度而變,但他人的評價并不能保持一致,不同的人、相同的人在不同的時間都會出現不同的評價,所以,依據他人的評價改變自己的原則,必然會導致無所適從。

當一只狗向你撲過來,你只需向遠處扔出一個肉包子,狗馬上就撲向肉包子。如果它又一次撲過來,只要你再扔出一個肉包子,狗馬上又會撲過去。當你同時向兩個方向扔出肉包子,狗會怎么樣?呵呵!

上面故事中的教授是不是也像一只狗?故事中狗的性命是一個肉包子,學生的評價是一個肉包子,如果只拋出一個肉包子,教授還可以應付,但同時拋出兩個肉包子的話,教授就一頭霧水了。

平等思維在于盡可能減少主觀因素對決策的影響。

那位老師問:“如果你是教授你會怎么做?”

我說:“如果我是教授,我怎么做都行!如果我的原則是狗的性命的重要性大于遲到10分鐘,那么,無論有多少次,我都會毫不猶豫地選擇救狗。我會跟學生們說,狗的性命的重要性大于遲到10分鐘,這就是我的原則,我會永遠如此。如果你們受不了,你們可以采取你們的措施,那是你們的權利。如果你們能夠接受,我非常感謝你們的理解!如果我的原則是狗的性命的重要性小于遲到10分鐘,那就不救。我會跟學生們說,我的任務是上課。給大家上好課,是我最重要的責任。如果在我閑暇的時間,遇到這種事情,我會去救狗的。但工作時間不可以。你們當然可以選擇不喜歡我的原則,但我的原則就是如此。”


家庭幸福之道的學習,重在幫大家解決生活中的問題,而不是增加知識量。大家不需要去記厚厚的筆記,不需要背會多少內容,關鍵是悟到、做到,讓自己的心變得更干凈。如果心變干凈,你會變得更幸福;如果心不干凈,你就會讓自己難受。

一個人如果有一顆干凈的心,生活是很簡單的,正如《道德經》中所說的“復歸于嬰兒”。他看這個世界會什么都看得很明白,做事情只做正因。他的內心很自在、很清凈,還會有很多人喜歡他。

在家庭幸福之道的學習過程中,希望大家把自己心中那些不干凈的東西更多地暴露出來,然后清除掉。這樣,你就會變得更干凈、更幸福。

智慧在工作中有什么作用呢?

智慧在工作中最基本的一種表現是具備認真的能力,就是你能夠每一次很認真地做事情,一方面能夠全神貫注地做,另一方面能夠每一次做到最好,每一次又有進步,這就是我們基地墻壁上的那句名言:“培養認真的能力,每次進步一點點。”

那么智慧更高層次的表現在哪里?相對于無智慧的情況來說,智慧的更高層次的表現,在于無論什么事情發生,都可以當即拿出更好的操作來。

智慧有三個特點:

一是不假思索。就是不經過頭腦的分析、整理、判斷、計劃等過程,就可以直接出來結果。

二是解決迅速。問題出來的同時,好的解決方案馬上出來,不需要經過一段時間。

三是答案最優。結果是優于無智慧的人長期思考不斷總結,甚至是一群無智慧人的“集體智慧”的結晶的。

智慧就是無論在任何條件下,都能不假思索,立即做出最優化處理的存在品質。

那么,怎樣才能進一步提升智慧,不只是自己減少煩惱,還可以幫助別人呢?

我們知道,現在在學習平等思維的各位學員,每一位都在試著放下執著,但放下執著有無數個層面。你放下的那個執著是喜馬拉雅山一樣大的執著,還是泰山一樣大的執著,還是米粒那樣小的執著?你放下越微小的執著,越沒有執著,你的智慧會越高,你會越清凈。用這個更清凈的心,再聽別人說話的時候,就可以一下子感受到對方所講的話中問題的實質在哪兒。這個時候你對別人的幫助就大了。

對于學習平等思維的學員,相信大家學一段時間后,自己的煩惱就會明顯減少。這時候大家去看看在生活當中能不能幫幫自己的孩子,能不能幫幫自己的老婆或老公,通過這些你就知道你到底放下執著了沒有。你放下了一座喜馬拉雅山,接下來還有一個泰山……去反思自己,真正放下執著了,沒有煩惱了,你的智慧就會變得非常強,別人一句話,你馬上看到問題所在,不假思索。如果不是這樣,你肯定是依然有煩惱的,只是同時還有麻木在,你感受不到而已。越智慧的人,越清凈的人,一定越敏感,別人的那種困惑,那種執著,他會一下子感受到。越智慧的人,越清凈的人,一定越容易解決問題,因為所有的問題本身都自然存在著解決方案,只是人們自己因執著過多看不到。這個時候,有智慧的人就用一種提問的方式,幫對方悟到——看到自己問題中的不通達之處,一旦通達了,問題就迎刃而解了。這樣的案例我的博客中比比皆是。這就是所謂的單破不立。這個時候才有可能做到“自覺覺他”。

四、智慧的人可以達到“辯才無礙”

自古以來就有很多被稱為辯才無礙的人。

古希臘有個著名的詭辯派。詭辯派專門教人打官司。有個師傅帶了個弟子,因為師傅很有把握教好學生,就簽訂了合同,學費先付一半,剩下那半由學生畢業后第一年打的第一場官司的結果來決定是否支付:如果官司贏了,證明教學成功,學生就該把錢交清;如果輸了,證明師傅教得不怎么樣,學生就可以不必付錢。

沒想到一個學生畢業后想賴掉這筆錢,遲遲不去接官司,心想拖足一年,這筆錢就省下了。老師看透了這個詭計,就上衙門去告學生,他對學生說:

“如果我贏了官司,那么按法庭裁決,你該付我錢;如果我輸了,那么按咱們的合同,你該付我錢。所以,不管官司是贏是輸,你都該付我錢。”

顯然,這位師傅的如意算盤打得實在不錯。依他說的看,他的官司似乎是贏定了。但人都是帶偏見的,每個人都在從自己的角度看問題。我們看看他的這個青出于藍的學生怎么說。

“不,”學生不慌不忙地答道,“您錯了。如果我贏了官司,那么按法庭裁決,我不用付您錢;如果我輸了,那么按咱們的合同,我也不用付您錢。所以不管官司是贏是輸,我都不用付您錢。”

每個人都在以自己的角度看世界,而這個世界卻存在無數的角度,就像一朵蒲公英,每個人的視角就像蒲公英的一絲纖毫,用一絲纖毫的目光觀察世界,必然帶有極大的偏見,這樣的人一旦遇到能夠像整朵蒲公英那些多向度觀察的人,他就必然顯得微不足道了。

(1)“無招勝有招”的境界

辯才無礙的境界有時候很難遇到,但我們可以從武俠小說中對武功的描述來得到些啟示。

金庸先生《笑傲江湖》一書中第十章《傳劍》中有一段精彩的文字,用武術中的“無招勝有招”說明了將對方擊敗的基本原理。

風清揚道:“活學活使,只是第一步。要做到出手無招,那才真是踏入了高手的境界。你說‘各招渾成,敵人便無法可破’,這句話還只說對了一小半。不是‘渾成’,而是根本無招。你的劍招使得再渾成,只要有跡可循,敵人便有隙可乘。但如你根本并無招式,敵人如何來破你的招式?”令狐沖一顆心怦怦亂跳,手心發熱,喃喃地道:“根本無招,如何可破?根本無招,如何可破?”陡然之間,眼前出現了一個生平從所未見、連做夢也想不到的新天地。風清揚道:“要切肉,總得有肉可切;要斬柴,總得有柴可斬;敵人要破你劍招,你須得有劍招給人家來破才成。一個從未學過武功的常人,拿了劍亂揮亂舞,你見聞再博,也猜不到他下一劍要刺向哪里,砍向何處。就算是劍術至精之人,也破不了他的招式,只因并無招式,‘破招’二字,便談不上了。只是不曾學過武功之人,雖無招式,卻會給人輕而易舉地打倒。真正上乘的劍術,則是能制人而決不能為人所制。”他拾起地下的一根死人腿骨,隨手以一端對著令狐沖,道:“你如何破我這一招?”

令狐沖不知他這一下是什么招式,一怔之下,便道:“這不是招式,因此破解不得。”

風清揚微微一笑,道:“這就是了。學武之人使兵刃,動拳腳,總是有招式的,你只須知道破法,一出手便能破招制敵。”令狐沖道:“要是敵人也沒招式呢?”風清揚道:“那么他也是一等一的高手了,二人打到如何便如何,說不定是你高些,也說不定是他高些。”他嘆了口氣,說道:“當今之世,這等高手是難找得很了,只要能僥幸遇上一兩位,那是你畢生的運氣,我一生之中,也只遇上過三位。”……


可見,每個人的招式不論有多高明,只要有跡可循,就一定會被破掉!

當自己沒有招式,又可以任意施為的時候,自己是沒有什么破綻可以找的,而對方卻一定會露出破綻。找出這些破綻,攻擊這些破綻,他們就會不得不自救,一步后退,步步后退,直到最后以失敗告終。

被別人打敗的原因不在于別人的劍術是否高明,關鍵在于自己的招式太過死板,也就是說,自己存在必敗的不能克服的因素。

在辯論中也是這樣,每個人都存在很強的偏見,而且,每個人對事物的認識也是非常有限的,也就是說,每個人對事物的看法都是有局限的,只要超出了這個人能夠認識到的范圍,這個人就一定是錯的。這就是辯才無礙的理論基礎。

在古代戰爭中也在利用所謂的攻敵人之所必守的策略,這就是三十六計中的“圍魏救趙”。

《史記·孫子吳起列傳》是講戰國時期齊國與魏國的桂陵之戰。公元前354年,魏惠王派大將龐涓前去攻打趙國。魏將龐涓帶五百戰車直奔趙國圍了趙國都城邯鄲。

趙王難以抵擋魏國大軍,急難中只好求救于齊國,并許諾解圍后以中山相贈。齊威王應允,令田忌為將,并起用從魏國救得的孫臏為軍師領兵出發。

田忌與孫臏率兵進入魏趙交界之地時,田忌想直逼趙國邯鄲,孫臏制止說:“夫解雜亂糾紛者不控拳,救斗者,不搏擊,批亢搗虛,形格勢禁,則自為解耳。”

他分析道:現在魏國精兵傾國而出,若直攻魏國,那龐涓必回師解救,這樣一來邯鄲之圍定會自解。如果再于中途伏擊龐涓歸路,其軍必敗。

田忌依計而行。果然,魏軍離開邯鄲,歸路中又被伏擊,魏部卒由于長途疲憊,無力對抗,最后潰不成軍,龐涓勉強收拾殘部,退回大梁,齊軍大勝,趙國之圍遂解。這便是歷史上有名的“圍魏救趙”的故事。

可見,每個人、每支軍隊都有其自身固有的弱點,只需找出其弱點,攻擊這個弱點,對方就必然會回防。急于回防的時候,就必然會露出更多的破綻。抓住這樣的破綻就可以打敗對手。

(2)辯才無礙不是口才是智慧

世界上到底存在不存在辯才無礙的人呢?是不是有人真的能夠辯論勝過所有的人?

當然我們所說的辯論絕對不是什么詭辯,這里辯論的意思是彼此用一定的理由來說明自己對事物或問題的見解,揭露對方的矛盾,以便破邪顯正。

顯然,世界上確實存在可以稱得上辯才無礙的人。他們的辯論能力非常強,一般人與他們辯論總會失敗。

辯論的時候甚至會出現非常好玩的現象,那就是:一個辯題選好了以后,你可以先選擇正方或反方來辯論,比如你選擇了正方,經過辯論你失敗了,這種失敗不是對方說你失敗,而是你的確會感到理屈詞窮了,自愿表示自己失敗了。失敗后,你可以選擇反方,可以盡情地利用剛才自己失敗的教訓和對方攻擊自己的利器來攻擊對方,但很快你又發現你還是失敗了,這次的失敗依然是你覺得自己理屈詞窮了,自愿認輸。然后,你可以再次選擇站在一方,經過辯論你還是自認失敗。沒關系,你可以繼續選擇,繼續辯論,直到你發現:不論你站在哪一方,你總是錯的。你會發現:原來不是問題是錯的,而是你是錯的。

每個人都有一個自己的認識問題的能力范圍,這個能力范圍是由他的知識、經驗系統和他認識分析問題的方式組成的。在他所能理解的能力范圍內,他會很容易應對一切問題,但是一旦超出了他的能力范圍,他就應對不了了,他就會對所有的問題感到捉襟見肘。

《奧修傳》中有一段很有趣的關于辯論的故事:

我(奧修)又問了他幾個問題,我說:“你說過不要相信任何東西,除非你自己親身體驗過,我認為這是對的,因為這個問題是關于……

“耆那教徒相信有七層地獄,上面六層你都有可能出來,但第七層地獄一旦你進去,你就會永遠待在那兒。也許第七層是基督教地獄,因為他們也是說一旦你進了地獄將永世不得翻身。”

我繼續問他:“你提到過七層地獄,那么問題就出來了,難道你曾經去過第七層地獄?如果你去過,那么你就不可能在這兒;如果你沒去過,那么你有什么資格說第七層地獄是存在的?或者如果你堅持第七層地獄的存在,那么請證明給我至少有一個人曾經從第七層地獄回來過。”

他一下子愣住了,他沒想到一個孩子會問這樣的問題,我能夠提出這個問題,是因為我沒受過教育,絕對沒有被灌輸過任何知識。知識會使你變得狡詐,但我一點都不狡詐,我提出的這個問題是任何一個沒有受到過教育污染的孩子都能夠提出來的。教育是人類對可憐的孩子們犯的最大的罪行,也許在這個世界上最終的解放將是對孩子們的解放。

我是純潔的,絕對的無知,我不能讀或者寫,甚至數目如果超出了我的手指頭,我就不會算術了,甚至在今天,如果我開始數什么東西,我就開始用我的指頭。如果有一天,我少了一根手指頭的話,那將會給自己帶來混亂。

他回答不出這個問題,我的外婆站了起來,說:“你一定要回答這個問題,不要認為這只是一個孩子的問題,我也同樣問這些問題,今天我是你的供養者。”

現在我要再次說明一下耆那教的習俗。當一個耆那教僧侶來到一個家庭并接受他們膳食的供養后,作為一種回報,他會開始布道,布道就是對供養者的演說。我的外婆說:“今天我是你的供養者,我也同樣問你這些問題,你是否去過第七層地獄?如果沒有,請誠實地說出來,但你以后就不能再說有第七層地獄。”

那個和尚變得很窘,慌亂起來,現在他面對的是一個美麗的夫人,他起身想走,我的外婆喊道:“停下,不要離開,誰來回答這個孩子的問題?他還有些問題沒問完,你到底是什么樣的人,會在一個孩子的問題面前逃跑?”

那個人停下來,我對他說:“暫時先不管第二個問題,因為你回答不了,你也沒有回答第一個問題,那么我再問第三個問題,也許你能夠回答它。”

他緊盯著我,我說:“如果你想看著我,就請看著我的眼睛。” 他低下了視線。這時人們安靜下來,然后我說:“我不想再問了,我的頭兩個問題都沒有得到回答,我不想再問第三個問題,因為我不想讓我家的客人蒙受羞辱。我結束我的提問。”然后我真的從人群中退了出來,這時我的外婆也跟著我走了出來,我感到非常高興。

……


還有他在讀高中的時候有一則小故事:

當我進入高中時,我在班上是第一名。有個人是第三十名,他在哭泣。我走到他旁邊說:“你不需要哭,如果你再哭我也會坐在你旁邊開始哭。”

他說:“那你為什么要哭?你是第一名。”

我說:“這很荒唐。它只是你看事物角度的問題:這方面我是第一;另一方面你是第一,沒人能趕得上你。我可以失敗,但你不會。”

他開始笑了,從相反的順序看他也是第一名,而我是第三十名。

從我的觀點來看,學校里不應該有考試,這樣沒有人是第一,沒有人是第二,沒有人及格也沒有人不及格。


顯然,當一個人覺得沒有道理的時候,往往是他站在了沒有道理的一個角度,只是他習慣于從那樣的角度看問題,每次出現問題,他都是這么看,而且他只能這么看,這就是他的能力,他的局限。其實只要換個角度,很多問題就會迎刃而解。

既然每個人都可能帶有自己的偏見,而偏見就意味著局限,就意味著錯誤。那么,一個人在辯論的時候,只要不出現自己的觀點,就可以立于不敗之地。這就是傳統中提倡的“單破不立”。

對方只要立出一個觀點,就是從某一個角度來講的,這個講法一般是有局限的,是無法自圓其說的。只要找出問題,問下去,對方自然不攻自破。這就像“獨孤九劍”所提倡的“只攻不守”,攻敵人之所必守,一直攻下去,一直到打敗對手。

那么,對手的破綻在哪里呢?

一般對手的破綻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立論往往帶有偏見。

也就是說,他只是從某一個層次或某一個角度來立論,或者立論是有前提的,但他卻沒有把前提說明,就直接當成正確的理論來堅持。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偏見,對于警察來說,一個人在他面前逃跑,就意味著這個人做賊心虛。

但帶著這種偏見,就會被人利用。

二是用詞往往不夠精當。

很多詞語他都只了解模模糊糊的意思,或者在某種場合用的特定意思,并沒有準確使用,這樣的詞語往往會表達不準確,如果有人對此提問就會出現問題。

三是人前往往愛面子。

每個人都愛面子,愛面子的表現是當錯的時候不愿意承認,當有人指出自己的錯誤的時候,自己首先想到的是維護面子,而不是正視問題。正視問題的態度應該是承認自己的錯誤,然后看到自己的不足。

四是認識往往帶有局限。

人們的認識往往基于自己的知識,而每個人的知識都是有限的,以有限的知識在無限的實踐中應用,總會碰到不能解決的問題。另一方面人們的認識往往基于自己的偏好,自己喜歡什么,什么就是好的,自己厭惡什么,什么就是差的;這種認識本身就有很大的局限性。

……

只要順著上面提供的四個方面攻擊對手,對手如果不是那種能夠舍生忘死的高手,一般就會跟著我們的提問走。而只要他跟著我們的提問走,他就一定會失敗。

同時,我們要避免這些問題在自己身上出現,一旦自己出現這樣的問題,自己也完全有可能被打敗。要避免這些問題,就要盡量做到消除個人的偏見,達到無我的境界。

主站蜘蛛池模板: 景宁| 霍林郭勒市| 舟山市| 太仆寺旗| 兰西县| 西乌珠穆沁旗| 阳城县| 安顺市| 锡林浩特市| 海伦市| 金坛市| 长沙县| 张掖市| 宁国市| 台前县| 宁武县| 东阳市| 临沂市| 阿合奇县| 平度市| 井冈山市| 龙泉市| 松桃| 银川市| 丹凤县| 余姚市| 明星| 民丰县| 万宁市| 增城市| 郯城县| 高阳县| 五家渠市| 普洱| 五华县| 张家口市| 嘉义市| 淮滨县| 天津市| 平乐县| 贵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