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說水利名人(圖說中華水文化叢書)
- 任紅 陳陸 劉春田等
- 5字
- 2021-04-30 12:18:29
第一章 先秦
大禹:浩浩河川 湯湯理水
“伯禹復鯀,夫何以變化”:大禹是誰

大禹像
《史記》中說禹名文命,《帝王世紀》說禹字密,“帝禹為夏后而別氏,姓姒氏”。但一般稱其為夏禹,是先秦時期以國為氏的習慣。禹的家世煊赫,是“黃帝之玄孫而帝顓頊之孫也”,既為貴胄,又是權臣。因為治水有方,后人尊稱他為大禹。禹母是有莘氏,禹父是治水九載無功、于帝堯時登用、帝舜時放逐的鯀。
關于大禹的籍貫所在,海內頗有爭議,大概因為九州處處皆有禹跡,大家都愿意把大禹認作自己的鄉(xiāng)親。有說大禹是四川的羌族,也有說大禹是山西人、安徽人、河南人、古越人等,不一而足。禹的出生地不可確考,但對禹的墓葬地人們卻大體認同——位于浙江紹興東南會稽山的大禹陵,歷來是全國的祀禹中心?!对浇^書》載:“禹因病亡死,葬會稽?!惫?1世紀,以夏王啟為開端,祭會稽大禹陵成為定例。公元前210年,始皇帝贏政“上會稽,祭大禹”。此后數(shù)代,或由皇帝派出使者,或皇帝沐赍禮親來。到明代,遣使特祭已成制度。清代,康熙、乾隆都有親臨。民國時設為特祭,定于9月19日。1995年后,大禹陵五年一公祭;地方民祭和后裔家祭則每年舉行。4000多年來,大禹陵清廟巨麗,祭祀綿亙,俎豆千秋,玉帛相接。
話說堯舜的時代,洪水泛濫,危害中原,民生凋敝,滿目瘡痍?!渡袝虻洹份d:“湯湯洪水方割,蕩蕩懷山襄陵,浩浩滔天?!薄睹献印る墓份d:“當堯之時,天下猶未平,洪水橫流,泛濫于天下,草木茂,禽獸繁殖,五谷不登,禽獸逼人,獸蹄鳥跡之道交于中國?!蹦菚r候,人民的生活狀態(tài)極其艱難,洪水已然是很大的不幸了,猛獸卻又聯(lián)袂而來。災荒、貧病、不安、恐懼,擠壓著人民本來就已經極其有限的生存空間。在暴虐的大自然面前,人類顯得如此渺小和脆弱。先后有鯀、共工氏治理水患,但直到大禹受命,局面才有所扭轉。大禹于舜時任司空,其主要工作是治理洪水;鯀死后三年,禹接續(xù)父親未竟的事業(yè)。
因為大禹做到了別人不曾做到的事情,人民特別敬仰他,他的身上被打上了神的印記。信史之外,野史更多,而關于禹的神話傳說,更賴口耳相傳,在民間生生不息,《山海經》《淮南子》《尸子輯本》《拾遺錄》《太平廣記》等都有收錄。先是大禹的出生,就不同凡響,其父鯀羽郊被誅三年不僵,剖以吳刀,化為黃龍;復以吳刀,禹即出生,出生后旋即成年;治水中,大禹會幻作黃熊,孔武有力,開山破土,禹妻偶見他的變形,驚嚇之余化為巨石;理水中,河伯還獻給大禹三件寶貝:河圖、開山斧和避水劍。此外,禹治水還有很多幫手,不但有伯益和后稷等上古英雄從其左右,還有應龍、玄龜、黃牛等神獸相助,甚至連狂章、虞余、黃魔、大翳、庚辰、童律諸仙也聽其派遣,想來應該十分的威風。
大禹傳說版本很多,林林總總,光怪異常,卻頗得民心。這些事情看起來是那么不合常理,完全超乎于凡人的經驗之外,難怪屈原會在《天問》中不解:“河海應龍,何畫何歷?”“永遏在羽山,夫何三年不施?伯禹復鯀,夫何以變化?”這些詩句因屈原在中國政治史和文學史上的雙重地位,而得以廣泛流傳,成為了人們理解上古歷史的重要線索之一。
古史辯派早就對大禹是否確有其人提出過看法。時至近代,懷疑一切和價值重估的觀念西學東漸,以顧頡剛為代表的疑古派學者依據(jù)《說文解字》中釋“禹”為蟲,釋“禹”之下半部為“獸足蹂地”;合二字之意,頗似蜥蝎;而青銅器上,螭的紋飾,正是蜥蜴的形狀。據(jù)此,他們認為“禹”可能出于九鼎紋飾。故而,禹的本質不過是一條蟲而已,由“神”人格化為“人”。也有學者從神話學原理推論,大禹既非“神”,亦非“人”,乃是代表著一個以“蟲”為氏族圖騰的部落。
此外,還有學者否定大禹理水的可能性。西方學者夏德在《支那太古史》上說,開挖黃河、長江和漢水的工程量之大,超乎了當時的科技水平,完全不可能實現(xiàn)。中國史學家于文江、顧頡剛等也持否定態(tài)度。周谷城則認為,大禹治水并非是大規(guī)模地疏浚河道,而是謀求安全的棲身之所。新說還有,大禹治水,所治并非長江、黃河,而是世界性的海侵。洪水退后,地面一片淤泥,若不加治理,就不便耕作。大禹治的,正是這田間水渠的管理。這和孔子所說的“盡力乎溝洫”大致符合。不過,這些提法多流于假設和推斷,缺少有力的反駁證據(jù),對信史并不構成顛覆性的沖擊。
“洪水茫茫,禹敷下土方”:大禹何為

大禹銅像
《禹貢》記載了大禹平治水土的事跡,至詳且盡。大禹從帝都冀州開始,先完成壺口工程,此后又疏浚了很多河流,做出了“決九川,距四?!钡闹卮筘暙I,而治理黃河是大禹最完美的治水成就之一。當時,黃河的災害最為嚴重,禹在黃河下的工夫也最多,他開鑿龍門,使黃河水南到華陰,東下砥柱、孟津,由于黃河上游地處高原,當黃河流經中下游平原地帶的時候,水流湍急,容易成災。大禹便開鑿了兩條河流,分其水勢,到下游,大禹又疏浚了多條河道,讓其東流入渤海,這即《史記》所謂“以為河從來者高,水湍悍,難以行平地,數(shù)為敗,乃畼二渠以引其河”。于此,《呂氏春秋》等書中亦有記錄,“昔上古龍門未開,呂梁未發(fā)。河水孟門,大溢逆流,無丘陵沃衍,平原高阜,盡皆滅之,名曰鴻水。禹于是疏河決江,為彭蠡之障,干東土,所活者千八百國”是之謂也。
出于對大禹的信仰和崇拜,人民把許多重要的遠古水利活動都附會在大禹身上。鑿龍門之外,導江岷山、導淮桐柏、導河積石,辟伊闕,下砥柱等都被認為是大禹的功勞?!队碡暋分?,《墨子·兼愛》《孟子·滕文公》等文章也勾勒了較為完整的大禹理水地圖。前者說:“古者禹治天下,西為西河漁竇,以泄渠孫皇之水。北為防原,注后之邸,池之竇,灑為砥柱,鑿為龍門,以利燕、代、胡、貉與西河之民?!焙笳哒f:“禹疏九河,瀹濟、漯,而注諸海;決汝、漢,排淮、泗,而注之江。然后中國可得而食也?!边@兩段文字翻譯成白話,大體是說,大禹開鑿龍門,興修水利,使黃河流域的各民族享受利益;疏通九河,治理濟水和漯水,決通了汝水和漢水,把淮河和泗水排入長江,讓人們能夠得以生存。
治理水患的過程艱苦卓絕。這不但考驗人的智慧,還考驗人的品德。大禹節(jié)衣縮食,陸行乘車,水行乘船,在泥沼中行走就乘木橇,在山路上行走就穿上帶鐵齒的鞋。他一手拿著準繩,一手拿著規(guī)矩,還裝載著測四時定方向的儀器,就像是一個作風凌厲的工程師模樣。春去秋來,寒過暑往,不覺間13年過去了。這“憂勞焦思”的13年,仿佛彈指一揮,沒人知道大禹的眼角是否平添了皺紋,也沒人知道大禹的兩鬢是否多了銀絲。歷史,從來做著減法,忽視最具人性的細節(jié),剔除最具情緒的枝蔓。然而,多情的人們,仍然在可編年的冷靜和紀傳的簡約中,自己創(chuàng)造出一個更豐富、更瑰麗的闡釋空間和想象空間。大禹和新婚四天的妻子匆匆告別,就踏上了漫漫的理水之路。他幾次路過家門,都來不及去看望家人。甚至有一次,他還聽到了兒子啟的哭聲。我想,那一刻,他的心一定碎了。他一定還掩飾著,從感情的牽絆中走開。因為,還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

大禹陵,位于浙江紹興城東南、會稽山麓距城3公里
作為國史的《夏書》今天已經失軼,我們只能間接從其他史料中尋找關于大禹的經歷。在冷靜闊大的歷史視野中,禹的人格和作為被栩栩如生地敘述和勾勒。他偉岸、沉郁、悲憫,正氣,內則圣,外則王,沒人可以小覷,也沒人可以說東道西。但偉大之上,我們仍然可以想象涂山氏的憂傷和兒子啟的失望。冠蓋之下,大我與小我之間的抉擇,大家與小家之間的取舍也躍然紙上。
在中國的文化體系中,大禹的精神成為一種可貴的道德典范和人格境界,為人們深深接受,且爭相效尤?!棒~,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泵献尤缡钦f?!跋忍煜轮畱n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狈吨傺鸵嗳缡钦f。大禹的公而忘私、舍生取義的精神成為了中華民族崇高精神的一部分。
大禹在治理水患中,勵精圖治,苦心孤詣,以天下為己任。他身執(zhí)耒鍤,以為民先,櫛風沐雨,日夜奔忙;腿肚子都累瘦了,腿上的毛也磨光了,即《韓非子》所謂“股無胈,脛無毛,手足胼胝,面目黧黑”是也。不但如此,大禹還保持著簡樸而得體的生活作風。他自己雖然舍不得吃好的,自己舍不得穿好的,卻舍得用精美的食物來饗宴神祗;同時,大禹更舍不得住好的,居室簡陋,把全部資財和心思放在治理水患上。對此,孔子連連贊嘆:“吾無間然乎,吾無間然乎!”就是說:“我實在找不到非議他的地方,我實在無法挑剔這樣的人?。 ?/p>
書歸正傳,這短暫而漫長的13年終于過去了,洪水也被遏制住了。為了表彰禹的貢獻,舜將一塊黑色的玉圭賜給禹。不久,禹又封伯,以夏為采邑。老百姓稱頌他說:“要不是大禹,我們早成了烏龜王八!”舜的稱贊甚至還顯得有些夸張,他說:“禹啊,你是臂膀,我的手足和我的視聽。你輔佐我禮樂治亂,宣揚五德。你諍諫我莫觀占星卜卦,莫奢華穿著。你是發(fā)揚圣德,功蓋朝野!,《詩經》中也能找到大量贊揚大禹的詩歌,有“豐水東流,維禹之績”,“奕奕梁山,維禹甸之”,等等。

黃河
在治理水患中,大禹還重新規(guī)劃了中國的行政地格局,將天下分為九州,即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雍州。人們通常稱中國為“九州”,也有人稱中國為“禹域”,宋朝陳亮《水調歌頭》云:“堯之都,舜之壤,禹之封;于中應有,一個半個恥臣戎。”這“禹之封”就是指代中國的疆土。他走遍天下,熟知各地的地形、習俗、物產。大禹還規(guī)定了各地貢品,劃定了五服界域:天子帝畿以外五百里的地區(qū)叫甸服,再外五百里叫侯服,再外五百里叫綏服,再外五百里叫要服,最外五百里叫荒服。甸、侯、綏三服,進貢不同的物品或承擔不同的勞役。要服,不納物服役,只要求接受管教、遵守法制政令?;姆?,則根據(jù)其習俗進行管理,不強制推行中朝政教。
《史記·夏本紀》說大禹是帝舜時百官的表率,他勤勉莊嚴,仁愛至親。在理水中,他讓伯益給民眾分發(fā)稻種,種植在低洼潮濕的地帶,又讓后稷賑濟吃不飽肚子的災民。據(jù)說,他的聲音和身軀都完美得令人驚嘆,依據(jù)他的聲音和身軀,就可以校正音律的高低和尺度的長短。
這樣一個英俊善意的男子就是國家未來的主人。帝舜在位三十三年時,正式將禹推薦給上天,把天子位“禪讓”給禹。十七年后,舜于南巡中逝世。三年治喪結束,禹避居陽城,要將帝位讓給舜的兒子商均。但諸侯都離開商均去朝見禹。在諸侯的擁戴下,禹正式即位,以安邑(今山西夏縣)為都城,國號夏。分封丹朱于唐,分封商均于虞。改定歷日,以建寅之月為正月。
“禹之決瀆也,因水以為師”:禹之偉大
《尚書·益稷》《尚書·禹貢》《墨子·兼愛》《史記·夏本紀》《史記·河渠書》和《漢書·溝洫志》等書中都說大禹是采用了疏導的辦法來治理洪水。大禹不用人力和自然對抗,法乎自然,因勢利導,給洪水找出路。他在做堤的基礎上,再做渠,令水土不再對峙,人民由此才可以擺脫洪災,安居樂業(yè)。
《淮南子》說:“禹之決瀆也,因水以為師?!薄睹献印氛f:“禹之行水也,行其所無事也?!睘槭裁匆欢ㄒ獞?zhàn)敗自然呢?大禹總結前輩治水教訓,親臨洪區(qū)各地進行勘察,“左準繩,右規(guī)矩”,“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逐步摸清了洪水流向和走勢,并制定了統(tǒng)一的治水規(guī)劃。鑒于前輩“墮高堰庫”,治水無功,采用疏導和堰塞相結合的新辦法。他利用水流運動規(guī)律,高的培土,低的疏浚,成溝河,除壅塞,開山鑿渠,疏川導滯,排除積水,令其回歸河槽,流入大海。水患平息后,人們紛紛從高地搬到平原。禹又帶領人們開鑿河渠,引水灌溉,發(fā)展農業(yè),化害為利,在黃河兩岸開墾了許多良田和桑土。
禹理水的故事在中國流傳深廣。這里我們改傳統(tǒng)的“治水”為“理水”,非但是為了標新立異,乃是因為早期的典籍里就是這樣稱謂的?!妒虞嫳尽氛f:“禹理水,觀于河”;《太平廣記》說:“大禹理水,駐山下。”鯀治水,禹理水,前者堙塞圍堵,后者疏導理順。在與自然的正面沖突中,父親失敗了;而向自然謀求和諧的兒子,卻獲得了勝利。這成功的意義非同小可。大禹理水,那是中國水利工程和思想文化模式的一個拐點。它不但開啟了今后中國疏導治水的先河,亦開創(chuàng)了中國歷代疏導治國的先河。
大禹在鞏固夏政權中,重視疏導,恩威并濟。相傳,西部有扈氏,好戰(zhàn)不愿服夏。禹一邊用兵征服,一邊用德政教化的策略,終使有扈氏臣服。大禹還出巡東南九夷,傳播中原禮教。他沿途問習,鼓勵農耕,告其農時,播種五谷,引導部族酋長講禮儀,知法度,不以強凌弱,和睦相處。大禹還收取天下的銅,鑄成了九鼎,象征天下共主。
就這樣,“九川既疏,九澤既灑,諸夏艾安”,大禹在中國歷史上做出了杰出的貢獻。

管仲,華夏文明的保護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