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說水與戰爭(圖說中華水文化叢書)
- 武善彩 歐陽金芳
- 846字
- 2021-04-30 12:13:14
黃海海戰

春秋戰船復原模型圖戰船采用木質結構,依靠人工劃槳前行
公元前485年,吳、齊兩諸侯國在黃海海域發生的海戰,是中國歷史上有文字記載的最早一次海戰。
春秋末期,隨著造船業技術的發展,出于爭霸斗爭的需要,舟師(即水軍)開始出現。南方的吳國、楚國和臨近黃海的齊國實力日漸強大,舟師勢力最強。吳國的舟師按陸軍車戰方式設置,戰船分為小翼、大翼、突冒、樓船和橋船。越國的舟師配有戈船和樓船,前者善于接舷格殺,樓船可居高臨下攻擊。這一時期的戰船都無帆無舵,完全靠人工劃船、操控。舟師所使用的武器和陸戰差別不大,主要是戈、戟、矛、弓、矢、盾,衛體短劍等,也有專門用于水戰的長鉤矛、長斧等兵器。隨著國力的增強,吳國在擊敗楚國、越國等南方強國后,把征伐的矛頭指向了北方的齊國。吳王夫差為了北伐齊國、爭霸中原,先后開鑿了古江南運河和邗溝,以使吳國舟師順水北上、運輸軍隊、軍糧輜重。公元前485年,齊景公被人害死,齊國出現混亂。吳王夫差聯合魯、邾、郯三國共同出兵攻打齊國。吳軍兵分兩路:一路由大夫徐乘率舟師從海上北伐齊國。“徐承帥舟師將自海入齊”(《左傳·哀公十年》),是中國歷史有關海軍的最早記載。一路由吳王夫差親自率領循新開的運河北入淮河,由淮河支流進入齊國境內,會合魯、邾、郯三國進攻南部城市。齊國聞聽吳國舟師前來進犯,立刻集結舟師沿著海岸南下迎戰。兩國水師在黃海海面上相遇,展開海戰,結果是“齊人敗吳,吳王乃引兵歸”(《史記·吳世家》)。由于有關歷史記載甚略,我們可以想象當時的戰況:雙方戰船上“櫂手”拼命劃船,戰士互射箭矢,操長鉤、矛、長斧等互相刺砍,殺得難解難分。據記載,齊國還用兩艘船頭包有鐵皮的快船撞擊吳國戰船,使吳國兩艘戰船受損沉沒。由于遠征舟師勞頓,吳國舟師漸漸招架不住,只好揮旗擊鼓收兵,齊國取得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海戰的勝利。

春秋末期,吳國與齊國之間的黃海海戰標志著水戰戰場已由江河湖泊拓展海到洋
發生在冷兵器時代的黃海海戰,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它標志著水戰戰場已由江河湖泊拓展到海洋,豐富了水戰的樣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