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章 水上爭雄

img

火燒赤壁是中國古代水上爭雄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

“水上爭雄”,即是本源意義上的“水戰”,是指戰爭中作戰雙方在江河、湖泊、海洋、沼澤等水面上進行的戰斗。我國大江大河眾多,湖泊、沼澤密布,又臨近渤海、黃海、東海、南海及太平洋,水戰是我國古代戰爭作戰的重要形式之一。在春秋之前,我國古代戰爭史中只有軍隊渡河的記載,沒有在水面直接作戰的記載。而至春秋時期,南方的吳國、越國、楚國和面臨東海的齊國等諸侯國的實力逐漸發展壯大,紛紛逐鹿中原爭霸,相互間戰爭也不斷發生。這些國家紛紛建立和發展舟師水軍,改裝戰船,水上爭雄,水戰便應運而生。吳國以“不能一日而廢舟楫之用”而著稱。公元前549年夏,“楚子為舟師以伐吳”(《左傳·襄公二十四年》),這是有明確年代記載的中國古代最早的一次水戰,也是關于戰船與水軍最早的可靠記載。此后,吳越爭戰、吳楚爭戰中,水戰不時發生。此時,水戰不僅在江河中展開,而且已發展到海上。公元前485年,吳王夫差“從海上攻齊”,吳齊兩國在黃海展開激戰,這是中國古代戰爭史上有文字記載的最早一次海戰。至戰國時期,水戰更為頻繁。據《左傳》記載,僅吳楚兩國之間的戰爭,就有17次為江河水戰。但春秋戰國時期,水戰只起到配合陸戰車戰的作用,對戰爭勝敗沒有決定性影響。秦漢時期,為拓展和護衛疆域,建立了專職水戰的獨立兵種——“水軍”,即“樓船之士”,開展水(海)戰,其規模甚至非常龐大。公元前112年,“南越反”,漢武帝“因南方樓船士二十余萬人擊之”。公元42年,東漢名將馬援率“樓船大小二千余艘”赴嶺南地區平定叛亂。東漢末年發生的“赤壁之戰”表明水軍可以對戰爭的勝負起到決定性作用。三國時期吳國水師艦隊已揚帆馳騁于渤海、黃海、東海、南海之上。至此,水軍就作為一只重要的軍事力量活躍于戰爭舞臺,而水戰也以更大的規模在更廣的水域上屢屢上演,江河上的淝水之戰、黃天蕩之戰,湖泊上的鄱陽湖之戰、湖口大捷,海洋上的白江口之戰、唐島之戰、崖山海戰、梁海海戰、馬江海戰、甲午海戰等都是著名的戰例。明代更有鄭和率龐大艦隊七下西洋的壯舉,可謂是不戰自威、不戰而戰。

img

火攻戰船圖

因自然條件差異,水上爭雄與陸上作戰的特點差異很大。首先,水戰要有專門的主戰裝備——戰船及鉤據、拍竿、火器等專用武器。戰船大致可分大型和小型兩大類,大型戰船有樓船、福船、廣船等,小型戰船主要有艨艟斗艦、走舸等。其次,要訓練專職水戰的水軍,使其具備駕駛戰船、掌握必要水文與天文知識、嚴守軍紀、熟悉水性等技術技能。再次,也是最為重要的,就是水戰攻防的戰術技術。清代著名思想家、歷史學家、文學家魏源所著專題性史書《圣武記》第十四卷曾將“舟要”(即水戰要領)概括歸納為“大勝小、堅勝脆、順風勝逆風、順流勝逆流,防淺、防火、防風、防鑿、防鐵鎖”。水戰戰術技術,以其重要性而言,主要有以下幾種:一是接舷對戰,即雙方戰船的直接對攻。能否取勝,除船只“大勝小”“堅勝脆”外,一般取決于能否占據江河上游或上風,歷史上的晉滅吳之戰、隋滅陳之戰、元取臨安之戰等都是從長江的上游順江東下、直取南京取勝的。二是火攻戰船。這是我國古代戰爭中常見的戰術。明代抗倭名將戚繼光認為:“夫五兵之中,惟火最烈;古今水陸之戰,以火成功最多。”(《練兵實紀雜集》第十二卷)主要是因為古代戰船都是木質構造,船本身及其上的篷、索、桅、帆、板等,均為易燃物。火攻既可發射火箭等物,也可用若干小船裝滿引火物資(即火船),在接近敵船時點燃,使其借助水勢或風勢,駛入敵陣,引起敵船燃燒。在黃天蕩之戰中,金軍即使用發射火箭之法,大敗南宋韓世忠水軍;而在赤壁之戰中,孫劉聯軍使用后一種方法,大敗曹操軍隊。三是設障攔截。對于防守一方而言,在敵方船隊必經水道設置種種障礙,阻止戰船通過。比較常見的有設置木柵、鐵錐、鐵索、鐵鏈鎖江(河),建造浮橋、斗樓等。而對于進攻一方而言,就要想方設法破除這些障礙。四是鉆鑿船底致使敵船沉沒。1161年,南宋抗金名將劉琦就曾使用此法。

綜合分析,現階段我國發生大規模外敵入侵的戰爭可能性不大,但因外部因素引發局部戰爭和武裝沖突的可能性不能低估。因此,國土范圍內的江河湖泊之戰將不再是水戰的主要形式,而維護國家領海主權和海洋權益的海戰將成為水戰的主要形式。我國古代水戰、海戰的經驗教訓必將為準備應對可能發生的武裝沖突和突發事件提供足夠的借鑒。

主站蜘蛛池模板: 塔城市| 类乌齐县| 建宁县| 京山县| 南开区| 嵊泗县| 资中县| 兰坪| 寿阳县| 醴陵市| 鸡西市| 江阴市| 余姚市| 盐边县| 镇坪县| 庆阳市| 龙陵县| 红河县| 桂阳县| 泰来县| 新竹市| 古浪县| 武夷山市| 崇礼县| 错那县| 名山县| 东光县| 崇文区| 镇平县| 黑龙江省| 塘沽区| 福建省| 西贡区| 十堰市| 万全县| 孟州市| 麻栗坡县| 海淀区| 阳高县| 绍兴县| 招远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