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李筌《太白陰經》論水

李筌,號少室山達觀子,其生卒年月無從確考,隴西(今甘肅境內)人,唐代道教思想理論家、著名兵學家。他一生著述頗多,尤其是軍事著述頗豐,軍事造詣深厚。他所著的《太白陰經》,內容豐富,影響深遠,為唐代唯一存世的綜合性兵學論著。《太白陰經》又名《神機制太白陰經》,共10卷、99篇,約8萬字。在第四卷《戰具類》中,李筌記述了唐代城邑攻防、水陸戰守所使用的兵器、裝備和器材等。

李筌對水與戰爭關系的論述主要體現在以下六個方面。

img

唐代水陸攻守所用裝備——拋石機

img

攻守城池的主要器械之一——飛云梯復原模型

一是將“造勢任勢”“見利乘時”等軍事原則運用于水戰,提出了“敵逆水而來,迎之于水內”的“水上之戰人”的作戰原則。李筌認為,軍事將帥要取得作戰的勝利,必須“以便勝,以地強,以謀取”。因此,在水戰時,不能逼迫敵人逼近到水邊,否則,敵軍就會困獸猶斗。而應該“令其半濟而擊之”,因為這時,前邊過了河的敵人感到可以逃脫,后邊沒有過河的敵人思慕急于渡河,敵人會因為爭相逃跑而毫無斗志。此時,將帥必須把握有利戰機,贏得對敵作戰的勝利。

二是論述了攻守城池的器械設施及其使用方法。李筌總結唐代及唐代以前城池攻守戰的經驗,詳細記述了攻守城池的常見器械、設施及其使用方法。其中,他在《攻城具》篇中記述的進攻城池的器械主要有img韞車、飛云梯、炮車、車弩、尖頭木驢、板屋、木幔、火箭、雀杏、蜀img10種,進攻城池的設施主要有土山、地道2種。他在《守城具》篇中記述的守衛城池的器械和設施共30種,按其作戰性能及作用分為5大類:第一類為增強防護能力類,如浚隍、懸門、涂門、篳籬戰格、布幔、木柵等設施和器材;第二類為擊打攻城之敵類,如炮石、轉關橋、鑿門、突門、積木、壘石、木弩、連梃、叉竿、天井、叉竿、鉤竿、灰雜糠秕等器械和設施;第三類為火燒或滅火類,如燕尾炬、行爐、游火、油囊、松明炬、脂油燭炬等器材;第四類為障礙物類,如鐵菱、拒馬槍、陷馬坑等器材和設置;第五類為偵聽瞭望類,如增城、地聽、樓櫓等設施。

三是論述了以水佐攻的重要作用,介紹了古代測繪水位、地勢高低的水平儀的形制及其使用方法。李筌認為,“軍者必守衛數而佐之水火。……以水絕敵人之軍,分為而則可,難以奪敵人之蓄積”;“以水佐攻者強,水因地而成勢,為源高于城,本大于末,可以遏而止,可以決而流,故晉水可以灌安邑,汾水可以浸平陽。……可以漂城灌軍浸營敗將也”。為了進行有效的水攻,他在《水攻具》篇中詳細記錄了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測量工具——水平儀。水平儀由“水平”“照板”“度竿”組成。其中“水平”是主件,水平槽“長二尺四寸,兩頭中間鑿為三池。池縱橫一寸八分,縱闊一寸,深三寸三分。池間相去一尺四寸,中間有通水渠,闊三分,深一寸三分”。“照板”為立竿者放在竿前的一塊指示板。“度竿”為“長二丈,刻作二百寸二千分”的木桿或竹竿。有了這種先進的儀器,就能比較精確地確定是否可以“因地而成勢,為源高于城”而實施水攻。

四是總結概括了唐代軍隊渡河作戰所用的器械。李筌認為,部隊行軍中,遇到大水、河渠、溝澗,如無橋梁、船只等,是難以渡過的。而姜太公使用的天艎大船,因船體太大、質地厚重而不便使用。因此他介紹了木罌、槍筏、葦筏、挾img、浮囊5種簡便渡河器材。木罌是以木棒捆在甕上連綴而成的長方形排筏;槍筏是4000余根槍桿捆扎而成的大型排筏,據說一次可載1250人;葦筏是以蒲草或者蘆葦捆扎而成的小型排筏;挾img是橫貫河面并固定在兩岸的粗大繩索,士兵可挾持大繩以浮水過河;浮囊是用整張完好的羊皮充氣后扎緊吹氣口的囊袋,士兵綁在腋下以浮水渡河。這5種器材具有取材容易、制作簡單、使用方便等特點,部隊行軍用以渡河,可“隨事應變、以濟百川”。

img

唐代軍隊渡河作戰器械之一——葦筏

五是概括介紹了6種戰船的形制和性能。舟船是水上作戰的重要裝備。李筌著重介紹了樓船、蒙沖、戰艦、走舸、游艇、海鶻6種戰船的形制和性能。

六是論述了古代軍隊在野戰條件下如何解決水源問題。李筌設《井泉篇》專門探討如何尋找野戰軍隊生存和作戰所需要的水源問題。他強調,即使在沙漠或鹽堿之地,也可以尋找到水源,其方法是,根據野馬、黃羊、烏鳥、螞蟻等行動足跡及聚集之所,以及葭葦、菰蒲等生長之地,均可以尋找到水源。

主站蜘蛛池模板: 佛教| 陆河县| 连平县| 庐江县| 长治县| 安乡县| 共和县| 大同县| 民县| 嘉鱼县| 米泉市| 保德县| 青州市| 隆回县| 西乡县| 融水| 藁城市| 图片| 尼勒克县| 大同县| 天等县| 文安县| 景泰县| 探索| 甘孜县| 琼海市| 涞源县| 尖扎县| 隆安县| 金乡县| 乌拉特前旗| 万荣县| 西贡区| 监利县| 涞源县| 高唐县| 龙海市| 昭苏县| 泰来县| 惠州市| 和平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