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與哲學思想(中華水文化專題叢書)
- 李中鋒 張朝霞
- 5072字
- 2019-01-03 14:40:40
第一節 神話傳說
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與水相關的內容很多,從總體上來說描述的對象和事情也比較龐雜,而且相互之間沒有明顯的系統性、邏輯性以及關聯性。從目前掌握的資料來看,中國古代神話傳說呈現出片斷性和零散性的特點。這一特點在有的學者看來,主要是傳承過程中的資料遺失和目前對于資料還原的不完整所造成的。這可能是一種原因。但也有可能這些神話傳說原本就是零散的、不連續的故事片斷。馬克思說:“任何神話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神話傳說作為人類童年期的想象故事,如果沒有對其進行系統的加工和創作,其零散化、非系統地存在和傳承也很有可能。但零散化的存在和傳承,并不影響其對于自然觀念和人文觀念的表達。可以說,分散在《山海經》《楚辭》《呂氏春秋》《淮南子》《列子》《莊子》《太平御覽》等典籍中的諸多神話傳說,正是華夏民族童年時期以形象化的方式對自然世界和人類社會的生動解讀。
與水相關的中國古代神話傳說,從反映內容上來說大致可分為三種類型:一是關于自然世界的起源;二是關于人類社會的起源;三是關于洪水的神話傳說。
一、關于自然世界的起源
人類是自然世界的一部分,但人又不同自然世界的其他構成對象。人區別于自然世界其他事物的最顯著標志,就是人所具有的認識自然對象的能力和人的自我意識與感知。天從哪里來的,地從哪里來的,河流從哪里來的,山川從哪里來的……這一系列關于自然世界的起源問題,其實就是人脫離于純粹自然世界的開始,也就是人類意識的童年時期,這一時期留傳下來的重要文化成果就是世界很多民族普遍具有的神話傳說。這些神話傳說回答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自然世界的起源問題。
在中國古代,回答這一問題的最典型的神話傳說是“盤古開天”和“女媧補天”。
“盤古開天”這則神話,以擬人化、形象化的方式回答了自然世界的起源問題。盤古,這個長得像人一樣的神,巨斧一掄,就將漆黑的混沌世界一劈為二,一邊為天,一邊為地,并且為了使天和地不再混沌成一體,頭頂著天,腳蹬著地,不停地長啊長,直到天地徹底分開。天地分開之后,盤古雖然累得不行,要倒下來,但他并沒有回歸混沌世界,而是雙目成日月、肌膚成大地、血液成江河、汗水成雨露等。這則神話其實就是告訴人們,盤古就是天地的開始,盤古身體的各個部分就是自然世界各種對象的起源之所在。這則神話將盤古的血液比喻為江河、汗水比喻為雨露,這高度體現了水對于人類和自然世界所具有的特別重要的作用和意義。人失去血液就會失去生命,自然界失去江河也會失去生命。盤古死了,他的血汗所化成的江河雨露,卻孕育滋養了萬事萬物,讓單調的自然界煥發出蓬勃的生機與活力。從這些方面而言,盤古不僅是天地的締造者,而且也是日月星辰、江河大地和繽紛萬物的締造者。這則神話所傳達出的主旨就是:盤古是全世界的造物神。
“女媧補天”是另一則與自然界的產生和變化密切相關的神話故事。這則神話說,在遠古的時候,支撐天的四根柱子壞了,九州大地開裂;天不能全部覆蓋萬物,地也不能完全承載萬物;烈火燃燒不熄,洪水汪洋一片且不消退;猛獸吞食善良的人民,兇猛的禽鳥抓取老弱者吃掉。于是,女媧煉出五色石以補天,斬斷大龜的四腳以豎立天的四根梁柱,殺死黑龍以拯救冀州,堆積蘆葦的灰燼以抵御過量的洪水。從此,蒼天得以修補,四根天柱得以扶正;過多的洪水干涸了,冀州太平了;惡禽猛獸死去,善良的百姓過上平安的生活。
從這則神話里可以看出,早期的自然環境是不適合人類生存的,地震的威脅、野火的威脅、洪水的威脅、猛禽惡獸的威脅等,隨時可能會奪去人們的生命。因而,在那時人類的理想中,就希望有一位能力超強的神,能夠消除這些威脅,保障人們的平安生活。而女媧的形象,在這則神話中,就是救世主的形象。正是她,通過斬除邪惡、煉石補天、治理洪水,將一個亂世變成了治世,為人類創造了一個得以生養繁衍的平安環境。
二、關于人類社會的起源
在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關于人類社會的起源,主要有兩個流傳比較廣泛的神話,一個是女媧造人說,另一個是伏羲兄妹育人說。
《太平御覽》曾載,在開天辟地之初的時候,尚沒有人類,女媧一開始用一團團的黃泥捏成人,但因為想捏出很多很多的人,一個一個地捏感到太費勁,于是便想了一個辦法:拿一根繩子,將其伸進泥潭,揮攪泥漿,向四面揮灑,泥點濺落,就變成了許許多多活蹦亂跳的小人。這個傳說經魯迅先生的《故事新編·補天》改寫后,其傳播與影響就更加廣泛。以泥和水造人,反映了人們對人體物質起源的樸素認識。這一意識在曹雪芹《紅樓夢》一書中也有反映,即賈寶玉曾半癡半瘋地說:“男人是泥做的,女人是水做的。”
關于伏羲兄妹婚配繁衍人類的神話傳說,主要見于唐代李冗所撰的《獨異志》一書,這部書除記述唐代流傳的奇聞逸事外,還對唐代以前的各種各樣的傳說作了記載,起到了保存文獻的作用。其中有些故事,在未發現新的古佚書之前,出處可以說是最早的,如伏羲兄妹結為夫婦一事。這則神話的主要內容如下:
有一次,下雨三日不停,洪水暴漲,人全淹死了,伏羲兄妹躲在一個葫蘆瓢里,幸免于難。等到雨停水退,他們從葫蘆瓢里走出來時,世上已杳無人跡。一個仙人對他們說:“這世界上已沒有人了,你們結為夫妻吧,不然人類要滅絕了?!彼麄儧]有同意,因為過去聽老人說過,親兄妹不能結為夫妻。他們向前走去,一只烏鴉飛來,勸他們結為夫妻。他們很生氣,砍下了烏鴉的頭說:“如果你能接活,我們就結為夫妻?!眲傉f完,烏鴉的頭與身就又連在一起,呱呱叫著飛走了??墒欠诵置萌圆豢辖Y為夫妻,繼續向前走,又遇到了觀音娘娘。觀音娘娘勸他們結為夫妻,并說這是天意,他們不信。觀音娘娘說:“你們各自去一個山頭,各燃起一堆火,如果兩股煙能合到一起,就說明天意要你們結為夫妻?!彼麄冋兆隽?,果真兩股煙合在了一起,于是他們就結為夫妻了。后來,他們生下了一個怪胎,是一個肉團。他們很難過,但觀音娘娘讓他們把肉團剁碎,并撒向大地。他們將其撒在山岡上,就長出了瑤人;撒在平原上,就長出了漢人;撒在山邊和圩邊,就長出了壯人……
這則神話是世界各民族普遍流傳的洪水神話的一個體現。洪水神話一般是說人類因為犯了不可饒恕的錯誤,遇到了一場特別大的洪水的懲罰,整個人類及自然界的動植物都被洪水淹死,世界又淪為一片荒野。恰巧其中有善良的人幸運而存,于是他們就成了新生人類的始祖。在這一點上,《圣經》中的諾亞方舟與中國葫蘆瓢中的伏羲兄妹確有一些相似的情節。
三、關于洪水的神話傳說
關于洪水的神話傳說,廣為流傳的是共工與洪水的故事。
《淮南子·本經訓》記述:“舜之時,共工振滔洪水,以薄空桑。龍門未開,呂梁未發,江、淮通流,四海溟滓,民皆上丘陵,赴樹木?!边@則記述認為滔天的洪水是水神共工“振蕩”所致。
隨同共工振蕩洪水的水神還有共工的臣子相柳(又叫相繇)?!渡胶=洝ずM獗苯洝氛f:“共工之臣曰相柳氏,九首,以食于九山。相柳之所抵,厥為澤溪。禹殺相柳,其血腥,不可以樹五谷種。禹厥之,三仞三沮,乃以為眾帝之臺。在昆侖之北,柔利東。相柳者,九首人面,蛇身而青?!毕嗔c共工一樣,充滿蛇的特征,且比共工更接近自然水神,所以它發動洪水更為直接,走到哪里,就把洪水帶到哪里。
關于洪水神話傳說中的共工,他一方面作為水神振蕩洪水,另一方面也因為爭奪帝位而觸發洪水,前者是水神的自然力量和本質的體現,后者則上升為因社會矛盾而引發的自然災害?!痘茨献印ぬ煳挠枴酚浭觯骸拔粽?,共工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絕。天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滿東南,故水潦塵埃歸焉。”按照這則神話的說法,由于共工觸壞了天柱和地極,所以天空朝西北傾斜,太陽、月亮、星辰都不自覺地朝那邊跑,落向西天;東南的大地,陷下了一個沉坑,所以大川小河里的水,也都流奔那里,經常形成浩大的洪水。
從創世紀神話到英雄神話,是一個由神而人的演進過程,也是一個神性退隱、人性逐漸凸顯的遞進過程。它是人類原始悟性文化向理性文化靠攏的早期階段。
面對滔天的洪水,光靠神的啟示來躲避水災畢竟不是良策。于是,古人便開始設想對洪水進行富有成效的治理,有關治水的英雄神話便應運而生。先是有女媧面對天傾地裂、洪水泛濫的人間災難,挺身而出,補蒼天,治洪水,拯救萬民于水深火熱之中,再就是有著名的鯀禹治水的神話。
鯀禹治水的神話分為兩部分:一部分為鯀治水遭到失敗,被天帝殺死在羽山;另一部分為禹歷盡千難萬險終于降服洪水,為民造福。
堯帝時,中原大地江河泛濫,洪水滔天,民無所居。當時,鯀在河南崇地治水有功,堯帝便命鯀去治水。鯀治水時采用了壅土擋水的辦法。他歷盡艱難整整干了九年,但天下依然是“洪水滔天,無所止極”。無計可施的鯀為了救天下百姓于水深火熱,不得不鋌而走險——“竊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殺鯀于羽郊?!薄疤咸虾樗?,無所止極,伯鯀乃以息石息壤,以填洪水?!保ā渡胶=洝ず冉洝罚?/p>
為了制服洪魔,鯀置生死榮辱于度外,竊取了天帝的治洪法寶息壤(一種自生自長的泥土),卻不幸被天帝派來的火神祝融斬殺,并奪回了剩余的息壤,結果洪水又卷土重來。正所謂“為山九仞,功虧一簣”。對于鯀“九年而水不息,功用不成”的治水敗績,人們普遍認為是他采用的方法不對,一味采取“堙”(堵塞洪水)的辦法,且為“堙”水而偷息壤,不僅治水未能成功,反而導致自身被殺,實為冤屈、失敗之英雄。
但英雄畢竟是英雄。“鯀死三歲不腐,剖之以吳刀,化為黃龍?!薄磅厪蜕?。帝乃命禹卒布以定九州?!保ā渡胶=洝ず冉洝罚阎疚闯甑孽叄箯蜕鸀橛?,繼續進行治水大業,按照舜帝的命令,又踏上了艱辛的治水征程。
大禹為了降伏洪水,“盡力溝洫,道川夷岳,黃龍曳尾于前,玄龜負泥于后。”(《拾遺記》)“禹乃決江疏河,通之四瀆,致之于海,大小相引,百川順流,各歸其所。”(《新語·道基》)“砥柱,山名也,昔禹治洪水,破山以通河,三穿既決,水流疏分,指狀表目,亦謂之‘三門’矣?!保ā端涀ⅰず铀罚┐笥碓谥嗡^程中,充分汲取了父親鯀單純用“堙”導致治水失敗的教訓,采取疏導與堵塞相結合、以疏導為主的辦法,取得了治理洪水的成功。
大禹治水的傳說中有許多感人的情節和形象化的描述。如大禹降伏淮水水神無支祁,就歷盡了千難萬險。據《太平廣記》記載,大禹為了治理淮河,三次來到淮河源頭桐柏山。他每次到那里,都遇上淮河水怪制造出的狂風呼嘯、電閃雷鳴、飛沙走石等重重阻撓,使工程無法進行。大禹對此十分惱怒,就召集百種精靈,命令夔龍、桐柏等山神前來聽從調遣。經過一場圍剿,囚禁了鴻蒙氏、章商氏等參戰不利的神。這樣,眾神才抖擻精神,終于圍住了無支祁。不過這無支祁能言善辯,神通廣大,雖然圍住了他,但卻不能將其縛住。禹先后派童律、烏木由出戰,沒能將其治服。最后,派庚辰出馬,擊退了各路神怪的反抗,才制伏了他。無支祁被鎮鎖在淮陰的龜山腳下,淮河從此馴服,安流入海。
相傳大禹為了治水,一直沒有成家。后來治水到了涂山,涂山之女嬌,天生麗質,與大禹一見鐘情。但禹因治水重任在肩,無暇顧及兒女私情,依然繼續南行。直到三十歲,禹才與涂山女成家。結婚僅四天,禹便離別了新婚的妻子,又出門治水去了?!妒酚洝ず忧氛f“禹治水十三年,三過家門而不入”。相傳有一塊“夫婦石”,就是因為涂山女總見不到禹回家,久久佇立在那里等候而變成的。也有另一種說法,禹在河南登封嵩山南麓治水時,為了開通轅山,排泄洪水,禹每天變成一個力大無比的熊開掘河道。禹為了避免妻子看到自己化為熊時的丑陋樣子曾叮囑涂山氏說:“如果你想送飯給我,一定要聽到鼓聲才能來。”一次,禹撬石頭時,沒想到石頭竟飛起來,落在了鼓上,并發出“咚”的一聲。正巧被前來送飯的涂山氏聽見。涂山氏進入山洞后,發現禹正化作一頭熊在開通水道,這一場景把她嚇壞了,繼而又羞又愧,轉身便向嵩山上跑去。禹連忙追趕,等禹趕到時,涂山氏已變成了石頭。涂山氏已有身孕在身,禹就對她說:“歸還我的兒子?!笔^便開啟一條裂縫,啟就這樣誕生了。
禹為治理洪水不辭辛勞,風餐露宿,手上的指甲脫落了,腿上的汗毛磨盡了,兩股流血,面容黑瘦,嘴尖脖細,呼吸也上氣不接下氣。因積勞成疾,他的腿也跛了,走起路來只能前腿拖著后腿往前挪,這種步法被稱作“禹步”。后來的巫師奉水為水神,作法時還模仿禹步,以為神異。自古以來,上至最高統治者,中至官吏、文化人,下至平民百姓,無不敬頌大禹的治水之功。大禹在治水中所表現出的不畏難險、堅忍不拔、無私奉獻、為民造福的精神,已成為中華民族偉大精神的象征,并對中華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刻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