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與民風習俗(中華水文化專題叢書)
- 王瑞平 史鴻文 邱艷艷編著
- 4174字
- 2021-04-30 12:19:59
前言
中華5000年的文明史其實就是由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積累形成的,而民風民俗是這些積累的重要組成部分。中華民族有56個民族,每個民族都形成了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民風民俗。在96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不同地區(qū)又因地理位置形成了不同地域特色的民風民俗。這些不同特點的民風民俗互相交融,形成中華民族凝聚力的核心。中原農(nóng)村有諺語說:三里不同俗,十里改規(guī)矩。其實,這簡單的一句話包含了影響我們生活的很多元素。人們長期在一個地方生活就會形成一定的生活習慣,如果換了一個地方生活就會出現(xiàn)“水土不服”。在中原腹地開封農(nóng)村,人們出遠門的時候老人會囑咐帶一把老家的泥土,想家的時候聞一聞就會有回家的感覺;水土不服的時候喝一口老家?guī)У乃眢w就會轉(zhuǎn)好。這些普通的習慣其實就說明了一個道理,那就是“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這是從簡單的生活習慣來看水土與人們的關(guān)系。其實,不同地區(qū)人們不同的性格、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信仰都和當?shù)氐摹八痢庇嘘P(guān)。中國人古代就非常講究“風水”,商家生意好了就說是商鋪位置“風水好”,家業(yè)興旺了就說房子所在位置“風水好”、祖墳“風水好”,出門遠行求個“順風順水”,婚喪嫁娶要選“黃道吉日”,老百姓年年求“風調(diào)雨順”,這些古代人們樸素的“風水”觀念其實就是人們長期探索自然規(guī)律的結(jié)果。所以,“水土”也好,“風水”也好,都離不開“水”,在古代人的意識、甚至夢境中“水”就是“財”的意思,所以,在人類的歷史中水總是與財富密切聯(lián)系在一起,人們依水而居,繁衍生息。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各民族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不同的民風民俗,這些文化都是以水為媒形成的。
在黃河中上游形成了三秦與隴右文化,盡顯風沙淘不盡的大漠男人情懷與西北女人的狂野,形成了以“天”為精神信仰、以“德”為價值原則與以“和”為社會行動準則的周文化和“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的秦文化。
在黃河中游形成了厚重開放的三晉文化,自譽為來自黃土高坡的一頭狼的男人和三晉大地上引吭高歌的女人在這里演繹著持續(xù)千年的民族融合和“大槐樹”移民文化,是中華文明根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處于天下之中的黃河中下游的中原文化則是中華文明的核心組成部分,在這里形成的河洛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源頭,《河圖洛書》《易經(jīng)》《山海經(jīng)》是中國的文化金字塔,蘊藏著中華文明起源的密碼。在這里形成了從洛陽、開封到商丘連綿不斷的國都文化、龍文化、青銅文化、商業(yè)文化、佛教文化、太極拳文化以及從倉頡造字到甲骨文和許慎的《說文解字》所代表的文字文化。
在黃河下游形成了齊魯文化與燕趙文化。齊魯文化是齊文化和魯文化的合稱。春秋時期的魯國,產(chǎn)生了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學說,而東臨濱海的齊國卻吸收了當?shù)赝林幕|夷文化)并加以發(fā)展。兩種古老文化的差異在于齊文化尚功利,魯文化重倫理;齊文化講求革新,魯文化尊重傳統(tǒng)。兩種文化在發(fā)展中逐漸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具有豐富歷史內(nèi)涵的齊魯文化。燕趙文化是在燕趙區(qū)域內(nèi)產(chǎn)生的一種地方文化,燕趙區(qū)域的劃分應當以今黃河為南界,以太行山和燕山山脈為西界和北界。《爾雅·釋地》和《周禮·職方》兩書都說“兩河間曰冀州”“河內(nèi)曰冀州”。齊魯男子以好漢著稱,而齊魯美女則艷過牡丹。在齊魯大地產(chǎn)生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論語》文化、風箏文化、水滸文化,在燕趙大地產(chǎn)生了腹里文化、“胡服騎射”的民族融合文化。而這些文化的形成都與黃河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
在長江上游形成了具有“天府之國”之稱的巴蜀文化。巴蜀盆地在地形上為“四塞之國”,在古代時期交通甚為困難,故李白情不自禁地發(fā)出“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的感嘆。這一封閉地形對巴蜀文化作為農(nóng)業(yè)文明地區(qū)所必然帶來的封閉性肯定會有較大影響。但正因如此,又反過來激勵了巴蜀先民向外開拓、努力改善自身環(huán)境的決心和勇氣。于是,環(huán)境與文化相交融,造就了巴蜀先民封閉中有開放、開放中有封閉的歷史個性。隨著時代的推移,開放和兼容終于成為巴蜀文化最大的特色。巴蜀文化綿長久遠、神秘而燦爛,可坐享天成,亦可以行卒而生;可無為逍遙,更因刀劍而存。文化上兼容儒釋道,以道,注川人風骨;以儒,舉川人仕進;以釋,去川人彷徨;進退之間,死生契闊。巴人明快,失之淺薄;蜀人從容,卻含惰性;瑰寶陸離,多附鬼氣;人文薈萃,最是詩人。巴蜀之地向來稱為四塞之國,然則多川匯流,昂然出三峽,成大江東去之勢,高昂,奔騰,蒼茫,頗讓人喟然感嘆。蜀中自古多才俊,蜀中自古少大將,多少豪情,多少志氣,都削成絲絲縷縷花絮,化作點點滴滴閑情,粘滿春花秋雨,匯入大江大河,消失于無影無蹤。環(huán)境造就了巴蜀人鮮明的性格特點:巴蜀男人耿直而鬼馬、豪放而狡黠,既精明能干又悠閑散漫,既敢闖敢干又談玄說幽,固守于盆地之中皆是閑人,沖出夔門之外都是好漢;巴蜀女人伶牙俐齒、嫵媚多姿、楚楚動人,蜀之溫婉渝之潑辣皆風情萬種,麻辣之間原來最是溫柔之鄉(xiāng)。
在長江中游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荊楚文化。荊楚文化因楚國和楚人而得名,是周代至春秋時期在江漢流域興起的一種地域文化。荊楚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她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和巨大的經(jīng)濟文化開發(fā)價值。楚辭被喻為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源頭,對于其后產(chǎn)生的漢賦更有直接的影響。“書楚語、作楚聲、紀楚地、名楚物”的楚辭,與其他楚文化精華一起,構(gòu)筑起瑰麗奇異的楚地文明。南方江漢地區(qū)興起的九黎部落,創(chuàng)造了大溪、屈家?guī)X等早期楚文化,并形成了楚人“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的楚人精神。
在長江中游也形成了厚重有序、擅長傳承與創(chuàng)新的贛鄱文化。贛鄱文化在上古時代脫胎于百越文化、吳楚文化,在2000多年中不斷接受華夏文化的浸染,最終發(fā)展出獨特于世的江西本地文化。它是以江西人民的生產(chǎn)實踐為基礎、以贛鄱農(nóng)業(yè)文明為核心,歷經(jīng)數(shù)千年發(fā)展起來的一種特色文化。萬年仙人洞文化見證了江西上萬年的水稻耕作歷史,自然條件的優(yōu)渥使得江西農(nóng)業(yè)非常發(fā)達,隨著人口的繁盛也就有了“萬點青山萬戶煙”的江南景致。但也因為如此,東、南、西三面環(huán)山,北面臨江的江西地理使得贛地人民戀于溫飽、安分守故,但贛人崇學,在明清時期500年間,科舉中的10萬進士有4萬出自江西,江西人的“官本位”意識濃重,但又好于爭訟。北宋袁州(今宜春)知州楊侃就說,如果官員不“自紊其法”,那么“民知法是易治”。這也得益于江西書院教育興盛、科舉文化強勢的歷史傳統(tǒng),“耕讀傳家”被公認為是處世準則。景德鎮(zhèn)“瓷都”的美譽與中國陶瓷文化的魅力是贛文化的又一道獨特的風景。
在長江下游形成了秀色可餐的吳越文化。“吳文化”和“越文化”“同俗并土、同氣共俗”,逐漸在相互交融、激蕩、流變與集成中形成了統(tǒng)一的文化類型。早期吳越民眾以尚武逞勇為風氣,粗獷中蘊涵精雅;晉室南渡后士族文化的特質(zhì)改變了吳越文化的審美取向,逐步給其注入了“士族精神、書生氣質(zhì)”;南宋以來,吳越文化愈發(fā)向精致的方向生長;隨著近代工商實業(yè)的萌芽,吳越文化又平添了奢華之習。在這里流傳著越王勾踐臥薪嘗膽的勵志故事和浣紗女西施的千古傳奇愛情故事,形成了飲水思源的河姆渡水井文化、太湖與江南魚米之鄉(xiāng)文化、蘇杭的“天堂”文化、海派文化等。
除了這兩大主要河流之外,在一些其他流域及水系上,也形成了豐富多彩、博大精深的文化。
在水系眾多的贛、閩、粵三角地區(qū)形成了遍布南方水鄉(xiāng)的客家文化。客家文化是中國南方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華夏漢族文化中獨特而又不可多得的瑰寶。千百年以來,客家人極力保留著自己獨具魅力的文化,使客家文化既傳承了中華民族優(yōu)秀的漢族文化,又與時俱進地創(chuàng)造出了豐富多彩的文化。我們平常所說的客家文化是指客家人共同創(chuàng)造的文化,包括客家話、戲劇、音樂、舞蹈、工藝、民俗、建筑、人文、飲食等方面。在經(jīng)過不斷輾轉(zhuǎn)遷徙之后,部分移民來到了這塊被大山屏蔽的贛、閩、粵三角地區(qū),與當?shù)赝林嗷ルs居,并在相對封閉的社會與自然條件下,與土著民相互融合,從而創(chuàng)造出一支以漢文化為主導的、與周邊文化相區(qū)別的地域文化。
在珠江流域的嶺南地區(qū)形成了珠江與嶺南文化。嶺南文化是悠久燦爛的中華文化重要的有機組成部分,包括廣府文化、廣東客家文化和潮汕文化三大分支,其中廣府文化在嶺南文化中個性最鮮明、影響最大。嶺南先民遺址的出土材料證明,嶺南文化為原生性文化。基于獨特的地理環(huán)境和歷史條件,嶺南文化以農(nóng)業(yè)文化和海洋文化為源頭,在其發(fā)展過程中不斷吸取和融匯中原文化和西方文化,逐漸形成了自身獨有的特點——務實、開放、兼容、創(chuàng)新。
在河流眾多的彩云之南,有瀾滄江、怒江、金沙江等,形成了滇云文化。滇云文化的形成有其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歷史傳統(tǒng)。滇云文化的內(nèi)容包括:滇云文化釋名、地域范圍、文化內(nèi)涵、文化分期、文化特征、在中華文化中的地位等。滇云文化在構(gòu)筑中華文化的歷史進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形成了本民族獨特的水文化,并對當今水文化建設具有借鑒意義。貴州是中國古人類的發(fā)祥地和中國古文化的發(fā)源地之一,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傳統(tǒng),其在戰(zhàn)國、秦漢時期成為夜郎國的中心,于是就有了今日散落于貴州各地但仍是一個“懸念”的夜郎文化。在這里有南方陸上絲綢之路、摩梭人的水文化、獨龍族文化、傣族潑水節(jié)文化、麗江文化、澆花節(jié)文化、搶新水文化、茅臺酒文化、夜郎國文化等。
在東北形成了大氣磅礴、波瀾壯闊的松花江、遼河與關(guān)東文化。“關(guān)東文化”是指山海關(guān)以東,基本上包括今遼寧、吉林、黑龍江、內(nèi)蒙古四省區(qū)在內(nèi)的地域文化圈,它是與東北地域文化相聯(lián)系的,還包括“黑土文化”“黑水文化”“長白文化”“遼海文化”“蒙古草原文化”“火山文化”“冰雪文化”等。這里的環(huán)境鑄造了東北人特有的豪爽性格與智慧。
不同的地域文化又形成了不同的習俗,雖然習俗的內(nèi)容相差甚遠,但是卻有一個中心的主題,那就是水。水是生命之源,也是文化產(chǎn)生的基礎,它影響著文化的方方面面。中華民族是一個對水有著特別感情的民族,生活中的各種活動都有水的參與,有與水有關(guān)的節(jié)日,有對水的崇拜,城市與住所的選址要考慮水的因素,甚至在出生、死亡這種人生的重大禮儀中也有水的參與。不同的地域文化因為水的影響,出現(xiàn)了豐富多彩的水文化。
在中華大地上縱橫交錯的江河湖泊又使這些因水域不同而形成的區(qū)域文化匯在一起共同形成了中華文明,這些不同的水習俗是當?shù)鼐C合因素影響的結(jié)果,同時也深深地融入到本民族的文化中。歷史證明中華文明是一個包容、開放、充滿活力和面向未來的偉大文明。
王瑞平
2014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