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建筑材料基本物理性質試驗

2.1 材料基本物理性質

建筑材料是建筑工程的物質基礎,材料的性質與質量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工程的性能與質量。在工程實踐中,選擇、使用、分析和評價材料,通常是以其性質為基本依據(jù)的。建筑材料的性質,可分為基本性質和特殊性質兩大部分。材料的基本性質是指建筑工程中通常必須考慮的最基本的、共有的性質;材料的特殊性質則是指材料本身不同于別的材料的性質,是材料具體使用特點的體現(xiàn)。

2.1.1 材料的體積組成

大多數(shù)建筑材料的內(nèi)部都含有孔隙,孔隙的多少和孔隙的特征對材料的性能均產(chǎn)生影響,掌握含孔材料的體積組成是正確理解和掌握材料物理性質的起點。孔隙特征指孔尺寸大小、孔與外界是否連通兩個內(nèi)容。孔隙與外界相連通的叫開口孔;與外界不相連通的叫閉口孔。

圖2.1 含孔材料的體積組成示意圖

1—固體物質;2—閉孔孔隙;3—開孔孔隙

含孔材料的體積組成示意圖如圖2.1所示。從圖2.1可知,含孔材料的體積可用以下3種方式表示:

(1)材料絕對密實體積。用V表示,是指材料在絕對密實狀態(tài)下的體積。

(2)材料的孔體積。用VP表示,指材料所含孔隙的體積,分為開口孔體積(記為VK)和閉口孔體積(記為VB)。

(3)材料在自然狀態(tài)下的體積。用Vo表示,是指材料的實體積與材料所含全部孔隙體積之和。上述幾種體積存在以下的關系,即

散粒狀材料的體積組成示意圖如圖2.2所示。其中V′o表示材料堆積體積,是指在堆積狀態(tài)下的材料顆粒體積和顆粒之間的間隙體積之和,Vj表示顆粒與顆粒之間的間隙體積。散粒狀材料體積關系為

2.1.2 材料的密度、表觀密度和堆積密度

1.密度

密度是指多孔固體材料在絕對密實狀態(tài)下,單位體積的質量(也稱相對密度)。用式(2.4)計算,即

式中 ρ——材料的密度,g/cm3或kg/m3

m——材料的質量(干燥至恒重), g或kg;

V——材料的絕對密實體積,cm3或m3

圖2.2 散粒狀材料堆積體積組成示意圖

1—顆粒的固體物質;2—顆粒的閉口孔隙;3—顆粒間的間隙;4—顆粒的開口孔隙

密實的單位在SI制中為kg/m3,我國建設工程中一般用g/cm3,偶爾用kg/L,忽略不寫時,隱含的單位為g/cm3,如水的密度為1。

多孔材料的密度測定,關鍵是測出絕對密實體積。在常用的建筑材料中,除鋼、玻璃、瀝青等可近似認為不含孔隙外,絕大多數(shù)含有一定的孔隙。測定含孔材料絕對密實體積的簡單方法是將該材料磨成細粉,干燥后用排液法(李氏瓶)測得的粉末體積即為絕對密實體積。由于磨得越細,內(nèi)部孔隙消除得越完全,測得的體積也就越精確,因此,一般要求細粉的粒徑至少小于0.2mm。

對于砂石,因其孔隙率很小,VVo,直接用排水法測定其密度。對于本身不絕對密實,而用排液法測得的密度叫視密度或叫視比重。用式(2.5)表示,即

式中 ρ′——視密度,g/cm3

m——材料的絕對干燥質量,g;

V′——用排水法求得的材料體積(V′=V+VB), cm3

2.表觀密度

材料在自然狀態(tài)下單位體積的質量,稱為材料的表觀密度(原稱容重)。其計算式為

式中 ρo——表觀密度,kg/m3

m——材料的質量,kg;

Vo——材料表觀體積(即自然狀態(tài)下的體積), m3

測定材料在自然狀態(tài)下體積的方法較簡單,若材料外觀形狀規(guī)則,可直接度量外形尺寸,按幾何公式計算;若外觀形狀不規(guī)則,可用排水法測得,為了防止水分由孔隙滲入材料內(nèi)部而影響測定值,應在材料表面涂蠟。對于砂石,由于孔隙率很小,常把視密度叫作表觀密度,如果要測定砂石真正意義上的表觀密度,應蠟封開口孔后用排水法測定。

當材料含水時,重量增大,體積也會發(fā)生變化,所以測定表觀密度時須同時測定其含水率,注明含水狀態(tài)。材料的含水狀態(tài)有風干(氣干)、烘干、飽和面干和濕潤4種。通常材料的表觀密度為氣干狀態(tài),而在烘干狀態(tài)下的表觀密度叫干表觀密度。

3.堆積密度

散粒材料在堆積狀態(tài)下單位堆積體積的質量,稱為材料的堆積密度(原稱松散容重)。其計算式式為

式中 ρ′o——堆積密度,kg/m3

m——材料的質量,kg;

V′o——材料的堆積體積,m3

堆積體積是指包括材料顆粒間空隙在內(nèi)的體積,對于配制混凝土用的碎石、卵石及砂等松散顆粒狀材料的堆積密度測定是在特定條件下,即定容積的容器(容積筒的容積)測得的體積,稱為堆積體積,求其密度稱為堆積密度。

材料的堆積密度定義中亦未注明材料的含水狀態(tài)。根據(jù)散粒材料的堆積狀態(tài),堆積體積分為自然堆積體積和緊密堆積體積(人工搗實后)。由緊密堆積測得的堆積密度稱為緊密堆積密度。

常用建筑材料的密度、表觀密度和堆積密度見表2.1。

表2.1 常用建筑材料的密度、表觀密度和堆積密度

2.1.3 密實度與孔隙率、填充率與空隙率

1.密實度

密實度是指材料體積內(nèi)被固體物質所充實的程度,即材料的絕對密實體積與總體積之比。可按材料的密度與表觀密度計算,即

因為

所以

式中 D——材料的密實度,%。

例如,普通黏土磚ρo=1850kg/m3; ρ=2.50g/cm3,求其密實度。

即74%。

凡含孔隙的固體材料的密實度均小于1。材料的ρoρ越接近,即越接近1,材料就越密實,材料的很多性質,如強度、吸水性、耐水性、導熱性等均與其密實度有關。

2.孔隙率

孔隙率是指材料內(nèi)部孔隙(開口的和封閉的)體積所占總體積的比例,按式(2.12)計算,即

式中 P——材料的孔隙率,%。

例如,按計算密實度的例子,求其孔隙率。

即26%。

材料的孔隙率與密實度是從兩個不同方面反映材料的同一個性質。通常采用孔隙率表示,孔隙率可分為開口孔隙率和閉口孔隙率。

開口孔隙率(PK)是指能被水所飽和的孔隙體積與材料表觀體積之比的百分數(shù),即

式中 m1——干燥狀態(tài)材料的質量,g;

m2——水飽和狀態(tài)下材料的質量,g;

ρ——水的密度,g/cm3

開口孔隙能提高材料的吸水性、透水性,而降低了抗凍性。減少開口孔隙,增加閉口孔隙,可提高材料的耐久性。

閉口孔隙(PB)是指總孔隙率(P)與開口孔隙率(PK)之差,即PB=P-PK

材料的許多性質,如表觀密度、強度、導熱性、透水性、耐蝕性等,除與材料的孔隙大小有關外,還與孔隙構造特征有關。孔隙構造特征,主要是指孔隙的形狀和大小。根據(jù)孔隙形狀分開口孔隙與閉口孔隙兩類。開口孔隙與外界相連通,閉口孔隙則與外界隔絕。根據(jù)孔隙的尺寸大小,分為微孔、細孔及大孔三類。一般均勻分布的且封閉的微孔較多、孔隙率較小的材料,其吸水性較小,強度較高、熱導率較小,抗?jié)B性和抗凍性較好。

3.填充率

填充率是指顆粒材料的堆積體積中,顆粒體積所占總體積的百分率,它反映了被顆粒所填充的程度,按式(2.14)計算,即

式中 V′——用排水法求得的材料體積(V′=V+VB), m3

Vo——材料的堆積體積,m3

4.空隙率

空隙率是指顆粒材料的堆積體積內(nèi),顆粒之間的空隙體積占總體積的百分率,即

式中 V′——用排水法求得的材料體積(V′=V+VB), m3

Vo——材料的堆積體積,m3

根據(jù)上述空隙率和填充率的定義,可知兩者關系為

D′+P′=1或P′=1-D′

2.1.4 材料的熱物理性能

建筑材料除了須滿足必要的強度及其他性能要求外,為了降低建筑物的使用能耗,以及為生產(chǎn)和生活創(chuàng)造適宜的條件,常要求建筑材料具有一定的熱物理性能,以維持室內(nèi)溫度。常考慮材料的熱物理性能指標有熱導率、蓄熱系數(shù)、導溫系數(shù)、傳熱系數(shù)、比熱容、熱阻、熱惰性等。

1.熱導率

熱導率是指材料在穩(wěn)定傳熱條件下,1m厚的材料,兩側表面的溫差為1K,在1h內(nèi)通過1m2面積傳遞的熱量,單位為瓦/(米·度)[W/(m·K)]。熱導率計算公式為

式中 λ——材料的熱導率,W/(m·K);

Q——傳熱量,J;

a——材料厚度,m;

A——傳熱面積,m2

t——傳熱時間,s;

T1-T2——材料兩側表面溫差,K。

不同的建筑材料具有不同的熱物理性能,衡量建筑材料保溫隔熱性能優(yōu)劣的主要指標是熱導率λ[W/(m·K)]。材料的熱導率越小,則通過材料傳遞的熱量越少,表示材料的保溫隔熱性能越好。各種材料的熱導率差別很大,一般介于0.025~3.50W/(m·K),如泡沫塑料熱導率為0.035W/(m·K),而大理石熱導率為3.5W/(m·K)。

熱導率是材料的固有特性,熱導率與材料的物質組成、結構等有關,尤其與其孔隙率、孔隙特征、濕度、溫度和熱流方向等有著密切關系。由于密閉空氣的熱導率很小,約為0.023W/(m·K),所以材料的孔隙率較大者其熱導率較小,但是如果孔隙粗大或貫通,由于對流作用,材料的熱導率反而增高。材料受潮或受凍后,其熱導率大大提高,這是由于水和冰的熱導率比空氣的熱導率大很多。因此,材料應經(jīng)常處于干燥狀態(tài),以利于發(fā)揮材料的保溫隔熱效果。

2.比熱容

材料的比熱容表示1kg材料,溫度升高或降低1K時所吸收或放出的熱量。比熱容計算公式為

式中 c——材料的比熱容,kJ/(kg·K);

Q——材料吸收或放出的熱量,kJ;

m——材料的質量,kg;

T1-T2——材料受熱或冷卻前后的溫度差,K。

比熱容是衡量材料吸熱或放熱能力大小的物理量。比熱容也是材料的固有特性,材料的比熱容主要取決于礦物成分和有機成分含量,一般無機材料比熱容小于有機材料的比熱容。不同的材料比熱容不同,即使是同一種材料,由于所處的物態(tài)不同,比熱容也不同,例如,水的比熱容為4.19kJ/(kg·K),而水結冰后比熱容則是2.05kJ/(kg·K)。

材料的比熱容對保持建筑物內(nèi)部溫度穩(wěn)定有很大意義,比熱容大的材料,能在熱流變動或采暖設備供熱不均勻時,緩和室內(nèi)的溫度波動。

3.蓄熱系數(shù)

當某一足夠厚度的單一材料層一側受到諧波熱作用時,通過表面的熱流波幅與表面溫度波幅的比值,稱為蓄熱系數(shù)。蓄熱系數(shù)是衡量材料儲熱能力的重要性能指標。它取決于材料的熱導率、比熱容、表觀密度以及熱流波動的周期。蓄熱系數(shù)計算公式為

式中 S——材料的蓄熱系數(shù),W/(m2·K);

λ——材料的熱導率,W/(m·K);

c——材料的比熱容,J/(kg·K);

γo——材料的表觀密度,kg/m3

T——材料的熱流波動周期,h。

通常使用周期為24h的蓄熱系數(shù),記為S24。材料的蓄熱系數(shù)大,蓄熱性能好,熱穩(wěn)定性也較好。

4.導溫系數(shù)

導溫系數(shù)又稱為熱擴散率,材料的導溫系數(shù)是衡量材料在穩(wěn)定(兩側面溫差恒定)的熱作用下傳遞熱量多少的熱物理性能指標。當熱作用隨時間改變時,材料內(nèi)部的傳熱特性不僅取決于熱導率,還與材料的蓄熱能力有關。在這種隨時間而變化的不穩(wěn)定傳熱過程中,材料各點達到相同溫度的速度與材料的熱導率成正比,與材料的體積熱容量成反比。體積熱容量等于比熱容與表觀密度的乘積,其物理意義是1m3的材料升溫或降溫1℃所吸收或放出的熱量。材料的導溫系數(shù)計算公式為

式中 δ——材料的導溫系數(shù),m2/s;

λ——材料的熱導率,W/(m·K);

c——材料的比熱容,J/(kg·K);

γo——材料的表觀密度,kg/m3

導溫系數(shù)越大,材料中溫度變化傳播越迅速,各點達到相同溫度越快。材料的分子結構和化學成分對材料的導溫系數(shù)影響很大。表觀密度相同的情況下,晶體材料的導溫系數(shù)比玻璃體材料的導溫系數(shù)大。導溫系數(shù)一般隨材料表觀密度減小而降低。然而,當表觀密度減小到一定程度時,導溫系數(shù)反而隨材料表觀密度減小而迅速增大。導溫系數(shù)隨著溫度的升高有所增大,但是影響幅度不大。溫度對導溫系數(shù)的影響較為復雜,這是因為當溫濕度增大時熱導率與比熱容也都增大,但是增大速率不同,而導溫系數(shù)取決于熱導率與比熱容的比值。

結合前面熱導率、比熱容、蓄熱系數(shù)的概念,對一些常見干燥狀態(tài)材料的熱物理性能指標可以進行對比分析,有利于建筑材料的合理利用,見表2.2。

表2.2 幾種典型材料干燥狀態(tài)的熱物理性能指標

續(xù)表

主站蜘蛛池模板: 喀喇沁旗| 乐昌市| 双牌县| 长沙市| 三明市| 巴中市| 赣州市| 贡山| 西乡县| 武邑县| 新宾| 云霄县| 崇阳县| 宽甸| 青冈县| 石屏县| 通榆县| 宣化县| 军事| 毕节市| 平江县| 洛阳市| 福清市| 景宁| 色达县| 多伦县| 临高县| 孟州市| 游戏| 正定县| 龙井市| 葵青区| 巫山县| 宜丰县| 高密市| 桐乡市| 黔西县| 嘉禾县| 宕昌县| 德兴市| 昌平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