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韓非子(中華經典藏書·升級版)
- 高華平 王齊州 張三夕譯注
- 944字
- 2019-01-03 14:27:49
無聊之爭
春秋戰國時期的一天上午,四處游學的韓非來到了鄭國的一個小鎮上,他剛想找個客棧落腳,忽然聽到有爭吵聲傳來:
“你才多大年紀?”
“你說多大年紀?孔圣人的哥哥和我一起讀過書。”
“那又怎么著?我還參加過周文王的登基大典呢。”
韓非一聽,不禁樂了,心說這倆人說大話的功夫實在了得,不妨去看看,也許還能有些意想不到的收獲。
于是,他順著圍觀的人縫擠了進去。原來是一位白發老者在和一位禿頭老者在爭論誰最年長。
“那又怎么樣,當年大禹治水時還借過我的斧頭。”
“我還和堯一起粘過知了。”
“黃帝的哥哥還比我小一歲。”
……
倆人爭來爭去,誰都不服誰,大家一時也沒法子評判。
這時,有人一眼看到了韓非,覺得他是位讀書人,于是就讓他來評判。
韓非便禮貌地走上前去,說:“兩位老人家,這樣吧,一時半會兒我也不能判斷出你倆誰的年紀大,現在唯有一個方法,就是誰能一直說到最后,誰就算勝了,誰的年齡就最大。”
倆老人一聽,覺得有門兒,就傻乎乎地繼續開戰……
一些聰明的觀眾覺得韓非這招真絕,就紛紛笑著走開了。
韓非呢,這時腦子里忽然靈光閃現:現實生活中類似的現象還真不少,很多人往往愛好對那些無根據、無意義的事情做無謂的爭論,其實爭的是無聊……
于是,他忙把這件事情寫了下來,以期給人們一些啟發,這就是有名的“鄭人爭年”的故事。
鄭人爭年
鄭人有相與爭年者,一人曰:“吾與堯同年
”。其一人曰:“我與黃帝之兄同年
。”訟此而不決
,以后息者為勝耳
。
【博聞館】
古代的年和歲
“年”和“歲”,在我們今天看來,似乎屬于一回事,過了一“年”,我們就說年齡大了一“歲”。然而,古代“年”和“歲”的本義是有嚴格區別的。古代“年”的本義,是以舊歷的正月初一到下一年的正月初一稱一年,即十二個月約354天;“歲”則以中氣一周,即從冬至到下一個冬至,也就是指地球繞太陽一周所需要的時間,是365.2422天,也就是一個回歸年。所以,“年”實際上是以月亮運動周期為根據的,是陰歷的時間單位;而“歲”,則是以太陽運動周期為根據的,是陽歷的時間單位。

從左至右,分別為“年”字的甲骨文、金文、小篆和隸書的寫法。“年”從字形上看,上面是一束“禾”,下面是一個人,表示“收獲”的意思。后來,中原地區的人們把作物的成熟周期作為時間的標志,并以此進行祭祀和慶祝活動,“年”就逐漸成為時間和節日的名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