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一定要讀的經濟管理學科史(套裝共3冊)
- 何正斌 熊勇清
- 18字
- 2020-04-21 10:56:27
第一部分 財富是怎樣增長起來的 1556~1870年

第一章 從蒙克萊田談起——300年來西方經濟學的發展
科學分析不單純是邏輯上前后一貫的一種過程,它毋寧說是與我們自己和我們前輩人頭腦里創造的東西的一種永無休止的搏斗;它的前進不是受邏輯的支配,而是受新思想、新觀察或新需要的沖擊以及新一代人的偏好與氣質的支配。
——熊彼特
經濟學,社會科學的皇冠,既古老,又新穎。它有2400多年的歷史,而今更是百花爭艷,盛況空前。經濟學之樹遮天蔽日,枝葉繁茂,不見其主干。抬頭仰望,令人驚嘆不已:經濟學,這人類智慧的巨大碩果,是如何長成?又為何愈久愈新?
最初的經濟學
我們首先要提到一個人,他就是法國人蒙克萊田(1575~1622年)。他是一個金屬器具制造業主,一個新教徒,一個積極支持日內瓦的宗教改革運動的改革派。他曾向當時的路易王朝上書,極力主張法國國王適應變化了的形勢,積極干預管理國家經濟生活。1615年他的上書正式發表,命名為《獻給國王和王后的政治經濟學》,把“政治經濟學”作為他的書名。在經濟學史上這是影響深遠的歷史性事件,蒙克萊田也因此而載入史冊。
以前的經濟學,最多只能稱為“家政學”或“家庭管理學”,屬于微觀經濟學。根據文字記載,在西方,研究經濟問題是從古希臘開始的。公元前四五世紀,有個叫色諾芬的人,他師從著名的哲學家蘇格拉底,寫了許多著作,其中有一本叫《經濟論》。書中寫的是一個優秀的主人應如何管理好自己的財產。他說,一個人是否管理好了自己的財產,主要標志是看他是否使自己的財產得到增加。這大概是最早的經濟學著作。
過了不到100年,著名的圣哲亞里士多德也發表了一本最能反映他的思想的著作,名叫《政治術》,但說的是“家庭管理”。他把家庭管理分為兩個內容,一是研究家庭成員中的關系,即奴隸主和奴隸、夫婦、父子之間的關系,其中奴隸和奴隸主的關系被視為最重要的關系;二是研究家庭如何致富的藝術。
那個時代的經濟,是奴隸主經濟,是一種自然經濟,這種經濟是由奴隸主役使著一大群奴隸,在奴隸主自己所有的土地上勞動。當時的優秀思想家們普遍感興趣的主要是奴隸主管理好自己的財產,并使它不斷增加的問題。后來,西方進入了封建領主經濟時期,雖然小商品經濟、貨幣經濟已有所發展,但為主的仍然是自然經濟,一個封建領主獨立地經營管理著自己或大或小的領地,經濟問題的實質沒有發生多大變化,關心的也還是家庭主人如何管理好他們的莊園,使財產增加,不斷延續繁衍。所以,在英語里,“economy”這個詞,就是從希臘“家庭管理”那個詞演變過來的。千百年來,無數學者、思想家從維護他們時代的自然經濟出發,研究如何使家庭財產增加致富,卻反對商業資本、貨幣資本甚至也反對商品貨幣經濟。
這樣,蒙克萊田提出“政治經濟學”便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因為他的經濟學,是與“政治”聯系在一起的,而“政治”最初的意義是指“政事得以治理”和“治理國家所施行的一切措施”,歷代以來總是與國家的管理相聯系。蒙克萊田的“政治經濟學”,正是推崇國家干預或管理經濟的經濟學。1767年,詹姆斯·斯圖亞特承前啟后,為他的教科書式著作取名為《政治經濟學原理》,并把政治經濟學定義為“為政府管家”。他說:“一般而論,經濟是精明而節儉地供應全家一切需要的藝術?!谝患覟榻洕?,在一國則為政治經濟學?!睆拇恕罢谓洕鷮W”一詞四海傳播,一直為許多經濟學家沿用至今。不過在叫法上還是有些微差別,有的國家稱之為“國民經濟學”、“社會經濟學”或“國家經濟學”。
經濟學經歷了奴隸社會、封建社會的漫長萌芽、幼苗期。在這一漫長時期,有這樣一些名字為經濟學大廈增磚添瓦:他們是古希臘的色諾芬、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古羅馬的克優斯·賈圖、西塞羅和奧古斯丁,西歐封建中世紀時期有托馬斯·阿奎那、阿爾諾德等。
古典主義和新古典主義
經濟學有了正式名稱之后,便迅速伸展它的幼嫩枝葉。在法國,柯爾培爾把重商主義發展到極端,由此孕育了既重視商業,但更重視農業的布阿吉爾貝爾,并最后醞釀出了一個以宮廷御醫魁奈為首,包括財政部長杜爾閣在內的重要學派,即重農學派。在英國,有著名的重商主義者托馬斯·孟,有稱之為勞動價值論之父的威廉·配第,有“建立了資產階級經濟學整個體系的第一個不列顛人(馬克思語)”詹姆斯·斯圖亞特,有從資產階級“自然法”、“自然權利”的理論觀點來解釋地租和利息的著名思想家洛克,還有第一次指出了利息率的高低取決于借貸資本的供求量的諾思,以及認為利息是利潤的一部分的馬西,提出著名貨幣數量論的休謨等等。
在西方,17、18世紀是舊世界滅亡,新世界誕生的偉大世紀,資本主義與封建主義殊死搏斗,并相繼戰勝封建專制,為資本主義自由發展開辟道路。啟蒙運動,思想的火花不斷在碰撞中閃現,孟德斯鳩、盧梭、伏爾泰、培根等等,為“天賦人權”、“自由、平等、博愛”謳歌。這注定是一個要產生偉大經濟學家的時代。
1776年,在英國這個資本主義生產力最為發達的國家,發生了一件震撼世界的重大事件。是年,一位年逾不惑的大學教授亞當·斯密,發表了他的經濟學處女作,即《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猶如達爾文的《物種起源》,這一著作震驚了整個世界,直到今天,它仍然是經濟學的經典之作。斯密的論點仍在不斷地被引用,他的思想仍然光芒四射。
英國100多年前還不敵西班牙和荷蘭,克倫威爾在1648年完成資產階級革命后,英國的財富便以歷史上無與倫比的速度增加起來,一躍成為世界第一強國。生產力如此迅速發展的原因是什么?斯密躲在他的小樓里潛心研究了10個寒暑,得出的結論卻是“自由放任”,冥冥之中有一只“無形的手”在操縱著社會經濟:讓經濟自由,它便會有序地飛速增長。亞當·斯密,這個孤獨而又孱弱的教授,憑借上帝之手,拉開了現代經濟學的錦繡序幕,為經濟學奠定了真正的基礎。
幾乎可與斯密比肩的是大衛·李嘉圖。這位交易所的年輕炒股高手,當他25歲就腰纏萬貫之后,開始對經濟學情有獨鐘。他認真研讀斯密的著作,把斯密左右搖擺、含混不清的觀點加以廓清,毫不猶豫地將邏輯貫徹到底,較為前后一貫地以勞動價值論解釋所有經濟問題,在比較成本學說,地租理論等幾乎每一個方面都有新的進步。他主宰著斯密以后的經濟學主流,形成了后人稱之的李嘉圖學派。但李嘉圖學說以勞動價值論說明一切經濟問題,并不能完全自圓其說。首先發難的是馬爾薩斯,而起來維護的則是詹姆斯·穆勒和麥克庫洛赫。而當試圖把不能解決的矛盾加以辯護的時候,其學說就會不可避免地走向庸俗化,李嘉圖學派也因此而解體。
不知是李嘉圖的成就高不可攀,還是確實認識到在斯密學說中占主流的東西并不正確,一些學者開始沿著斯密學說中的非主流路線前進,即馬克思所說的避開生產關系與生產力的矛盾這一本質,轉而重視經濟生活中量的研究。他們首先建立了效用或邊際效用價值論,作為其學說的理論基礎,進而研究價格、成本、貨幣、工資和利息利潤數量的確定,以及匯率、經濟變量關系模型等等。經濟數量關系研究領域越來越被拓寬,如同茫茫大海,無邊無際。原來在斯密學說中顯得并不十分重要的東西,日益進入經濟學的研究視野,并因此造就了近代以來除李嘉圖學派以外的絕大多數經濟學家和流派,不勝枚舉。
1870年,經濟學上發生了所謂“邊際主義革命”。英國人威廉·斯坦利·杰文斯、奧國人卡爾·門格爾和瑞士洛桑大學的萊昂·瓦爾拉幾乎在同一時期發表“邊際效用主義”學說。他們不甘保守的經濟學界對他們的冷落,奮力地為他們的學說抗爭。他們奔走宣揚,帶弟子,立門派,幾十年后終于在世界掀起了一股邊際主義旋風。門格爾創立了以主觀效用論為旗幟的奧國學派,成為一代宗師。他的弟子維塞爾、龐巴維克享譽世界。第二代弟子中又出現了像馮·哈耶克這樣的經濟大師,和熊彼特這樣的世界聞名的學者。瓦爾拉則建立了洛桑學派,他的一般均衡論經由著名繼承者、意大利人帕累托而發揚光大。他們的學說對于后來著名的瑞典學派的出現起了重要的作用。他們開創了一個時代!
就在經濟學理論呈現一片紛紜繁雜的情景之時,一位老人出現了。他名叫阿爾弗雷德·馬歇爾,在經濟學領域鉆研近60年??此闹鳎拖褚粋€長者在嘮嘮叨叨,思考其內容,又像一個大雜燴,各家之言盡在其中,似乎平淡無奇,無甚可歌可寫之處。然而,正是這位老頭,把分歧林立的經濟學重新整合成一個精美完整的體系,把微觀經濟學(他放棄“政治經濟學”一詞而改用“經濟學”,似與他的學說側重微觀,而不是蒙克萊田以來一直重視宏觀有一定關系)發展到一個嶄新的階段。他認為,任何一家經濟學新觀點,都是人們的認識在前人基礎上的發展,都是經濟學之樹的枝枝葉葉,具有可取之處,并不能一概否認。所以,他處心積慮地要把各家之言糅合在一起,以與經濟學的基本思想一致起來。人們也因此把他歸入古典經濟學,稱之為新古典經濟學。
凱恩斯革命與新自由主義
馬歇爾完成了斯密以來經濟學的最大整合,大學講壇上馬歇爾教條盛行,他熏陶了近兩代經濟學家。但這也意味著能對馬歇爾學說發難的,必然也是受之長期熏陶的人,因為只有這樣的人才能深知它的致命弱點所在。約翰·梅納德·凱恩斯就是這樣的一位人物。他從馬歇爾學說(也就是自由主義經濟學說)的兩個根本性假定前提的批判入手,對自由市場經濟能使經濟最好發展的思想予以毀滅性打擊,并由此奠定了現代宏觀經濟學的基礎。1936年,凱恩斯的名作《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發表。這部書并不很厚,一氣呵成,卻開創了經濟學的一個新時代。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到目前的幾十年里,凱恩斯學說幾乎成為世界所有國家宏觀經濟政策的理論基礎。對此,人們稱之為凱恩斯革命。
然而,經濟自由主義學說并沒有因此銷聲匿跡。極端憤怒的奧國經濟學家哈耶克親赴英國找凱恩斯論戰,由此激起的看法觀點在他胸中泉涌而出,從而使他成為經濟自由主義的斗士和一代宗師。同時,我們還要提到聯邦德國新自由主義大師、費萊堡學派的創始者歐肯,以及他的自由社會市場經濟追隨者們,他們高舉經濟自由主義大旗,不倦地為之搖旗吶喊。
曾經盛行于世的凱恩斯主義在20世紀70年代初至80年代末導致了經濟的“滯脹”,凱恩斯主義內部也四分五裂,產生了以瓊·羅賓遜夫人、斯拉法為首的新劍橋學派,和以薩繆爾遜、索羅、托賓等為中心,以正統派自居的所謂凱恩斯主流派,以及由一些名氣尚不很大的經濟學家組成的新凱恩斯主義學派。
在美國,芝加哥大學、哥倫比亞大學曾經是新古典經濟學的大本營;但自從凱恩斯革命以及它在哈佛這樣的大學安營扎寨,并在美國取得支配地位,經濟自由主義學說便被淹沒了。但是自由主義學者們是非常頑強的,不甘于沉落到二等學者的地位,他們夾緊尾巴,默默地為自由主義學說開辟新的領域。
20世紀50年代,芝加哥大學的學者們開始顯露頭角。20年后“經濟滯脹”為美國新經濟自由主義的復興帶來了機會。首先是以弗里德曼為代表的貨幣主義,向正統的凱恩斯主義發起了猛烈攻擊。弗里德曼這位個子矮小,但精力旺盛、智慧超群的學者,以他多年對美國貨幣發行和消費歷史的研究,根據統計資料證明:凱恩斯理論的核心,即所謂收入增長與消費傾向、儲蓄關系的理論,其實根本就不存在。從長期看,人們的平均消費水平趨向穩定,較少受暫時收入增加的影響。而且,增發貨幣到頭來并不增加就業和產值,實際經濟生活中對貨幣的需求有一個一定的量,因而利率在長期內也并不受貨幣供給量的影響。通貨膨脹及其凱恩斯主義的貨幣財政政策是加劇經濟波動的根源,因而也就是必須根治的“惡魔”。這些理論給了凱恩斯主義以沉重的打擊,標明凱恩斯主義時代已經結束,經濟學迎來了一個新的紀元。
以貨幣主義為旗幟的新自由主義學說,由于有眾多的分支而日益顯得聲勢浩大。20世紀60年代初產生了著名的人力資本學說,其主要代表首推西奧多·舒爾茨。人力資本學說告訴人們,不應該把教育或健康等問題看成是像買一把牙刷或一輛汽車那樣簡單的問題,而應該看成是包含家庭或個人的投資考慮的經濟行為。芝加哥大學的另一著名的經濟學家加里·貝克爾,推動了家庭經濟學的研究,把經濟分析的應用范圍推廣到非商業性的社會關系和活動中去。他宣布說,在人的行為和決策方面,不合理的成分比通常人們所認為的,或者說比其他社會科學的專家所認為的要少千百倍。著名的羅納德·科斯、道格拉斯·諾思,共同開創了“產權經濟學”。這一學說使人們大開眼界:人們不應該從某一個偶然的技術革新中尋找產業革命發生的原因,而應該從制度及所有權體系的漫長緩慢的孕育過程中去探索,是由于制度體系越來越朝有利于調動個人積極性的方向演變,保證了把資本和精力用到對社會最有益的活動中,才促使了經濟的增長。
進入20世紀80年代,自由主義學說的勢頭似乎并沒有減弱,市場制度的自由選擇原理開始運用于政治領域,這就是所謂“公共選擇學派”的興起。要提到兩位經濟學家:詹姆斯·布坎南和戈登·圖洛克。他們思想之大膽,立說之新穎和學識之豐富,足可躋身于現代著名經濟學家的最前列。這一年代出現的另一重大事件是供給學派的出現,它重新打出了法國古典經濟學家薩伊“供給創造自己的需求”這一自由主義旗號。供給學者強調:國家的手伸得太長了!需要縮進去,而“看不見的手”要重新加強,發揮更大的作用。
一度被壓抑的自由主義經濟學說,因凱恩斯主義政策導致的經濟滯脹,終于得到了“重出江湖”的機會。這是一次自由主義經濟學說的“大合唱”,是對凱恩斯主義的“反攻倒算”。人們在總結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的產生時發現,在43位獲獎者中有30位來自美國,而其中許多又曾在芝加哥大學任職或正任職于這所自由主義學說基地,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初那幾年的諾貝爾獎,都給予了芝加哥大學的學者。這無疑是大大提高了“芝加哥學派”在學術界的聲譽。
當然,興起的自由主義學說并非僅僅說說而已,它成為20世紀80年代英美兩國政策的理論支柱。反通貨膨脹被提到西方各國政府的議事日程上。
向精確的、實用的經濟科學邁進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的經濟學,真是群星燦爛,學派林立,一片繁榮盛世的景象。經濟學不斷向廣度和深度進軍,新的成果層出不窮,嚴密性和可操作性已成為經濟學的典型特征。1969年經濟學諾貝爾獎的設立,更為現代經濟學的理論之帆鼓起了強勁的東風。
經濟學這一歷史性轉折起因于1929~1933年的世界經濟大蕭條。大蕭條給經濟學家們長期謳歌的自由市場經濟制度的“秀麗田園風景畫”涂上了陰暗色彩。它震撼了資本主義制度,對經濟學家們以后研究課題的選擇產生了巨大影響。為了找到一種可靠的解救危機的“藥方”,人們紛紛探尋大蕭條的起因,提出防止未來出現類似破壞性社會劇變的有效措施。名牌大學畢業的經濟學家們大多變成了實用主義者,所研究的重點從經濟行情轉向經濟基礎理論和實際應用問題。
實用經濟學的進展首推經濟計量學的創立和發展。20世紀30年代,荷蘭人詹思·丁伯根最先提出檢驗各種經濟周期理論的經濟計量模型,并且應用貨幣數量、利息率、產量、價格等廣泛統計資料和數理統計方法,論證了投資的增減是經濟周期變動的主要原因這一凱恩斯理論的主要觀點。挪威人雷格納爾·弗里希在創立測算需求函數的計量經濟學時,抓著了理論與測定之間的實質;在創立實證性理論時,非常重視理論結構的自律性。他是一位在計量經濟學方面卓有成效的經濟學家。他與丁伯根共同創立了計量經濟學。
其后,在計量經濟學方面出現了許多優秀的經濟學家,其中突出的代表要數美國的勞倫斯·克萊因。他以凱恩斯理論為依據,將經濟理論和實證研究溝通起來,開創了宏觀分析結構中從數量上評價經濟政策的基礎。1946年,很多人認為,戰后美國經濟將出現大蕭條,失業人數將超過600萬。而克萊因根據自己的經濟模型,卻預測說,會出現戰后經濟繁榮期,被歷史所證實。后來,朝鮮戰爭結束后,他預測會出現輕度的經濟停滯期,也被歷史證實了。自計量經濟學問世以來,經濟學家編制的各種經濟計量模型與日俱增,它們日益為企業和政府預測未來提供某種依據。
20世紀60年代著名的投入—產出經濟學,是美籍前蘇聯人瓦西里·里昂惕夫獨自創立的一門經濟學。據說,他是受前蘇聯編制的1923~1924年綜合計劃平衡表的影響。他應用實際資料,系統地考察社會經濟各部門之間的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的復雜關系,進行投入—產出分析。里昂惕夫的經濟學被廣泛應用于裁軍問題、環境和能源問題,以及對經濟形勢的預測。
斯密在他的不朽名著《國富論》中專門研究經濟增長問題,取得了迄今為止無人可與之相比的成就。新古典經濟學雖然不可能不研究經濟增長,但注意的重點在市場制度的資源配置效率上,或消費者的自由選擇上,把經濟增長當作市場機制可自然而然解決的問題。凱恩斯向新古典經濟學發難,提出刺激有效需求對經濟增長的意義,這引起了人們對經濟增長理論的興趣。英國經濟學家哈羅德提出的經濟增長模型只是新一輪經濟增長理論研究熱潮的開始。
接著,另一個英國人威廉·劉易斯創立了發展經濟學。還有西奧多·舒爾茨,以及1998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印度人阿馬蒂亞·森。他們繼德國歷史學派先驅李斯特之后,研究相對落后國家如何發展經濟、追趕發達國家、擺脫貧困。美籍烏克蘭人西蒙·庫茲涅茨憑借對歷史舊資料的統計分析,對國民生產總值和經濟增長的開創性研究方面作出了杰出貢獻。他發現了增長過程中的規律性和結構性變動的大量事實,重新證實了行情波動中消費率的變動,并得出平均消費率趨向長期穩定的結論,他闡明了經濟“長波”等。美國人羅伯特·索洛運用新古典綜合派的觀點對“哈羅德—多馬模型”進行研究,提出了資本與勞動可以相互替代的論點。他把經濟增長中勞動與資本數量增加的因素同技術變化的因素分開,創立了一種表明不同因素對經濟發展所起作用的理論模型。后來的美國人羅默、英國人斯考特,則干脆把知識作為與勞動、資本同樣的因素來建立經濟增長模型。而美國人道格拉斯·諾思則從制度結構變遷和產權界定的發展來解釋經濟增長,取得了驚人成果。
由瓦爾拉首創的一般均衡理論在新的科學基礎上得到了發展。英國牛津大學的學者約翰·??怂拐撌隽私洕w系的靜態一般均衡的穩定條件,并且用靜態均衡分析方法建立了包括時間因素描繪經濟過程的動態均衡理論。美國芝加哥大學的肯尼思·阿羅則應用現代數學方法,使一般均衡理論不但用于純靜態均衡分析,也可用于生產和消費活動的空間分布分析和不確定分析。另外還有美國人杰格爾·德布魯、法國人莫里斯·阿萊斯等,由于在一般均衡分析方面的貢獻,都獲得諾貝爾獎殊榮。
經濟管理作為經濟學的一個應用分支,開始時并不是由經濟學家們推動的。工人出身的工程師弗·溫·泰羅首先在美國掀起了一場科學管理革命。還有經理出身的法國人亨·法約爾在管理組織理論方面的研究,以及德國的大學教授馬·韋伯夫婦創立行政組織理論,共同開創了管理科學的繁榮局面。進入20世紀40~50年代,出現了“行為科學”理論。到60年代,美國一位名叫梅奧的副教授在霍桑工廠長達10多年的實驗,總結出了《人群關系學說》,出現了一個所謂組織行為學理論的時代?,F在的管理理論,學派繁多,其中最有影響的是社會系統學派、決策理論學派、系統管理學派、經驗學派、權變學派、管理科學學派和管理過程學派。尤以赫伯特·西蒙的組織內部決策過程的理論最為杰出。
還有美國經濟學家詹姆斯·托賓、哈里·馬可威茨、威廉·夏普、默頓·米勒,他們對資產選擇和證券市場的分析,為人們的證券投資提供了可供遵循的模型;約翰·豪爾紹尼、約翰·納什和德國人哈德·澤爾滕,這三位經濟學家把對策論運用于經濟分析,成就卓越;英國劍橋大學的詹姆斯·莫里斯、美國人威廉·維克里他們對不對稱信息條件下激勵經濟理論作出了開拓性和基礎性貢獻;期貨市場的專家布萊克、默頓和斯科爾斯對不可確定的期權交易風險加以計算,一起發明了期權定價公式,使過去靠運氣和經驗的交易成為可測算的交易,等等。
經濟學的觸角幾乎伸向了社會生活的所有領域,從經濟領域的各個分支到社會的教育、人的社會行為甚至政治等各個方面,都作出了卓越的貢獻,涌現出大量的杰出的優秀經濟學家。他們各自在自己的研究領域有所發現,并順著其開辟的道路向前深入。他們的學說有人支持,也有人反對,從而使經濟學呈現學派林立、百家爭鳴的局面。
我們能從中學到什么
翻開經濟學的歷史,我們為一些默默無聞地為經濟科學作貢獻的人所感動。像德國邊際效用主義創始人戈森,一生被埋沒,自費出版著作,雖然他認為自己真的發現了真理,但結果卻無人問津,僅賣出了一本,最后不得不自己收回。還有新自由主義者哈耶克,真心相信自己的信仰,至死不變。當人們以無比興奮的心情歡迎凱恩斯學說時,哈耶克卻嚴厲批評凱恩斯主義藥方只是拖延問題的解決。強大的凱恩斯主義壓力,使當時的英國自由主義旗手羅賓士都繳械投降,但他一如既往地深化自己所堅信的學說。當然我們并不是說要贊揚他的自由主義經濟學說,而是他堅信真理的精神、科學家的錚錚硬骨,確實令人欽佩。
經濟學,這一人類智慧的巨大碩果,是無以數計的人無聲滋潤而成,是一往無前地追求真理的有節氣的學者、思想家的精誠所至!正是他們那種或固執、或折中、或憤怒、或平和的自由論證,相互激蕩,相互砥礪,促進著經濟學的不斷推陳出新,從而為我們展示出一幅波瀾壯闊、威武雄渾的歷史畫面。
面對燦爛的經濟學明星,我們不禁要問,他們在學術上為什么會作出如此驕人的成績?我們從中能夠領悟些什么?
就古典經濟學家來說,他們大都不是職業經濟學家,而多是出于對社會問題的關心,想把自己心中對社會經濟問題的看法和生活經歷中的經驗實事求是地說出來,于是他們開始研究經濟問題。當他們這樣做了的時候,便成為著名的經濟學家。配第是個貪得無厭的政客,魁奈只是個宮廷御醫,李嘉圖則為股票市場的炒股高手。但他們有豐富的人生閱歷和生活的經驗,當他們平靜地思考經濟問題的時候,便說出了別人沒有說出的真理。
隨著經濟學理論的不斷增多和研究問題的深入,經濟學家日益職業化。他們一生的大部分時間都投向經濟學術活動和經濟實踐工作。他們忙于著述和教學,大多同時又在學術機構或政府部門、聯合國機構擔任職務。誠然,也有作出顯著成績的經濟學家一生只有一兩本著作或僅有幾篇論文。但科學的價值不是以字數來衡量的,他們都提出了對后來的經濟理論和實踐產生深遠影響的理論。
后來的著名的經濟學家并非人們所想象的那樣,應多數是學文科的,正好相反,與古典經濟學家們有某種類似之處,他們多半來自于其他專業,主要是數理專業。開始時,他們對經濟學并不很了解,但當他們具備了其他專業的基礎知識,已有一定的思考能力,再轉而研究經濟學的時候,他們是平靜的,沒有偏見,而且不受經濟學權威的拘束。所以,他們自由地思考,于是便產生出了新穎的觀點。當順著其道路繼續下去,便有了他們自己都不敢肯定的發現。當然,即使是數理專業出身的,那些超一流經濟學家,同時也都有優美的文字表達能力。如馬歇爾、凱恩斯和弗里德曼都是一流的作家。在著名的英國劍橋大學,那些有名的經濟學家大都選修了文學,數學當然已成為經濟學家的必備知識。不過,這對文理滲透的西方大學來說,一個學生文理兼修是既正常又非常容易的事。經濟學研究的精確性要求,和經濟學日益向社會生活各方面的開拓,著名經濟學家們所具有的知識面日益拓寬。
經濟學說的發展和大經濟學家的長成,都有其歷史繼承性?;蛟S是由于傳統的壓力,也或許是由于經濟科學的發展只能是漸進的,著名的經濟學家們非常尊重前人的學說。我們看看經濟學說的發展脈絡,從重商主義到古典經濟學,繼而新古典經濟學,再至凱恩斯主義以及最后的芝加哥學派的興起,其繼承發展線索十分清晰。可以這么說,大的經濟學家很少使用“批判”這樣的字眼,雙方論戰中雖然語言可能尖銳,挖苦夸張,以標榜突出自己,但他們對前人、他人的研究成果卻都是極為尊重的,都注意從前人、他人中汲取營養。輕率的批判和狹隘的排擠是出不了大成果的。
現代大經濟學家多數出自歷史根基深厚的名牌大學,如英國的劍橋大學、牛津大學、倫敦經濟學院,美國的芝加哥大學、洛杉磯大學、加利福尼亞大學、哥倫比亞大學,瑞典的哥德斯堡大學等。它們都有自己的學說特色,并且大多相傳了好幾代。許多大經濟學家都希望自己的學說能不斷發揚光大,所以注意遴選繼承者,收攬可造人才,招集相同觀點的學者。而他們所在大學的體制,確實又為這種中世紀師徒式的關系提供了各方面條件,因而能夠在學說、資料、風格和文化等諸多方面不斷累積力量,最終盤根錯節,不時孕育出大經濟學家。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歷史根基深厚。隨著中國現代化進程和體制的偉大進步,中國也會產生出世界一流的經濟學家。但也要經歷一個引進、模仿到累積自己的基礎,從而孕育出偉大成果的過程。經濟學的中心曾經是在英法,繼而擴展到中歐的德奧,最后伸向北歐的瑞典、挪威等整個西歐。那時,美國人在經濟學方面顯得幼稚,他們不斷派人到歐洲留學。但到后來,隨著經濟中心的轉移,美國成了世界經濟學的中心。學術的中心是變化的。而關鍵是要加強與世界先進學術的交流學習,累積自己的基礎。中國人的名字載入經濟學史冊,在體制改革完成后,應該指日可待。

圖1 遙望遮天蔽日的經濟學之樹,令人驚嘆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