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十五章 德國人的傳統分析:從歷史角度看經濟問題

當你行動時,你的意志的準則能夠經常同時成為普遍立法的原則。

——康德

德國,地處中歐,在歷史的進程中,它慢了半拍。當古典經濟學出現和成長之際,德國的工業落后英國也落后于法國,大土地所有主仍居重要地位;政府實際上是專制的。個人主義哲學在英法大為流行,在歐洲大陸的法國達到了支配地位。法國大革命的影響也是巨大的,對地處歐洲大陸中心的內陸、經濟已落后的德國,無疑是強烈的沖擊。但是,德國是一個有自己歷史傳統和思想文化根基深厚的國家,外部的潮流并沒有沖垮德國,而是在自己的文化思想發展的基礎上尋找超越的道路。表現在經濟學上,就是形成了很具日耳曼色彩的經濟思想,即后人所稱的歷史學派。

德國人經濟學的哲學淵源

在德國,一脈相承的思想,與作為古典經濟學基礎的個人主義哲學迥然不同。斯密寫作他的《國富論》,所考慮的國家財富是個人財富的總和。在他看來,就財富而論,國家不過是各個人的總稱;斯密所規定的政府職能,限于國防和司法,經營郵政,為“普通人”提供教育便利以及規定借款利率的最高額。但在德國的土地上,人不被認為是追求物質利益的利己主義者,而偏于強調追求人和自然的精神的或內心的真理。在個人與國家的關系上,國家主義色彩非常濃厚。大哲學家康德(1724~1804年)發展了一種義務概念。人們可以是自由的,但既然自由了,他們就應對別人有一種義務:“當你行動時,你的意志的準則能夠經常同時成為普遍立法的原則。”這是絕對命令的一種形式。這個命令含有這樣的意義,即某人運用他的自由時不應當觸犯別人同樣的自由。接替康德的哲學家弗希特(1762~1814年)和繼后的黑格爾(1770~1831年)比康德更進一步。弗希特在個人意志后面又看到道德意志,或宇宙目的,或上帝,他的意志融入個人意志之中。黑格爾把這個概念綜合成為一個包羅萬象的哲學、社會和歷史的觀點。

從黑格爾的觀點看,人的本性并非個人主義的。人的目標并不是要追求一大堆欲望的滿足。人的目標是通過他的一切才能的協調發展,不但為他自己取得成就,而且要和別人的發展共同前進。進步是走向自由的;但是包含著個人和集團之間沖突的自由概念,無論在社會上還是在倫理上都是幼稚的。真正的自由表現在和別人的結合,表現在家庭、教會和國家之中。取得這種自由的人所表現的欲望是社會欲望。他將要求社會有好處的東西,確實是為他自己好,但也是為別人好。要達到這種境界,個人必須找出他在社會中的地位,他的意志或目的必須成為社會意志、社會目的。

黑格爾

這種個人與社會、個人與國家的關系,在哲學家們論述財產所有權這個深奧問題時,也有清楚的表述。康德認為財產所有權是正當的。不過,這一正當的理由是通過財產的不平等取得的,因為擁有財產是個人對于社會所作貢獻的報酬。但是,一個人取得財產所有權影響著社會其他的人們,而政府是代表這些其他人們的,因此財產所有權應取得政府的同意。費希特把財產所有權與社會義務聯系起來。他說,作為國家的公民,農業家必須對國家的需要作出貢獻。除非他作出這種貢獻,他就沒有財產,因為他沒有履行使之成為他的財產的合同。國家轉給公民的一切財產的合法目的,是這種財產必須正當使用來滿足國家的種種需要。

財產所有權是黑格爾整個哲學體系的一個必要組成部分。他認為,所有權是不能用個人所有這樣的說明來完全理解的,雖然它是完成個性所必需的。個性通過所有權來表現,國家要保護財產所有權。像其他權利一樣,財產所有權應當受到國家主權的管轄。國家主權的運用,是指向普遍的目的。他也認為,財產所有權是不平等的,說正義要求各人的財產一律平等這種主張其實是錯誤的,正義所要求的僅僅是各人應該擁有財產而已。

這樣一種個人自由、個人意志,必須與國家目的、國家意志一致的哲學,就是對當時日益盛行起來的排斥國家作用的個人主義的回答。它構成了德國經濟學的哲學基礎。

新舊歷史學派

經濟學中的歷史學派從1843年起支配了德國的經濟思想,(該年,威廉·羅雪爾發表著作《歷史方法觀的國民經濟學綱要》)直到1883年出版了卡爾·門格爾的著作《社會科學尤其是政治經濟學方法的研究》為止。除羅雪爾外,這一學派的主要成員有希爾德布蘭德(1812~1878年)、卡爾·克尼斯(1821~1898年)。他們被稱之為舊歷史學派經濟學家。新歷史學派經濟學家首推古斯塔夫·施穆勒(1838~1917年),其次還有卡爾·畢歇爾(1863~1941年)、瓦格拉(1835~1917年)、克納卜(1842~1926年)、桑巴特(1863~1941年)和韋伯(1864~1957年),他們都是德國大學的教授。

羅雪爾(1817~1894年)和他的繼承者認為,經濟組織和學說必須同時間和地點,也就是說必須同環境聯系起來。羅雪爾相信,古典經濟學并不是古典學派經濟學家自己假定的那樣具有普遍適用性,它的適用性只限于它所出現的社會。要發展一種一般適用的經濟學,必須研究各種社會以及整個人類社會的歷史。這種研究必須采用歸納法。一般概括或原理的發現,必先考察這些原理所能應用的環境資料,經濟研究必須和歷史學家以及后來統計學家的工作結合起來加以探討。羅雪爾解釋他的歷史研究方法如下:

羅雪爾

“我們的目的在于記述各個國民在經濟方面想了些什么,要求些什么,發現了些什么;他們做了些什么努力,有了些什么成就;以及他們為什么要努力,又為什么獲得成功。”

“所謂國民并不是由今天生活著的個人的單純組合構成的。因此研究國民經濟的人,就不能僅僅滿足于對現代經濟關系的觀察。……對過去各文化階段的研究同考察現代經濟關系具有同樣的重要性。”

“各個國民是這樣緊密地聯系著,如果缺乏對總體的觀察,就不可能對個別的國民做出任何根本性的觀察。同時,過去的國民……已經滅亡的國民,它們的發展過程都已成為一種完結的存在擺在我們面前,給我們特殊的啟示和教訓。如果新的國民經濟表現出一種同過去國民經濟相類似的傾向,我們在認識這種傾向時就可以從這種類比關系得到極為寶貴的啟示。”

“歷史的方法對任何一種經濟制度絕不輕易地一律予以頌揚或一律予以否定。——經濟學的主要任務在于指出:為何以及如何逐漸發生‘從合理的變為不合理的’,‘從幸福的變為有害的’。”

古典經濟學家的抽象方法受到了歷史學派著作家的批評。特別遭到反對的是古典學派接受明白的自私自利作為普遍存在的經濟動機假定。他們指出,動機要比這復雜些,而基于自私自利的解釋并不能普遍應用。

羅雪爾及其追隨者都否認社會經濟發展中存在普遍規律,不承認經濟發展過程中存在受普遍經濟規律制約的共同道路,只承認各個國家、各個民族各自發展的特殊道路,認為從理論上闡明政治經濟學的普遍規律是不可能的。羅雪爾說:古典學派“唯一的錯誤是主張它們有普遍的適應性。一種經濟理想不能適合每個國家人民的不同種類的欲望,正如一件上衣不能適合一切人的身材一樣。羅雪爾及其追隨者主張,經濟學應成為一種研究各個民族經濟發展特殊道路的科學,即《國民經濟學》。羅雪爾說:“我們的目的是單純地描述人的經濟本性和他的經濟欲望,考察適于滿足這些欲望的各種制度的規律和性質,以及他們所達到的大一些或小一些的成功程度。”另一歷史學派重要人物克尼斯說,政治經濟學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對歷史過程的描述。重歷史史料的搜集,是新舊歷史學派的共同特點。

新歷史學派的主要代表為古斯塔夫·施穆勒。他出生于德國威特堡的公務員家庭,26歲開始任教于哈勒大學,6年后任斯特拉斯堡大學教授,1882任柏林大學經濟學教授直到1912年退休。他一向熱心政治活動,在從事教學期間也不斷為德國的統一出謀劃策并擔任普魯士上議院議員。他的主要著作是《一般國民經濟學大綱》。

施穆勒比早期的歷史學派更為強調經濟研究要從歷史的綜合闡述出發,依次前進,以期達到對特定的各個時代各民族和經濟狀況的研究。早年的施穆勒像當年的歷史學派學者一樣,拒不承認有什么一般的經濟規律。一次在柏勒召開的有世界各國參加的統計會議上,他聽到當時還是小人物的意大利人帕累托提及“經濟的自然規律”時,便插話說:“先生!并沒有自然規律。”帕累托問道:“很熟悉柏勒嗎?”他回答說:“當然。”帕累托又問:“你知道這里有用餐不要付錢的飯館嗎?”施穆勒回答說:“肯定沒有,但是有便宜的飯館。”帕累托說:“啊!你已有經濟的自然規律了。”施穆勒無話可說。在他的晚年,他不再像早期的歷史學派那樣反對社會規律的存在了,承認經濟生活中有它的規律性,只是懷疑古典經濟學的方法是否有能力發現這些規律。

施穆勒注重歷史統計資料的研究,他稱自己的研究方法為歷史統計方法,他的這一方法為后來美國經濟學的發展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他刊登了大量有關社會經濟問題的著作,但未總結出什么科學規律來(唯一可以算作的成果是他的追隨者、德國統計學家恩格爾根據多年研究比利時工人家庭的生活費用,于1895年提出的“恩格爾規律”)。僅僅羅列一大堆史料,還不能說明問題,所以說,這樣一種研究方法有它的局限性,但比較純粹的邏輯演繹,它強調事實資料,這又是它的特點,這也是為什么德國歷史學派的方法在美國能大行其道的原因。

西方經濟學家后來在評介歷史學派的時候,一般都承認,歷史學派成員對于古典學派的批評雖然有時趨向極端,但其中仍舊包含了許多真理。假若把經濟學只看做社會一個方面,即尋求財富和分配財富的研究,那么必須承認,它的資料和結論有必要同整個社會其他方面的資料和結論聯系起來。現在比以前更要承認,所謂經濟規律通常不過是應用于特殊場合的通則而已。即使是根據過去行為歸納得來的通則,這些通則也只有在環境條件不變的情況下才能夠用來進行預測。

驗證與啟示:從本國歷史研究中尋找經濟發展道路

怎么確定一國經濟發展的道路?這對于落后國家的經濟發展是非常重要的。“一般規律”的普遍適應性必須受到尊重,這是毫無疑義的,但是,不能忽視本國國情,重要的是從本國歷史整體研究中尋找經濟發展的道路。這就是德國歷史學派給我們的啟示。

一國的國情,就是一國的經濟、政治、文化等全面情況,它們相互依賴。不考慮本國的國情,移植外國成功的模式,除非外國的國情與本國差別不大,否則會“水土不服”。就像一個人體要移植另一個人體的器官,如果兩人的情況不合,會產生排斥反應一樣。德國與英法兩國都是基督教文化國家,從本質上應沒有多少差別,但德國完全是內陸國家,精神、制度和產業革命都比英法兩國滯后,經濟發展存在差距,這使德國有自己的不同國情。在德國近代以來的經濟發展中,德國一直拒絕英法(美)模式,在發展個人主義自由市場經濟的同時要求國家發揮必要的作用,要求經濟發展符合社會的公平正義要求。后來的歷史證明,德國是一個經濟發展相當成功的國家。

這樣的國家還有日本。日本自“明治維新”以來,大力推行國內變革,“脫亞入歐”。但日本在學習運用西歐個人主義自由市場經濟模式的同時,一定程度上保持國家對經濟發展的影響力,發揮日本傳統上的“集體主義”、相互協調的“和”文化的影響,建立了一個內部關系相對比較“和諧”,國家整體協調的經濟發展模式,成功地發展起了日本經濟。

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一國國家能不顧本國國情,借助外國經濟發展模式而可以取得成功。當前世界上許多發展中國家,其中有許多崇拜西方個人主義自由市場模式,如許多非洲國家,但幾乎沒有成功的。唯一的例外是南非。但我們知道,南非在很長時期內一直是葡萄牙人統治,他們占據了南非經濟、政治和文化的核心地位,因而西方的個人主義自由市場制度很大程度上能促進南非經濟的發展。但對于那些部落文化仍然發揮極大影響,經濟和制度建設非常落后的國家,引入個人主義自由市場經濟,很快就使這樣的國家陷入混亂。

當然,什么事情都不能過分。德國歷史學派過多地強調了歷史性和民族性,從而過分夸大了國家的作用,過多地要求生產和分配適合道德和公平的正義標準,會產生另一種問題,即否認一般規律的作用,促長民族主義狂熱,使國家經濟走向國家主義經濟極端。德國曾經出現過法西斯主義,日本曾經出現過軍國主義,就是明證。

總之,學習別人的經驗,重視一般理論的意義是非常重要的,但不能代替我們對歷史和現實情況的詳細調查研究,不能代替對經濟、政治、文化等全面資料的統計、歸納和分析,一個適應具體歷史和現實情況的制度體制和戰略,將更有利于經濟的發展。

圖16 一件上衣不可能適合所有人的身材,過去我們津津樂道的經濟規律,其實不過是適于某些特殊場合的通則而已

主站蜘蛛池模板: 聊城市| 大余县| 上虞市| 连江县| 洛南县| 绥滨县| 淮南市| 遂川县| 临沭县| 犍为县| 奎屯市| 嘉黎县| 庄浪县| 蛟河市| 辽源市| 利津县| 阿克陶县| 扎鲁特旗| 鄂托克前旗| 烟台市| 太原市| 凤台县| 喀喇沁旗| 额济纳旗| 景泰县| 津市市| 涡阳县| 柯坪县| 长垣县| 建阳市| 望都县| 托里县| 清徐县| 泌阳县| 黎平县| 新巴尔虎左旗| 丰原市| 淳安县| 丘北县| 无极县| 荆门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