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節 五臟與形體官竅的關系

形體,指脈、筋、肌肉、皮膚、骨五種組織結構,稱之為“五體”,為五臟所主,即心主脈、肺主皮、肝主筋、脾主肉、腎主骨。官竅是五官九竅的統稱。官指舌、鼻、口、目、耳等五個器官,簡稱五官。為五臟之外喉。鼻者,肺之官;目者,肝之官;口唇者,脾之官;舌者,心之官;耳者,腎之官。人的九竅,眼二、耳二、鼻孔二和口及前后二陰(前陽尿道和后陰肛門)陽七,陰二,皆五臟主之。臟象學說認為,形體官竅雖為相對獨立的組織或器官,各具不同的生理功能,但它們又都從屬于五臟,分別為某一臟腑功能系統的組成部分。形體器官依賴臟腑經絡的正常生理活動為之提供氣血津液等營養物質而發揮正常的生理作用,其中與五臟的關系尤為密切。臟象學說采用以表知里的方法,著重通過活動的機體的外部表征來推導人體內部臟腑組織的運動規律,從而確定“象”與“臟”的關系。故形體官竅的狀態,準確地反映著人體臟腑經絡氣血的陰陽盛衰情況,猶枝葉之與根本。觀察形體官竅的外部表征異常變化,可以測知臟腑病變之所在,為臟腑辨征提供參考。

一、心開竅于舌,其充在脈,其華在面

心開竅于舌,舌為心之苗,司味覺,助發音,為心之外候。心與舌在生理上有著密切聯系,心有一支絡脈與舌直接相連。心的氣血上榮于舌,以保持舌的紅潤光澤,活動自如。心的陰陽,氣血盛衰之病變容易從舌上反應出來。例如:心血不足,則舌質淡白;心火上炎,則舌尖紅赤起刺或舌體糜爛;心血瘀阻時,則舌質紫暗或見瘀點;熱入心包或痰迷心竅,則見神昏譫語,舌不靈活,語言障礙。

心主血脈,其華在面。脈為血行的通道,它能約束和促進血液沿著一定的血管和方向循行。脈為血之府,血液通過脈能將營養物質輸送到全身各個部分。因為心與脈在結構上直接相連,息息相通,即“心之合脈也”。脈中的血液循環往復,運行不息,又靠心氣的推動。全身的血和脈均由心所主,心臟是血液循環的樞紐,心氣是推動血液運行的動力,故心主身之血脈。心的功能正常,則血脈流暢;心的功能異常,則血行障礙。如心氣不足,鼓動乏力,則脈象虛弱;心氣不足,血脈不充,則脈來細小;心脈瘀阻,血行加速,血液妄行則出血;血運不暢,脅下痞塊,脈律不齊,則發紫紺。

面部是血絡集中的體表部位,面部色澤的變化,可測知心臟的功能。如心氣正常,血脈充盈,則面部紅潤光澤;心氣不足,血不足以充盈脈絡,則面色淡白無華;只有心功能健全,血脈沖盛,循環通暢,面色才紅潤光澤,奕奕有神。

二、肺開竅于鼻,其充在皮,其華在毛

肺司呼吸,鼻是呼吸的通道,是氣體呼出吸入的門戶,故鼻為肺竅。鼻的主要功能是通氣和嗅覺。肺氣和,呼吸利,嗅覺才能靈敏。《靈樞·脈度篇》說:“肺氣通于鼻,肺和則鼻能知香臭矣。”正因為鼻為肺竅,邪氣犯肺,多由口鼻而入。在病理上如風寒束肺,肺氣不宣,便鼻塞流涕,嗅覺不靈。

肺主氣,輸精于皮毛。肺氣宣發,使衛氣和氣血津液輸布全身,以溫養皮毛。皮毛具有抵御外邪侵襲的屏障作用。皮毛的營養,雖然與脾胃的運化有關,但必須賴肺氣的宣發,才能使精微津液達于體表。故《素問·五臟生成篇》說:“肺之合皮也,其榮毛也。”若肺氣虛弱,其宣發衛氣和輸精于皮毛的生理功能減弱,則衛表不固,抵御外邪侵襲的能力低下而易于感冒,或出現皮毛憔悴枯槁等現象。由于肺與皮毛相合,外邪侵襲皮毛,腠理閉塞,衛氣郁滯的同時也常常影響及肺,導致肺氣不宣;而外邪襲肺,肺氣失宣時,也同樣能引起腠理閉塞,衛氣郁滯等病變。皮毛汗孔的開合與肺司呼吸相關。肺司呼吸,而皮毛上汗孔的開合,有散氣或閉氣以調節體溫,配合呼吸運動的作用。故汗孔不僅排泄由津液所化之汗液,以維持體內津液代謝的平衡。同時也隨著肺的宣發和肅降進行著體內外氣體的交換。肺衛氣虛,肌表不固,則常自汗出而呼吸微弱;外邪襲表,毛竅閉塞,又常見無汗而呼吸氣喘的癥狀。皮膚通過排泄汗液,以調節體溫并使之保持相對恒定。臟腑經絡的陰陽平衡,氣血和調,汗出無太過或不及,則體溫無高低之害,更無寒熱之苦。陽熱過盛則皮膚疏松,汗孔開張,增加汗出以瀉熱;陰寒太盛則皮腠致密,玄府閉塞,以減少陽氣之丟失。正常的出汗有調和營衛,滋潤皮膚的作用。

三、脾開竅于口,其充在肉,其華在唇

脾開竅于口,脾胃健運,則食欲旺盛,口味正常。《靈樞·脈度篇》說:“脾氣通于口,脾和則口能知五谷矣。”若脾失健運,則不欲飲食、口淡乏味;濕邪困脾則口膩口甜。脾主肌肉,是由脾運化水谷精微的功能所決定的。《素問·五臟生成論》說:“脾主運化水谷之精,以生養肌肉,故合肉。”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全身的肌肉,依靠脾所運化的水谷精微來營養。營養充足則肌肉發達豐滿,故脾者,肉之本,脾氣已失,則肉不榮。如脾氣虛弱,營養虧乏,必致肌肉瘦削,軟弱無力,甚至痿廢不用。四肢為脾之外候。人體的四肢,需要脾氣輸送營養才能維持其正常的功能活動。脾氣健運,營養充足,則四肢輕勁,靈活有力。脾失健運,營養不足,則四肢倦怠乏力,痿弱不用。口唇也能反映脾主運化水谷功能的狀況。《素問·五臟生成論》說:“脾之合肉也,其榮唇也。”口為脾之外竅,能進水谷,辨五味,泌津液,磨谷食,助呼吸,發聲音,五臟六腑之貫通。若脾氣健運,氣血充足,則口唇紅潤而有光澤;如脾虛而運化不健旺的人,則口唇淡白或萎黃不華。

四、肝開竅于目,其充在筋,其華在爪

肝開竅于目,目為眼,由白睛、黑睛瞳仁、兩瞼、兩眥組成司視覺通五臟。五臟六腑的精氣,通過血脈運注于目。肝與眼的關系,是肝的經脈上連于目系,肝受血而能視。因肝藏血,眼睛的營養來源于肝血,眼睛得到肝血的濡養,才能維持正常的視力。《靈樞·脈度篇》說:“肝氣通于目,肝和則目能辨五色矣。”若肝血不足,目失所養,則兩眼干澀,視物模糊,甚則夜盲;肝火上炎,則目赤腫痛,生翳;肝陽上亢,則頭目眩暈;肝風內動,則目斜上竄。

肝主筋,其華在爪。筋即筋膜(肌腱和韌帶),爪系指甲,為筋之余。筋者,周布四肢百節,聯絡而束縛之。《素問·五臟生成論》說:“諸筋者,皆屬于節”。筋附于骨而聚于關節,維持正常的屈伸運動。爪甲賴肝血以滋養,肝血的盛衰,可影響爪甲之榮枯。肝血充足,則筋之有力,爪甲堅韌,關節屈伸有力而靈活;肝血虛衰則筋力疲憊,爪甲軟薄關節屈伸困難。肝體陰而用陽,故筋的功能與肝陰肝血的關系尤為密切。所謂“筋屬肝木,得血以養之,則和柔而不拘急”,肝血充盛,使肢體的筋和筋膜得到充分的濡養,維持其堅韌剛強之性,肢體關節才能運動靈活,強健有力。若肝的陰血虧損,不能供給筋和筋膜以充足的營養,則筋的活動能力就會減退。當年老體衰,肝血衰少時,筋膜失其所養,故動作遲鈍、運動失靈。若肝血不足,血不養筋,則可出現肢體麻木、屈伸不利、筋脈拘急、手足震顫等。若熱邪熾盛,燔灼肝之陰血,則可發生四肢抽搐、手足震顫、牙關緊閉、角弓反張等肝風內動之證。

人以水谷為本,脾胃為水谷之海,氣血生化之源。脾胃健旺,化源充足,氣血充盈,則肝有所滋,筋有所養。所以,筋與脾胃也有密切關系。若脾被濕困,或脾胃虛弱,化源不足,筋失所養,可致肢體軟弱無力,甚則痿廢不用。

五、腎開竅于耳,其充在骨,其華在發

腎開竅于耳,耳為清竅,由外耳、中耳、內耳組成。司聽覺,主平衡,為腎之外候。腎藏精,精生髓,髓通于腦。精髓充足,聽覺敏捷。《靈樞·脈度篇》說:“腎氣通于耳,腎和則耳能聞五音矣。”精髓虧損則聽力減退,耳鳴,耳聾。

腎主骨,骨為人體骨骼,有儲藏骨髓,支持形體,保護內臟,主管運動的功能。腎生骨髓,髓養骨。骨為髓府,髓藏骨中,充養骨骼。腎精充足,骨髓充盈,骨骼得養,則骨骼剛健。如腎精虛少,骨髓空虛,則骨骼軟弱無力,甚至骨骼發育障礙。如小兒囟門遲閉、骨軟無力,老人骨質脆弱、易于骨折等均與腎精不足有關。人以骨骼、脊椎骨為主干,脊骨有頸椎、胸椎、腰椎、骶骨和尾骨,骨有206塊支撐身形,維持人體的形態,防衛外力對內臟的損傷,保護體形。若精髓虧損,骨失所養,則肢體痿弱無力,不能久立,行則腰脊酸痛。齒為骨之余,牙齒的生長堅固、松動脫落與腎精盛衰有關。小兒牙齒生長遲緩,成人牙齒松動早脫,都為腎精不足所致,用補益腎精法治療,每多獲效。

精與血互為滋生,精足則血旺,毛發的滋潤來源于血,發為血之余,毛發的生機根源于腎,發為腎之外候。《素問·五臟生成論》說:腎之合骨也,其榮發也。毛發的生長與脫落、潤澤與枯槁亦與腎精盛衰有關。腎精充沛,毛發光澤;腎精虧虛,毛發稀疏,白而脫落。

主站蜘蛛池模板: 北海市| 津市市| 手机| 娄烦县| 聊城市| 陈巴尔虎旗| 普定县| 邹平县| 哈密市| 娄烦县| 全椒县| 颍上县| 岑溪市| 资阳市| 泗阳县| 肇源县| 庆安县| 黑河市| 龙南县| 金沙县| 南召县| 正蓝旗| 承德市| 汉阴县| 乌拉特后旗| 乌拉特中旗| 内乡县| 东乌| 平遥县| 马尔康县| 瑞昌市| 年辖:市辖区| 江北区| 九龙县| 图们市| 铜川市| 鲜城| 乐安县| 景德镇市| 新野县| 银川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