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越智商:為什么聰明人也會做蠢事
- (加)基思·斯坦諾維奇
- 8757字
- 2020-03-17 21:31:50
導讀 理性:重新定義人類認知能力
6月23日,端午節后上班第一天,我的面前,是一批精裝本圖書。它是認知科學家斯坦諾維奇《機器人叛亂》的簡體中文版。我是中國第一位拿到該書的讀者。當天收到圖書后,我立即給期盼已久的師友們快遞過去。在隨書賀卡上,我激動地手寫了如下贈詞:
《機器人叛亂》來了!繼道金斯《自私的基因》后最好看的神作。將劍交給那些能夠揮舞它的人,現在,我很高興將這把劍傳遞給你——各位追尋理性的師友。它是認知科學與決策科學之劍,也是人類愛與善良之劍!
現在,我同樣非常高興地向各位讀者推薦斯坦諾維奇的另一本著作《超越智商》,這一次,我會在給你的賀卡上寫道:
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成為聰明人意味著要閱讀大量圖書并掌握大量概念。而在21世紀,聰明人必須掌握的元概念是“理性”。光有智力還不夠,還要有理性。這是世界上最好的認知科學家寫得最好的一本“理性”著作,它將幫助你理解人類的心智架構,從高智力到高理性。
這才是心理學
為何我會如此激動?這要回到2000年。
彼時,我還是一位心理系本科生,意外讀到一本英文著作,思想深邃,通俗易懂。從此,原本細碎龐大的心理學知識難題迎刃而解,我一下子具備了所謂的“心理學思維”。而那本書,就是斯坦諾維奇的成名作How to Think Straight about Psychology。我的心理學研究之路似乎一下子開竅了,以本科生身份發表了十余篇論文,并榮獲首屆北京市“挑戰杯”特等獎。
正如它當年給我帶來的震撼,這本神作被翻譯成中文,通過不斷的口碑傳播,很快成為國內多數心理系的入門必讀著作,前后出過多個版本,更改過多個書名,從《與眾不同的心理學》《對“偽心理學”說不》到現在的《這才是心理學》。相對而言,我個人更喜歡最后一個書名。
幾年后,豆瓣誕生,這本書因為寫作清晰明快、思想深刻,迎來一輪又一輪豆瓣讀者的追捧。截至目前,已有上萬豆瓣讀者讀過此書,無數豆列將其作為心理學入門必讀讀物。
時間很快到了2010年。此時,我正準備寫一本關于學習與心智成長的認知科學普及讀物,于是開始尋找相應的學術體系。偶然之間,我發現世界上有一批極客,天天在討論如何讓自己變得更聰明。而他們中的不少人都提及一本書,甚至有讀者一章一章去寫它的讀后感。
當我看到作者是斯坦諾維奇時,立即買來了英文版。這就是各位讀者現在手上這本書的英文原版:What Intelligence Tests Miss。讀完后,大吃一驚,我明白了,斯坦諾維奇的體系就是我在苦苦尋找的。
芒格曾經說過:“如果你想成為理性的思想者,必須培養出跨越常規學科疆域的頭腦。”那么,當跳出常規學科后,你就來到了一個野獸樂園。這是一個危險的世界,正如斯坦諾維奇所言:“聰明的人只有在被告知要如何做的情況下,才會表現優異。”現在,沒人來告知你該如何去做。這恰巧是多數尋求智慧的求知者經常面臨的情況:這是一個極不確定并高度復雜的世界。黑暗路上,誰是那盞伴我前進的溫暖小燈?
當我意識到斯坦諾維奇的理性心理學體系就是我在苦苦尋覓的“真理之燈”時,我注意到那時國內還沒有任何一個人關注到斯坦諾維奇如何重新定義人類認知能力,我決定將其系列著作引入中國,這就是斯坦諾維奇的理性時代三部曲:《機器人叛亂》《超越智商》與《理性與反省心智》。嚴復曾在1895年寫道:“鼓民力,開民智,新民德。民智強,則國家強;民智弱,則民族亡。”然而百余年后,每個有見解的中國人對當今國人的理性程度仍不樂觀。與其再打理性爭辯的口水仗,不如理解理性背后的認知科學。
現在,是時候,讓理性之燈,照亮更多國人尋求智慧之路。
思考,快與慢
歲月漫漫,十年時光,我從青澀的心理系學生成長為斯坦諾維奇著作的引入者,怎能不激動。
那么,斯坦諾維奇究竟說了一個什么新故事呢?
我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恰逢高考志愿填報期。就像高考成績一樣,智力測驗成績構成了絕大多數人評定聰明程度的一個指標。當我們說這人智商真高時,我們在假定,他是一位聰明人。然而,無論是專業的智力測驗成績還是智力測驗的變種——高考,都難以反映一個人的真實認知能力。魏坤琳老師還特意發了一條微博,為高考學生加油:
高考就是考砸了,也無損你在人生大道上前行。我在人生跑道旁,為你們鼓掌、加油。by魏坤琳,一個曾經的高考失敗者。
大家都笑了。國人心目中的最強大腦科學男神怎么能算是一名高考失敗者呢?當我們長大后,越來越清晰地意識到,智力測驗成績及高考成績的好壞跟一個人的成功關系不大。甚至,我們可以看到大量反面例子,高考狀元,一事無成;聰明人,碌碌無為。所以民間才有了所謂的“聰明人做傻事”的說法。
斯坦諾維奇敏銳地注意到這一點,既然“聰明人”會做“傻事”,那么就意味著認知科學對“聰明”的界定出了問題。因此,早在1989年,他參照學習障礙(那些智力測驗正常,卻學習成績低下的人)的概念,發明了一個新的詞匯:理性障礙(dysrationalia),用于描述那類智力測驗正常,但思維能力低于人類正常水準的人群。正如書中所寫:
什么是理性障礙?布什的認知缺陷沒有影響到他在智力測驗上的表現,但是削弱了他做出理性決策的能力。這些認知缺陷,是“理性障礙”(類比“閱讀障礙”(dyslexia))的根源。我于20世紀90年代創造了這個詞,用以引起人們關注智力測驗的不足之處。我把理性障礙定義為,盡管具有足夠智力,卻缺乏理性思考和行動的能力。因此,總統并非不聰明,而是很可能患有理性障礙。
學術界的奇妙就在這里。高手過招,相互激發。“理性障礙”作為斯坦諾維奇所言的“模因”,又引出了一連串的新模因。首先是理性障礙概念啟發了哈佛大學認知科學家帕金斯提出“心智程序”(mindware)概念。1995年,帕金斯注意到理性障礙的普遍存在,因此在著作《出類拔萃的IQ》第1章中引用斯坦諾維奇發明的詞匯“理性障礙”來呼喚人們重視反省智力。為了解釋人們如何提高反省智力,帕金斯發明了一個新詞匯——心智程序,用來形容那些安插在人們大腦中的程序。我們要抵制那些壞軟件,安裝好軟件。
結果,心智程序概念反過來啟發斯坦諾維奇提出人類心智架構的“雙過程理論”。他與英國認知科學家埃文斯審查了大量認知科學、神經科學與心理科學文獻,注意到,無論是齊瓦·孔達在社會心理學領域提出的冷認知、暖認知,還是雷伯在教育心理學領域提出的內隱學習、外顯學習,還是埃文斯在推理心理學領域提出的進程1、進程2,都在闡述人類大腦的運作可以區分為兩種不同的認知過程。
因此,在2000年左右,斯坦諾維奇首先提出了“雙系統理論”(dual-system),他認為人類的心智加工存在系統1、系統2兩個不同過程。斯坦諾維奇的“雙系統理論”又啟發了200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認知心理學家卡尼曼。卡尼曼不僅在諾獎演講中提及斯坦諾維奇的貢獻,還將斯坦諾維奇與埃文斯提出的這一理論作為其2011年出版圖書《思考,快與慢》的標題與圖書架構。卡尼曼在《思考,快與慢》中寫道:
基思·斯坦諾維奇與其長期合作者理查德·韋斯特(Richard West)首先提出了系統1和系統2這兩個術語(他們現在更喜歡將其稱為第1類型過程和第2類型過程)。斯坦諾維奇和他的同事用了幾十年的時間來研究不同個體面對各種問題時的不同反應,這也是本書所關注的問題。
他們用多種不同的方式問受試者同一個基本問題:為什么有些人比其他人更容易受判斷成見的影響?斯坦諾維奇在《理性與反省心智》(Rationality and Reflective Mind)一書中闡明了他的觀點,對書中相關章節的主題進行了大膽而獨到的論述。他對系統2的兩個部分做了明確區分,這一區分十分明顯,斯坦諾維奇稱其為涇渭分明的兩種“思維”。
其中一種思維(他稱其為算法)負責的是慢思考和要求很高的計算活動。有些人在這些腦力活動中比他人做得更好,他們在智力測驗中超越他人,并且在從一項任務轉換到另一項任務上時,他們往往更快、更高效。不過,斯坦諾維奇認為,高智商并不能消除成見。要想消除成見,還需具備另一種能力,他稱其為理性。斯坦諾維奇對理性之人的定義和我之前說到的“勤快人”有相似之處。他的核心觀點是我們應當將理性和智力區分開來。在他看來,膚淺的或者惰性思考是一個反思缺陷,是一個理性錯誤。這是個引人注目且發人深省的想法。為了論證自己的想法,斯坦諾維奇和他的同事們發現,在某種情況下,球拍和球的問題以及其他此類問題比傳統的智力測驗(比如智商測試)更能反映出我們對認知錯誤的敏感度。關于智力和理性之間的區別是否會引出更多的新發現,時間最終會告知我們答案。
《思考,快與慢》的不少中國讀者沒有注意到這段話,甚至部分讀者以為雙系統理論是卡尼曼的貢獻,其實不然。它來自斯坦諾維奇與埃文斯。尤其是英國認知科學家埃文斯,少為人知。但是實際上,他才是最初原創者,早在1989年,埃文斯便發表了相關的論文與著述。
正如卡尼曼上文中提及的肯定被人忽略的要點:“他們現在更喜歡將其稱為第1類型過程和第2類型過程。”近些年來,斯坦諾維奇與埃文斯等合作的論文,否定了通過卡尼曼暢銷書《思考,快與慢》的宣傳而廣為人知的“雙系統理論”,而更傾向于使用“雙過程理論”(dual-process)描述人類大腦工作的兩種不同進程。為什么要否定自己提出的雙系統呢?因為系統1、系統2的區分,容易使讀者造成一個錯覺,以為人們的大腦真的存在兩種不同的生理區域。然而,它們僅僅是加工機制而已,所以斯坦諾維奇現在更傾向于使用進程1(Type 1 Process)、進程2(Type 2 Process)來描述我們人類大腦存在的兩個進程:快與慢。1
● 在快的心智處理進程,我們調用的認知資源非常少,像個猛張飛。猛張飛常常情緒化,依賴直覺,見多識廣又很會聯想,擅長編故事,經常下意識做出反應,但很容易被騙,以為親眼所見就是事情全貌,任由損失厭惡和樂觀偏見之類的錯覺引導我們做出錯誤的選擇。
● 在慢的心智處理進程,我們想得多一些,調用的認知資源也更多,像個諸葛亮。諸葛亮動作比較慢、擅長邏輯分析,猛張飛搞不定的問題,都丟給他來處理。他雖然不易出錯卻很懶惰,經常走捷徑,直接采納猛張飛的判斷結果。
這,就是斯坦諾維奇提出的人類心智“雙過程理論”(見表0-1)。
表0-1

自主心智、算法心智與反省心智
卡尼曼問道:“關于智力和理性之間的區別是否會引出更多的新發現,時間最終會告知我們答案。”這個答案已在斯坦諾維奇的理性三部曲中揭曉。
它就是斯坦諾維奇提出的人類心智的“三重心智模型”。
1.自主心智
正如前文所述,我們知道可以將人類的心智區分為進程1、進程2兩種。斯坦諾維奇將進程1稱為自主心智(autonomous mind),自主心智是我們通過進化與內隱學習習得。比如,我們看到蛇就會害怕,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對女性的擇偶偏好存在一致規律,這都是因為我們雖然生活在互聯網時代,但我們的大腦來自石器時代。
除了來自進化習得的適應性組塊,自主心智還包括情感化反應、學習習得的自動化反應與條件化反應等。舉個例子,一旦學會騎自行車,就終身難忘,變為本能,這就是后天習得的自動化反應。
2.算法心智
進程2是傳統智力研究重心。它與進程1最大的區別是需要工作記憶介入。什么是工作記憶?你可以將人類大腦想象為一個簡化的輸入輸出裝置。制約這個裝置輸入輸出速率的是工作記憶,它是人類所有能力,包括閱讀速度、記憶、注意、執行功能的瓶頸。這個瓶頸受制于人類進化早期出現的前額皮層。因為工作記憶的瓶頸,導致進程2是個“慢慢想,仔細計算”的過程。
在智力研究領域,目前集大成的是1997年誕生、影響至今的CHC理論,強調一般智力(G因素)的重要性,將人的智力分為流體智力與晶體智力兩種。流體智力更多受制于先天習得因素,包括記憶、處理速度、邏輯推理等核心能力;晶體智力則來自后天習得,如語言能力。其中最核心的智力元素是一般流體智力,也就是智力研究者常常稱呼的大G。斯坦諾維奇將傳統智力,尤其是與一般流體智力相關的認知操作過程定義為算法心智:“維持認知去耦化是流體智力的重要機制。”
試看一位女士不幸死亡的例子:
場景1:一位女性沿著海邊懸崖散步,她試圖爬上一塊巨石,然而她所爬的并不是石頭,而是一道深淵的邊緣,她不小心跌落巨石而死。
這位女士不幸死亡,在認知科學家看來,是由于她的算法心智出問題了,計算失誤。
3.反省心智
然而,問題來了。進程2僅僅包括流體智力與晶體智力嗎?答案是,否。基于上述例子,繼續來看:
場景2:一位女士試圖自殺,飛身躍下海邊懸崖,撞到海邊巨石而死。
顯然,在場景2中,這位女士的算法心智工作正常,她準確地知道自己跟懸崖的關系,也準確地知道自己行為的后果,那么,她為什么還會做這類非理性行為呢?我們不得而知。既然聰明人會做傻事,那么就意味著我們需要進一步厘清進程2,需要將理性從進程2中剝離出來,獨立于傳統意義上的智力。不僅僅是這位我們假設的女士會采取非理性行為,試看以下一個經典例子:
琳達31歲,單身,性格外向,哲學畢業。在學校期間關心歧視和社會公正問題,參加過反核武器抗議示威活動。那么,她可能是?
選項有以下兩個:
A.她既是銀行職員又是個女權主義者。
B.她是個銀行職員。
當詢問琳達更有可能是哪一種人時,結果表明,絕大部分人認為她更像A。雖然選項A出現的概率要比選項B出現的概率小得多。不過人們似乎認為A是對琳達更自然的描述,更像她的代表性特征。
這就是來自卡尼曼的經典實驗“琳達問題”。多數人在這樣的問題上,都會回答錯誤,只有少數回答正確,而這跟他們的智力測驗成績無關。同樣,認知科學研究發現大量類似“琳達問題”這樣的認知偏差。試看另一個經典例子:
杰克正看著安妮,而安妮正看著喬治。杰克已婚,喬治未婚。請問是否有一位已婚人士正看著一位未婚人士?
A.是。
B.不是。
C.無法確定。
你會選擇哪個答案?A、B還是C?如果你選擇的是C,恭喜你!你是正常的人類。一定會選錯的那批人。研究表明,大約有80%的人會選C。最后,再看一個類似例子:
球和球拍的總價是1.1美元,已知球拍比球貴1美元。請問球的價格是多少?
如果你脫口而出的答案是0.1美元,恭喜你,你又一次答錯了!而上述題目,研究者發現,即使是就讀于麻省理工學院、哈佛大學等頂尖學府的學生,都會答錯。大腦總是個認知吝嗇鬼,能省就省。這就意味著我們需要將進程2繼續拆分為算法心智與反省心智。除了那類偏計算的算法心智外,斯坦諾維奇將這類對人類心智過程進行監控、幫助執行決策與判斷的人類心智加工過程稱為反省心智(reflective mind)。
斯坦諾維奇注意到傳統智力理論作為考察人類認知能力的理論,缺失了兩種人類心智運作機制:自主心智與反省心智。因此,斯坦諾維奇重新定義人類的認知能力,將其分成自主心智、算法心智與反省心智三種。這就是斯坦諾維奇的三重心智模型。其中:
● 自主心智來自進程1,同時受到進化與內隱學習影響,比如看到蛇就會害怕,或者學會騎自行車后不再需要思考。
● 算法心智與反省心智來自進程2。算法心智就是傳統意義上智力測驗考察的能力,比如記憶、處理速度、邏輯推理等。
● 反省心智主要指對人類心智過程進行監控,幫助執行決策與判斷,如行為經濟學關心的非理性偏差等。
具體如圖0-1所示。

圖0-1
流體理性與晶體理性
那么,理性是否可以習得?
斯坦諾維奇的答案堅定不移:理性可以習得,甚至比智力更容易習得。
仿照智力領域的CHC理論,既然我們可以將人的智力分成流體智力與晶體智力兩種,那么同樣地,我們可以將人的理性分為流體理性(fluid rationality)與晶體理性(crystallized rationality)兩種。
其中流體理性指更多人類大腦早期習得的模式,比如人人都是認知吝嗇鬼;晶體理性更多關乎后天習得的能夠增進理性的知識,比如概率知識會有助于增進我們的理性。斯坦諾維奇整理了人類最重要的13個流體理性,具體如下。①認知吝嗇鬼;②避免自我中心偏見與準確的自我評估;③決策時缺少上下文(框架效應與錨定效應);④信念靈活性:積極的開放性思維;⑤信仰理性與真理;⑥傾向于尋求信息、享受思考與充分處理信息;⑦客觀的推理風格;⑧對矛盾的敏感:傾向于尋求信念與判斷之間的一致性;⑨自我效能感;⑩審慎貼現未來(雙曲線貼現);?自我控制的技能;?良好控制情緒調節;?情緒調節對獎勵。
既然我們的大腦會安裝各種各樣的心智程序,那么,有好的心智程序,也有壞的心智程序。斯坦諾維奇將能夠促進人類理性的稱為晶體理性促進劑(crystallized facilitators),主要包括5大類知識:①概率推理,如明白基線概率;②決策科學知識,如明白決策偏好;③科學推理知識,如明白自變量、因變量與控制變量,會區分相關與因果的不同等;④邏輯的一致性與有效性的規則,如明白證偽、證據的不同層級、個人經驗作為證據的不足等;⑤經濟思維,如明白什么是機會成本、沉沒成本,什么是指數增長。
將世界最聰明的頭腦匯聚在一個房間中的Edge,曾經提過一個有意思的問題:有無數能夠增進人們心智能力的科學概念,普通人最應掌握的是什么?答:雙盲實驗。《自私的基因》作者道金斯如是回答,你只需要理解其原則,領悟到為什么有必要這么做,就能感受到其優美。在這些晶體理性促進劑中,或許雙盲實驗是最重要的,如果每個學校都教學生做,那么會提高我們抵制壞的心智程序的能力。
同樣,那些阻礙我們人類理性的心智程序,斯坦諾維奇則將其稱為晶體理性抑制劑(crystallized inhibitors),主要包括8大類知識:①信仰超自然與迷信;②信仰直覺;③過度依賴民間智慧與民間心理學;④信仰“特殊”的專業知識;⑤金融誤解;⑥屢教不改的反思(過度自信自己的反思能力);⑦個人信念功能失調;⑧自我鼓勵自我中心。
怎樣才能避免大腦中被安裝上這些壞的心智程序,斯坦諾維奇認為我們需要遵從以下幾個規則。
(1)避免安裝可能對你(宿主)產生生理傷害的心智程序,比如自殘;
(2)關注影響你目標的心智程序,確保它不妨礙目標選擇的多樣性,比如讓你只相信它的思想;
(3)關注同認識世界相關的信念和模型,努力只安裝正確的心智程序,也就是真實反映世界的心智程序,比如不選擇過激的價值觀;
(4)避免拒絕對自身進行評估的心智程序,比如神秘主義色彩的思想。
可以說,斯坦諾維奇將人類對理性的認識提高到一個新的水準。甚至不夸張地說,他的理性三部曲著作秒殺其他一切行為經濟學著作,將傳統行為經濟學輻射的50來種認知偏差,重新歸類、編織為三類,用來指涉人們的理性思維水準高下,從而為我們提高理性提供了一條清晰可循的路徑。斯坦諾維奇在編制一個全新的、類似智力測驗的理商測驗,可惜至今為止,還沒編制完畢,大約2016年將完成此項工作。安人心智團隊則在編制一個理商測驗的中文版。
如果一個人有兩個大腦
那么,提高人類理性的意義何在?我們可以來玩一個思想實驗。
在前文中,我們指出人類工作記憶作為大腦信息處理的瓶頸,制約了人們的記憶、注意等事情。因此,研究大腦的科學家之間有個玩笑:如果神燈只能增進你的一種能力,那么就請燈神將你的工作記憶能力提高一倍。然而,如果你的工作記憶真的提高一倍,這個世界會變得更好嗎?
不會。
當我們人類的智力,比如工作記憶、注意力提高了幾倍,變得更強,這個世界并不會變得更好,因為如果一個人有兩個大腦——
那么,它只會加倍愚蠢。
當你的能力提高了一倍,那時如果你不具備理性思維,你犯錯的概率也將伴隨增加,給人類造成的社會危害也越大。正如常常為納粹辯護、高呼希特勒萬歲的海德格爾,他是舉世聞名的思想家;又如精通文字的著名詩人龐德,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專注于通過意大利廣播為法西斯宣傳;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紐倫堡大審判,絕大多數納粹戰犯的智商高于125分,最終策劃大屠殺的14人中,有8人擁有博士學位。
這就是認知科學歷史上著名的IQ之辯。認知心理學家喬納森·巴倫(Jonathan Baron)在1985年的著作中介紹了上述思想實驗。巴倫讓我們設想一下,如果能給每個人服用一種無害的、又能增加他們的算法心智的藥,結果會怎樣呢?從人類幸福感角度來看,發生戲劇性變化的可能性很小。你不可能在服藥后的第2天就能更好地實現自己的愿望,很可能依然重復昨日的事情,只不過效率更高。
通過上述思想實驗,可以再次強調:“如果一個人有兩個大腦——那么,它只會加倍愚蠢。”荷蘭學者范博克塞爾甚至整理了一本圖書,叫作《癡愚百科全書》,記錄了人類生活中各式各樣的癡愚。
對于身處信息大爆炸時代的人類來說,理性更具備非凡意義。隨著進化心理學的流行,人們普遍意識到我們攜帶著石器時代大腦生活在互聯網時代。不過,人們并沒有普遍意識到,大腦刻下3個歷史時期印記,分別是:
● A周期:數百萬年,從600萬年前人類與猿人分離后到200萬年的更新世;
● B周期:數萬年,符號語言誕生后到現代科學誕生前夕的數萬年;
● C周期:數百年,近代科學誕生后的數百年。
在不同歷史周期,人類各種認知能力發育不平衡。在A周期,選擇貧乏、忙于狩獵的男人與忙于采集的女人,需要大幅度改善視覺聽覺與記憶,調整身體各個部位,比如讓喉嚨處于咽部下方,為語言誕生做好準備,此時更多習得與強調記憶、注意力等智力元素。在B周期,我們選擇權多了一點,此時已誕生符號語言,主要習得與強調經驗和學習。有的人作為奴隸或佃農,通過積累捕獵、種地等經驗,擴大生存權;有的人則擁有豐富的文字能力與特殊專長,伴隨而來的是相應的生存特權。在C周期,身處信息爆炸時代,新學科層出不窮,需要更頻繁地從一個領域切換到另一個領域,此時,反省心智隆重登場,即使是普通大眾,也需要提升理性。
小結
河岸邊上,樹木交錯;花草覆蓋,鳥鳴林間;昆蟲暢快飛舞,蠕蟲緩緩爬過濕潤的土地。生命以此觀之,何其壯哉!達爾文在《物種起源》中如是結尾。人之為人,正是因為我們同時具備一顆三心二意的大腦:自主心智、算法心智與反省心智。你,我,你我的祖先,一代又一代行走在理性崖邊的鋼絲繩上。那些人類中的最杰出人士,總在讓整個人類的理性多一點點。
感謝你,斯坦諾維奇。
記憶猶新,歡樂憂愁,人生舞臺,理性相隨。祝福你,親愛的讀者。
陽志平,安人心智科學總監&開智微播出品人
2015-6-29
微博:@陽志平1949
開智微播,全稱開智微播(北京)科技有限公司。開智微播聚集了世界一流科學家、知識創作者與青年科技創新者,每一周,為你奉上中文互聯網上最精彩的在線講座;每一月,為你量身打造最精彩的原創圖書與在線課程。
了解更多?敬請關注 @開智微播 官方微博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