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超越智商:為什么聰明人也會做蠢事作者名: (加)基思·斯坦諾維奇本章字數: 1204字更新時間: 2020-03-17 21:31:52
理性:缺失的元素
廣義智力理論把“聰明做傻事”現象中的兩種獨立因素合并成了一個概念?!奥斆鳌钡牟糠质荕AMBIT,“傻事”的部分則指向能否明智行動、合理決策以及依勢而為的能力。廣義理論用智力一詞把這兩者(MAMBIT和合理決策)混為一談,給予MAMBIT特權地位的同時卻貶低了非MAMBIT能力的價值。這都是因為MAMBIT有自己的名字(智商),能夠被明確地(使用智力測驗)測量,并且其上百年的歷史使得每個人都對其有所耳聞。如果“傻事”的部分也有合適的稱謂,能夠被準確地測量,而不把它看作智力的一部分,也許就可以得到學術界和民間足夠的重視了。其實,這另外的部分也不是沒有名字,細數起來有一長串,比如適應性行為、明智的決策、有效的行為調控、合理的目標排序、自省能力以及證據校準。一旦其中某些特質缺失,就會造成行事荒謬、愚蠢或笨拙等后果,而這些特質正是認知科學家在探索理性思維時的研究對象。
詞典中對理性的定義有些含混不清(“與推理相一致的狀態或特質”),而有意貶低理性重要性的批評者則向公眾散播關于理性的錯誤印象,把理性說成是用來解出邏輯題的技巧。相比之下,當代認知科學視閾中的理性則有著更為重要的意義。
認知科學家把理性分成工具理性與知識理性兩類。從實用角度來說,工具理性就是在有限資源(生理與心理)的前提下,一分耕耘,一分收獲。說得更加學術一點,工具理性可被定義為以最優化的方式實現個人目標。經濟學家與認知科學家提煉并完善了目標實現最優化的含義,提出了期望效用(expected utility)的概念。決策科學家所使用的理性決策模型,就是人們基于最大期望效用做出的選擇。當代決策科學的一大發現是,如果人們的偏好遵循特定的模式(謂之選擇公理),那么,他們的行為應該遵循效用最大化原則,即所作所為皆是為了獲得自己最渴望的事物。這也使得用認知科學的實驗方法測量個體理性程度成為可能。通過測量個體行為與最優選擇模式的偏離,即可獲知個體非理性的程度。
理性的另一面被認知科學家稱為知識理性。知識理性所關注的是個體信念與真實世界之間的一致程度。知識理性與工具理性兩者之間關系密切,二者之間的橋梁是對未知事件發生概率的預估。雖然許多人(錯誤地)認為不會解教科書上的邏輯題是一件無關緊要的事情(這就是有關理性的錯誤印象所帶來的危害),但實際上,沒有人愿意完全放棄知識理性和工具理性。所有人都希望自己的信念不會偏離現實太遠,也都希望自己的行動能帶來最優化的結果。
理性與MAMBIT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概念。如果從狹義智力理論的角度出發,“聰明人做傻事”這一現象絲毫不存在概念上的矛盾。在廣義智力觀點看來(把理性硬塞到智力的概念中),“聰明人”如果做傻事,那就只能說明這人還不夠聰明。然而在現實生活中,人們極不情愿承認自己或他人“智力低下”。因此,我認為接受并推廣廣義智力理論,并不能成功減緩MAMBIT日益被高估的趨勢。我所采用的策略與廣義智力理論相反。我認為應該大肆宣揚狹義智力理論的觀點,以此沖擊智力在人類心理機能中的霸主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