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機·智:從數字化車間走向智能制造
- 朱鐸先 趙敏
- 2696字
- 2019-01-03 14:56:16
數字經濟扛鼎新動能
經濟發展的新動能在哪里?一些權威研究機構的經濟研究報告給出了答案。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在《中國數字經濟發展白皮書(2017)》中給出了如下定義:數字經濟是以數字化的知識和信息為關鍵生產要素,以數字技術創新為核心驅動力,以現代信息網絡為重要載體,通過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不斷提高傳統產業數字化、智能化水平,加速重構經濟發展與政府治理模式的新型經濟形態,數字經濟是繼農業經濟、工業經濟之后的更高級經濟階段。
中國信息化百人會發布的《2017中國數字經濟發展報告》認為,在全球信息化進入全面滲透、跨界融合、加速創新、引領發展新階段的大背景下,數字經濟長足發展,正成為創新經濟增長方式的強大動能。舉例來說,2016年全球發達國家(美、日、德、英)數字經濟占GDP比重為50%左右,美國數字經濟規模排在全球首位,已超10萬億美元,占GDP比重超58%。
隨著近些年來信息通信等技術,特別是互聯網和物聯網的快速發展,數據呈現爆發式增長,每年增長50%,海量的數據已成為社會基礎性戰略資源,為經濟發展帶來了巨大的新動能。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秘書長基圖伊指出:“數字經濟以超出我們預測的速度呈指數比例在擴張,僅在2012~2015年,數字經濟的規模從1.6萬億美元增長到2.5萬億美元。”2016年9月,杭州G20峰會通過《二十國集團數字經濟發展與合作倡議》,將“數字經濟”列為創新增長藍圖的一項重要議題。
現在,各國普遍認為數字經濟是世界經濟的未來,大力發展數字經濟成為共識,并在積極推動數字經濟建設。主要工業國家數字經濟增長趨勢請見圖1-10,各國均呈明顯的增長趨勢,與前面所描述疲軟的GDP增長形成明顯的對比。

圖1-10 主要工業國家數字經濟增長趨勢 (來源:中國信息化百人會)
十八大以來,我國高度重視數字經濟發展,數字經濟已經逐漸上升為國家戰略。2016年10月,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六次集體學習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做大做強數字經濟,拓展經濟發展新空間。2018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會議”上再次強調:“要發展數字經濟,加快推動數字產業化,依靠信息技術創新驅動,不斷催生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用新動能推動新發展。”
在國家大力推動與企業積極努力下,中國數字經濟也得到了快速發展,2017年中國數字經濟同比增長超過20.3%,占GDP的32.9%,總額達到27.2萬億人民幣,數字經濟已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有力地提升了國民生產與服務效率、質量,優化了產業結構,對我國經濟健康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據麥肯錫研究院在2017年發布的《中國數字經濟如何引領全球新趨勢》報告,過去十年來,中國已在多個領域成了全球數字經濟引領者。以電子商務為例,十年前中國的電商交易額還不到全球總額的1%,如今占比已超過40%,據估算已超過英、美、日、法、德五國的總和。2016年,中國與個人消費相關的移動支付交易額高達7900億美元,相當于美國的11倍。中國2016年互聯網用戶已達7.31億,超過了歐盟和美國的總和。中國還擁有6.95億移動互聯網用戶,遠超歐盟的3.43億以及美國的2.62億。中國現在每年畢業近800萬高校畢業生,也成為支撐數字經濟的重要基礎。
雖然中國在數字經濟方面進步很大,但相比一些發達國家,數字經濟無論是在GDP中的占比還是絕對總量,仍然存在比較大的差距。
2016年,美國、德國、英國數字經濟占GDP比重均超過50%,日本、韓國數字經濟占GDP比重也超過40%,中國僅是GDP的30.3%。請見圖1-11。

圖1-11 2016年主要國家數字經濟規模及占比 (來源:《2017中國數字經濟發展報告》)
從經濟規模上看,2016年美國數字經濟規模高達10.8萬億美元左右,遙遙領先其他國家,約是中國的3.2倍、日本的4.7倍,德國的5.3倍、英國的7.1倍、法國的11.3倍。
從以上數字來看,盡管中國數字經濟近些年來增長迅速,但仍與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地位不匹配,也說明了中國數字經濟的發展潛力巨大。
數字經濟與傳統經濟范式不同,具有信息的零邊際生成成本、復制無差異性、實時性強等特征,顛覆了農業經濟和工業經濟中物質、能量要素的獨占性、排他性。未來在制造業中,通過無所不在的聯接,無所不在的數據,無所不在的信息,無所不在的軟件,帶來了無所不在的智能,實現研發、裝備、生產、產品、服務、管理的泛在聯接、全局最優,從而不斷優化資源的配置效率,提升生產率,培育基于數據驅動的經濟發展新動能。
除了可以極大地促進經濟發展,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外,數字經濟在提供就業、提升就業品質方面也具有重大的意義。
2017年,我國數字經濟領域就業人數達到1.71億人,占總就業人數的22.1%,其中當年數字經濟新增就業人數約為552萬人,約占新增就業的40.9%,數字經濟已經成為當前吸納就業的主動力。
作為數字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數字化轉型對制造企業的轉型升級尤為重要。2017年,普華永道思略特德國公司對200名來自德國大型工業及制造業領域內的企業高管進行了市場調研,調查結果顯示,91%的工業企業正投資數字化工廠,98%的受訪者認為投資數字化工廠可以提升生產效率。
通過實施數字化轉型,很多企業已經取得了很好的成效。2017年,Gartner公司對388名CEO調研后發現,有56%的受訪CEO表示,他們已經在數字化方面進行了改進并取得了提升利潤的效果。有22%的CEO表示,支撐公司產品、服務和業務的數字化已經變成核心競爭力,并成為新的商業模式。
《福布斯》和麻省理工學院對全球400多家大型主流企業的調研表明,實施數字化轉型的企業比傳統企業具有更大的優勢,數字化轉型企業的盈利能力比行業平均水平高出26%,并且效率更高。數字化轉型對制造企業而言,并不僅僅是應用新的IT技術,而是代表著打造更能盈利、更有價值的商業模式。Gartner的專家預言:“數字化商業競爭力的缺乏將導致25%的企業失去競爭力。”
相對美國、德國等發達國家的企業,我國制造企業在對數字化轉型認識及行動方面仍然有比較大的差距。麥肯錫的一次調查結果顯示,盡管中國企業對工業4.0抱有極大的熱情和期望,但只有6%的中國企業制訂了明確的實施路徑,遠低于美國的22%、德國的22%和日本的31%。當前,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通過數字化轉型,抓住數字經濟發展機遇,以提質增效為中心,緊緊圍繞創新驅動、智能轉型、綠色發展目標,全面推進實施制造強國戰略,促進企業的智能化轉型升級,提升企業效率與競爭力,實現制造業由大變強的歷史跨越,是當前中國制造業轉型升級的必由之路。
本章分析了德、美、中、日等國都不約而同地提出相近的國家戰略從而掀起全球史上最大的智能制造浪潮的背景和要因。在全球當前制造業嚴峻形勢下,各國結合自身問題及特點,在快速增長的數字經濟發展進程中,希望借助自動化、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等新技術尋求突破口,解決存在的實際問題,提升制造業競爭力,推動本國制造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