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RU設計原理與實現
- 韋兆碧
- 2150字
- 2019-01-03 14:54:04
前言
為什么要寫這本書
每年參加校園招聘會我都會有這樣的感受:學生在學校里學習的理論知識跟用人單位的實際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在過去的十幾年中,這個差距一直沒有減小。通信系統專業的學生不了解基站的組成;電磁場與微波技術專業的學生不知道什么叫RRU,更不清楚RRU的工作原理。另外,很多學生不知道自己在課堂上學到的專業知識是屬于通信系統的哪一部分,如何將其應用到實際的通信系統之中。其實,和找工作的同學一樣,從事通信系統研發多年的從業者當被問起通信系統相關的知識時,經常也是只知道自己所做的那一點,面對更多相關內容的問題往往都很難準確回答。
這一現象的出現并不能完全責怪學校教育與現實應用的脫節,也不能責怪員工沒有用心學習相關知識。我認為其中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科技發展到今天,社會分工越來越精細,對于專業的劃分也越來越細致:一方面對于各個專業點的要求越來越深入,另一方面對系統宏觀認識的機會越來越少。產品競爭越來越激烈,尤其是各個通信設備制造廠商之間的競爭,已經進入白熱化,各項技術指標要求越來越高,很多指標要求已經接近理論極限。投入的精力和人力越多,廠家的指標越好,在市場的競爭中就越有利。然而,對于任何一個專業方向和技術點而言,我們所做的設計都是要服務于整個通信系統。如果在做設計時,沒有從系統層面去考慮,就很難做出整體最優的方案。
正是由于上述的問題,我一直有編寫一本關于RRU設計類書籍的沖動,這樣一方面能夠自上而下把RRU整個系統的結構講清楚;另一方面,針對每個專業方向和技術點都能夠深入淺出地講明白。這本書的內容要不同于其他專業性教材,其不需要太多的理論公式,最主要的是從工程應用出發,以信號流的方向,把RRU的組成及各部分功能詳盡、專業地介紹明白。編寫這本書,目的是架起學校教學與工程應用的橋梁,為無線通信從業者貢獻一本高質量的入門級教材,同時也為我身邊從事了十幾年無線射頻研發的朋友們做一個工作總結,為社會盡一點微薄之力。當我把我的想法告訴我的團隊后,團隊中的幾位射頻專家完全認同我的想法,而且都有著相似的愿望。所以從2016年下半年開始,我們就著手編寫這本書,歷經一年半的努力,書稿終于成型。當我第一次匯總出完整的書稿時,我很興奮,它確實符合了我當初的設想。本書從工程應用出發,深入淺出,既能展示技術全貌,又能把每個技術點講得很透徹。本書各個章節的內容都是多年研發經驗的濃縮和沉淀,所以實用性和應用性毋庸置疑。
讀者對象
·無線通信專業的高年級本科生和研究生
·無線通信相關企業和研究機構的員工
·有志于學習現代無線通信射頻子系統的初學者
本書特色
本書以信號流為方向,自上而下對RRU系統的組成及原理進行了詳盡說明,各部分內容均為業界主流應用的技術,具有較強的時效性和實用性,對各部分的設計方法都有詳盡說明和相關舉例,方便初學者加深印象。本書面向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學和課程體系改革,旨在從工程應用和實際設計角度提高通信和電子信息類相關課程的教學效果,提高學生的設計能力,成為學校和企業應用之間的橋梁,希望結合業界通信系統的設計來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
如何閱讀本書
作為一本科技應用類圖書,本書以信號流向為順序,詳細介紹了RRU單元中各子系統的設計方法。從實用性出發,闡述了“學以致用”的理念。
本書一共分為9章:第1章系統地介紹了RRU的架構、組網方式以及關鍵指標參數等內容;第2章介紹了RRU的數字中頻鏈路系統、數字混頻、多速率信號處理、對外接口等內容;第3章介紹了無線射頻的核心算法模塊CFR和DPD的原理與實現;第4章介紹了數模和模數轉換模塊的作用、基本指標、選型以及評估方法,此外還對目前業界主流的AD/DA技術做了相應介紹;第5章對時鐘處理模塊的作用、時鐘處理模塊相關的性能指標、時鐘芯片的選型和性能評估以及時鐘的設計等幾個方面進行了細致介紹;第6章對收發信機的系統指標及指標分解、收發信機的設計架構及測試等幾個維度進行了說明。第7章主要介紹了功率放大器的指標與設計,以及無源模塊雙工和天線的設計;第8章概括性介紹了RRU產品的可靠性設計以及電源設計的主要特點;第9章介紹了移動通信和RRU技術演進的趨勢以及未來5G RRU關鍵無線技術等內容。
勘誤和支持
由于筆者水平有限,編寫時間倉促,書中難免會出現一些錯誤或者不準確的地方,懇請讀者批評指正。為此,筆者特意創建了一個在線支持與應急方案的二級站點http://book.blendercn.org。你可以將書中的錯誤發布在Bug勘誤表頁面中。如果你遇到任何問題,也可以訪問該網站下的Q&A頁面,筆者將盡量為你在線上提供解答。書中的全部源文件可以從華章網站(www.hzbook.com)下載。如果你有更多的寶貴意見,也歡迎發送郵件至郵箱superw1999@139.com,期望能夠得到你們的真摯反饋。
致謝
首先要感謝參與本書編寫的侯建平、王珊、宋濱、趙娜、李從偉、惠培智等專家,大家犧牲了一年的業余時間,經過不懈努力才能完成這本書的編寫。感謝中興通訊IT技術學院閆林副院長的大力支持和幫助,因為有了他,才有本書在機械工業出版社出版的機會。
感謝機械工業出版社華章公司的楊福川老師,在本書的審核、編輯以及出版過程中,給予我們很多鼓勵和幫助,指導我們順利完成全部書稿,并提出了很多中肯的意見。
本書的作者長期從事通信基站RRU的研發工作,參與本書編寫的人員均為該領域的資深專家。
謹以本書獻給和我們一起并肩戰斗的各位RRU的兄弟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