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完善我國分配制度研究
- 張占斌 張青等
- 2818字
- 2018-11-08 18:05:51
二、幾種代表性的觀點與辨析
(一)兩種代表性觀點
目前,學界關于勞動價值論和要素分配論間的關系存在如下兩種具有代表性的觀點。
第一,認為勞動不是創造價值的唯一源泉,要素分配論是勞動價值論或者是按勞分配論的拓展和延伸。這種觀點認為,在當代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生產水平不斷提高的情況下,勞動價值理論用于解釋現實情況已經遇到了明顯的困難,急需新的拓展,而要素分配論就是這種拓展的最新成果,其主要內容是:活勞動并不是創造價值的唯一源泉,物化勞動如機器、設備、圖紙、軟件、生產經營體制等同樣創造新價值,它們的最大特點就是具有新穎性、先進性、獨創性等功能,因而能參與價值增值過程,既然創造性物化勞動的各種要素也參與價值和剩余價值的創造,那么按生產要素分配也就是理所當然的了。
第二,認為按要素分配是錯誤的,鼓吹按要素分配就是承認各種生產要素都創造價值,而承認各生產要素創造價值,實際上就是承認各生產要素的所有者都創造價值,就是否定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三位一體公式”源于資產階級古典經濟學家亞當·斯密,它一方面認為生產商品的勞動是商品價值的真實尺度,另一方面又認為“工資、利潤和地租,是一切收入一切交換價值的三個根本源泉。”由此推而廣之,他斷言整個社會商品的價值只分為三種收入(工資、利潤和地租),反過來三種收入又構成商品的價值。資產階級庸俗經濟學家薩伊則利用斯密教條進一步宣稱資本主義社會“所有生產出來的價值,都是歸因于勞動、資本和自然力這三者的作用和協力”,并推出了著名定理:“勞動—工資,土地—地租,資本—利潤”。馬克思把這種分配理論諷刺地稱之為“三位一體公式”。
(二)要素分配論與勞動價值論的關系
勞動是創造價值的唯一源泉毫無疑問是正確的,我們必須分清楚使用價值和價值的不同,使用價值其創造的源泉包括具體勞動與物質資源兩個方面,而價值其源泉和實體就是唯一的人類抽象勞動,它是一定的體力和腦力的結晶。所謂勞動是創造價值的唯一源泉,指的是后一種概念,它和前一種概念并不矛盾。只有勞動才能創造價值,不等于只要有勞動就能創造價值。前者說的是價值創造源泉問題,后者講的是價值形成問題。如果不了解兩者的區別,就可能錯將價值創造等同于價值形成,從而否定價值形成過程中非勞動生產要素的重要作用,得出按要素分配就是否定勞動價值論的觀點。實際上,價值的創造與價值的分配是兩碼事,正如他在分析“勞動—工資”這一公式時所說的:“就勞動形成價值,并體現為商品價值來說,它和這個價值在不同范疇之間的分配無關。”決定分配方式的是生產方式,是生產資料的所有制關系決定分配關系。
從整個社會的生產與分配的關系來看,生產要素的所有制關系是按生產要素分配的基礎。馬克思在《哥達綱領批判》中指出:“消費資料的任何一種分配,都不過是生產條件本身分配的結果”。這里所說的生產條件本身的分配,是指物質的生產條件(自然資源、生產資料)和人身生產條件(勞動力)的歸屬,也就是各種生產要素的所有制關系。這就是說,所有制關系與分配關系之間是因果關系,他們是相互依存、相輔相成的。一方面,所有制關系是形成分配關系的基礎。有了所有制關系,即生產要素的分配關系,產品的分配關系也就自然被確定了。生產資料所有權歸資本家,資本家必然憑借這種所有權取得利潤;勞動力所有權歸勞動者,勞動者必然憑借這種所有權取得工資。可見,分配關系是由所有制關系決定的。另一方面,分配關系又是所有制關系的實現。對財產的所有者來說,他之所以要擁有財產,目的是為了得到與這種財產所有權相對應的分配權,也就是要獲得一定的所有權收益。馬克思在論證剩余價值理論時,并沒有否認資本主義條件下新創造的價值要在利潤和工資之間進行分配,也沒有否認利潤要在各類資本之間進行分配,而是認為這種分配恰恰是資本主義所有制關系作用的必然結果。即使在批判“三位一體”公式時,馬克思批判的也并不是它現象上所具有的價值分配形式,而是批判古典經濟學家錯誤地把分配的表面現象當成了價值形式的本質。
馬克思認為,生產要素的背面不僅表現為分配關系和分配方式,而且分配的結構完全決定于生產的結構。在形式上,參與生產的一定形式決定分配的特定形式,決定參與分配的形式。從消費資料的分配與生產條件的關系來看,消費資料的任何一種分配,都不過是生產條件本身分配的結果。而生產條件的分配,則表現生產方式本身的性質。馬克思多次強調:“一定的分配形式是以生產條件的一定的社會性質和生產當事人之間的一定的社會關系為前提的。因此,一定的分配關系只是歷史規定的生產關系的表現。”而生產關系的基礎是生產資料所有制,說到底是生產資料所有制決定人們在生產中的地位和相互關系,進而決定了他們之間的分配方式和分配關系。就資本主義的分配關系而言,生產資料的資本家所有制是該社會生產關系的基礎,其基本特征是資本家擁有物質生產資料,勞動者只有人身的生產要素,即勞動力。資本家按等價交換的原則購買了勞動力,獲得其使用權之后,便驅使勞動力與自己擁有的物質資料相結合,進行生產經營。整個生產過程純粹是資本家所擁有的或所購買的生產要素的結合過程,過程的結果也自然歸資本家所有。這種產品的歸屬關系是公平合理的,因為產品無非是資本家擁有的物質資料與所購買來的勞動力共同作用的結果,而資本家在購買勞動力時已經對勞動力的所有者付出了等價,符合商品經濟的社會規范和所有權規律。當然,直接生產過程中的資本家所得到的也不是產品的全部,其中必要產品部分必須以工資形式支付給工人。他是剩余產品的第一個擁有者,但并不是全部剩余產品的最終所有者。由于他還與貨幣資本家發生借貸關系,與土地所有者存在著租賃關系,貨幣資本家、土地所有者也必然會憑借其貨幣所有權和土地所有權參與剩余產品的瓜分。可見,在資本主義社會中,物質的生產以資本和地產的形式掌握在資本家和土地所有者手中,而人民大眾則只有人身的生產要素——勞動力。這些生產要素都是生產過程中不可或缺的,而它們又分別為不同的所有者所擁有,于是便會產生不同的所有者如資本家、土地所有者、勞動者等參與消費資料分配的情況。
生產方式決定分配方式,生產資料所有制關系決定分配關系的原理,不僅適用于資本主義社會,也適用于其他社會,正如馬克思明確指出的:“凡是社會上一部分人享有生產資料壟斷權的地方,勞動者,無論是自由的或不自由的,都必須在維持自身生活所必需的勞動時間以外,追加超額的勞動時間來為生產資料的所有者生產生活資料。”馬克思這一從不同社會制度總結出來的基本原理至今并沒有過時。不僅適用于分析當代資本主義社會的收入分配,也是研究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收入分配的理論依據之一。
需要指出的是,馬克思批判資產階級庸俗經濟學家炮制的“三位一體”公式,是為了揭去蒙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上的自由、平等、合理的面紗,戳穿其殘酷剝削的實質,并不排斥按生產要素分配。恰恰相反,馬克思正是從勞動價值論出發,才推導出了按要素所有權分配的分配方式。